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
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
能言鹦鹉悲名士,折翼天鹏概督州。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
能言鹦鹉悲名士,折翼天鹏概督州。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

shànghuánglóu--huángzūnxiàn

tóuhuángdōngliúyòulángànyòuqiūhānshuìréntóngsuōlǎozidēnglóu

néngyányīngbēimíngshìzhétiānpénggàizhōujǐnxīntíngchǔqiúlèiyānfēngjǐngzǒngshēngchóu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6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问双星、有情几许。消磨不尽今古。年年此夕风流会,香暖月窗云户。听笑语。知几处。彩楼瓜果祈牛女。蛛丝暗度。似抛掷金梭,萦回锦字,织就旧时句。
问双星、有情几许。消磨不尽今古。年年此夕风流会,香暖月窗云户。听笑语。知几处。彩楼瓜果祈牛女。蛛丝暗度。似抛掷金梭,萦回锦字,织就旧时句。
愁云暮。漠漠苍烟挂树。人间心更谁诉。擘钗分钿蓬山远,一样绛河银浦。鸟鹊渡。离别苦。啼妆酒尽新秋雨。云屏且驻。算犹胜姮娥,仓皇奔月,只有去时路。
愁云暮。漠漠苍烟挂树。人间心更谁诉。擘钗分钿蓬山远,一样绛河银浦。鸟鹊渡。离别苦。啼妆酒尽新秋雨。云屏且驻。算犹胜姮娥,仓皇奔月,只有去时路。

  这是一首七夕词。牛郎织女七月七日夜鹊桥相会的传说,至少在汉朝便已流传。《淮南子》已载:“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便通过这一天上的神话故事表现人间男女爱情受阻、离别相思的哀愁。此后,七夕又渐渐成为妇女向织女乞巧的节日。唐宋诗词中,写这类题材的作品比比皆是。如崔颢《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张先《菩萨蛮》词:“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

  白朴此词上片写七夕。开头两句,似受元好问《摸鱼儿》开篇“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启示,慨叹和赞许牛郎织女爱情的真挚深沉,千古以来消磨不尽,超越了时空。同元词一样,用设问句加强语气,避免平铺直述,收到破空而出、灵动多姿的效果,大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堪称“凤头”。中间五句,写人间七夕传统的习俗,呈现了男女七夕欢会,妇女们搭彩楼、列瓜果向牛女乞巧祈福的情景,同时也为下文作出反衬。歇拍四句,由七夕的欢会转向离妇的愁思。先承接上文,由“蛛丝暗度”的风俗写起。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帝(唐玄宗)与贵妃(杨玉环),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然后用《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苏蕙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夫事,暗写这位七夕不能团聚的思妇窥视蜘蛛织网,思念离别在外的丈夫,充满别恨离愁。

  下片着重写离愁。换头两句,描绘愁云漠漠、苍烟低垂的暮景,渲染了抑郁黯然的愁情。“人间”以下三句,正面叙写离妇的悲痛,正如天上被银河分隔的牛郎织女一样。“擘钗分钿”,似用自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诗意,喻指夫妇的生离死别,然此并非只指死别。“蓬山”,古代所传海上三仙山之一的蓬莱,此处喻指远离家乡的丈夫漂泊无定的住所,意如贺铸《芳草渡》“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绛河”,即银河,也叫天河、天汉。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月回藏珠斗,云消出绛河。”此后三句,以牛郎织女经年恨别,唯有七夕鹊桥相渡的传说,极力点明人间思妇经年长别的痛苦。新秋七月七日之夜,当传说中相隔银河的牛郎织女也在欢聚的时刻,这位思妇依然孤守空房,目睹家家户户“彩楼瓜果祈牛女”的情景,耳闻别人家妇女的欢声笑语,悲苦的离愁越加揪心彻骨,不由地泪落如雨。结拍四句,写思妇悲痛、无奈之后的自我解嘲。思妇悲伤之情经过宣泄之后,想到传说中仓皇奔月、一去不再复返的嫦娥,想起李商隐的《嫦娥》诗,感到自己比起广寒宫里孤独冷清、寂寞难耐的嫦娥倒要稍胜一筹,便以此来安慰自己,减轻内心的离愁。于是张开云母屏风,准备安寝。这是思妇的自我安慰与自我解脱,从中充分地显示了她的善良与大度,但也因此更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深化了“离别苦”的题旨。

