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江头¹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²
译文:天气渐渐暖和,江边的花儿又开放了,江心的旅人内心悠闲自在。
注释:¹江头:江边。²悠哉:悠闲自在。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高阳酒徒¹半凋落,终心山色²空崔(cuī)(wéi)³
译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多半已经凋零故去,(没有了这些人)终心山景色徒然高大耸立。
注释:¹高阳酒徒: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²山色:山的景色。³崔嵬:高耸,高大。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圣代¹也知无弃物²,侯门³未必用非才
译文:当代也知道世间没有无用之人,但是显贵门第却未必用我这种无才之人。
注释:¹圣代:旧时对于当代的谀称。²弃物:被丢弃之物;废物。比喻无用之人。³侯门:显贵之家。⁴非才:自谦之辞。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¹
译文:一艘船一支竹竿,顶着明月载着我,回到我在五湖的家里去吧!
注释:¹归去来:回去。

jiāngchūngǎn

luóyǐn tángdài 

jiāngtóunuǎnhuāyòukāi jiāngdōngxíngxīnyōuzāi 
gāoyángjiǔbàndiāoluò zhōngnánshānkōngcuīwéi 
shèngdàizhī hóuménwèiyòngfēicái 
chuánmíngyuègān竿zhú jiāzhùguīlái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¹之所以有韬(tāo)(huì)²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屦(jù)³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xùn)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¹⁰。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¹¹则曰:“居宜如是¹²”,楚籍¹³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¹⁴以视其靡曼骄崇¹⁵,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¹⁶,不为人所窥¹⁷者,鲜也。
译文:物品之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所以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始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人呢?因此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却不被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注释:¹物:物品,指贵重的物品。²韬晦:隐藏不露。韬:藏匿。晦,晦迹,躲藏起来。³冠屦:戴帽穿鞋。屦:鞋子、靴子,一作履。冠屦原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用。下文的“衣服焉”,也是同样的用法。⁴退逊之心:谦退忍让的心,指安分守己,不作非分之想。⁵正廉之节:正直不贪的品格。指做人的高尚人品。⁶不常其性: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这是文言文常有的倒装句法,原意应是“其性不常”。不常,不能长久不变的意思。“常”是形容词作动词用。⁷玉:宝玉。⁸帛:绸制品。玉帛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会盟时的礼物,后代作为财宝的总称。⁹牵于:出于、受制于。这句可译作“受……所牵引”。晚唐作家写文章爱用生硬语或生僻语,这是一例。¹⁰涂炭:困苦。涂:泥土。炭:火烧成的黑炭。生灵涂炭就是人民的困苦像陷泥坠火一样。¹¹西刘:指汉高祖刘邦,他建都长安,称为西汉。¹²居宜如是:据《史记》和《汉书》所载,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去京城咸阳出差,见到秦始皇出游,叹息道:“大丈夫当如此也!”后来起兵,率先攻进咸阳,“欲止宫休舍”,打算住进秦皇宫殿,被樊哙、张良谏止。罗隐这里说刘邦讲过“居宜如是”的话,大概就是指的后一件事。¹³楚籍: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可取而代”:项羽年轻时,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苏州),一同观看秦始皇的出游,说道:“彼可取而代也!”见《史记·项羽本纪》。¹⁴盖:可能是、大概是。在文言文中,“盖”字一般用来承接上文,提起下文。¹⁵靡曼骄崇:奢华尊贵。靡曼原意是奢侈华丽,骄崇有姿意尊贵享受的意思。¹⁶峻宇逸游: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指帝王的居住与游乐。¹⁷窥:窥视。这里指羡慕、觊觎。

  这篇文章出自罗隐自编的杂文集《谗书》,全书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编次于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这年罗隐三十四岁。据他的自序,书名《谗书》,乃是“自谗”(自我毁谤)的意思。又说他著书的原因和目的,在于“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可见他名为“自谗”,实际则是“警世”。全书思想敏锐,笔锋凌厉。

