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逆旅淹留 一作:孤馆人留)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¹归梦²三更后。落灯花³,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声,都使得愁思更浓。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灯花落下,棋子还未收,叹息又将滞留在这新丰客舍。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注释:¹三更:指夜半时分。²归梦:回家的梦。³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⁴“叹新丰逆旅淹留”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⁵江南:指作者自己的家乡,即浙江嘉兴一带。⁶二老:父母双亲。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曾经生病住店,梦见白衣妇人唱着歌劝酒,词中说:“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落灯花点未收”,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点一般,宋代贺铸有词说:“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忆秦娥》)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作者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父思乡之情很浓,于是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迁来丰邑的居民,所以叫新丰。《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再思只做过“嘉兴路吏”。《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由此可见徐再思曾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革步》)、“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均可见一斑。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十年游宦归梦远,让他感到十分惆怅。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缺失,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这首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作者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原因就在于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再思散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作者笔下,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羁旅路遥,思乡情长,无限惆怅,无限感慨,全都浸透在字里行间。曲中层层递进,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惆怅、光阴易逝的感慨,道出了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可以说曲因数字而有生趣,数字因曲而灵动。这一点在“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双调]《水仙子·春情》)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的反复迭用,有斧凿之嫌,好在《夜雨》一曲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应景之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徐再思正是借助数字对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shuǐxiān ·

zài yuándài 

shēngshēngqiū diǎnjiāodiǎnchóu sāngēngguīmèngsāngēnghòu luòdēnghuā wèishōu tànxīnfēngyānliú zhěnshàngshíniánshì jiāngnánèrlǎoyōu dōudàoxīntóu  (   liúzuò guǎnrénliú )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译文:我从出生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相思,才刚刚懂得什么是相思,却深受着相思的折磨。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身似浮云¹,心如飞絮,气若相丝。
译文:身体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
注释:¹身似浮云:形容身体虚弱,走路晕晕乎乎,摇摇晃晃,像飘浮的云一样。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空一缕余香¹在此,盼千金相子何之²
译文: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殷勤盼望的情侣又到哪里去了呢?
注释:¹余香:指情人留下的定情物。²盼千金相子何之:殷勤盼望的情侣到哪里去了。何之,往哪里去了。千金:喻珍贵。千金相子:远去的情人是富家子弟。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证候¹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译文:相思的痛苦什么时候最猛烈呢?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月亮半明半亮时。
注释:¹证候:疾病,此处指相思的痛苦。

  这是一首闺妇思夫之作。题目为“春情”显然是写男女的爱慕之意,而全曲描写一位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情,读来侧恻动人。全曲分为四个层次:首三句说少女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相思之病;次三句极表少女处于相思中的病态心理与神情举止;后二句则点出少女害相思病的原因;最后宕开一笔,以既形象又含蓄的笔墨逗露出少女心巾所思。全曲一气流走,平易简朴而不失风韵,自然夭成而曲折尽致,极尽相思之状。

  “平生不会相思”三句,说明这位少女尚是初恋。情窦初开,才解相思,正切合“春情”的题目。因为是初次尝到爱情的琼浆,所似一旦不见情人,那相思之情便无比深刻和真诚。有人说爱情是苦味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已道出此中三昧。这三句一气贯注,明白如话,然其中感情的波澜已显然可见。于是下面三句便只体地去形容这位患了相思病的少女的种种神情与心态。

  “身似浮云”三句,是漂亮的鼎足对。“身似浮云”表现了少妇坐卧不宁的心态;“心如飞絮”表现了少妇的魂不守舍;“气若游丝”表现了少妇因思念而恹恹欲病的形态。作者通过对少妇身、心、气的描写,将少妇“便害相思”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短短几句,就足见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恋情之深。

