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hán)¹²
译文:药山的高僧身形像飞鹤一般,经常在大片松林下研读经书。
注释:¹函:指的是木头盒子,匣子。²经:经书。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我来问道无馀¹说,云在青霄(xiāo)²水在瓶。
译文:我去拜访,高僧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之上,水在瓶中”。
注释:¹无馀:没有剩下。²青霄:一本作“青天”。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选得幽居惬(qiè)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译文: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居住,非常惬意,这里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译文:有时高僧会登上孤峰山顶,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

  士与僧的交往,为禅林平添了不少风流。此诗记述了诗人向一代高僧问禅访道的逸事。此诗的诗眼在于“无馀说”与“啸一声”。大道无言,故无余说,既无馀说,便于月下长啸,让一个人的身、心、声与大自然的峰、云、月完全融合为一体。诗中的“云在青(霄)天水在瓶”乃一名播千秋的绝句,引发了不少后世学人与禅子的褒赞。极有气势的当推宋僧北海心的吟偈:“云在青天水在瓶,平生肝胆向人倾。黄金自有黄金价,终不和沙卖与人。”好一句“黄金自有黄金价”,其豪情干天,可谓深得禅趣。

  披云月下,崇冈长啸,一直是前人悟证天地至理而无法言说时所钟爱的一种抒怀方式。无论禅者还是道家亦或儒子,均明晓天人合一之大道,并从中得到法悦。元人叶颐有首诗便深具禅韵。诗中有小记,云:“七月望夕,予曳杖步月,直造峰顶,高吟朗咏,豁然长啸,兴尽而返。 明日山下居人,咸言闻清啸,惊醒尘梦者数十家。予因赋诗以纪其事云。”下面便是其诗:“藜杖策风轻,芒鞋步月明。鹤翻青径影,猿度翠岩声。草露沾衣冷,松泉漱石清。崇冈发长啸,尘世梦惊醒。”无独有偶,不仅东土的智者,便是大洋彼岸的觉者也深谙其中醍醐灌顶之妙。美国禅宗诗人加里斯·奈德(1930~),深得东方禅趣,他的一首《面对群山》用现代诗句诠释了他对中国古代高僧们的禅趣的向往:“他爬到泛着泡沫的小河边。他攀着峭壁而上。他把一根手指头伸进水里,一直探到水池的深处;接着把双手全部没入水中。他把一只脚伸进池子。他扔石子儿进池。他双手在水面拍击。他起身,昂首高呼,面对急流、群山,双手上举,狂啸三声。”如此筒笔白描却如此细腻入神,真可谓三昧之作。

zèngyàoshāngāosēngwéiyǎnèrshǒu

áo tángdài 

liànshēnxíngxíng qiānzhūsōngxiàliǎnghánjīng 
láiwèndàoshuō yúnzàiqīngxiāoshuǐzàipíng 

xuǎnyōuqièqíng zhōngniánsòngyíng 
yǒushízhíshàngfēngdǐng yuèxiàyúnxiàoshēng 

荆轲感燕丹之义,函匕首入秦,劫始皇,将以存燕霸诸侯。事虽不成,然亦壮士也。惜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始皇之道异于齐桓,曹沫功成,荆轲杀身,其所遭者然也。乃欲促槛车,驾秦王以如燕,童子妇人且明其不能,而轲行之,其弗就也非不幸。燕丹之心,苟可以报秦,虽举燕国犹不顾,况美人哉?轲不晓而当之,陋矣。
荆轲(kē)¹感燕(yān)²之义,函(hán)³匕首入秦,劫始皇,将以存燕霸诸侯。秦虽不成,然亦壮士也。惜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始皇之道异于齐桓,曹沫功成,荆轲杀身,其所遭者然也。乃欲促槛(jiàn),驾秦王以如燕,童子妇人且明其不能,而轲行之,其弗就¹⁰也非不幸。燕丹之心,苟可以报¹¹秦,虽举燕国犹不顾,况美人哉¹²?轲不晓而当¹³之,陋矣¹⁴
译文:荆轲感激燕太子丹对自己的恩义,就暗藏匕首入秦劫持秦始皇,想以此来存续燕国,称霸诸侯。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称得上是壮士。可惜他的智谋还不足以察知事情的变故和掌握好时机。秦始皇的政治理想,与齐桓公不同,曹沫劫持齐桓公能成功,荆轲刺秦王不成而被杀身,他们所遭遇的结果必然是这样的。当荆轲想驾着囚车劫持秦王往燕国的时候,儿童妇女尚且明白他不能做到,荆轲刺杀未果不是运气不佳,实在是当然之事。燕太子丹的想法,如果可以报秦王的仇,即使是燕国被攻占都不顾惜,何况美女的手呢?荆轲不明此理而担当刺秦王之事,实在是浅陋啊。
注释:燕太子丹传:史书无此传,当为小说《燕丹子》。¹荆轲:战国末卫国人。²燕丹:战国末燕王喜的太子。³函:暗藏。⁴劫:威逼;胁迫。⁵霸:称霸,一作“宽”。⁶齐桓:齐桓公,春秋时第一个霸主。⁷曹沫:春秋时鲁将。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柯地会盟,曹沫执剑威逼桓公,迫其答应退还鲁国失地。⁸槛车:囚车。⁹如:至。¹⁰弗就:不成功。¹¹报:报复。¹²况美人哉:据《燕丹子》载:太子丹置宴款待荆轲,令美女弹琴助兴。荆轲说最爱美女的手,燕丹便将弹琴女的手砍下献给荆轲。¹³当:承担。¹⁴陋矣:浅薄,糊涂。

