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性剧弘和,愚衷深褊狷。相舍嚣譊中,吾过何由鲜。
子性剧弘和,愚衷深褊狷。相舍嚣譊中,吾过何由鲜。
楚南饶风烟,湘岸苦萦宛。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
楚南饶风烟,湘岸苦萦宛。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
青梅繁枝低,斑笋新梢短。莫哭葬鱼人,酒醒且眠饭。
青梅繁枝低,斑笋新梢短。莫哭葬鱼人,酒醒且眠饭。
逦迤曙云薄,散漫东风来。青山满春野,微雨洒轻埃。
逦迤曙云薄,散漫东风来。青山满春野,微雨洒轻埃。
吏局劳佳士,宾筵得上才。终朝狎文墨,高兴共徘徊。
吏局劳佳士,宾筵得上才。终朝狎文墨,高兴共徘徊。
魏都城里曾游熟,才子斋中止泊多。去日绿杨垂紫陌,
魏都城里曾游熟,才子斋中止泊多。去日绿杨垂紫陌,
归时白草夹黄河。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度磨。
归时白草夹黄河。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度磨。
惆怅心思滑台北,满杯浓酒与愁和。
惆怅心思滑台北,满杯浓酒与愁和。
上界雨色乾,凉宫日迟迟。水文披菡萏,山翠动罘罳。
上界雨色乾,凉宫日迟迟。水文披菡萏,山翠动罘罳。
中有清真子,愔愔步闲墀。手萦颇黎缕,愿證黄金姿。
中有清真子,愔愔步闲墀。手萦颇黎缕,愿證黄金姿。
旋草阶下生,看心当此时。
旋草阶下生,看心当此时。
千山江上背斜晖,一径中峰见所归。
千山江上背斜晖,一径中峰见所归。
不信扁舟回在晚,宿云先已到柴扉。
不信扁舟回在晚,宿云先已到柴扉。
星使出关东,兵符赐上公。山河归旧国,管籥换离宫。
星使出关东,兵符赐上公。山河归旧国,管籥换离宫。
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爱棠馀故吏,骑竹见新童。
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爱棠馀故吏,骑竹见新童。
汉垒三秋静,胡沙万里空。其如天下望,旦夕咏清风。
汉垒三秋静,胡沙万里空。其如天下望,旦夕咏清风。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大历十才子”以作酬唱诗而得名,其山水诗也颇多佳作。但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的诗篇为数不多,比较著名的就是耿湋的这首《路傍老人》。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这两句是写诗人见到老人的苦况及向老人发问,下六句都是老人自述之语。官树,即官道旁的树,因大路是公家所建,故称为官道。这里写老人孤独地倚着官树而坐,诗人向前发问,老人未言先垂泪,总写出老人的悲苦,并让人急于了解他垂泪的缘由。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这两句“乃一篇之警策”。“陌上”,即老人面前的大路,“归心”即思归之心,接着句中又陡然来一转折“无产业”,虽然思归,可是故乡的产业已经荡然无存,回去难以有生活依靠。假如有亲朋可以托付,或许仍然可以归乡,可是老人的“亲知”——亲戚和朋友,又都化为城边的战骨。此句“有”,其实无,反言得妙。这样,既无产业,又无亲故,回乡梦必然成为泡影,读到这里,读者也不禁为老人伤心泪下,和老人一起痛恨,诅咒这可恶的战争。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老人无家可归,无亲友可依,真正是走投无路,因而十分悲痛。“余生”含有双重意义,一是指虎口余生,没有像“亲知”那样化为城边的战骨;二是说年纪老迈,剩下的生命已为日不多了。“艰难日”是说时局还没有太平,可见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时。下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又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侮辱,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可怜的老人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最后只能喊出发自肺腑的哭声: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老人却历尽劫难,备尝辛酸,此时一贫如洗,真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这两句借与大自然的对比,喊出了老人心中郁积已久的声音,这是对那个动乱的社会的控诉,但这种控诉也不能改变什么。

  这首诗通过描写老人的不幸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唐肃宗、代宗时期动乱的现实,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在诗风较为浮靡、题材较为狭窄的大历十才子诗中,弥足珍贵。就内容而言,诗人选择老人作为描写对象,表现时代动乱,是很富于代表性的,因为老人问题是全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孤独无助的老人更是乱世中最凄惨的人;而中国历来有敬老的美德,写老人的不幸最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另外“十才子”在诗中写老人的不幸,也常常悲叹自己的衰老,这正是他们身处乱世而又无力振作的迷惘心理的折射。

绿砌红花树,狂风独未吹。光中疑有焰,密处似无枝。
绿砌红花树,狂风独未吹。光中疑有焰,密处似无枝。
鸟动香轻发,人愁影屡移。今朝数片落,为报汉郎知。
鸟动香轻发,人愁影屡移。今朝数片落,为报汉郎知。
轩辕征战后,江海别离长。远客归何处,平芜满故乡。
轩辕征战后,江海别离长。远客归何处,平芜满故乡。
夕阳帆杳杳,旧里树苍苍。惆怅蓬山下,琼枝不可忘。
夕阳帆杳杳,旧里树苍苍。惆怅蓬山下,琼枝不可忘。
百战无军食,孤城陷虏尘。为伤多易子,翻吊浅为臣。
百战无军食,孤城陷虏尘。为伤多易子,翻吊浅为臣。
漫漫东流水,悠悠南陌人。空思前事往,向晓泪沾巾。
漫漫东流水,悠悠南陌人。空思前事往,向晓泪沾巾。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此诗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次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颌联自述于秋天回到宋中,诗中用“旧村”、“远人归”等词语,可知耿湋曾在这里居住过。此联着重写“旧村”的“乔木”和“秋草”仍在,命意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相同,司马光评老杜这两句诗云:“‘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杜诗详注》引)这也可移过来评“旧村”一联。旧村仅余乔木、秋草,表明既无人烟、又无屋舍,一片废墟而已,以疏淡之笔写荒废之景,尤为动人。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颔联是大笔略写,此联则进一步用工笔描绘村内、村边荒凉景象。水井已经废弃,井边和井中结了厚厚一层绿苔,说明早已无人使用;田园既已荒芜,田间小路又因长满杂草和年久失修,变得模糊不清,可见久已无人耕作。这一联用“废井”、“荒田”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极写旧村的荒废、凄清。如果说颔联是淡笔虚写,此联就是浓墨、实写。这两联加上首联对大环境的总括性描写,一幅“山村劫后图”已经勾画完毕。

  末两句,诗人转入感慨:“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意谓: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

  耿湋亲历安史之乱,又曾在宋中寄居。而对睢阳一带乱后的荒寒,其感触自然不比寻常。清人说“耿湋诗善传荒寂之景”,此诗即为明证。

参考资料:
1、 扫花网.宋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