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嶓东接泰山阳,历历专城待俊良。埽定蛛蝥将偃伯,登封鹣鲽欲来王。
岷嶓东接泰山阳,历历专城待俊良。埽定蛛蝥将偃伯,登封鹣鲽欲来王。
禁中伏奏心偏肚,剑外邅回鬓已苍。若会明堂陈治绩,岂忘沂汶古时狂。
禁中伏奏心偏肚,剑外邅回鬓已苍。若会明堂陈治绩,岂忘沂汶古时狂。

sòngzhūziyǐngèr--yáonài

míndōngjiētàishānyángzhuānchéngdàijùnliángsàodìngzhūmáojiāngyǎndēngfēngjiāndiéláiwáng

jìnzhōngzòuxīnpiānjiànwàizhānhuíbìncāngruòhuìmíngtángchénzhìwàngwènshíkuáng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
浩然坐¹何慕,吾蜀有峨眉²
译文:思绪飞扬因为爱慕什么?我们蜀中有一座峨眉山。
注释:¹坐:因为。²峨眉: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南部、乐山市西北部。
念与楚狂子,悠悠白云期。
念与楚狂子¹,悠悠白云期。
译文:想与楚国那位狂人交游,期约在那悠悠白云之间。
注释:¹楚狂子:楚人。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时哉悲不会,涕泣久涟洏。
时哉悲不会,涕泣¹久涟洏(ér)²
译文:时世啊不能遇合真悲哀,伤心哭泣很久涕泪满面。
注释:¹涕泣:哭泣,流泪。²涟洏:流泪的样子。
梦登绥山穴,南采巫山芝。
梦登绥山穴,南采巫山芝。
译文:睡梦之中登临绥山洞穴,到了南边采摘巫山芝草。
探元观群化,遗世从云螭。
探元观群化,遗世从云螭(chī)¹
译文:探索自然观察万物变化,抛弃俗世随螭龙遨游云间。
注释:¹螭:传说中一种无角之龙。
婉娈时永矣,感悟不见之。
婉娈(luán)¹时永矣,感悟不见之。
译文:神龙飞腾将长久离去了,醒来它的踪影已经遍寻不见。
注释:¹婉娈:形容感情缠绵深挚,一说形容龙飞的样子。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诗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寒睇光,连娟思眉聚。”的皪,光亮鲜明。连娟,纤细弯曲。眼波媚丽,奈何凝寒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结尾转到人物心理:“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一夜光阴大半流逝。残夜馀光欲留无计。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衣的举止,或是颦眉含寒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穿chuānzhēn--liǔyùn

dàiqiūguīwán

yínghánfèngyìngyuèchōuxiān

dechóuguāngliánjuānméi

qīngxiàluóqiūfēngchuīzhù

liúyīnshāoduōguāngnán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百尺阑干¹横海立²,一生襟(jīn)³与山开
译文:百尺长的栏干横立在海边,一生的抱负与山一样高远。
注释:海山楼:在今广东省广州市。¹阑干:即栏杆,这里代指海山楼。²横海立:面对大海丽立。³襟抱:胸怀、抱负。⁴与山开:向山开,谓面向山海发抒其怀抱。此用杜甫《奉待严大夫》诗:“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与:犹向、对。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岸边天影¹随潮入,楼上春容²带雨来。
译文:岸边与天与云彩倒映在水里,楼与的春色随着春而到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¹却生哀。
译文:激昂慷慨写诗反而产生怨恨,徘徊畅吟诗赋却感悲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灭胡猛士今安有¹,非复当年单(shàn)(fǔ)²
译文:灭胡的英雄们如今何在,再也不是当年的单父台。

  这首诗首联写登山楼后的视野开阔,营造了一种忧伤国事的悲怆气氛;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但景语含情,飘摇的风雨象征国破家亡之后的悲痛和哀恨;颈联是写诗人登楼后的感慨,也是诗人对时局的忧思;尾联用典,希望能够有勇士复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全诗气象浑厚,笔力遒健。

  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首句切“海”次句切“山”写山笔法又有不同。“一生襟抱与山开”情由景生,故情景合写,有虚实相映之妙。抽象虚泛的秋色借具体的终南山而表现其寥廓高远,此处诗人的胸襟怀抱也借助山海的壮阔而获得展现。此句字面上写“山”实包涵海天在内,为后半的抒情伏下一笔。

  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此联亦用虚实相生之笔法,岸与潮、楼与雨均为实景,而天影与春容的虚景则在实景中得到展现。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入”“来”两个动词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也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由此导入诗下半部分的抒情。

  颈联抒写了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慷慨赋诗”所赋当为抗敌报国之歌,但自己却只是一个多年流落江湖的“放臣”,空有一腔爱国热血而无用武之地,故反自生怨恨。“徘徊舒啸”亦为排遭心中愁闷,但金兵长驱直入,投降派执掌军国大计,目睹国事日非,只会更增悲哀。此联以虚词“还”“却”斡旋,传达出诗人跌宕起伏的悲愤之情。