  这篇文章议论了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一秦。文章首先交代了荆轲行刺的前因后果,然后作者直接对此秦发表议论,直言曹沫成功而荆轲失败,是由于时代不同的缘故;接着作者又举出荆轲“智谋不足”、不能“知变识机”的两个例子,用一个“陋”字,为荆轲的行为下了结论。文章写得平正从容,论理犀利精警,是翻案文章中的佳作。

  前三句交代了荆轲行刺的原因和目的。荆轲之所以“函匕首入秦劫始皇”,是因为他“感燕丹之义”,目的是为了“存燕霸诸侯”,其结果却是“秦不成”。行刺秦件由激动人心的秘密策划开头,到令人沮丧的失败告终,整个过程是由高亢到低沉,而作者在叙述这个过程时,语调却有促有缓,有起有伏。急促激昂,到“秦虽不成”一句转为低缓,但因为句中使用了让步连词“虽”,就为下一句蓄积了气势。“然亦壮士也”重又翻起,而笔锋一转,“借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又带着深深的叹惋,毕竟有勇无谋、秦败身裂。语调的高低起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极顿挫反侧之势。

  文章寥寥数语,概括交代了行刺秦件的经过,随即作者就直接对此秦发表议论。“始皇之道异于齐桓,曹沫功成,荆轲杀身,其所遭者然也”五句,是全文的中心所在。燕丹计划刺秦王前,曾对荆轲说:“诚得劫秦,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也。”作者指出,春秋时的齐桓公,所争取的是权,霸主不能不顾信义,故曹沫之秦行之有效。而秦始皇的政策是吞并诸侯,统一中国,所以曹沫的故秦不可能重演。曹沫成功,荆轲失败,是由于时代不同的缘故。这就一语道破问题症结所在,可见作者识力之高。

  接着作者又举出荆轲“智谋不足”、不能“知变识机”的两个例子,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一是“欲促槛车,驾秦王以如燕”。儿童妇女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而荆轲却莽撞行秦,足见其“智谋不足”。二是对燕太子丹仅为报仇、而无深谋远虑的思想。燕太子为了报仇,“虽举燕国犹不顾”,其厚待荆轲,只不过是把他作为工具而已。可是由于时代不同,太子丹的计谋根本不可能实现,荆轲只能徒然成为牺牲品。可悲的是,荆轲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仅仅为了“感燕丹之义”就“函匕首,劫始皇”,作者冷峻而简洁地用一个“陋”字,为荆轲的行为下了结论。两个例子既说明了荆轲“智谋不足”的具体表现,又与文章开头相呼应,补足了“荆轲感燕丹之义”的内涵。

  李翱学文于韩愈,得韩之一体,而能自成风格。此文写得精警透辟,而词气从容不迫,倍受古文家激赏,认为有“太史公神妙之境”,信不差矣。

参考资料:
1、 刘传新主编.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08:233
县君好砖渠,绕水恣行游。鄙性乐疏野,凿地便成沟。
县君好砖渠,绕水恣行游。鄙性乐疏野,凿地便成沟。
两岸值芳草,中央漾清流。所尚既不同,砖凿可自修。
两岸值芳草,中央漾清流。所尚既不同,砖凿可自修。
从他后人见,境趣谁为幽。
从他后人见,境趣谁为幽。

zèngshī--áo

xiànjūnhǎozhuānràoshuǐxíngyóuxìngshūzáo便biànchénggōu

liǎngànzhífāngcǎozhōngyāngyàngqīngliúsuǒshàngtóngzhuānzáoxiū

cónghòurénjiànjìngshuíwèiyōu

闰馀春早景沉沉,禊饮风亭恣赏心。
闰馀春早景沉沉,禊饮风亭恣赏心。
红袖青娥留永夕,汉阴宁肯羡山阴。
红袖青娥留永夕,汉阴宁肯羡山阴。

fèngchóuliúyánshǐyànguāngfēngtíng--áo

rùnchūnzǎojǐngchénchényǐnfēngtíngshǎngxīn

hóngxiùqīngéliúyǒnghànyīnníngkěnxiànshānyīn

传者不足信,见景胜如闻。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
传者不足信,见景胜如闻。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
鱼龙晴自戏,猿狖晚成群。醉酒斜阳下,离心草自薰。
鱼龙晴自戏,猿狖晚成群。醉酒斜阳下,离心草自薰。