éryòngyánróuyùn--bái

wènshuāngxīngyǒuqíngxiāojǐnjīnniánniánfēngliúhuìxiāngnuǎnyuèchuāngyún

tīngxiàozhīchùcǎilóuguāguǒniúzhūànshìpāozhìjīnsuōyínghuíjǐnzhījiùjiùshí

chóuyúncāngyānguàshùrénjiānxīngèngshuíbāichāifēndiànpéngshānyuǎnyàngjiàngyín

niǎoquèbiézhuāngjiǔjǐnxīnqiūyúnpíngqiězhùsuànyóushènghéngécānghuángbēnyuèzhǐyǒushí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¹去月²谢病³,还觅薜(bì)。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xiù)含云,深溪蓄(xù)¹⁰;蝉吟鹤唳¹¹,水响猿啼¹²,英英¹³相杂,绵绵¹⁴成韵¹⁵。既¹⁶¹⁷¹⁸幽居¹⁹,遂²⁰(qì)宇其上²¹。幸富²²菊花,偏²³²⁴竹实²⁵。山谷所资²⁶,于斯²⁷已办²⁸。仁智之乐²⁹,岂徒语³⁰哉!
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那里陡峭的崖壁欲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之倔的山峰能够遮住太阳,幽深的洞穴积囤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那里蝉叫鹤鸣,水声激响,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又有很多竹实,隐居山谷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仁人智士喜爱山水,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呀!
注释:¹仆:自己的简称。²去月:上月。³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谢:告。⁴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⁵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⁶森壁争霞:众多峭壁和云霞比高低。森:众多的样子。 壁:险峻的山崖。 霞:早晚的彩云。⁷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光。 限:阻,这里指遮断。⁸幽岫:幽深的山穴。⁹蓄:包含。¹⁰翠:绿水。¹¹唳:(鹤)啼叫。¹²啼:(猿)鸣叫。¹³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¹⁴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¹⁵韵:和声。¹⁶既:既然。¹⁷素:向来,一向。¹⁸重: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¹⁹幽居:隐居。²⁰遂:就。²¹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 葺,修建。 宇:房子。²² 富:多,充裕。²³偏:特别。²⁴饶:丰富。²⁵ 竹实:竹米,竹子开花后所结的果实,可以食用,传说为凤凰的食物。²⁶所资:所需的东西。资:出产的东西,提供。²⁷ 斯:这。²⁸办:具备。²⁹乐:喜爱。³⁰岂徒语:怎么能随便说。徒:仅仅。语:说。

  作者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托病辞官后归隐的志趣,全文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是第一句。作者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为什么要归隐呢?作者没有明说,但“谢病”和“觅”已清楚地表明他是托病辞官,是自寻归隐的。由此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的失望,这为下文作者尽态极妍地描写景物蓄势和张本。

  第二层从第二句开始一直到最后。这一层主要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作者先交代了石门山的位置,接下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之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同时,作者还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可见,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漫山的菊花,遍地的竹实,不仅增添了这份幽静,而且,通过夸张地描绘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来美化诗人自己的品格,构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用“仁智者”自比,不言而喻。总之,这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归隐”的思想。这是意脉,围绕这意脉,作者濡笔山林。而山林是作者隐居的生活环境,作者描写它,赞美它,正是表达了他摆脱了官场的羁绊所获得自由的满足和隐居的乐趣。意境鲜明,情趣盎然。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手法多样。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精炼,极有表现力。如“争”字给人一种向上的气势,“限”字显示阻挡的威力,“办”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满足。这些字都可以以一当十,足见作者遣词的功底非常深厚。