  尾联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怀古伤今,将悲愤之情发挥至于极诣,全诗留下无穷的感喟。这两句化用杜甫《昔游》的诗意:“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杜甫诗中描绘了国力强盛、英雄云集的盛唐时代,同是登高望远,却已今非昔比。诗人呼唤灭胡的猛士,那发自肺腑的一问是问苍天,也是问朝廷,问普天下之人,倾吐出满腔的爱国热望。但末句的自答却流露出极大的失望,包含了对朝廷执政、乃至最高统治者的怨愤。诗人为民族的命运哀叹,故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此诗风格雄浑悲壮,音节宏亮顿挫,足以继响杜甫的《登高》。在情与景的安排上,既有前后的分工,又有内在的联系与渗透。前半写景,却已关及怀抱,后半抒情,却处处意含登高。

参考资料:
1、 本社编.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92页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碧幕¹霞绡(xiāo)²一缕红。槐枝啼宿鸟³,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lán)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译文:碧蓝天上丝罗般的彩霞染成一抹艳红。槐树枝头,宿鸟呼朋唤侣,暮霭冷烟渐渐浓。我斜倚画栏发愁在小楼东。月色凄清朦胧,透过游曳的碧云,晚风传来一阵阵哀怨的笛声。
注释:¹碧幕:碧绿的天幕,指碧空。古人谓天为幕,谓地为席,故曰碧幕。²霞绡:古人或以霞喻红绡,或以红绡拟霞。绡,丝帛。唐·温庭筠《锦城曲》:“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³宿鸟:归巢栖息的鸟。⁴画阑:有彩绘的栏杆。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¹。翠绡²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mì)征鸿³
译文:往事都已成空。屈原忧国的忠魂无法飞到楚王官。我试将绿丝帕染满血泪,暗暗装封。可是江南如此辽阔,上哪儿寻觅一只鸿雁,为我捎信飞入九重宫。
注释:¹楚王宫:借指宋王朝的宫廷。²翠绡:指用彩绡作信笺。³征鸿:远飞的大雁。

  词的上阕写景,词人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气氛,借以烘托自己内心的悲哀和冷寂。“碧幕霞绡一缕红。”日近西山,夜幕即将降临,轻绡一样的彩云穿透蓝色的天空,投下一缕红色的霞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美丽的景色不禁让人心生哀愁、留恋。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残霞渐渐消散,暮色苍茫,夜里投宿在槐树枝头上的鸟儿啼叫着。暮色中本就冷烟浓密,鸟儿的啼叫声更增添几分凄凉。“冷”字不仅指秋天薄暮时天气微冷,还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冷寂和愁绪。

  作者怀着满腹愁绪倚在画阑之东,看月亮缓缓升起。黄昏的月光凄迷朦陇,远处的笛声穿透碧云风传来。一个“愁”字写出词人的满腹惆怅。黄昏时分,月儿初升,薄暮还未消散,月光透过云层照向大地,凄冷、模糊。“黄昏月,一笛碧云风”描绘出一幅凄凉、寂静的图画。南朝诗人江淹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诗句,所以“碧云风”应暗含有“佳人”之意,只是这里的“佳人”是词人政治上的知己。

  下阕开始抒情,词人心中的忠愤之气仿佛呼之欲出。当年作者多次向宋孝宗上书均无果。虽然一片忠心如石沉大海,但是陈亮的救国雄心却并没有随之湮灭,他依然怀着一腔赤诚,希望为复国大计做一番事业。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此处作者以屈原自比。当年楚怀王听不进忠臣屈原的进言,放逐屈原,如今的宋孝宗一如当时的楚怀王,无视贤良,重用奸佞之臣。尽管如此,词人还是想去见他,想向他款款陈情,再进忠言。可是梦魂怎么能穿越千里,到达他的身边。

  “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据《丽情集》记载,唐代御史裴质曾与成都官伎灼灼感情甚笃。后来,裴质被召回朝中之后,灼灼用软绡收集了自己的眼泪寄给他。此处词人自喻为灼灼,想用翠绿色的软绡收集自己的眼泪,寄给皇帝,以让他知晓自己的一片赤诚忠心,却不知道应该差谁去寄。

  江南大地虽然非常辽阔,但是作者却无法找到一只可以寄书的鸿雁。鸿雁传书是一个典故,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朝使臣为了诈骗匈奴单于,告诉他汉廷知道苏武还活着,因为他曾让大雁带回过书信。此处词人说找不到可以寄书的鸿雁,实际上是慨叹无人能将他的一腔忠心和北伐之志告诉皇帝。

  朝廷苟安江左,满怀爱国之志的陈亮却元用武之地。在他写给吕祖谦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念及此,或推案大呼,或悲泪填臆,或发上冲冠,或拊掌大笑。”其内心的抑郁不平,溢于言表。这首词多处用典,作者借助典故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不能直说的情感。