广guǎngqìng--áo

chuánzhěxìnjiànjǐngshèngwénshuǐyuǎnhǎiliǎngshāngāoyún

lóngqíngyuányòuwǎnchéngqúnzuìjiǔxiéyángxiàxīncǎoxūn

剩有临池兴,人称协律郎。至今蝌蚪迹,犹带墨痕香。
剩有临池兴,人称协律郎。至今蝌蚪迹,犹带墨痕香。

chí--áo

shèngyǒulínchíxìngrénchēngxiélángzhìjīndǒuyóudàihénxiāng

上岁童子,二十受戒。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上岁童子,二十受戒。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口称贫道,有钱放债。量决十下,牒出东界。
口称贫道,有钱放债。量决十下,牒出东界。

duànsēngtōngzhuàng--áo

shàngsuìtóngzièrshíshòujièjūnwángcháobài

kǒuchēngpíndàoyǒuqiánfàngzhàiliàngjuéshíxiàdiéchūdōngjiè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生人之常勤。往者吾弗及兮,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生人之常勤。往者吾弗及兮,
来者吾弗闻。已而,已而。
来者吾弗闻。已而,已而。

bài--áo

wéitiānzhīqióngāishēngrénzhīchángqínwǎngzhě

láizhěwénérér

紫霄仙客下三山,因救生灵到世间。龟鹤计年承甲子,
紫霄仙客下三山,因救生灵到世间。龟鹤计年承甲子,
冰霜为质驻童颜。韬藏休咎传真箓,变化荣枯试小还。
冰霜为质驻童颜。韬藏休咎传真箓,变化荣枯试小还。
从此便教尘骨贵,九霄云路愿追攀。
从此便教尘骨贵,九霄云路愿追攀。