zhāngshū

jūn nánběicháo 

    yuèxièbìng huánluó méizhī西 yǒushíménshānzhě sēnzhēngxiá fēngxiàn yōuxiùhányún shēncuì chányín shuǐxiǎngyuán yīngyīngxiāng miánmiánchéngyùn zhòngyōu suìshàng xìnghuā piānráozhúshí shānsuǒ bàn rénzhìzhī zāi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市朝¹²旧人³,骤骥(jì)感悲泉
译文:朝廷旧人死散令人悲伤,时光匆匆而为日落感叹。
注释:岁暮:指除夕。常侍:是常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官职。东汉末有个十常侍之乱,那些人都是宦官,到魏晋的时候,中常侍和散骑(皇帝的骑从)合称散骑常侍,这时候是正式的官职了,不再是宦官担任,它的主要职责是顾问、讽谏一类。张常侍:王叔岷本说是张野,袁行霈、龚斌、魏正申等认为是张诠。¹市朝:本指人众会集之处,这里指朝廷官府。《华阳国志》:“京师,天下之市朝也。”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²凄:悲。³旧人:有双关意,一指亡故之人,一指仕晋僚臣。⁴骤骥:疾奔的千里马,这里指迅速运行的太阳。⁵悲泉:日落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泉,爱止其女,爱息其马。”这句是说人生易逝,光阴迅速。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明旦¹非今日,岁暮余何言²
译文:明朝升起已非今日太阳,年岁已暮我又能有何言!
注释:¹旦:早晨。²何言:有什么话好说。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己繁。
素颜¹(liǎn)光润²,白发一³己繁
译文:平日容颜已收旦起光润,并且早已见白发更增添。
注释:¹素颜:谓脸色苍白。²旦光润:收旦起光泽,指面容憔悴,没有光泽。³一:语助词、无义。⁴繁:多。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qiān)¹
译文:秦穆公言谈真可称迂阔,人老怎能说膂力未耗散?
注释:¹“阔哉”二句:反用《尚书》典故。阔:迂阔。秦穆:即秦穆公,秦国的国君。旅:同“膂(lǚ)”,脊梁骨。旅力,即体力。愆:丧失。《尚书·秦誓》记秦穆公说:“番番(pópó)良士,旅力既惩,我尚有之。”(番番:同“皤皤”,白发貌)是说头发花白的将士,已经丧失了体力,而我尚有力。这里反用其意,是说年老衰弱,体力怎能不丧失呢?所以说秦穆之谈为迂阔。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向夕¹长风²起,寒云没³西山。
译文:傍晚来临刮起阵阵长风,只见层层寒云笼罩西山。
注释:¹向夕:将近傍晚。²长风:犹“强风”。³没:湮没,遮盖。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liè)¹气遂严²,纷纷飞鸟还。
译文:冽冽寒气吹来越来越冷,那飞鸟也已经纷纷回还。
注释:¹冽冽:形容寒冷的样子。一作“厉厉”。²严:重。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民生鲜(xiǎn)¹长在,矧(shěn)²愁苦缠。
译文:人生本来很少能够长寿,何况常常会被愁苦纠缠。
注释:¹鲜:少。矧况且。²伊:语助词,无义。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屡阙(quē)¹清酤(gū)²至,无以乐当年。
译文:屡缺清酒常常无酒可饮,而无从快乐在今时此年。
注释:¹屡阙:经常缺。阙:同“缺”。²清酤:指酒。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穷通¹(mǐ)²(yōu)³虑,憔悴由化迁
译文:穷困显达本来不去考虑,容颜憔悴听任自然变迁。
注释:¹穷通:穷困与通达。²靡:无。³攸:所。⁴憔悴:面色黄瘦。这里指衰老。⁵由化迁:听随大自然的变迁,深怀:深刻的感怀。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抚己¹有深怀,履(lǚ)²增慨然³
译文:时常自问很有深刻感慨,逢到岁终又添一重伤感。
注释:¹抚己:检点自己,回顾自身。²履运:指逢年过节之时。³慨然:感慨、感叹的样子。

  题目中的“岁暮”,点明写作时间,是在年底。结合诗中的“明旦非今日”来看,是说到了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所以这里的“岁暮”解释为除夕。在除夕这一天,写了这首唱和诗给张常侍。这是字面的意思。这首诗涉及到时政方面的问题,“岁暮”二字可能还有其他暗指。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这两句是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凄市朝旧人,感骤骥悲泉”。凄是悲戚,为市朝旧人而悲戚。市朝和旧人,这两个词需要解释一下。先说“市朝”。《归园田居》中“一世异朝市”,市朝和朝市,意思相同。市是集市,朝是官场,两字合在一起,泛指人世。亲朋故旧的逝去或离散是让人悲戚的事情。旧人指的是亡故之人,或离或逝。第二句,骤骥感悲泉,这里有典故。骤骥是快马,悲泉是传说中的一个地名,日落的地方。《淮南子》里记载,羲和驾着快马拉着太阳每天由东到西,到达悲泉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让快马停下来。这里说的是,人世代谢、时光流逝,是令人悲伤的事情。而明天就将是新的一天了,现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余何言的“余”,不是“我”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剩下的”更合适。想到时光匆匆而过,明天就将是新的一年了,所以心里很感慨。面对如此情境,我还剩下什么呢?我无话可说了。

