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一从¹弃鱼钓²,十载³干明王
译文:自从放弃鱼钓生活,十余年来求见明王。
注释:¹一从:自从。²鱼钓:指隐居生涯。³十载:自开元二十二年(734)作者“献书阙下”(《感旧赋》序)至天宝元年(742)作此诗时,历时九载,“十载”乃举其成数。⁴干明王:向君王求取功名。干,干退,求取。明王,即明主,指皇帝。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无由谒(yè)天阶¹,却欲归沧浪(làng)²
译文:可叹无路踏上天阶,又想回那隐居之乡。
注释:¹谒天阶:谒见天子。天阶:登天的阶梯,这里指通向皇宫的台阶。²沧浪:水名,具体地址说法不一,这里指隐居之地。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仲秋至东郡(jùn)¹,遂见天雨霜²
译文:仲秋季节来到东郡,已见天上降下寒霜。
注释:¹东郡:隋郡名,唐曰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岑此行大抵沿黄河先至滑州,再至匡城,复由匡城至铁丘,再到汴州。²雨霜:下霜,“雨”作动词。
昨夜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昨夜¹梦故山²,蕙(huì)³色已黄。
译文:昨夜梦中回到故山,故山芳草色已枯黄。
注释:¹夜:一作“日”。²故山:指作者的少室旧居。³蕙草:香草。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平明¹辞铁丘²,薄暮游大梁。
译文:平明时分离开铁丘,太阳落山来到大梁。
注释:¹平明:天亮的时候。²铁丘:在今河南濮阳县北。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仲秋萧条景,拔(bá)(là)¹飞鹅鶬(cāng)²
译文:仲秋分象多么萧条,雁飞声声南归故乡。
注释:¹拔剌:象声词。²鹅鶬:雁的别称。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四郊阴气¹闭,万里无晶光²
译文:四面郊野阴云笼罩,一望无边昏暗无光。
注释:¹阴气:阴冷的云雾。²晶光,光亮。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长风吹白茅¹,野火²烧枯桑³
译文:长风阵阵吹动茅草,野火点点燃烧枯桑。
注释:¹白茅:即茅草,至秋季而变白。²野火:一指原野上焚烧枯草所纵的火,一指磷火,即鬼火。³枯桑:枯干的桑叶。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故人南燕¹吏,籍籍²名更香。
译文:故友您在匡城为官,政绩卓著名声正香。
注释:¹南燕:唐滑州胙城县(今河南延津东),汉代曰南燕县。胙城与匡城紧邻,故此处以南燕代指匡城。²籍籍:形容名声甚盛。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聊以玉壶¹赠,置之君子²堂。
译文:姑且以我玉壶相赠,将它安投放友厅堂。
注释:¹玉壶:取高洁之意。²君子:指周少府。

  诗歌一开头就回顾了自己十余年来坎坷的仕途经历及内心的苦闷彷徨。诗人“十五隐于高阳,二十献书厥下”(《感旧赋》),自开元二十三年出山,由此时已九年。“弃鱼钓”,说自己决心出仕,“十载”举其成数说于谓时间之长。“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两句概括了“十载干明王”的坎坷不退的经历,包含着屡遭挫折,不甘归去而又不得不归去的感叹。以上四句语意回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澜,以颇为沉重的情调引起全诗。

  次四句承上文“归沧浪”写归程中的苦闷心情。诗人在秋日辞京远行,一路唯见寒霜遍地,这景物衬托了诗人失意时的心灰意冷。在归程中,诗人特别突出“昨夜”之“梦”来加以描写,借以表现对“故山”的留恋,而故山却是“惠草色已黄”。如同“鹅鶬昨夜鸡,蕙草色已陈”(《暮秋山行》),“颍阳秋草今黄尽,醉卧君家犹未还”(《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等等诗句一样,表现出岁月已晚,宿愿难酬的叹息,也反映出进退两难的心境。

  诗的以下八句承上继续写归程,而扣应题目“由大梁”,写到大梁后所见。诗人选定“薄暮”这一时间,有可能是写实,但也有以薄暮景色衬托沉重心情的用意。“仲秋萧条景”一句对大梁所见作了总的概括。以下便选择一些典型景物来写这样一个秋日薄暮的“萧条景”:南飞的鸿雁,阴暗的郊野,秋风和茅草,野火和枯桑,把大梁秋日的薄暮渲染得分外冷落凄凉。“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两句用极自然的语言极平常的形象,勾划出深秋郊野的典型环境诗人焦虑郁闷,百感交集的情怀通过这幅图景含蓄地烘托出来。