  在罗隐看来,抢财物的是强盗,取国家的也是强盗。他举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例,他们夺取天下的本心,不过是羡慕觊觎秦始皇的“靡曼骄崇”,一个是想住进他的宫殿,一个是想坐上他的宝座,如此而已。这种对于封建帝王起事创业的揭发,是大胆而辛辣的,在当时更是针对性很强的。晚唐藩镇割据,群雄蜂起,个个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这些人有许多本来就是“群盗”出身。因此,如果说罗隐这篇文章,揭发的就是当时这批窃国大盗,也是可以的。

yīngxióngzhīyán

luóyǐn tángdài 

    zhīsuǒyǒutāohuìzhě fángdào rénrán dàorén guànyān yān suǒzhě tuì退xùnzhīxīn zhèngliánzhījié chángxìngěr shìérzhīzhě yuēqiānhánè饿 shìjiāguóérzhīzhě yuējiùtàn qiānhánè饿zhě éryán jiùtànzhě bǎixìngxīnwéixīn ér西liúyuē  shì  chǔyuē érdài  wèituì退xùnzhīxīn zhèngliánzhījié gàishìmànjiāochóng ránhòushēngmóuěr wéiyīngxióngzhěyóuruòshì kuàngchángrén shìjùnyóu wéirénsuǒkuīzhě xiǎn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译文: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万木开始发芽的日子就是今天了。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远天¹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bèng)²冰出。
译文:远望,天边的大雁在云间里飞去,近看,水中的鱼破开冰面而蹦出。
注释:¹远天:遥远的天宇。²迸:往外溅散。

jīngzhōngzhēngyuèchūn

luóyǐn tángdài 

èrsānliù wànshēngshìjīn 
yuǎntiānguīyànyúnfēi jìnshuǐyóubèngbīngchū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暖气潜催次第¹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译文:暖风吹来,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盛开的梅花此时已经凋谢,但杏花正一朵朵的盛开。
注释:¹次第:依次。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译文:园里的杏花开梅花落,这和世上的容华更替何其相似。

xìnghuā

luóyǐn tángdài 

nuǎnqiáncuīchūn méihuāxièxìnghuāxīn 
bànkāibànluòxiányuán róngshìshàngrén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十二三年就试¹期,五湖²烟月³相违
译文:十二三年我困于考场历尽艰辛,多少良辰美景也只能不去问闻。
注释:¹就试:应考,参加考试。²五湖:其说不一,《史记索隐》认为指太湖、洮湖、鄱阳湖、青草湖和洞庭湖。此处泛指一切佳山胜水之地。烟月:烟花风月,代指各种享受和嗜好。⁴奈:奈何。⁵相违:指无缘欣赏。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何如买取胡孙弄(nòng)¹,一笑君王便著(zhuó)(fēi)²
译文:还不如去购买一只小猴子耍弄,逗得君王开心一笑就绯袍加身。
注释:¹买取胡孙弄:一作“学取孙供奉”。胡孙:猴的别名。²著绯:穿绯色的官服。唐制,四品、五品官服绯。

  罗隐这首诗,用作者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诗的前二句概括诗人仕途不遇的辛酸经历,嘲笑自己执迷不悟。“十二三年就试期”,说他十多年来一直应进士举,辛辛苦苦远离家乡,进京赶考,但一次也没有考中,一个官职也没有得到。“五湖烟月奈相违”是说为了赶考,只得离开美丽的家乡。科举入仕一直是诗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前后屏居京城十四年以上,竟日苦读,奔走科场,几乎与一切人间美景隔绝。反过来说,倘使不赶考,他就可在家乡过安逸日子。所以这里有感慨、怨恨和悔悟。

  诗的后二句便对唐僖宗赏赐孙供奉官位事发感慨,自嘲不如一个耍猴的,讥刺皇帝只要取乐的弄人,抛弃才人志士。“何如买取胡孙弄”,诗人自嘲不如耍猴人,看似羡慕,实则是对君主的辛辣讽刺,其中蕴含着诗人巨大的悲愤。“一笑君王便着绯”,既痛刺唐僖宗的症结,也刺痛自己的心事:昏君不可救药,国亡无可挽回,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李唐江山每况愈下的隐忧。

