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女乍离绮阁,水晶帘动微霜。幽情未肯便分香。
素女乍离绮阁,水晶帘动微霜。幽情未肯便分香。
怕见桃花红浪。
怕见桃花红浪。
粉蕊含嗔抱喜,怕它蝶乱蜂忙。一枝清瘦玉初妆。
粉蕊含嗔抱喜,怕它蝶乱蜂忙。一枝清瘦玉初妆。
不许何郎窥望。
不许何郎窥望。

西jiāngyuèshuǐxiān--càn

zhàshuǐjīngliándòngwēishuāngyōuqíngwèikěn便biànfēnxiāng

jiàntáohuāhónglàng

fěnruǐhánchēnbàodiéluànfēngmángzhīqīngshòuchūzhuāng

lángkuīwàng

徐灿

徐灿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江南吴县(今苏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妻。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工诗,尤长于词学。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 10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窗纱¹。是谁来折花。折则从²他折去,知折去、向³谁家。
译文: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注释:¹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²从:听随,听任。³向:到。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yán)¹。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bìn)边斜²
译文: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注释:¹檐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²鬓边斜:斜插在两鬓。

  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从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从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 .《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889-890 .
2、 常国武 .《新选宋词三百首》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523-524 .

shuāngtiānxiǎojiǎo ·rényǐngchuāngshā

jiǎngjié sòngdài 

rényǐngchuāngshā shìshuíláizhéhuā zhécóngzhé zhīzhé xiàngshuíjiā 
yán zhīzuìjiā zhéshígāozhéxiē shuōzhéhuāréndào chāxiàng bìnbiānxié 
青春何处风光好?帝里偏爱元夕。万重缯彩,构一屏峰岭,半空金碧。宝檠银钰,耀绛幕、龙虎腾掷。沙堤远,雕轮绣毂,争走五王宅。
青春何处风光好?帝里¹偏爱元夕²。万重缯(zēng)³,构一屏峰岭,半空金碧。宝檠(qíng)银钰,耀绛幕、龙虎腾掷(zhì)。沙堤远,雕轮绣毂(gǔ),争走五王宅¹⁰
译文:春天最美好的风光在哪里呢?元宵节则是京城里的人们的偏爱。千万重五彩丝绸,建造起一座高如山岭的彩楼,耸出半空,金碧辉煌。各种各样的华美彩灯点缀在红色的帷幕上,多姿多态,有如龙腾虎跃。在长长的平整而开阔的道路上,精致的马车络绎不绝,奔走于王宫贵人们的府邸之间。
注释:御带花:词牌名,调见《六一词》,双调一百字,前段九句四仄韵,后段十句四仄韵。¹帝里:都城,此处指汴京。²元夕:即元宵节。³缯彩:彩色的丝织品。缯,丝织物的总称,此处指彩灯。⁴一屏峰岭:指用缯彩所扎的灯山。⁵宝檠:华美的灯。檠,灯架,代指灯。⁶绛幕:红色幕帐。⁷龙虎:指龙形和虎形的彩灯。⁸沙堤:指宰相的府邸。⁹雕轮绣毂:雕饰华美的车,为富贵人所乘坐。¹⁰五王宅:唐睿宗五子之宅。此处指北宋诸府。
雍容熙熙昼,会乐府神姬,海洞仙客。拽香摇翠,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月淡寒轻,渐向晓、漏声寂寂。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
(yōng)容熙(xī)¹昼,会乐府神姬²,海洞仙客。拽(yè)香摇翠³,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月淡寒轻,渐向晓、漏声寂寂。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
译文:赏灯的人们个个从容不迫,欢欣快乐,他们在华灯齐放的元宵之夜,以夜为昼纵情玩乐,有美如天仙的歌舞女子的表演,也有扮成海上仙山来客的图画故事。在天子亲临观灯的锦绣大街上,观灯的人群衣着鲜丽,翠袖飘香,摩肩接踵,执手欢歌,如潮水般流动。月光恬淡,寒意轻微,天色已经渐渐破晓,铜壶滴漏之声亦渐渐疏寂。我这正值青春年少的狂热少年意犹未足,不喝个酩酊大醉又怎么会回去呢?
注释:¹熙熙:和乐之貌。²神姬:仙女,指官府中的乐伎。³拽香摇翠:穿戴着染香的罗衣,摆动着翠玉的头饰。⁴锦街天陌:处处锦绣的天街大道。⁵漏声:铜壶滴漏报时的声音。

  全词处处浓墨重彩,勾勒出美轮美奂的帝京气象,既体现出作者的无限激情,又体现出一个年轻官员志得意满的豪俊之气,客观上也展示了仁宗时期国泰民安的熙熙景象。

  上片写元宵节张灯结彩、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当春天重返人间的时候风景哪里最好,词作开篇以设问的形式表达出词人对京城元宵的喜爱之情。接下来,词人以铺叙的笔法具体描述汴京元宵的美丽热闹。“万重”以下二韵五句述元宵张灯结彩的情景,高入云天的彩山,层层叠叠,出神入化,构成了一片崇山峻岭,仿佛把本无山峦的汴京城带进了重峦叠嶂之中,而且是金碧辉煌的仙人之境。数不清的华贵银钮照耀在绛紫色的巨幅帷幕上,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是在仙界还是在人间。绛幕前不时有龙腾虎跃,把汴京的夜晚变成了人与自然、人与天界完全融合的奇幻世界。千万重彩色丝帛搭建成一座座像山岭一样金碧辉煌的彩楼,各式彩灯点缀在红色的帷帐上,还有各式各样的龙形灯、虎形灯,腾挪跳跃,甚是好看。“沙堤”以下几句则述元宵车马。只见长长的道路上,华美的车子来来往往,奔走在王侯贵人们的府第前。