  这是很激愤的话。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令人悲戚,令人感觉到无能为力,所以是“余何言”,没什么话好说了。其实心里有很多话想说。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这两句写身体状况。素颜代指人的脸。脸上没有光泽,头上满是白发。第二句中的“一”字放在句中,加强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从这两句来看,上文所说的“岁暮”,除了指具体的时间之外,应该还有进入暮年、年老的意思。“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这里有典故。《尚书·秦誓》里说,“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这段话的意思在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这本书中,有很详细的注疏,综合如下:番的读音,婆,字写作“皤”。 皤,白头貌,头发白了。良是善,良士在这里代指将士。将士们的头发都白了。旅力既愆的“愆”是失掉、丧失。什么已经丧失了?旅力。旅,通“膂”,有个词叫“膂力”,就是体力的意思。将士们头发白了,体力也丧失了,而“我尚有之”。这是秦穆公说的,说他还有的是体力。陶渊明不同意。这两句诗就说,年纪大了,体力怎么可能不衰退呢,秦穆公的言论真是迂腐。阔是迂阔、不切实际。

  上面说的是人已进入暮年,身体衰弱。紧接着转向另一层意思,说的是大环境,环境也不好。“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大风刮起来了。长风即大风。“向夕”点明时间,是在将要黄昏的时候。这首诗中,有多处字眼都紧扣题目中的“岁暮”。这里的“向夕”,也有这层意思。风起而云涌,西山笼罩在一片寒云之中。西山是什么地方?查各家的注释,都没有对“西山”进行解释。西山不是西边的山,而是有特指。《采薇歌》中说,“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陶渊明的“西山”,来自这里。这里是伯夷、叔齐隐居采薇而食的地方。在《饮酒二十首》其二中,陶渊明同样写到西山,“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里说的很明显,西山就是伯夷叔齐隐居的西山。这是借代,用来代指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是寒云笼罩。注意这个“寒”。陶渊明说,大风刮过来,四周的云,都是寒冷的。所以紧接着说,“冽冽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冽冽用来形容后面的“气”,寒冷的气息。“严”,表示程度,是极其寒冷的。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下,鸟儿们都纷纷飞回了各自的家了。纷纷表示多而杂乱。这首诗读到这里,已经可以感觉到,陶渊明写这首诗有很隐晦的意思在里面,那种不好明说的心意,可能真的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民生鲜常在,矧伊愁苦缠”。矧伊,矧是况且的意思,伊是语气助词,放在句中无实义。苦缠,是被困苦所纠缠,即上面提到的年老体衰、岁暮严寒等内外交困。这里的“民生”解释为“人生”,和现在“国计民生”的概念不同。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存在,也就是说,人生是短暂的,何况还有这些困苦纠缠着。“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清酤指酒。现在经常没有酒喝,再不会像当年那么快乐了。屡阙,说明次数很多,是经常性的。陶渊明隐居后,尤其是到了晚年,是穷且多病。没有酒喝的情况,在他的其他诗篇中很常见。比如《九日闲居》,里面有个序,就说“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意思是说,重阳节的时候,园子里菊花盛开,而此时手边却无酒可饮。这里的“至”,也隐隐有所指。综合萧统的《陶渊明传》以及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等,陶渊明退隐之后,有不少人会不时的送酒给他喝。所以说是“当年”。想当年,经常有酒可饮是如此快乐,而如今却没有了。那么这个“至”,或可以解释为,不仅是酒没了,连来往的人也少了。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这里出现了转折。前面讲到,人生这么短暂,而如今是年老体衰、岁暮严寒、无酒可饮等等,是一直在描述困苦的情况;到了这里,说穷困与通达,没有什么好顾虑的,就让它顺其自然吧。由此可知,这里的转折,只是诗意方面的转折,在陶渊明自身,这是他一贯的人生态度,是那种任真的、通达的人生观,任其自然,不争不抢。靡攸虑,意思是没有所顾虑的。攸是所,“性命攸关”是说和性命所关系的事情。“憔悴”二字,和上文“素颜敛光润”二句相呼应,强调形势的衰败。化是运化,自然的变化。陶渊明的诗文中,提到“化”或“运”的次数非常多。

