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
草茫茫秦汉陵阙(què)¹,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²堆案图书³,当窗松桂,满地薇蕨(jué)
译文:秦汉的帝王坟墓已经埋在茫茫草野之下。那以后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边的月亮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司空见惯。我家里堆的是书画,窗前栽的是松桂,满地长的是薇蕨。
注释:拟:模拟。张鸣善;元代后期散曲作家。此曲从内容看,可能是模仿张鸣善《水仙子·讥时》。¹陵阙:指帝王的坟墓。²山人家:山居的人,作者自称。³堆案图书:形容藏书丰富。案,桌子。⁴薇蕨:皆草本植物。伯夷、齐叔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
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何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侯门¹深何须刺谒(yè)²?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何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译文:侯门深似海,何必去拜访呢,白云自有自己的快乐。到如今世事依然不堪。看茫茫天地之间,竟见不到一个英雄,一个豪杰。
注释:¹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²刺谒:求见、拜访。刺,类似后来的名片。

zhéguìlìng ·zhāngmíngshàn

zàn yuándài 

cǎomángmángqínhànlíngquè shìdàixīngwáng quèbiàn便yuèyǐngyuánquē shānrénjiāduīànshū dāngchuāngsōngguì mǎnwēijué 
hóuménshēn báiyúnyuè dàoshìshìnánshuō tiānjiānjiànyīngxióng jiànháojié 

客有吴郎吹洞箫,明月沉江春雾晓。湘灵不可招,水云中环佩摇。
客有吴郎吹洞箫(xiāo),明月沉江春雾晓。湘(xiāng)¹不可招,水云中环佩(pèi)²摇。
译文:客人当中有位叫吴国良的朋友,他吹箫献技,那箫声犹如碧波明月下的清沏凄冷气息、又如春日晓雾中的朦胧袅绕。美妙的箫声虽然没有招来娥皇与女英,但听者在水云交织的迷潆中,仿佛听到悦耳的玉饰摇动和磁击的声音。
注释:凭阑人:曲牌名。吴国良:倪瓒的朋友,宜兴荆溪人。¹湘灵:湘水女神。湘水为湖南省境内的一条河流。²环佩:古人衣带上所系之装饰性玉器。

  这首小令虽说只有短短四句,但曲家却以清丽的语言,为读者创造出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在作者笔下,吴国良技艺高超,箫音低回清婉。倪瓒泛舟江上,听其吹奏。箫声空灵辽远,如幻如真。那江中晃动之月影,朦胧缭绕之春雾,均为吴郎精妙绝伦的洞箫演奏布置了浓重的令人神往的艺术欣赏氛围。这美妙的箫音,会招致娥皇与女英前来鼓瑟呢,云水之间,声音由远而近,似乎是神女的环佩在轻摇、碰撞,是那么玲珑动听,女神真的眷顾,闻箫声而来。

  当然,这样的想象终归只能是想象。作者的意图,一是对友人技艺由衷的赞美,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元代无休无止的动荡,带给曲家的是性灵的遮蔽感和人生的幻灭感。所以,脱迹尘氛之外,扁舟一叶,吹箫度曲,成为其理想的生活方式。“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丰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将依隐焉”(元周南老《元处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倪云林人格高标,文骨清逸,隐于五湖三泖之间,这本身就是一幅大写意。

  总之,此曲短小精悍,神韵超逸,正如倪瓒画作中的小品,冲淡醇雅,不为俗染。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第1028-1029页

pínglánrén ·zèngguóliáng

zàn yuándài 

yǒulángchuīdòngxiāo míngyuèchénjiāngchūnxiào xiānglíngzhāo shuǐyúnzhōnghuánpèiyáo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秋风兰蕙(huì)¹化为茅²,南国³凄凉气已消
译文: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
注释:郑所南:南宋遗民,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¹兰蕙:兰草、蕙草。 ²茅:茅草。³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⁴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这里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只有所南心不改¹,泪泉²和墨写离骚(sāo)³
译文: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注释:¹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²泪泉:泪水。³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诗一开始就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郑所南所画的兰加以改造后而抒发的。郑所南画的是不着土地的兰花。而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变成了茅草。这里作者用了屈原《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诗意,以此手法,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

