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
⒈ 山脉分歧的地方,亦指道路、河流分歧的地方:岔道。岔子。大沟小岔。
⒉ 转移话题,未按原来的方向行进而偏到一边:打岔。走岔了。
⒊ 互相让开或调换:把这两个会的时间岔开。
⒋ 方言,嗓音失常:岔调(
)。fork、turn off
会意
diverge, branch off; fork in road
◎ 岔
〈名〉
(1) (会意。从山,从分。本义:山脉分岐的地方)
(2) 山脉或道路分岐的地方 [branch;fork]。如:岔路口
(3) 在活动过程出的麻烦事 [trouble]。如:放心吧,出不了岔
(4) 乱子,事故 [accident]。如:岔头(岔子;差错);他开车从未出过岔
◎ 岔
〈动〉
(1) 错开 [branch off]。如:把两个会岔开
(2) 转移主题 [diverge]。如:两人正要争吵时,我给岔开了
(3) 在他人谈话中插话 [interrupt]。如:岔断(打断他人的讲话);拿话岔开
岔【寅集中】【山部】 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字彙補》丑亞切,音姹。三分路也,與汊同。
叉【卷三】【又部】
手指相錯也。从又,象叉之形。初牙切
(叉)手措相錯也。謂手指與物相錯也。凡布指錯物閒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頭皆曰叉。是以首筓曰叉。今字作釵。魚部鰸下云。大如叉股。譙周異物志曰。涪陵多大龜。其甲可以⺊。其緣中叉似瑇瑁。俗名曰靈叉。劉逵注蜀都賦、常璩述華陽國志、郭樸注爾雅皆用其語。緣中叉、謂緣可爲釵也。今爾雅注譌作緣中文似瑇瑁、俗呼爲靈龜。自賈公彥周禮疏所引巳然矣。从又一。此字今補。象指閒有物也。象叉之形。初牙切。古音在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