綖
⒈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
⒉ 古通“延”,延缓;松懈:“百官慎职而莫敢愉(偷)綖。”
綖
⒈ 古同“线”。
the hanging flap in the front of a hat
綖【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以然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然切,音延。《玉篇》冕前後垂覆也。《左傳·桓二年》衡紞紘綖。《註》綖,冠上覆。《疏》冕以木爲幹,以布衣其上謂綖。
又通作延。《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註》延,冕上覆也。《釋文》《字林》作綖。
又《集韻》《韻會》以淺切,音演。義同。
又《集韻》延面切,音衍。義同。
又《集韻》私箭切,音線。綫或从延。
延【卷二】【㢟部】
長行也。从㢟丿聲。以然切文二
(延)長行也。本義訓長行。引伸則專訓長。方言曰。延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又曰。延徧也。从㢟。厂聲。厂部曰。象抴引之形。余制切。虒延?皆以爲聲。今篆體各異。非也。厂延虒?古音在十六部。故大雅施於條枚。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新序皆作延于條枚。延音讀如移也。今音以然切。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