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策秋声木叶乾,百端萧瑟入心肝。颠风断渡铃能语,古月悬天镜独看。
策策秋声木叶乾,百端萧瑟入心肝。颠风断渡铃能语,古月悬天镜独看。
未到中年哀乐备,无多同调别离难。巡檐绕室行千遍,刚对孤灯又倚阑。
未到中年哀乐备,无多同调别离难。巡檐绕室行千遍,刚对孤灯又倚阑。

shàntóuguǎngǎn怀huáiliángshī--huángzūnxiàn

qiūshēnggānbǎiduānxiāoxīngāndiānfēngduànlíngnéngyuèxuántiānjìngkàn

wèidàozhōngniánāibèiduōtóngdiàobiénánxúnyánràoshìxíngqiānbiàngāngduìdēngyòulán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6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自我从宦(huàn)¹,七年在长安²
译文:自从我做官,已经在长安呆了七年了。
注释:¹宦游:做官。白居易从二十八岁时考科举,开始走上入仕道路。²七年:从二十八岁到三十五岁,白居易均在长安先后参加进士、特科等考试。
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难。
所得唯元君¹,乃知定交²难。
译文:所交到的朋友只有元稹一个,这才知道成为挚交有多艰难。
注释:¹元君:元稹。²定交:成为挚交。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山上苗¹?径寸无岁寒。
译文:难道没有小人物么?有却经不住一年一度的寒风。
注释:¹山上苗:比喻奸佞小人,以同利为朋。经不得风吹雨打。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岂无要津¹水?咫(zhǐ)尺有波澜。
译文:难道没有身居要职的大人物么?近在咫尺,但脸色说变就变。
注释:¹要津:比喻显要的地位,其本义指水陆冲要之地。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之子¹异于是,久要誓不谖(xuān)²
译文:元稹与他们的不同就是,即使经过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
注释:¹之子:这人,即元稹。²谖:忘记。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
译文:像是没有波澜的古井之水,又像是秋天节节分明的竹杆。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¹
译文:我们结为好友已经满三年了。
注释:¹“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说结为好友,已满三年。岁阑,岁终。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译文:二人一起骑马赏花,也一起在雪中共饮。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衡门¹相逢迎,不具²带与冠。
译文:在家中迎接彼此,根本不需要穿戴发带与发冠。
注释:¹衡门:指代白居易长安居所。²具:穿戴。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译文:二人既可以在春日睡到太阳高照,也可以在秋夜畅聊到深夜。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不为¹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译文:二人交好不是因为一起登科,也不是因为同署官位。
注释:¹为:因为。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所合在方寸¹,心源¹无异端。
译文:只是因为二人心意相契合,内心深处没有异念杂想。
注释:¹方寸:指心。²心源:内心。

  这首诗通过写二人一同出游,一起饮酒,畅谈至深夜的经历,写出作者对元稹的欣赏之情,以及对他们友谊的珍惜之情。诗句短小精悍,情真意切。

  从这首诗可以见出,诗人在长安做官的这几年,在交友方面是有教训的,他曾真诚地想结交一些年相若道相近的同辈人,但在政治的风浪中很多人都放弃了自己的节操,也曾为了事业、前途而去攀附过一些达官贵人,但人家时不时地给脸色看。正是在诗人处于交友的怪圈时,元稹出现了。

  元稹是白居易最好的朋友之一,二人同登科,同署官,又有同样的文学观念,他们共同倡导了中唐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史称“元白”,是彼此一生的知己。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与元稹的友情。唐诗中吟咏友情的诗很多,此诗当属其中佳作之一,诗中所谓“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的生活情状,是二人交游生活的生动描绘。只有相知甚深的朋友,才能如此不拘俗礼。这样的生活大有出世之感,充满了一种士大夫式的理想情致。在这样的描写之后,篇末突然一个简括的收笔,点出了二人友谊的实质:“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只有知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当是亘古不变的交友之道。

  “有节秋竹竿”是全诗的主旨。元稹在后来的和诗中,也拈出此句着笔。这是元白彼此对“孤且直”的赞许,也是元白为人处世做官的原则,足以说明元白的相同志趣及其在当时刚正不阿的处世态度。

参考资料:
1、 费如明选注.唐宋诗词赏析 白居易诗赏析:海南出版社,1997年09月第1版:第13页
2、 张黔,吕静平著.白居易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4:第35页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麹’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麹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骥’也。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ǎng)¹(tiě)²,蹄如累麹(qū)³”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chán)(chú),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麹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骥(jì)”也。
译文:伯乐的《相日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大而亮、蹄子又大又端正,就是好日”的说法。一次,伯乐的儿子拿着《相日经》去寻找千里日,他看见一只癞蛤蟆,就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日,其他条件都符合,只是蹄子不像堆积起来的麴块罢了!”’伯乐知道儿子愚笨,只好转怒为笑说:“这日喜欢跳跃,不能骑啊!”这就是所谓的按图索骥的故事了。
注释:按图索骥:按着图样寻找千里马。骥:千里马,良马。¹隆颡:高高的额头。²蛈日:当为“蚨目”之误,蚨目:眼睛鼓起。蚨:铜钱的代称。³累麴:叠起来的酒药饼子。形容马蹄大而端正。⁴蟾蜍:癞蛤蟆。⁵但:只是。⁶尔:罢了。⁷御:驾驭。