  后面两句转而赞扬郑所南。说只有郑所南忠于南宋之心依然坚定不移,他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作者赞扬郑所南,实际也表达了自己绝不屈服于任何暴力的民族气节。

  全诗用反衬手法。前两句用比的手法表现在蒙元残酷统治下人们抗元复国斗争日益消沉的景象,后两句写郑所南坚贞之节依然不变,以前面两句反衬后面两句,见出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参考资料:
1、 潘人和.儒道释诗汇赏 儒诗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223-224

zhèngsuǒnánlán

zàn yuándài 

qiūfēnglánhuìhuàwéimáo nánguóliángxiāo 
zhǐyǒusuǒnánxīngǎi lèiquánhuóxiěsāo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伤心莫问前朝¹事,重上越王台²。鹧(zhè)(gū)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译文:不要再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指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
注释:¹前朝:此指宋朝。²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为驻兵处。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chàng)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¹,何处飞来?
译文:我惆鹧地独自仰天长啸,青崇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满目尽是乔木布满苍苔,一片悲凉。头上的明月,柔和皎洁,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轮,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
注释:¹素影:皎洁银白的月光。

  中唐诗人窦巩有《南游感兴》七绝云:“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青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而窦诗显然又源于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本曲的前五句,化用窦巩的诗意,而“鹧鸪啼处”云云,则明显地流露出了霸业不存、风流事散的兴亡之感。倪瓒生活在元代的中晚期,无所谓遗民思想,曲中的“前朝事”是将越王台沿经的历史一网打尽,并不专指宋朝;但历史的盛衰、岁月的无情,一样会引起怀古者的“伤心”。窦诗是“伤心欲问前朝事”,而小令却“伤心莫问前朝事”,一字之差,绝望和无奈的感情色彩就表现得更加强烈。

  作者禁不住“怅然孤啸”。“啸”是感情激越、一舒抑塞的表现,而一个“孤”字,又有心事无人知会的意味。“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是登台的所见,它较之前片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更增加了悲凉的色彩。“当时明月”等三句又借助了唐诗的意境。刘禹锡《石头城》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李白《苏台怀古》也说“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诗人独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含意是十分显明的:“当时”的江山久已换主,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重临呢?这一笔同前引的《石头城》《苏台怀古》一样,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抒发怀古的幽思。作者起笔云“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问了,并问得那样投入、那样悲哀。“依依”是依恋不去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天空徘徊已久。而诗人从“残照”时分直留到月夜,这“依依”两字也就成了一种移情手法,表现出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倦倦深情。

  这首小令除了善于从唐人诗句中袭意外,在景物的描写上也深得风神。“东风草绿,残照花开”表现江山无主,“青山故国,乔木苍苔”表现世事无常。以此为陪主之宾,则“越王台”的悲凉寂寞自在意中。又诗人选取了亘古恒在的景物如东风、残照、青山、明月,与时过境迁的绿草、野花、乔木、苍苔交插在一起,在特定的空间中导入了苍茫的时间感,从而将抚今思古的主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rényuèyuán ·shāngxīnwènqiáncháoshì

zàn yuándài 

shāngxīnwènqiáncháoshì chóngshàngyuèwángtái zhèchù dōngfēngcǎo绿 cánzhàohuākāi 
chàngránxiào qīngshānguó qiáocāngtāi dāngshímíngyuè yǐng chùfēilái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一江秋水澹¹寒烟,水影明如练¹,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³,绿蘋(pín)红蓼(liǎo)参差。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译文:摇动的秋江上飘浮着清寒的烟雾,明净的秋水宛如一条白练。极目远望,数行南归的大雁勾起我心中的离愁别怨。雪后的晴空极其澄澈,江边的绿蘋和红蓼高低不齐、错杂相间。江上渔人一边荡桨,一边唱着吴歌,一曲哀怨的歌声惊起了栖息的白鸥,它们展翅飞向蓝天。
注释: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小桃红:小桃红:曲牌名,属越调,又名“采莲曲”“平湖乐”等,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八句六韵。¹澹:江水摇动的样子。²练:熟绢。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³雪晴天:极其澄澈的晴空。雪,特别,极,今江苏方言犹有之;一说雪白,明朗。⁴蘋:水生草本植物。⁵参差:高低长短不齐。⁶见:同“现”,呈现,显现。⁷吴歌:江南一带的民歌。