  诗的最后四句,称赞故友声名,赠玉壶以慰勉朋友要像玉壶之冰为官清正廉洁,呼应题目“奇”字。

  诗人西去长安干谒,失意东归,情绪十分低沉。此间的诗作中不止一次地对此有所抒发,如“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燃客梦,寒杆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如“妇姑城南风雨秋,妇姑城中人独愁”(《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等等。《由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一诗所表达的也是这种仕途失意后的低沉郁闷。从表现上说,这篇作品与上引诗句一样,多以景习情,显得十分含蓄而又深沉。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5-16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4-158

zhìliángquèkuāngchéngzhǔrén

cénshēn tángdài 

cóngdiào shízǎigānmíngwáng 
yóutiānjiē quèguīcānglàng 
zhòngqiūzhìdōngjùn suìjiàntiānshuāng 
zuómèngshān huìcǎohuáng 
píngmíngtiěqiū báoyóuliáng 
zhòngqiūxiāotiáojǐng fēiécāng 
jiāoyīn wànjīngguāng 
chángfēngchuībáimáo huǒshāosāng 
rénnányàn mínggèngxiāng 
liáozèng zhìzhījūntáng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¹猎马²缩寒毛。
译文:九月的天山脚下寒风似刀,城南出猎的马儿缩着寒毛。
注释:赵将军:未详。闻一多考证认为是疏勒守捉使赵宗玼,后继封常宿任北庭节度使。¹城南:庭州城南郊野。²猎马:出猎的马。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将军纵¹²场场胜,赌得单于貂(diāo)鼠袍(páo)³
译文:赵将军比赛骑射场场获胜,赢得那单于穿的貂鼠皮袍。
注释:¹纵:放任自己。²博:这里指古代军中较量骑射和勇力的一种游戏。³貂鼠袍:用貂鼠皮做成的暖裘。貂鼠,即貂,体细长,色黄或紫黑,皮毛极轻暖珍贵。

  诗一开头先展现了一幅寒风凛冽的边塞图。深秋时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北风夹着严寒,犹如利刀一般砭人肌骨。这里用“似刀”来渲染寒风刺骨,风之劲急,天气之严寒,把“风似刀”和“九月”联系起来,形成反差,这样,将边塞生活环境就渲染得更艰苦了。“九月”于中原来说,正是秋高气爽,边塞就已是“风似刀”了。“城南”一句,写很能耐寒的猎马,在寒风中冻得缩缩瑟瑟,进一步将寒风凛冽的气氛,从效应上作了生动的渲染。

  这两句诗,还没有正面写赵将军,只是渲染环境、渲染气氛,为赵将军的活动,描绘了一个无比艰苦的环境,以衬托赵将军的威武英勇。

  后两句构思巧妙,比喻新颖。诗人用赌博来比喻战斗,手法新颖。岑参在诗中以“纵”来形容“博”,可以使人想象赵将军豪放的英雄气概。苦斗沙场,何等艰辛,而赵将军纵情驰骋于其中,视之如同方桌上的一场赌博游戏,表现出无比豪迈的气魄。“场场胜”,“赌得”“貂鼠袍”,显得如此轻松、潇洒。这里,作者似乎展现了赵将军手提大刀,刀尖挑着单于的貂袍拍马而回的轻盈身影。这里所写同前两句严寒艰苦的环境联系起来,在如此艰难困难环境下,却赢得如此轻松潇洒自如,赵将军的英勇善战就得到完美的表现。全诗语言朴素生动,场面旷远开阔,情调欢乐昂扬。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32-333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6-247

zhàojiāngjūn

cénshēn tángdài 

jiǔyuètiānshānfēngdāo chéngnánlièsuōhánmáo 
jiāngjūnzòngchángchángshèng chándiāoshǔpáo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芙蓉¹不及美人妆,水殿²风来珠翠³香。
译文:芙蓉虽美但比不上美人的装扮,帝王的游船被风吹过飘来阵阵女子香。
注释:¹芙蓉:芙蓉花。²水殿:意为临水的殿堂或帝王所乘的豪华游船。³珠翠:表示珍珠和翡翠,也可表示盛装女子或蚌和翠鸟。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谁分含啼掩秋扇¹,空悬²明月待君王。
译文:谁料如今却只能含悲饮泣,终日以团扇掩面,夜夜站在皎洁词月光下,等待君王的恩宠。
注释:¹秋扇:比喻妇女年老色衰而见弃;或指秋日团扇。²空悬:悬在空中。