  这是一首嘻笑怒骂的讽刺诗。诗人敢于将讽刺的矛头对准高高在上的皇帝,其胆识也是难得和值得褒奖的。诗人故意把辛酸当笑料,将荒诞作正经,以放肆嘻笑进行辛辣嘲骂。他虽然写的是自己的失意遭遇,但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虽然取笑一件荒唐事,但主题思想是严肃的,诗人心情是郁愤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83-1284

gǎnnònghóurénzhū

luóyǐn tángdài 

shíèrsānniánjiùshì yānyuènàixiāngwéi 
mǎisūnnòng xiàojūnwángbiàn便zhuófēi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译文: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¹插镜中看。
译文: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注释:¹朝:早晨。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当庭¹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译文: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注释:¹当庭:庭院当中。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¹无力凭栏杆。
译文: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注释:¹太真:唐杨贵妃号。

  罗隐这首咏物诗,为古代咏牡丹的名作。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诗的开头两句是说:牡丹花在园中蓓蕾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难得开大;就开放的花朵来说,花瓣一片粉红,当小包着深红的花蕊,十分好看。这两句是总体上写牡丹的外观。诗人不完全限于对其外形、色彩的刻画,而是置之于自然环境之中,写它给人的直觉印象。它颜色鲜亮,富有光艳,却被一层云气包裹,如轻纱中的美女,更具诱人的魅力。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前句是写瓶中的牡丹;后句是写插在美女鬓上的牡丹。醉眼所见及镜中所映,皆有失于真。在那些富贵公子、千金小姐们看来,这牡丹能在他们的金瓶之中、云鬓之上,真算得“富贵花”、“花中王”了,而实际上,这却并不合于花的本性。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当庭始觉春风贵”,这一句是写庭院中的牡丹。是说只有种在庭院之中,才能显出它的魅力,竟至使得春风更惬人意,使得春天真正显示出它动人的容貌。古人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蝴蝶可以显示春风的婀娜美妙,牡丹花就更是这样。“带雨方知国色寒”,则是写雨中的牡丹。牡丹被称为“富贵之花”,是因其本身的花繁朵大,色彩艳丽,并非由于上了富贵人的金瓶、绿鬓。它不但能使大自然更美,而且也只有在自然的变化中,才能显示出多种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在门阀观念严重的唐代,“寒”总是同“微”联系在一起,然而,“寒”同时也可以显出严峻刚强的秉性。经一阵雨洗风摇,碧叶更见苍翠,红瓣更见鲜艳,那条条枝茎,也显示出铮铮硬骨。“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这两句写出了牡丹的刚强品质与不凡气度。但是,这两句的深意,只有在同“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的比较中才能体味出来,“始”、“方”二字,便透露了诗人一反一正进行比较的用意。然而,意思的转折方面,又十分自然;如一般地去看,中两联四句是排比写牡丹在瓶中、鬓上、庭院、雨里四种情况下的状况,细心体味,又含着正反两层意思。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是以美人杨贵妃为喻(杨玉环为女道士时曾号为“太真”)。这两句是写牡丹经过一天日晒,如同娇轻慵懒、弱不禁风的美女。不过,这两句诗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引起人们对李白《请平调》三首的联想。李白的诗是唐玄宗同杨贵妃赏牡丹时奉旨所作,后两首即将牡丹与杨贵妃联系起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罗隐诗的末两句,扩展了李白诗作的联想范围,使读者从时间的、历史的座标去认识牡丹的美艳绝伦。

  此诗写牡丹之美,而不限于花叶的描绘,一方面着眼于牡丹的生活环境,另方面着眼于对它精神气质方面的表现,这二者的结合,使得诗中所写似乎并非纯粹的花,好像还表现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第一联概括地写其给人的直觉,末一联以美人为喻,前后照应。当中两联似为排比地写了牡丹的四种生活环境,而实际上是正反两种境遇,细致品味,意蕴无穷,令人想象无限。

dān

luóyǐn tángdài 

yànduōyānzhòngkāinán hóngruǐdāngxīntán 
gōngzuìguīdēngxiàjiàn měirénzhāochājìngzhōngkàn 
dāngtíngshǐjuéchūnfēngguì dǎifāngzhīguóhán 
wǎngèngjiāngsuǒ tàizhēnpínglángān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似共东风别有因¹,绛罗高卷²不胜春。
译文: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不别有原因吧,不不不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
注释:¹别有因:别有原因。²绛罗高卷:绛色丝绸色花瓣高高绽放。绛罗,红色纱罗。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若教¹解语²应倾国³,任不无情亦动人。
译文: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牡丹也不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
注释:¹教:让、使。²解语:解语花。原不比喻美人,这里指牡丹。³倾国:比喻牡丹象绝色佳人。⁴任:即使,就算。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译文:美艳的芍药也只不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可怜韩令¹功成后,辜负秾(nóng)²过此身。
译文:可惜啊,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注释:¹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韩令调任京城后,见家有牡丹,就说:“吾岂效儿女子邪?”然后命人把牡丹花砍掉了。²秾华:繁盛艳丽的花朵。也指女子青春美貌。