  “空一缕余香在此”,乃是作者的比喻之词,形容少女孤凄的处境。著一“空”字,便曲尽她空房独守,寂寞冷落的情怀;“一缕余香”四字,若即若离,似实似虚,暗喻少女的情思飘忽不定而绵绵不绝。至“盼千金游子何之”一句才点破了她愁思的真正原因,原来她心之所系,魂牵梦萦的是一位出游在外的高贵男子,少女日夜思念盼望着他。这句与上句对仗成文,不仅词句相偶,而且意思也对应,一说少女而一说游子,一在此而一在彼,然而由于对偶的工巧与意思的连贯,丝毫不觉得人工的雕凿之痕,足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娴熟。

  最后四句是一问一答,作为全篇的一个补笔。“证候”是医家用语,犹言病状,因为上文言少女得了相思病,故此处以“证候”指她的多愁善感,入骨相思,也与上文“害”字与“气若游丝”诸句给合。作者设问:什么时候是少女相思最苦的时刻?便是夜阑灯昏,月色朦胧之时。这本是情侣们成双作对,欢爱情浓的时刻,然万对于茕然一生独一身的她来说,忧愁与烦恼却爬上了眉尖心头。不可排遣的相思!

  这首曲子语言上的一个特色便是首三句都押了同一个“思”字,末四句则同抑了一个“时”字,不忌重复,信手写去,却有一种出自天籁的真味。这正是曲子不同于诗词的地方,曲不忌俗,也不忌犯,而贵在明白率真,得天然之趣,一也就是曲家所谓的“本色”。

参考资料:
1、 王震远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908-909 .

chángōng ·chūnqíng

zài yuándài 

píngshēnghuìxiāng cáihuìxiāng biàn便hàixiāng 
shēnyún xīnfēi ruòyóu 
kōngxiāngzài pànqiānjīnyóuzhī 
zhènghòuláishí zhèngshìshí dēngbànhūnshí yuèbànmíngshí 

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海棠开未开?粉郎来未来?
(jì)拥春云松玉钗(chāi),眉淡秋山¹(xiū)镜台²。海棠(táng)开未开?粉郎³来未来?
译文:发髻高耸头上像堆拥春云,又松插一枚玉钗。淡眉像辽远秋山,懒得去梳妆,含羞照镜台。不知海棠花开没开?情郎哥哥能不能来?
注释:¹秋山:愁山。比喻伤春的皱眉。²羞镜台:害怕对着梳妆镜。³粉郎:原为晋代何晏的美称。何晏面色白净如玉,魏明帝疑他搽了粉,一次夏天吃热汤饼,何晏吃得冒汗,用衣袖擦脸,越控面色越白净,后常以何郎代指美男子。此处指情郎。

pínglánrén··chūnqíng--zài

yōngchūnyúnsōngchāiméidànqiūshānxiūjìngtáihǎitángkāiwèikāifěnlángláiwèilái

葛陂里神龙悦形,丹山中彩凤栖庭。风吹粉箨香,雨洗苍苔冷,老仙翁笔底春生。明月阑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
(gě)(bēi)里神龙悦形¹,丹山中彩凤栖(qī)庭。风吹粉箨(tuò)²香,雨洗苍苔冷,老仙翁笔底春生。明月阑(lán)³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
译文:这竹像是葛陂中的神龙还了原身,画在屋墙上,惹得凤凰飞来栖停。一阵风过,笋壳的粉皮上似乎清香可闻,竹下的苍苔,仿佛还保留着雨后的湿冷。息斋道人李衍的画竹真是妙笔生春。当明亮的月光纵横地投下清影,我睁开酒后初醒的眼睛,简直像是面对着一片翠生生的潇湘竹林。
注释:息斋:元画家李衍,号息斋道人。善绘竹,有《竹谱》。¹葛陂里神龙悦形:《神仙传》载,东汉费长房身跨青竹杖腾身入云,下地后弃杖于葛陂水中,竹杖即化为青龙。葛陂,湖名,在河南新蔡县境内。²箨:竹的壳叶。³阑干:纵横貌。⁴潇湘翠影:谓竹。湘地以产斑竹著称,称湘妃竹,相传为湘夫人泪点洒竹而化。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介绍李衍:“善画竹,青绿设色师李颇。人争欲得之,求者日踵门不厌。画竹二百年来,用意精深,无如之者。后使交趾,深入竹乡,于竹之形色情状,辨析精到。”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画竹,不易见,但这首曲子却能使读者想见其作品的风神。