  前人对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倪瓒的这首曲子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曲先写深秋季节,江面上飘浮着淡淡的烟霭,江水更加澄彻,好像白练。接着写雪霁初睛,绿蘋红蓼,显现生机。最后道出了作者对当时现状的一丝不满,但不影响对自然美的表达和美好愿望的展现。

  一个雪后晴天,一江秋水白练似的向远处平铺舒展,在残雪的映衬下显得分外明亮。水面上淡淡的烟霭似乎还带有一些寒意。天空中征雁数行,飞向南方,似乎勾起了作者的离愁别恨。展眼望去,水边的绿蘋、红蓼参差错落有致,把这幅“秋江雪霁图”点缀得更加素雅,更富有野趣。然而,港汉深处凄清哀怨的吴歌声却又使这明丽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怅惘色彩。一叶小舟荡桨而出,歌声、桨声惊起了滩头休息的白鸥,扑簌簌地飞向远处。

  如果说它是一幅图画,那它就是一幅简洁凝炼的山水图。秋水如练,此乃画之空灵飞白处,再烘染于寒烟,则氤氲满纸。此又是画中常用的染晕之法。绘画中有水墨取韵,见笔得骨之说,倪瓒此处正是先求其韵,而后以飞雁“出俏”。而绿𬞟红蓼则于画面中微着色彩,得此一笔,则画面灵活而有生气在江天、雪天的映衬下,此“小景”便更是全图之俏丽处了。而“吴歌荡桨”“白鸥腾空”,则又使静态的图画中显出动感。作者在此未具体描绘吴娃之态,若将其作画观,则此船此桨当微露于绿𬞟之上,隐然于红蓼之中,此又是画家常用的“藏头露尾”之法。整个画面远景、中景、近景层次分明,虚实相生,頗见画家倪瓒的构图匠心。

  然此曲毕竟又是“诗”,它又具有诗的魅力。诗中有画固然为佳境,但仅限于此,却还不足,妙处当还在画中有诗。画只能凭视觉去体会,而诗却可以将人之心境妙托字间。此曲以“寒烟”先暗点一笔,以“离愁”表明心绪,而哀歌之声,则非诗不能点出了。为此,此曲就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之作。

  但更耐寻味的却是作者心底的思绪。作者并未完全忘情世俗,超脱实心灵深处的幽怨微妙地叩击着他的心弦。“眼底离愁”是什么作者并来明说。倪瓒晚年预感国势将乱,疏散家财而遁迹江湖,其“离愁”也许就是因此而来,也许不限于此,还有更深一层的底蕴。总之,作者一方面把大自然写得那么美,一方面又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完整地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047-1048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¹依竹住江滨²
译文:春天的江水旁,翠绿的竹子像云一般繁多,我就住在靠着竹子和江河的简陋屋舍。
注释:¹结茅:指建造简陋的屋舍。²江滨:江岸。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江欲覆邻。
译文:台阶前即将破土的竹笋试图侵入道路,雨后树叶垂下,它们的阴影意欲遮掩四周。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译文:在花的叶子旁边,一只黄鹏在喃喃低语,靠近人类的白鹤,依然能被驯服驾驭。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遥知¹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译文:我在远处知晓,有超然恬静的人已将声色等娱乐事物抛诸脑后,整个房间内弥漫清风之气,丝毫未有贫困之忧。
注释:¹遥知:在远处知晓情况。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消魂。
惊回一枕¹当年梦,渔唱²起南津。画屏云嶂(zhàng),池塘春草,无限消魂。
译文:当我正在梦中重忆当年美好生活,突然南面渡口,上的渔歌吵醒了我。抬望眼,我只看到重峦叠嶂被云雾遮挡着,眼前的景物已经大变,方知时光荏苒,令人销魂。
注释:人月圆:黄钟宫曲调。句式:上片七五、四四四,下片四四四、四四四,共十一句四韵(第二、五、八、十一句押韵),与词调全同。但曲调用韵往往较密,三组四字句文多作鼎足对,还是有它的特点。 ¹一枕:一卧。卧下必定躺在枕上,故称。²渔唱:渔人唱的歌。
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旧家¹应在,梧桐覆(fù)井,杨柳藏门。闲身²空老,孤篷³听雨,灯火江村。
译文:料想从前的宅院应还在,但梧桐枝叶已掩盖了水井,家门也被杨柳枝遮盖了。而自己则是一身清闲,无所作为,只能独自在小船上听着雨声,望着夜晚江彼岸渔村的孤寂灯火发呆。
注释:¹旧家:从前。宋元人诗词中常用。²闲身:古代指无官职的闲居之士。³孤篷:孤舟。