  罗隐是晚唐道家学者,这首“牡丹”诗,也牵涉到道家故事。据《酉阳杂俎》载:相传韩愈之侄孙韩湘,学道成仙后,曾劝韩愈也弃官学道,韩愈不肯,韩湘曾于初冬,令牡丹花开数色,预言韩愈未来之事,后皆应验,使韩愈为之震惊。罗隐这首《牡丹》诗,似取乎此。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这里的“东风”即“春风”。“绛罗”,本指绛色丝绸,此处喻牡丹的花瓣。“高卷”,指花盛开时高高挺出花瓣翻卷着的形象。“不胜春”,即无比的春色,无比的美丽。这两句是说它好像和东风有着特别的关系,东风一来,它便以绛色丝绸样颜色的花辫,翻卷着高高的开在枝杈的顶端。它妩媚的姿容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真是无比的美丽!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这里的“解语”,指会说话。“倾国”,指美女。来自《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便用“倾国倾城”形容极美丽的女子,更用它代替极美丽的女子。这两句以拟人化手法写花情动人。前一句说,牡丹要是能说话,果真是“牡丹仙子”,那简直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了;下句更进一层说,就算牡丹无情,不能成为美人,就凭它的美丽的芳姿艳质也够人倾心喜爱了。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这两句中“芍药”、“芙蓉”均为花名。“君”、“芳尘”皆指牡丹。芍药素有小牡丹之称,若牡丹在群芳中为第一,则芍药为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或以为花之副也。故这两句说,芍药虽也花大而美,但比之于牡丹,芍药也只是牡丹的亲近侍奉。至于生于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虽也端庄素雅,若比之于牡丹就逊色多了,所以,它哪里敢和牡丹比美呢?但它不论生在什么地方,也躲不开和牡丹花的比较。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这里的“韩令”,即韩愈。“秾华”,繁盛的花朵,此处指韩湘当年劝韩愈弃官学道的牡丹花上的诗谶。“此身”,即此生。罗隐好作谶语,这两句是以韩湘的诗谶为韩令可惜。意思说,韩愈虽然在人世上功成名立,但终未脱俗超凡,成为仙人。辜负了韩湘用牡丹花的诗谶的规劝,度过了这样一生,予以惋惜。

  罗隐的咏物诗有个特点,就是在咏物的同时,有所寄托。这首《牡丹》诗在前三联中,写了牡丹的体态特征,而在最后两句,则以“卒章显其志”的笔法,把自己的感慨和寄托表达出来。前三联写牡丹超凡脱俗,尽管孤芳自赏,但那种傲岸冷峻的姿态,却更加动人,让人钦佩。这正象征了诗人的人格精神。诗人用这么多笔墨写牡丹,其真正用意是为末联作铺垫。末联从牡丹写到人的思想感情和寄托,以对韩令惋惜。正显了诗人不愿为名利趋炎附势,降低人格,从而辜负了大好时光的高洁品格。

dānhuā

luóyǐn tángdài 

gòngdōngfēngbiéyǒuyīn jiàngluógāojuǎnshèngchūn 
ruòjiàojiěyìngqīngguó rènshìqíngdòngrén 
sháoyàojūnwéijìnshì róngchùfāngchén 
liánhánlìnggōngchénghòu nónghuáguòshēn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抛掷(zhì)¹南阳²为主忧,北征³东讨尽良筹。
译文: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
注释: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¹抛掷:投,扔,指别离。²南阳:南阳卧龙岗。³北征:指攻打曹操。⁴东讨:指攻打孙权。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来¹天地皆同力²,运去³英雄不自由
译文: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尽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
注释:¹时来:时机到来。²同力:同心协力。³运去:时运过去。⁴自由:自己能够作主。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千里山河轻孺(rú)¹,两朝²冠剑³恨谯(qiáo)
译文: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
注释:¹孺子:指蜀后主刘禅。²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³冠剑:指文臣、武将。⁴谯周:蜀臣,因力劝刘禅降魏令人痛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¹年年傍驿流。
译文: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注释:¹解:知道,懂得。