  结尾两句,“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字面的意思是:抚己是检点自己,回想自己的平生遭际,不免深有感怀。履,作动词讲,意思是踩到、到达。履运指的是在这个岁暮时候。如今又是岁暮,更增添了无尽的感慨。可见陶渊明心里有不平之意。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69-171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2-104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¹与人俱贬,人亡²石尚存。
译文: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
注释:苏子瞻:即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¹石:指苏轼所收藏的一块墨石。²人亡:指苏轼亡故。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却怜坚重质¹,不减浪花痕(hén)²
译文: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注释:¹坚重质:指石质坚硬凝重。²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纹脉,如雪浪花留下的痕迹。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满酌(zhuó)怜山酒¹,重添丈八盆²
译文: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怜山酒向杯怜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注释:¹怜山酒:怜山所产的酒。怜山:定州的别称,在今河北省定县。²丈八盆:苏轼盛石的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公兮不归北¹,万里一招魂。
译文: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注释:¹不归北:未能北归,苏轼当时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并卒于此地。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而赞美“石”质的“坚”与“重”,则暗含诗人对苏轼为人立世之本的钦佩。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从不因一己之利而朝三暮四,始终坚持独立的品行。石随人贬,一个“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更伤感的是,苏轼所欣赏的雪浪石虽“不闻”而“尚存”,雪浪斋还可重新“葺治”,而石和斋的主人苏轼却再也见不到了,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中间两联承“石尚存”生发。“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颈联隐括苏轼《雪浪石》诗和《雪浪斋铭》入诗,写珍惜和复原友人遗物。“满酌中山酒”,是说诗人也要像当年苏轼那样“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说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装雪浪石。珍重友人遗物正表现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

  尾联承“人亡”。“不归北”,语意双关,既指苏轼卒于常州,又指苏轼鉴于政治原因,决意“不归北”。苏轼本来“已决计从弟之言,同居颍昌”,但行至真州,“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所谓“北方事”是指宋徽宗上台仅一年多,就由调停新旧两党转为再次打击元祐党人。苏轼为“省力避害”,决意留在离京城较远的南方。不料突然卒于常州,失去了同弟弟和老友重见的机会,诗人也只能在遥远的定州为友人招魂而已。

  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开生面,它睹石思旧,借物写人,以“贬”字领起全篇,以“亡”字,贯穿始终,层层递进,环环入扣,诗中无一“哀”字,而哀情则从隙缝中透露出来。

参考资料:
1、 衣殿臣编著.历代友情诗 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第434-436页
2、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326-327页

zizhānāi--zhāngshùnmín

shírénbiǎnrénwángshíshàngcún

quèliánjiānzhòngzhìjiǎnlànghuāhén

mǎnzhuózhōngshānjiǔzhòngtiānzhàngpén

gōngguīběiwànzhāohún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暖雨晴风初破冻¹,柳眼²梅腮³,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diàn)重。
译文: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感觉到春天将近了。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
注释:¹初破冻:刚刚解冻。²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³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⁴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¹试夹衫金缕缝²,山枕³斜欹(qī),枕损钗(chāi)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译文:初试金丝缝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难以顾及。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注释:¹乍:起初,刚刚开始。²金缕缝:用金线缝成的衣服。³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⁴欹:靠着。⁵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⁶夜阑:夜深。⁷灯花: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斜”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采。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 .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324-325

diéliànhuā ·nuǎnqíngfēngchūdòng

qīngzhào sòngdài 

nuǎnqíngfēngchūdòng liǔyǎnméisāi juéchūnxīndòng jiǔshīqíngshuígòng lèiróngcánfěnhuādiànzhòng 
zhàshìjiáshānjīnféng shānzhěnxié zhěnsǔnchāitóufèng bàonóngchóuhǎomèng lányóujiǎndēnghuānò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