西gōngqiūyuàn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róngměirénzhuāng shuǐdiàn殿fēngláizhūcuìxiāng 
shuífēnhányǎnqiūshàn kōngxuánmíngyuèdàijūnwáng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扑蕊(ruǐ)¹添黄子²,呵花³满翠鬟(huán)。鸳枕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译文:拈一点花蕊妆点眉上额黄,轻轻地吹拂着小花,把它插满发髻上。十五的月儿照亮闪光的屏风,映出枕上的绣鸳鸯,陪伴着孤独的少女,洒下一片深情的银光。
注释: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¹扑蕊:谓取花蕊以增额黄之色。蕊,花蕊。²黄子:即额黄,古代妇女额间点黄。又,古妇女面也用上的花靥饰之。³呵花:用口吹吹花朵,写戴花的动作。⁴翠鬟:头发所梳的形状。翠,形容发色光润青黑。⁵鸳枕:绣有鸳鸯的枕头。⁶映,汤本《花间集》作“暗”。⁷三五夜:十五月圆之夜。⁸芳颜:青春、美好的容颜。

  这首词写女子月夜的相思之情,以女主人公的严妆丽容以及鸳枕明月为衬,表现其孤栖与寂寞。

  起拍二句,从最具有女性生活特征的化妆着笔,写出女子年轻貌美的形象。“扑蕊添黄子”,谓取花蕊以为面饰。古人制作化妆品,多取材于自然,所以将黄色的花粉作为额黄妆的饰品。“呵花满翠鬟”,说吹花后把花满戴于发髻之上。接下三句,转换抒写角度,不再写动态的人物,转而写静境中的感情世界,情致也变得深婉。“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三五之夜,则月欲明矣,则思愈炽矣。于是乎,对芳颜,扑蕊、呵花以自消遣。女子被封闭在闺房内,阗然独处,无人相问,只有鸳枕、屏山相伴,尤其是十五月圆之夜,更觉无限孤独寂寞。

  此词通过白描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情绪。词中女主人公月夜独卧,不仅在前以严妆丽容为衬,其后又以“鸳枕”“月明”为衬,鸳枕独托面容,月明偏照芳颜,主人公那孤寂、相思之苦自在不言中。其中,“扑蕊”“呵花”两个细节的描写,用语精细奇妙,而又使人耳目一新。

  有人将此词解释为写男女双方幽会的情景,说开头两句写女子着意妆饰,表现了她准备欢会时喜悦的心情;后三句是对相会时的具体描写。聊备一说。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4-65
2、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5
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1-52

nán ·ruǐtiānhuá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ruǐtiānhuáng huāmǎncuìhuán yuānzhěnyìngpíngshān yuèmíngsān duìfāngyán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欹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
脸上金霞¹²,眉间翠钿(diàn)³深。欹(qī)覆鸳衾(qīn)。隔帘莺百啭(zhuàn),感君心。
译文:脸上映出朝霞的点点金光,春色在眉间翠钿处徜徉。斜倚在凤凰枕畔,凝视锦被上的鸳鸯。帘外晓莺唱着幽婉的歌,似知我思君的一片情肠。
注释: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¹金霞:指帐中的妆饰物灿烂生辉,光彩照人。一说指两颊妆色匀称,有光泽,若彩霞状。又说指额头之饰物,即额黄。²细:清淡。古代女妆有浓淡二种。³翠钿:唐宋女子的一种面饰,用绿色花钿粘在眉心,或制成小圆形贴在嘴边酒窝的地方。钿,即花钿,用极薄的金属、彩纸等剪成各种小花、小鸟、小鸭等形状的饰物。⁴欹枕:斜靠在枕头上。欹,一作“倚”。⁵鸳衾:绣有鸳鸯鸟图形的彩色锦被。⁶帘:一作“俨”。⁷百啭:形容声音宛转动听。啭,一作“转”。

  这首词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词人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把相思之情写得非常含蓄,极尽深婉缠绵之风格。

  起拍两句,写女主人公卧于金帐中的神情,通过对面部的刻画表现出来,看似平淡闲适。接着“倚枕”句笔锋暗转,写女主人公倚枕独眠,烘染感情,透出她的孤寂与思恋。“隔帘”二句,写闻莺而惜春,闻莺而思人,再次拉大反差,加重女主人公女主人公的悲哀。时已暮春,黄莺百啭,引起了女主人公的惜春怀春之情,更感念情人的深情厚意。“感君心”三字,将相思之情点明。从“覆鸳衾”到“莺百啭”,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恐此期间,相思正苦。