  该篇题为“息斋画竹”,作者却并不直接评说竹子画得如何如何,而是先巧妙地用了两则传说的典故:一是东汉仙人费长房,掷青竹杖化龙事。作者将画上的竹子比为“神龙蜕形”,可见竹姿的劲健和生动。二是凤凰食竹事。“丹山”是凤凰的巢穴,凤凰非竹实不食,如今受到画竹的诱惑而飞来“栖庭”,可知李衍所作的是一幅壁画。“神龙”、“彩凤”,对仗工整,妙在前者是画竹本身的暗喻,后者则是作者观画后的奇特联想。这两句用的都是神话传说,作者引为感受,实是赞美李衍绘出了非人境所有的仙作。

  三、四两句,进一步细绘画面的内容。李衍的这幅竹子,中间夹杂着新竹,竹尖从“粉箨”中抽出,而竹下还点缀着苔藓。画竹画出壳皮上的细粉已是够绝的了,更何况是那样鲜活,仿佛一阵风吹来还会扬起它的清香;苔色深苍,调色自亦不易,而奇在画上的苍苔还让人产生“冷”的感觉,似乎刚刚经受过一番雨水的洗刷。这两句充分调动了艺术审美的联想,综合了形、色、香、觉的感官享受,将“息斋画竹”的外象和气质重现得栩栩如生。要不是作者加一句“栖仙翁笔底春生”,人们恐怕会错以为是一丛真竹子呢。

  末两句显示了“息斋画竹”的总体效果。李衍画在壁上的这幅杰作,犹如在庭院中栽上了一片翠竹,宜月宜酒,使人仿佛置身于潇湘一带的自然美景之中。这两句富于诗情画意,用明月阑珊、酒意瞢腾、潇湘缥缈这种种充溢着朦胧美的意境作为借衬,展现出画作娟美的风神。全篇未出“画竹”二字,却句句不离题面;不下文字断语,却用一系列形象代替,作出了最好说明。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息斋画竹

chénzuìdōngfēng··zhāihuàzhú--zài

bēishénlóngyuèxíngdānshānzhōngcǎifèngtíngfēngchuīfěntuòxiāngcāngtáilěnglǎoxiānwēngchūnshēngmíngyuèlángànjiǔbànxǐngduìpiànérxiāoxiāngcuìyǐng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¹,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译文:我真后悔嫁给商人为妻,偏又命运不好,逢上了负心的郎,临走时,说是到东吴去。三年过后,却从广州寄来了信。
注释:¹东吴:泛指太湖流域一带。

  这首小令从唐女子刘采春《啰唝曲》“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的绝句脱化,也穿插了《啰唝曲》“莫作商人妇”及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境。但较原诗来看,“闺怨”的含意更为显豁。“悔作”、“当逢”,口吻如生,表现出散曲小令开门见山的直露本色。“闺怨”的前提多为夫君别离远出,唐诗往往将这种前提加以隐掩或推衍。除上举的《啰唝曲》外,如张潮《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其妙味如前人所评:“意其远行,却在近处。总以行踪无定。”看来恰恰同《啰唝曲》的“意其近行,却在远处”反了个向。不过要让读者一览即领悟却不容易,可见唐诗是过于偏重含蓄了。

  徐再思改诗为曲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化含蓄为显露,当然也有别的因素。唐韩偓《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不怎么知名;而李清照化用其意作成的《点绛唇》秋千词,“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云云,却为人传诵。可见夺胎前人成作,也不失为出新的一途。