zèngmáoxiānwēng--áo

xiāoxiānxiàsānshānyīnjiùshēnglíngdàoshìjiānguīniánchéngjiǎzi

bīngshuāngwèizhìzhùtóngyántāocángxiūjiùchuánzhēnbiànhuàróngshìxiǎohái

cóng便biànjiàochénguìjiǔxiāoyúnyuànzhuīpān

某顿首。足下不以某卑贱无所可,乃陈词屈虑,先我以书,且曰:“馀之艺及心,不能弃于时,将求知者。问谁可,则皆曰其李君乎。”告足下者过也,足下因而信之又过也。果若来陈,虽道德备具,犹不足辱厚命,况如某者,多病少学,其能以此堪足下所望博大而深宏者耶?虽然,盛意不可以不答,故敢略陈其所闻。
某顿首。足下不以某卑贱无所可,乃陈词屈虑,先我以书,且曰:“馀之艺及心,不能弃于时,将求知者。问谁可,则皆曰其李君乎。”告足下者过也,足下因而信之又过也。果若来陈,虽道德备具,犹不足辱厚命,况如某者,多病少学,其能以此堪足下所望博大而深宏者耶?虽然,盛意不可以不答,故敢略陈其所闻。
盖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接众莫如宏,用心莫如直,进道莫如勇,受益莫如择友,好学莫如改过,此闻之于师者也。相人之术有三,迫之以利而审其邪正,设之以事而察其厚薄,问之以谋而观其智与不才,贤不肖分矣,此闻之于友者也。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也。浩浩乎若江海,高乎若邱山,赫乎若日火,包乎若天地,掇章称咏,津润怪丽,《六经》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故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如山有恒、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淮、济、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色黄白,不必均也。如百品之杂焉,其同者饱于腹也,其味咸酸苦辛,不必均也。此因学而知者也,此创意之大归也。
盖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接众莫如宏,用心莫如直,进道莫如勇,受益莫如择友,好学莫如改过,此闻之于师者也。相人之术有三,迫之以利而审其邪正,设之以事而察其厚薄,问之以谋而观其智与不才,贤不肖分矣,此闻之于友者也。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也。浩浩乎若江海,高乎若邱山,赫乎若日火,包乎若天地,掇章称咏,津润怪丽,《六经》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故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如山有恒、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淮、济、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色黄白,不必均也。如百品之杂焉,其同者饱于腹也,其味咸酸苦辛,不必均也。此因学而知者也,此创意之大归也。
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则曰文章辞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则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其溺于时者,则曰文章必当对;其病于时者,则曰文章不当对;其爱难者,则曰文章宜深不当易;其爱易者,则曰文章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言不信不在于教劝,而词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刘氏《人物表》、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词之对与否、易与难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此非对也。又曰:“遘闵既多,受侮不少。”此非不对也。《书》曰:“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诗》曰:“菀彼柔桑,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人。”此非易也。《书》曰:“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诗》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旋兮。”此非难也。学者不知其方,而称说云云,如前所陈者,非吾之敢闻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御寇、庄周、鹖冠、田穰苴、孙武、屈原、宋玉、孟子、吴起、商鞅、墨翟、鬼谷子、荀况、韩非、李斯、贾谊、枚乘、司马迁、相如、刘向、扬雄,皆足以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能必传也。仲尼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此之谓也。陆机曰:“怵他人之我先。”韩退之曰:“唯陈言之务去。”假令述笑哂之状曰“莞尔”,则《论语》言之矣;曰“哑哑”,则《易》言之矣;曰“粲然”,则谷梁子言之矣;曰“攸尔”,则班固言之矣;曰“冁然”,则左思言之矣。吾复言之,与前文何以异也?此造言之大归也。
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则曰文章辞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则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其溺于时者,则曰文章必当对;其病于时者,则曰文章不当对;其爱难者,则曰文章宜深不当易;其爱易者,则曰文章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言不信不在于教劝,而词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刘氏《人物表》、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词之对与否、易与难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此非对也。又曰:“遘闵既多,受侮不少。”此非不对也。《书》曰:“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诗》曰:“菀彼柔桑,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人。”此非易也。《书》曰:“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诗》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旋兮。”此非难也。学者不知其方,而称说云云,如前所陈者,非吾之敢闻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御寇、庄周、鹖冠、田穰苴、孙武、屈原、宋玉、孟子、吴起、商鞅、墨翟、鬼谷子、荀况、韩非、李斯、贾谊、枚乘、司马迁、相如、刘向、扬雄,皆足以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能必传也。仲尼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此之谓也。陆机曰:“怵他人之我先。”韩退之曰:“唯陈言之务去。”假令述笑哂之状曰“莞尔”,则《论语》言之矣;曰“哑哑”,则《易》言之矣;曰“粲然”,则谷梁子言之矣;曰“攸尔”,则班固言之矣;曰“冁然”,则左思言之矣。吾复言之,与前文何以异也?此造言之大归也。
吾所以不协于时而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也。悦古人之行者,爱古人之道也。故学其言,不可以不行其行;行其行,不可以不重其道;重其道,不可以不循其礼。古之人相接有等,轻重有仪,列于《经》《传》,皆可详引。如师之于门人则名之,于朋友则字而不名,称之于师,则虽朋友亦名之。子曰“吾与回言”,又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又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是师之名门人验也。夫子于郑兄事子产,于齐兄事晏婴平仲,《传》曰“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又曰“晏平仲善与人交”,子夏曰“言游过矣”,子张曰“子夏云何”,曾子曰“堂堂乎张也”,是朋友字而不名验也。子贡曰“赐也何敢望回”,又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游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是称于师虽朋友亦名验也。孟子曰:“天下之达尊三,德、爵、年,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足下之书曰“韦君词、杨君潜”,足下之德与二君未知先后也,而足下齿幼而位卑,而皆名之。《传》曰:“吾见其与先生并行,非求益者,欲速成也。”窃惧足下不思,乃陷于此。韦践之与翱书,亟叙足下之善,故敢尽辞,以复足下之厚意,计必不以为犯。某顿首。
吾所以不协于时而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也。悦古人之行者,爱古人之道也。故学其言,不可以不行其行;行其行,不可以不重其道;重其道,不可以不循其礼。古之人相接有等,轻重有仪,列于《经》《传》,皆可详引。如师之于门人则名之,于朋友则字而不名,称之于师,则虽朋友亦名之。子曰“吾与回言”,又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又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是师之名门人验也。夫子于郑兄事子产,于齐兄事晏婴平仲,《传》曰“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又曰“晏平仲善与人交”,子夏曰“言游过矣”,子张曰“子夏云何”,曾子曰“堂堂乎张也”,是朋友字而不名验也。子贡曰“赐也何敢望回”,又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游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是称于师虽朋友亦名验也。孟子曰:“天下之达尊三,德、爵、年,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足下之书曰“韦君词、杨君潜”,足下之德与二君未知先后也,而足下齿幼而位卑,而皆名之。《传》曰:“吾见其与先生并行,非求益者,欲速成也。”窃惧足下不思,乃陷于此。韦践之与翱书,亟叙足下之善,故敢尽辞,以复足下之厚意,计必不以为犯。某顿首。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