  此词前两句抒情不露痕迹,次两句若隐若现,末句直吐衷肠。全词除运用象征、触景生情的手法来表达深婉的相思之情外,还有直接剖白“感君”的心曲,但此“感君”之心依旧隐约,不可捉摸,达到一种欲露不露、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无限联想的空间。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3-64
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0-51

nán ·liǎnshàngjīnxiá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liǎnshàngjīnxiá méijiāncuìtiánshēn zhěnyuānqīn liányīngbǎizhuàn gǎnjūnxīn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
昔年戎虏(lǔ)¹犯榆关²,一败³龙城匹马还。
译文:过去,外族侵略者武装侵犯北方,攻到榆关边塞时,被龙城飞将军李广打得一败涂地,只剩几个人、几匹马逃回去了。
注释:温德彝:唐文宗时大将,曾任河中都将、天德军使等职。¹戎虏:指武装的外族侵略者。²榆关:古代有两处,一在今河南中牟县南,一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之山海关。此处借代边塞重镇。³败:一本作“破”。⁴龙城:在今河北长垣南,是汉时匈奴神圣要地,匈奴于岁五月在此大会各部酋长祭其祖先、天地、鬼神。
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
侯印不闻¹封李广²,他³人丘垄(lǒng)似天山
译文:李广有这么大的功劳,但没有得到应得的封爵;而那些无德无才的人,不但被封侯,而且死后还给建立了高大的坟墓。
注释:¹闻:听说。²李广:西汉武帝时大将,一生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骁勇善战为匈奴所畏,敬称之为“飞将军”,然终不得封侯,最后被逼而死。³他:一本作“别”。⁴丘垄:坟墓。⁵天山:这里喻指坟墓大如天山一样。

  这首诗题为《伤温德彝》,中心在一个“伤”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将官温德彝有功而未得封侯一事,借汉代大将军李广的命运作比,对唐代统治阶级的赏罚不明,埋没有人才,进行了大胆的讽刺。

  诗人先濡毫大书边将温德彝的卓著功勋:“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古代泛称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为戎,戎虏乃对其蔑称。史载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麾军直驱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多用典故,借古讽今是此诗的特色,诗中名物事迹皆不可拘泥字面,“一败龙城”喻称边将大获全胜。此两句从“戎虏”的“犯”,写到“戎虏”的“还”,虽然将军的战绩只字未提,但将军的卓著战功已经写出。两句以夸张的笔墨、雄豪的气势,赞颂边将温德彝面对戎虏的进犯,奋起反击,斩获至多,敌军只落个匹马逃归的惨败。昔年建功如此,昂首青云,扬眉吐气。

  接着褒扬之笔一顿,厉扬奋发之气全敛,出之以沉痛不平之语:“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李广功劳很大,但不得封侯。他曾反思平生、扼腕怅叹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建者,何也?”丘垄似天山,谓建功天山,死后建冢亦似天山,系化自霍去病祁连山冢典故。霍去病乃汉武帝后族,夤缘少年得志,十八岁即领兵作战,六次征讨匈奴,将西匈奴驱至祁连山以西,二十四岁病逝,汉武帝特许建冢像祁连山,以示殊恩,世以为荣。其墓在今陕西兴平县茂陵(汉武帝陵)东五百米处,土冢犹存。第三句写李广有功“不闻封”,第四句用一“似”字作了入骨的讥讽。题中之“伤”字,其意也就自在其中了。诗人借汉庭暗指唐朝,以李广喻比温德彝,醒警而形象地指责李唐王朝厚此薄彼,对一些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将领刻薄寡恩,激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令人愤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者岂止边将,诗人亦属其列,故有此同情。纵览《温庭筠诗集》,与此诗旨意相仿者时有可见,《赠蜀府将》云:“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苏武庙》云:“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联类并读,当有助于理解此诗中的悲情恨意。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5-626

shāngwē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niánróngfànguān bàilóngchénghuán 
hóuyìnwénfēngguǎng广 rénqiūlǒngtiānshān 
转眄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转眄¹如波眼,娉(pīng)(tíng)²似柳腰。花里暗相招³,忆君肠欲断,恨春宵(xiāo)
译文:转动的明眸,流盼着清澈的秋波;纤秀的腰肢,如翠柳般婀娜。花丛里的幽会已成往事,深情的回忆只增添了相思的凄恻,更恨这春宵孤独漫漫难过。
注释: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¹转眄:目光左右地扫视。眄,一作“盼”。²娉婷:形容姿态秀美。³暗相招:偷偷地相互打招呼邀约。此处指幽会。⁴恨春宵:恨春宵难过。