  原诗的薄情夫君“只道往桐庐”。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唐方干《思江南》:“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看来唐代桐庐为一交通中心。曲中改成了“别时只说到东吴”。东吴的指谓说法不一,据周祁《名义考》,元明时习以苏州为东吴、湖州为中吴、润州为西吴,苏州在元代确实是繁荣的商业城市。这也说明曲作者不是简单地模仿照搬,而是根据元代的实际情形更改了“闺怨”的细节。

yángchūn··guīyuàn--zài

qièshēnhuǐzuòshāngrénqièmìngdāngféngbáoxìngbiéshízhǐshuōdàodōngsānzàiquè广guǎngzhōushū

荆山一片玲珑。分付冯夷,捧出波中。白羽香寒,琼衣露重,粉面冰融。知造化私加密宠,为风流洗尽娇红。月对芙蓉,人在帘栊。太华朝云,太液秋风。
(jīng)¹一片玲珑。分付²(féng)( yí)³,捧出波中。白羽香寒,琼(qióng)衣露重,粉面波融。知造化私加密宠,为风流洗尽娇红。月对芙蓉,人在帘栊(lóng)。太华朝云,太液秋风。
译文:你就像荆山的一块美玉,被水神从水波中捧出。肌肤像洁白的羽毛,散发出幽幽清香;精美的衣裳仿佛缀满了晨露闪闪发光;涂着脂粉的面庞,似那正在融化的波雪。造物主私下里肯定对你暗加宠爱,为了让你风流无限,把你清洗得如此娇美。皎洁月光洒在荷花丛里,你独自倚靠在窗边。让我想起华山美妙绝伦的朝霞,太液池中缓缓吹过的秋风。
注释:蟾宫曲:元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六、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的10句,但是第五句以后可酌增四字句。或单用作小令,或用在双调套曲内。¹荆山:在湖北南漳县西,以产玉著称,名闻天下的“和氏璧”即产于此。²分付:交给。³冯夷:水神。⁴白羽:白色羽毛。⁵太华:即五岳之一的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华山以山顶池生千叶莲花得名,又峰顶若莲形,称“玉井莲”。⁶太液:皇家宫苑内的池沼。芙蓉即荷花,亦属莲。

  这是一首写人小令。首句切“玉”字,“荆山”“玲珑”都是玉的名称,“玲珑”还有表现美玉形象的意味。三句括出“冯夷” “波中”,为“玉”过渡到“莲”作准备,以下就几乎句句述莲了。“白羽”化用了杜诗,杜甫在《赠已上人》中有“江莲摇白羽”的句子。“白羽” “琼衣” “粉面”,无一不是对白莲花花姿的生动比喻,在诗人心目中,“玉莲”的基本特征应该是洁白的。“洗尽娇红”“月对芙蓉”,将”玉莲”之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末两句则直接扣合“五莲”或“白莲”,足见作者的巧思。然而,作品并非单纯地卖弄游戏技巧,而是尽力以玉莲花的粹美来比喻人物,表达了对张玉莲清雅脱俗、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的赞美。如“ 为风流洗尽娇红” “月对芙蓉,人在帘栊”,就明显地含有张玉莲身处青楼而守身自好的寓意。又如“太华朝云”,“太液秋风”,在影射人名的同时,借助仙家和皇家景物的意象,映示了玉莲的清逸和优雅。全曲造语婉丽,对仗工整,怜香惜玉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资料:
1、 (元)关汉卿著;方青羽著. 中侨彩图馆 元曲三百首彩图馆[M]. 2016,284.

chángōng··zèngmínglián--zài

jīngshānpiànlínglóngfēnféngpěngchūzhōngbáixiānghánqióngzhòngfěnmiànbīngróngzhīzàohuàjiāchǒngwèifēngliújǐnjiāohóngyuèduìróngrénzàiliánlóngtàihuácháoyúntàiqiūfēng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相思有如少债(zhài)¹,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²,准不了³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译文:相思就像借债给别人,每日都去逼迫催促。经常担负着沉重的愁思,却抵不了三分利,这本帐只有见到他时才算得。
注释:清江引:俗称(江儿水),也偶称(岷江绿)或(临江仙),本为元代小令,至今尚不见元代之前对此词牌的有关著录。“南曲并收入仙吕宫与双调;北曲属双调。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五、七,共五句。可单用作散曲小令。¹少债的:欠债的。²一担愁:形容愁思沉重,一担:元时市语,形容重。³准不了:折不了,抵不得。