  下片写人们的游乐与狂欢。“雍容”以下六句,述热闹场景。人群熙熙攘攘,街市恍如白昼,还有各种表演,有美若天仙般的女子表演歌舞,还有的表演各种神仙府第的故事。在“锦街天陌”,也就是在京城的锦绣街道上,人们衣着华美,襟袖飘香,携手观灯,一路欢歌。“月淡”句,转写自然环境,月色淡下去了,计时的漏声渐稀,天快亮了。此表明元宵狂欢,夜尽欢未尽,虽然天快亮了,但游玩的人并未散去。末句为青年词人心迹的自我表白:在这样纵情欢游之夜,年少狂热的年轻人当尽兴畅饮,不醉不归。

参考资料:
1、 (宋)欧阳修著;李之亮注析.欧阳修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第202页
2、 郁玉莹.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62页

dàihuā··qīngchūnchùfēngguānghǎo--ōuyángxiū

qīngchūnchùfēngguānghǎopiānàiyuánwànzhòngzēngcǎigòupíngfēnglǐngbànkōngjīnbǎoqíngyín耀yàojiànglóngténgzhìshāyuǎndiāolúnxiùzhēngzǒuwángzhái

yōngróngzhòuhuìshénhǎidòngxiānzhuāixiāngyáocuìchēngzhíshǒuxíngjǐnjiētiānyuèdànhánqīngjiànxiàngxiǎolòushēngdāngniánshǎokuángxīnwèizuìzěnguī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白马谁家子,黄龙¹边塞(sài)儿。
译文: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
注释:¹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译文: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春蕙(huì)¹忽秋草,莎鸡²鸣西池。
译文: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
注释:¹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²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风摧寒棕(zōng)¹响,月入霜闺(guī)²悲。
译文: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
注释:¹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²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译文: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译文: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译文: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描写的是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jiàn

bái tángdài 

báishuíjiā huánglóngbiānsàiér 
tiānshānsānzhàngxuě shìyuǎnxíngshí 
chūnhuìqiūcǎo suōmíng西chí 
fēngcuīhánzōngxiǎng yuèshuāngguībēi 
jūnbiénián zhòngtáoéméi 
táojīnbǎichǐ huāluòchéngzhī 
zhōngránjiàn liúlèikōngzhī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明神¹司过²岂令冤,暗室³由来有祸门。
译文:英明的神灵掌管人间一切是非功过,怎会令它是非不分功过不明?即使是暗室也自有致祸之门。
注释:¹明神:对神的尊称。²司过:掌握人的罪过。³暗室:谓隐避之处,暗处。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lǜ)石能言¹
译文:请别以为暗室无人,就可以一掌遮天地!总有那么一天会来到:石头也会说话啊!
注释:¹石能言:石头能讲话。

  这是一首短诗,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作者对当前局势的无限痛心。人世间事,错综复杂,诗人在无何奈何之余,只好藉明神以示警,设想到终有一天石亦能言,则一切是非恩怨,自无所遁于天地之间。语极沉痛。一二句谓神明司过,不冤枉好人,不放纵坏人;暗中策谋,乃招祸之门。三四句谓莫因无人知晓而敢于暗中欺人,将来总有一天,真相大白,石亦能为证。

  此诗纯为议论,而论中有象,其象则在“暗室欺人”、“石亦能言”;而议中寓情,其情在“岂令”、“由来”、“莫为”、“须虑”,虚字呼应,一气转旋,每转愈深。对此类题目的诗,实在是很难以一般七绝的艺术技巧来衡量了。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60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769-771
3、 黄世中.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3册:黄山书社,2009:2278

míngshén

shāngyǐn tángdài 

míngshénguòlìngyuān ànshìyóuláiyǒuhuòmén 
wèirén shíshínéngyá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南¹一寺临²河干(gàn)³,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阅十余岁,僧河(mù)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¹⁰数小舟,曳(yè)¹¹铁钯(pá)¹²,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注释:¹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²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³河干:河岸。干,岸。⁴圮:倒塌。⁵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⁶阅:经过,经历。⁷十余岁:十多年。岁:年。⁸求:寻找。⁹竟:终了,最后。¹⁰棹:名词作动词,划(船)。¹¹曳:拖。¹²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讲学家¹设帐²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³。是非木杮(fèi),岂能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¹⁰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注释:¹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²设帐:设馆教书。³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⁴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⁵岂能:怎么能。⁶为:被。⁷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⁸湮:埋没。⁹颠:颠倒。¹⁰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老河兵¹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²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³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dǎo)(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逆上矣。求之下流,固¹⁰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注释:¹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²盖:因为。³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⁴坎穴:坑洞。⁵倒掷:倾倒。⁶如是:像这样。⁷不已:不停止。已:停止。⁸遂:于是。⁹溯流:逆流。¹⁰固:固然。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尤志心,陈初雪,史明理主编. 长文短读 下 共10册[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12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