  此词写男主人公对女子的深深思念,从男子的视角展示女子的形象,突出其思忆之苦。

  起拍二句是写男子忆念中女子动人美丽的形象:秋波如媚,柳腰娉婷。“转盼如波眼”,写眼光流盼如秋波般清澈、闪耀;“娉婷似柳腰”,表现女子的美妙身段: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那次幸福的欢会女子给男主人公留下难忘的印象,为思忆之苦先垫上一笔。接着“花里暗相招”一句是写当时的幽会,欢乐的幽会也给男主人公留下难忘的记忆,再为思忆之苦垫上一笔。这三句纯是以女方的倩影衬托男子的情思。有了前面三句的铺垫,后面写男主人公的思忆之苦就很自然了。后二句“忆君肠欲断,恨春宵”,直抒相思情深,春宵难遣。尤其是“肠欲断”“恨春宵”六字,生动地把主人公为情所苦的形象突显出来。

  此词虽然用语普通,甚至有些俚俗,但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有今昔对比,有叙事有抒情,跌宕多姿,别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2-53
2、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5

nán ·zhuǎnmiǎnyǎ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zhuǎnmiǎnyǎn pīngtíngliǔyāo huāànxiāngzhāo jūnchángduàn hènchūnxiāo 
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帘卷玉钩斜,九衢尘欲暮,逐香车。
似带如丝¹柳,团酥(sū)²握雪花³。帘卷玉钩斜,九衢(qú)尘欲暮,逐香车
译文:她的纤腰如嫩柳般婀娜,白白的双手好像握着一团雪。当玉钩卷起车帘露出她的倩影,我便在她的车后紧跟不舍。随着车轮扬起的香尘,踏遍了京城大街,一直走进黄昏的暮色。
注释: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奁集》入“仙吕宫”。¹似带、如丝:都是形容柳的,即像带子像丝线一般的垂柳。这里以柳代女子之腰。²酥:凝固的油脂,形容丰润柔嫩。一说团酥指蜡烛。³握雪花:形容手上也着脂粉,如握雪花之洁白。⁴玉钩:玉制的帘钩。⁵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口。⁶香车:就是多种香料涂饰的华贵车子。

  温庭筠词抒写男女情事,多是以女性口吻代言女子的相思恋情,以女性形象的华美艳丽及相思情意为其审美特征,精致地描摹女性艳丽华贵的容貌、服饰、起居、心态等,而极少从男性的角度写相思恋情。一般认为此词所反映的是男子对女子的追慕,叙写一男子追慕一女子的情景。

  开头二句是男子所见到的女子的美丽形象,“似带如丝”,“团酥雪花”,即形如柳丝轻盈婀娜,色如雪花丰润光洁。后面三句,写男子对女子的倾慕之情:见到女子乘坐着的华美小车,车帘卷起,玉钩斜悬,在繁华的道路上驶过,男子留连忘归,虽然暮色降临,他的眼与心还追逐着远去的香车。

  全词虽仅短短五句二十三个字,却写尽了缠绵缱绻之情,把一个痴情男子的形与神都写活了。他痴情地爱她,却并无轻浮的行为;他“逐香车”,却并无狂放之举。作者对单相思的描写是能把握分寸的。

  对此词还有另一种解读,认为是闺中女子期盼男子归来。前三句写女主人公盼男子归来的情景,后二句写其想象意中人正驱车赶来。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1-62
2、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5
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49-50

nán ·dàiliǔ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dàiliǔ tuánxuěhuā liánjuǎngōuxié jiǔchén zhúxiāngchē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苏武¹魂销汉使前,古祠(cí)高树两茫然。
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注释:¹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云边雁(yàn)断胡天月¹,陇(lǒng)上羊归塞草烟²
译文: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注释:¹“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²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回日楼台非甲帐¹,去时冠剑²是丁年³
译文: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注释:¹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²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³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茂陵¹不见封侯²印,空向秋波哭逝(shì)³
译文: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注释:¹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²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³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23-1124