  这是一首作者浪迹江湖时思念家乡的作品,描写南边渡头打渔人唱起的歌声,惊醒了作者的好梦,回想刚才梦中,作者又回到了家乡,重温了当年在家中的生活。该小令在浓烈的思乡情绪中,又流露出一种岁月易逝、老大无成的人生感慨。该小令文笔俊美,结构严谨,风格疏淡。

  元末散曲多已雅化,近于词,此曲颇有词风,语辞清丽,情蕴伤感。另外,这首小令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其绘画效果。倪瓒擅长以水墨绘江南景色,其山水画有简约、疏谈之风。受其画作影响,这首小令中的“旧家”与“江村”等仅以几个意象便已成图,如在目前。

  上片借梦境追忆过去之恬静生活。“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作者采用倒叙手法,从梦醒后写起。南边渡口的渔歌阵阵,惊醒了作者的一场好梦,一个“惊”字写出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可见梦中场景令其流连不已。接着“画屏云嶂”三句,既是再现梦中情景,同时也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画屏云嶂”,重峦叠嶂掩映于云雾之间,恍若身处画中。“池塘春草”, 语出东晋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早春的江南充满生机,正如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这三句描述极为简洁,但却抓住了江南风光之精髓,令人心生憧憬。如此美景,叫人怎能不“销魂”?

  下片写如今栖身地之孤寂荒凉。作者的思绪从梦中回到故乡,遥想“旧家”,如今应是“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处处寂寞,沓无人迹。这两句出自李白诗:“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赠崔秋浦》)此处是反用其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末三句又无奈地回到现实,自己“闲身空老”,无所作为,空待时光流逝,只能“孤篷听雨”,坐看“灯火江村”。最后二句以孤篷、雨、灯火和江村为主体,写作者孤身独坐,听雨打篷顶,飘忽间唯见远处点点渔火摇曳,显得寂寞悲凉。“闲”“空”“孤”等字,营造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下片诗句,作者将情感与景物有机交融,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夜雨灯火图,在想象与现实的交替中,似乎可见作者飘零之现状。

  这首小令以作者夜间被渔歌惊梦作背景,将梦中的美好与当前的现实作对比,表达了对岁月沧桑的慨叹。这是元末社会动荡带给诗人的痛苦经历。一句“旧家应在”,点破了首句“当年梦”所指的是对从前的幸福田园生活的追忆:“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则是如今落魄的样子;“闲身空老”及以下两句,把作者对以往的追忆又拉回到了现实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全篇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将怀念与失望交结在一起,动人心肠。

参考资料:
1、 段颖龙主编. 元曲三百首 新编[M].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338-339.
2、 墙峻峰注评. 国学经典丛书 元曲三百首[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94-295.
春洲菰蒋绿,江水似空虚。望山以高咏,意钓不在鱼。
春洲菰蒋绿,江水似空虚。望山以高咏,意钓不在鱼。

chūnjiāngdiào--zàn

chūnzhōujiǎng绿jiāngshuǐshìkōngwàngshāngāoyǒngdiàozài

噰噰归雁度春江,明月清波雁影双。
噰噰归雁度春江,明月清波雁影双。
化作斜行筝上字,长弹幽恨隔纱窗。
化作斜行筝上字,长弹幽恨隔纱窗。

zhúzhīèrshǒu--zàn

yōngyōngguīyànchūnjiāngmíngyuèqīngyànyǐngshuāng

huàzuòxiéxíngzhēngshàngzhǎngdànyōuhènshāchuāng

画图常识春风面,云雾衣裳楚楚裁。为问人间春几许,石栏西畔牡丹开。
画图常识春风面,云雾衣裳楚楚裁。为问人间春几许,石栏西畔牡丹开。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