  此诗首联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尽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实指打东吴。刘备尽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尽英雄不自由。”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像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颈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尾联归结到筹笔驿:“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这首诗先想到诸葛亮,写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尽良筹”,这就跟筹笔驿的规划军事结合。既然是“尽良筹”,而他的出师到底有利无利,这就开出颔联,归于时运,时来才有利,运尽就难办了。颈联归到运尽,于是孺子抛弃山河,谯周主张归降。归结到岩下水的多情。这里把诸葛亮规划的胜利和挫折归于时运。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也认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于关张无命,不能帮助他北伐,也归结命运。温庭筠《经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称蜀国为下国,称魏国为中原,含有上国的意思。下国和中原对抗,含有大小强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说“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认为偏处西南的弱小的下国要跟中原强大的魏国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国来统一中原,也非人力能达,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归之于时运或天命了。这样的看法胜过两篇《筹笔驿》的看法。

  就写筹笔驿说,李商隐诗的开头:“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何焯批李诗:“起二句即目前所见,觉武侯英灵奕奕如在。”看到筹笔驿上的猿鸟还像在畏简书,风云长期在保护营栅,极力写出诸葛亮的英灵如在。这个开头是既切题又推尊诸葛亮,写得非常有力,不是罗隐的多情永傍驿流所能比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7-668

chóu驿

luóyǐn tángdài 

pāozhìnányángwèizhǔyōu běizhēngdōngtǎojìnliángchóu 
shíláitiānjiētóng yùnyīngxióngyóu 
qiānshānqīng liǎngcháoguānjiànhènqiáozhōu 
wéiyánxiàduōqíngshuǐ yóujiěniánniánbàng驿liú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家国¹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²怨西施。
译文: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注释:¹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²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若解¹倾吴国,越国亡²来又是谁。
译文: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注释:¹解:懂,明白,理解。²亡:灭亡。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堵住天下人之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9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011-2012

西shī

luóyǐn tángdài 

jiāguóxīngwángyǒushí rényuàn西shī 
西shīruòjiěqīngguó yuèguówángláiyòushìshuí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钟陵(líng)¹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²
译文:钟陵醉饮一别已经十余载,又再次见到云英婀娜的身姿。
注释:¹钟陵:县名,即今江西进贤。²掌上身:形容云英体态窈窕美妙。此用赵飞燕典故。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卿未嫁 一作:君未嫁)
我未成名¹(qīng)²未嫁,可能俱³是不如人。
译文:如今我未成名你也未出嫁,大概我们都是人生不如意的人吧!
注释:¹成名:指科举中式。²卿: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此指云英。³俱:都。

  这首诗通过写与故人久别重逢的感怀,借对云英的安慰,抒发了作者屡试不第、不遇于时的悲愤之情。全诗采用欲扬先抑及侧面衬托的手法,起到了跌宕起伏、言简意赅的效果。从文字风格看,此诗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亦谐亦庄,耐人寻味。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钟陵”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十二年前,作者年少英敏,风华正茂,才气逼人;歌妓云英正值妙龄,体态轻盈,色艺双全。“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余春”,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余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两句中第一句写“别”,第二句则写“逢”。由怀旧过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用汉代赵飞燕“掌上舞”典故。当诗人在“十余春”后再次见到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的时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还同十余年前 一样,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想见年轻时的云英一定是十分令人倾倒。

  如果说这里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卿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我未成名”由“卿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明。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卿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反诘之词代替回答,启人深思。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卿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为“不如人”么?这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美丽出众)。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卿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也就很明确了。此句情感深沉悲愤,一语百情,将诗人满腔的愤懑、无奈倾泻无余,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至此,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

  “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好。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有言少意多之效。这首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有跌宕起伏之妙;引入云英来衬托自己,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72-1274

zèngyúnyīng

luóyǐn tángdài 

zhōnglíngzuìbiéshíchūn chóngjiànyúnyíngzhǎngshàngshēn 
wèichéngmíngqīngwèijià néngshìrén  (qīngwèijiàzuò jūnwèijià )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