miào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húnxiāohànshǐ使qián gāoshùliǎngmángrán 
yúnbiānyànduàntiānyuè lǒngshàngyángguīsàicǎoyān 
huílóutáifēijiǎzhàng shíguānjiànshìdīngnián 
màolíngjiànfēnghóuyìn kōngxiàngqiūshìchuān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¹有辞乡剑²,玉锋³截云
译文:我有辞乡远游的护身利剑,剑刃锋利得能把云层砍断。
注释:走马引:乐府旧题。崔豹《古今注》:“《走马引》,樗里牧恭所作也。为父报怨杀人,亡匿山下。有天马夜降,围其室而鸣。觉,闻其声以为吏追,乃奔去。旦观乃天马迹。因惕然大悟曰:吾之所处将危乎。遂荷杖去入沂泽中,援琴而鼓之,为天马声,曰《走马引》。”¹我:游侠自谓也。²辞乡剑:辞乡外出远游的护身利剑。³玉锋:剑锋白净如玉。⁴堪:能。⁵截云:一作“裁云”。犹切云,极言锋刃之利。典出 《庄子·说剑篇》:“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襄阳¹走马客²,意气自生春。
译文:在襄阳,骑马的行人熙熙攘攘,我的意气更是如春草生长。
注释:¹襄阳:一作“长安”。²走马客:一作“走马使”。谓游侠少年,即侠客。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zhāo)嫌剑光¹²,暮嫌剑花³冷。
译文:早上就嫌那剑光过于安宁,晚上又嫌那剑花过于冷淡。
注释:¹光:一作“花”。²静:一作“净”。³剑花:指剑刃。花,一作“光”。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能持剑向人¹,不解持照身²
译文:只知道挥剑斩凶,为人排忧解难,不明白先要持剑防护自身。
注释:¹持剑向人:即将锋刃加诸对手。²“不解”句:一作“解持照身影”。不解,不懂、不能,既可解作不明白先要防护自己的道理,也可解作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持照身,持剑防护自身。

  这首诗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刻画和揶揄,表达了诗人对当世侠士的失望,也隐含着诗人对理想侠士的渴念。开头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三四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五六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结尾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全诗用典贴切生动,意蕴曲折幽微。

  首联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夸说武器的锋利,实是吹嘘技艺的高超,自诩利刃天下无双,犹言自负绝艺天下难敌。

  颔联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襄阳走马客”,此句并非实指,而是借襄阳历史名人来喻写所谓的侠客。襄阳历史上与骑马相关的名人,一是晋代镇南将军山简,他驻守襄阳时,经常醉后策马狂奔,自比中原健儿;另一个是梁武帝萧衍,他做襄阳守将时,积极备兵秣马,准备进击立都扬州的齐东昏侯。两个襄阳名人,一个醉后纵马,骄狂放荡,一个备马盘缰,立意杀人,确与骄狂无忌、渴望杀人的市井豪侠有几分相像,故喻之为 “襄阳走马客”。

  颈联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他急切地想杀人立威,嫌日子过得太慢、太无聊。朝、暮,既有自朝至暮的意思,也有朝朝复暮暮之意。两句诗都表达同一个意思,以重复的笔法铺写其百无聊赖。这种嫌恨似是未曾杀过人者对于挺阳杀人的盲目向往,大言惑众,并非职业杀手未得新雇主时的恼恨。如果已杀过人,未必会如此张扬。李白《侠客行》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见报仇杀人者,定会隐身远遁,不会喋喋不休地向人夸说自己有“辞乡” 的利阳,渴望锋刃饮血。

  尾联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这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开头是“豪侠”的自我吹嘘,结尾是对“豪侠”的当头棒喝。言外之意是说,自称能仗阳杀人的侠客,未必真有过人的本领,恐怕多半是言过其实的市井少年,连照看自身都未必能做到。

  此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刻画和揶揄,表示对当世侠士的失望;而在失望之中,实隐含着对于理想侠士的渴念。这后一层意思,透露出凄苦落寞而又激愤不平的身世之感。诗中曲折幽微的意蕴,非潜心涵咏,难以索解。

  此诗另有一说,认为李贺亦用“阳”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高度自诩和自信。诗人是用阳之锋利喻自己才能之卓异,谓志士有四方之意,怀抱利器,只知为人,不知为己,却终不得一试。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54-355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陈鹏程.英雄慷慨之音:中国古代诗词中剑意象的主要意蕴及文化成因[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9-31

zǒuyǐn

 tángdài 

yǒuxiāngjiàn fēngkānjiéyún 
xiāngyángzǒu shēngchūn 
zhāoxiánjiànguāngjìng xiánjiànhuālěng 
néngchíjiànxiàngrén jiěchízhàos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