  相思和借债给别人有一定的相似点,即都是出本钱的一方,共同点都是需要对方偿还,如果不偿还则一定不断地追;如果不追到手这赔就太大了,有时是本利全无。但放债的人目的就是追求利润,追求三分利,而相思的则只要把对方追求到自己手里则万事大吉,则是高傲的胜利者,根本就不计较利钱。这就是这篇小令比喻的基础。

  “相思有如少债的”这句活的关键是“少债”二字,即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谁少谁的债,谁是追债的人,这确实需要思索一下方可以理清。如果从付出的角度来看,当然相思者本人是债权主体,以下的抒情都是她的内心活动。

  “每日相催逼”意谓每日都催逼对方还债,实际是每天都在催促对方表态,催促对方赶快答应自己的求爱。这句也可以理解成相思之苦日日催人逼人折磨人,令人无法躲避,这将那时时刻刻萦绕于心、无法逃避的思念之苦,极为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两句写相思者的精神状态,也极其形象生动。愁,是相思者经常担负着相思的忧愁和讨不回债务的双重忧愁,这忧愁是极其沉重而难以担负的,而且更是不能指望三分利了。因为相思本来是自发的,对方是否知道都不敢完全确定,故利钱就更不敢指望了。“常挑着一担愁”,把无形化为有形,抽象化为具体,生动地表现出相思之深重,显示出很高的想象力和语言表现能力。

  最后一句点出这种债务了断的的方式就是“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要求实在是太低了,见面时才能计算本钱,人家还不还还不好说,如果偿还算是要回了本饯,利息就不计较了。曲中把相思者一往情深,不可解脱而又急切之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小曲比喻新奇,语言爽利,一如小儿女声吻口气。用韵斩钉截铁,不押而叶,不期而遇,可谓百中无一,难有其匹。至于意味,更堪细玩。全曲浅中见含蓄,俗中见机巧,这是其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909-910
2、 毕宝魁 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36-337

qīngjiāngyǐn··xiāng--zài

xiāngyǒushǎozhàideměixiāngcuīchángtiāozhedānchóuzhǔnlesānfēnzhèběnqiánjiànshícáisuàn

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酒一樽,琴三弄。唤起凌波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
玉华¹寒,冰壶(hú)²冻。云间玉兔³,水面苍龙。酒一樽(zūn),琴三弄。唤起凌波仙人梦,倚阑(lán)干满面天风。楼台远近,乾(qián)坤表里,江汉西东。
译文:月光清寒,好象盛冰的玉壶那样皎洁明净。天上的明月出没在云间,地上的长桥如苍龙横卧水面。美酒一樽,瑶琴三弄。吸引苍女凌波而来,凭依着阑干任天风拂面。放眼望去远远近近的楼台殿阁,天地辽阔,江水浩瀚无边。
注释:中吕:宫调名。普天乐:曲牌名。又名《黄梅雨》。南北曲皆有此曲牌。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正宫;句法也各不同。¹玉华:指月亮的光华。²冰壶:盛冰的玉壶,比喻洁白。这里是形容月色。³玉兔:月亮。传说月中有白兔,故称。⁴苍龙:形容垂虹桥如长龙卧波。⁵凌波:形容女性步履轻盈。曹植《洛神赋》曾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洛水女神。