  全词以美人相思自喻,表达作者对孝宗的一片忠忱。他格外希望孝宗能成为恢复中原、统一神州的中兴之主,可是“往事已成空”,朝廷苟安自保,忠言不被采纳,作者和泪陈词,但君门九重,朝臣梗阻,因而无法传到深宫。永康距临安非遥,词中屡言梦魂不到,江南水阔,征鸿难觅,在于表明作为一介布衣的爱国志士,与朝廷之间隔着多少无形的障碍,要实现报国之志,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外患频仍,皇帝昏庸,“文死谏,武死战”,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也铸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精神,难能可贵的是:陈亮既不是文臣,又不是武将,不过一介布衣,一个小小老百姓,多次向皇帝上书,不被采纳,依然初衷不改,在词章里表达那种输肝沥胆的血泪忠诚和忧患意识,就连南宋朝廷的衮衮诸公也无几个人能做到,无怪作为词坛领袖兼封疆大吏的辛弃疾也对他钦佩不已。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39

xiǎozhòngshān··xiáxiāohóng--chénliàng

xiáxiāohónghuáizhī宿niǎolěngyānnóngxiǎolóuchóuhuàlándōnghuánghūnyuèyúnfēng

wǎngshìchéngkōngmènghúnfēidàochǔwánggōngcuìxiāolèiàntōufēngjiāngnánkuòchùzhēng鸿hóng

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
消息谁传到拒霜¹?两行斜雁(yàn)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
译文:究竟是谁传来消息说木芙蓉花开的时候那人就会归来?长天一色,两行大雁缓缓斜向南飞去,晚秋的景致益发凄凉。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¹拒霜:木芙蓉花,俗称芙蓉或芙蓉花,仲秋开花,耐寒不落,故名。
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竹信茫茫。黄花开也近重阳。
银蒜¹押帘人寂寂,玉钗(chāi)敲竹²信茫茫。黄花开也近重阳。
译文:蒜头形的银制帘坠压着帘子,有人寂寞地独坐闺中,玉钗轻轻敲着竹,而心中的人踪迹杳无,菊花又盛开了,眼看重阳就要近了。
注释:¹银蒜:银制的蒜形帘押。²玉钗敲竹:用玉钗轻轻敲竹,表示心事难耐,借以排遣愁怀。一作“玉钗敲烛”。

  从词的内容来看,这是写重阳节到来,诗人又深切地怀念起往日的情人来了,他彷徨不安,踌躇难耐,遂赋此以排遣孤寂无聊的幽情。值得注意的是词全从对方落笔,这就加倍地表现出他那强烈而深挚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上片写室外秋景及心境:拒霜花开,斜燕南飞,而征人消息杳然,无人传递,倍感秋色凄凉。此处秋景其实清爽:拒红霜,晴空碧,雁斜飞,并无黯淡之状。元代白珽《西湖赋》云:“秋荣不淡,拒霜已红。”然而木芙蓉性颇耐寒,且能“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苏轼《和陈述古拒霜花》),虽时至晚秋而红艳如故。唐李群玉《九日》诗云:“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黄昏残阳,斜雁向人,色彩昏暗,氛围悲凉;而此处则是碧空如洗,天阔气清,斜雁南飞,氛围开朗。思妇眼中之秋景乃“有我之境”:或许征人有约中秋返家团聚,此时拒霜已开,不见人归,虽花红而难令伊人心暖;常言鸿雁传书,如今雁群斜飞未传征人消息,虽天碧亦是伤心碧,只能令伊人心伤。因此,凄凉的并非秋色,实乃思妇心境。

  下片写室内情形及愁绪:帘幕低垂,因以银蒜相压而纹丝不动,伊人寂寞难熬,只能以玉钗敲竹派遣烦愁。敲竹的细节刻画乃词人独创,此处伊人以玉钗敲竹,其声极不堪,其情更愁惨,确是奇绝之笔。结局写菊花盛开,时近重阳,征人归期乃“信茫茫”,既与首句意象呼应,又启人联想:伊人独守闺房,心境凄凉,愁思如缕,已是“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九日》)全词景情俱到,亦情亦景,交织浑融,读起来凄凉孤苦,使人惆怅不欢。 

  这首词在意象使用上主要采用了渲染法,尤其是对“秋”的渲染。不知何时,思念的人在远方传来消息说秋天会回到她的身边,于是秋就超出本身作为季节的含义,成为了相见的时间,成为期盼的季节。这词中首先是“拒霜”花开,然后“两行秋雁”,后更直接说“晚秋风景”、“黄花开”以及“近重阳”,这些都在刻意点染季节。可以说这首词是通过渲染秋来突出愁,要表达的正是期待落空的愁思。

  除用渲染法表达情感外,词中还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点染法,对“闲”进行了很好的点染。下片三句中人寂寞凄凉,万事无心,百无聊赖,无尽空虚,尤其是“玉钗敲烛”一句,表现的何等空虚。词中通过渲染和点染的结合,表现出客观世界的“秋”以及浅层内心世界的“闲”,从而将深层次的“凄凉”表达出来。

参考资料:
1、 宋墨著.此生拼却红颜醉 纳兰容若的情与词.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05:107-11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11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