ànsuǒ

yángshèn míngdài 

     xiàngjīng yǒu lóngsǎngtiě lěi zhī zhí jīng qiú chūjiànchánchú wèiyuē   lüèxiàngtóng dànlěiěr  zhīzhī dànzhuǎnwéixiàoyuē  hàotiào kān  suǒwèi ànsuǒ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秋夜促织¹鸣,南邻捣(dǎo)²急。
译文:寂静的秋夜,蟋蟀在尽情鸣叫。天气渐凉,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正在赶紧敲打新织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注释:¹促织:蟋蟀。²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思君隔九重¹,夜夜空伫立。
译文:亲爱的人啊!与你相隔千里却惹我每晚独自空立想念。
注释:¹九重:泛指多层。这里指遥远。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北窓(chuāng)¹轻幔(màn)垂,西户月光入。
译文:凝望北方只有静静的垂帘,不经不觉月已西沉、长夜过半,却无睡意。
注释:¹窓:同“窗”。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译文:透过窗纱,清幽的露水早已湿漉了天井边的台阶。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译文:问世间,有哪一对恩爱夫妻能承受这年复一年的分隔远离呢?

  南北朝诗人谢朓以山水诗著称,而《秋夜》却是一首闺怨诗,深刻地描写闺中怀人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后,却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留下诸多留守妇人愁漫空房,思满织机的悲壮诗篇。

  诗中首写就用了“促织”、“捣衣”两种常代表秋寒将至、巧妇勤织、远寄征人的意象,寓情于象,托物起兴,引发长期分居的年青妇女对远方亲人孤苦情思。三四句怀着缠绵思愁,深深情愫,直诉衷情:思君忆君远无期,唯有梦中才能一见,梦醒情尤伤,太伤神,太伤情,无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伫立”。

  诗中虽只写“南邻”、“北窓”、“西户”三个方位名词,却有隐却了“东落”之意,让人体会到独守空房,苦对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望北方,那轻轻的垂帘却阻隔着远在万里的亲人,百般煎熬唯有无穷思忆。

  诗中“西户月光入”用景物来喻示时间。“入”字用得细致入微,写出圆月西沉,长夜过半的幽静时刻,而思妇心系夫君,幽怨难眠那种寂寞难奈的心境。

  在这“百草凝霜,玉阶露湿”的时节,久伫窗前。突然手触到湿冷的罗衣。啊!是露水侵润进来了。抬头往外一看,透过窗纱,隐隐看到湿漉的台阶闪着亮光。“何知”在这里更有惊觉之意。写出闺中妇人忘情沉思的痴呆形象。更表现出多年征战对夫妻家人的极度伤害。作者借秋夜思妇伤感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征战的深深痛恨及对因征战长期分离的人民深表同情。

  谢朓对唐代浪漫诗人李白影响极大。李白的诗中也常见谢朓所写物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就共用了谢朓《秋夜》中“捣衣”、“阶”、“露”。所以 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qiū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qiūzhīmíng nánlíndǎo 
jūnjiǔchóng kōngzhù 
běichuāngqīngmànchuí 西yuèguāng 
zhībáixià zuòshìjiēqiánshī湿 
shuínéngchángfēn qiūjìndōng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若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名。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yè)顾况。况,吴名,恃才。少所推可,因谑(xuè)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¹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若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名,知制诰。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在他二十岁,还没有声名远扬时,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依托佛教的生死之说,如同超脱形体痛苦的人。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没有收效,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在家中去世。
注释:¹勋庸:功勋。此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居易累以忠鲠(gěng)遭摈(bìn),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¹,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sháo)不相离。尝科头²(jī)(jù),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名慕之,绘《九老图》。
译文: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头上不戴帽子张开腿随意坐着,谈论禅理歌咏古人,安然自若。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年纪大却不肯做官,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注释:¹履道里:洛阳里巷名。唐白居易居处。²科头:指不戴冠帽。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yù)读之,问解则录。后名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zhuàn)古今事实,为《六帖》,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译文: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撰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以及所撰古今事件实情的,写了《六帖》,叙述作诗格式方法,想自己改掉其中的不足,名叫《白氏金针集》的三卷,都在世上流传。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艳质¹无由²见,寒衾(qīn)³不可亲
译文:心中思念多年却没办法相见,棉被冰冷简直无法挨身。
注释:¹艳质:指女子艳美的资质,这里指诗人怀念的“湘灵”。²无由:没有办法。³寒衾:冰凉的被子。衾,被子。⁴亲:动词,亲近、接近,这里指挨着身子,接触肌肤。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何堪¹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译文:怎能忍受得了这一年中最长的寒夜,更何况你我都是孤独失眠的人。
注释:¹何堪:怎能忍受。

dōngzhìhuái怀xiānglíng

bái tángdài 

yànzhìyóujiàn hánqīnqīn 
kānzuìcháng zuòmiá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