  这首写景的小令情致幽深,气势浩大,颇值得玩味。

  起笔直写月光,与题目相照应,“玉华寒,冰壶冻”,垂虹桥上的月色皎洁明净,清寒得如同盛满冰水的壶。开头两句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云间玉兔,水面苍龙”,月光的清辉洒满大地,抬头仰望天空,看到的是一轮明月在云间游走;低头远望大地,看到垂虹桥如长龙一般盘踞在吴江上。相传,生活在月中的嫦娥有一只玉兔,此处用“玉兔”代指明月,将明月在云间出没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将垂虹桥比作“水面苍龙”,则将垂虹桥盘踞水上,似要腾空而起的雄伟气势写尽。

  时隐时现的明月和有腾空之势的垂虹桥共同构成了一幅迷离梦幻的图画。接着,诗人将视线由景物转到人身上。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游人雅兴大发,“酒一樽,琴三弄”,饮酒弄琴,不亦乐乎。

  江天壮阔,月色朦胧,游人把酒望月,已至微醺,如此良辰美景,诗人仿佛看到水边的仙女踏着凌波微步,款款而来,倚在栏杆上任凭天风吹拂着面颊,“嗅起凌波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曹植曾在《洛神赋》中说洛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飘然而至。此处的“凌波仙人”指的自然就是洛神。此处引入“洛神”这一形象除了为月夜的垂虹桥披上一层神秘梦幻的面纱之外,也更加凸显出了月色之美和琴音之妙,迷人的景色和音乐甚至将仙女都吸引来了。“天风”二字除了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宜人之外,也使整个环境显得更加神秘缥缈。“仙人”和“天风”给予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平添了整支曲子的意蕴。

  面对辽阔的江天,诗人神清气爽,思绪纷飞。站在垂虹桥上,任微风轻轻吹拂着身体,凭栏远望,目之所及,只见“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远处近处灯光摇曳,尽是楼台殿阁,江天一色,烟波浩渺,天地分外辽阔,浩瀚的江水从面前奔涌而过。末尾三句以大笔肆意泼墨,描绘出一幅天地壮阔、浩瀚无涯的雄伟画面。此处虽用笔粗放,但是感情却深邃沉挚,天地无涯人却终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限制。结尾似戛然而止,语虽尽而意未绝,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84-385页

tiān··chuíhóngyuè--zài

huáhánbīngdòngyúnjiānshuǐmiàncānglóngjiǔzūnqínsānnònghuànlíngxiānrénmènglángànmǎnmiàntiānfēnglóutáiyuǎnjìngānkūnbiǎojiānghàn西dōng

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
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yǐ)(dòu)¹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²。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
译文:有九分厚的恩爱情意,就有九分深的忧思痛楚;有分处两地的牵挂思念,就有两人的相思情愁;有十年来的爱意倾诉,就有十年来的相思苦需要承受。这其间,有顺心的时候,也有反复的时候,想起那些不顺心的事,没有一样不叫人惭愧、内疚。真是怕过秋天,它惹人伤情,叫人生恨,令人感旧;同时也怕春天来临,它惹人生怨,为遣春情,只有借酒浇愁,可又不胜酒力,为此常常病倒,身体也越来越瘦。唉,有什么法子,人生就这么个风流性子,也只好自作自受。
注释:¹迤逗:撩拨,勾引。²惭羞:羞愧。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紫燕寻旧垒(lěi)¹,翠鸳栖(qī)暖沙。一处处²绿杨堪系马。他,问前村沽(gū)酒家³。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译文:紫燕在寻觅着它的旧巢,翠绿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栖息,一处处绿杨都可以拴住马。他系好马,便询问前村是否有卖酒的人家。有人回答说,前面就是有名的酒家。一群少女在荡秋千,墙边开满粉色杏花。
注释:南吕:宫调名。南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阅金经:曲牌名,又名“金字经”。全曲三十一字,七句五平韵、一叶韵。¹旧垒:旧巢。²“一处处”句:化用王维《少年行》“系马高楼垂杨边”诗意。³“问前村”句:化用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意。⁴“粉墙边”句:化用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意。杏花,一语双关,既暗指杏花村,又借喻荡秋千的少女。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