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抱幽忧却酒卮,空堂视荫每同谁。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
君抱幽忧却酒卮,空堂视荫每同谁。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
欲起毗耶居士疾,愧无天宝谪仙词。瓦棺阁外江天远,请眺馀霞落雁时。
欲起毗耶居士疾,愧无天宝谪仙词。瓦棺阁外江天远,请眺馀霞落雁时。

wènzhāngtáng--yáonài

jūnbàoyōuyōuquèjiǔzhīkōngtángshìyīnměitóngshuíjīnniánqīngyōnglìngjiǔhuánghuāwèizhī

shìkuìtiānbǎozhéxiānguānwàijiāngtiānyuǎnqǐngtiàoxiáluòyànshí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译文: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宿。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译文: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译文: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太湖秋夕图。

tàiqiū--wángchānglíng

shuǐ宿yānhándòngtíngshuāngluòwēi

yuèmíngzhōujìnghúnmèngguī

ànjuéhǎifēngxiāoxiāowényànfēi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¹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yūn)(yūn)无所²,故称瑞³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译文:兰花的香味,不可以贴近嗅取品赏。它的香味似有似无,时断时续,飘渺萦回,它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兰花的香味弥漫飘忽,所以称她是吉祥(或是善)的象征。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把画画得像。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兰花的情韵,实在是难以穷尽的。
注释:¹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²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³瑞:吉,善。⁴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⁵名:说出。⁶即:即使。⁷肖 :相似。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yǎo)¹寒山²道,落落³冷涧(jiàn)滨。
译文: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注释:¹杳杳:幽暗状。²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³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jiū)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译文: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xī)¹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译文:啾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注释:¹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译文: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

yǎoyǎohánshāndào

hánshān tángdài 

yǎoyǎohánshāndào luòluòlěngjiànbīn 
jiūjiūchángyǒuniǎo gèngrén 
fēngchuīmiàn fēnfēnxuěshēn 
zhāozhāojiàn suìsuìzhīchūn 
朝朝琼树后庭花,步步金莲潘丽华,龙蟠虎踞山如画。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朝朝琼树后庭花¹,步步金莲潘丽华²,龙蟠(pán)虎踞(jù)³山如画。伤心诗丽多,危城落日寒鸦。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译文:陈后主的宫廷日日演唱着玉树后庭花,东昏侯宠爱着步步生莲的贵妃潘丽华,雄壮险要的金陵依然是江山如画。前人留下了无数的伤心诗句,如今满眼是危城落日寒鸦。凤凰不再回到这空旷的凤凰台,曾经豪华的住宅早已成为百姓的居住地。令人遗恨满天涯。
注释:湘妃怨:曲牌名,又名《水仙子》《凌波曲》《凌波仙》。¹后庭花:指南朝后主陈叔宝《玉树后庭花》。²潘丽华:指潘玉儿,南朝齐废帝萧宝卷的贵妃。³龙蟠虎踞:形容金陵(今南京)地形的雄壮险要。⁴危城:高城。⁵空台:指凤凰台,在南京城西南角。

  这首小令写了陈后主、南齐东昏侯的荒淫无耻,强调尽管金陵是“钟皇龙盘,石城虎踞”险要之地,也挡不住统治者的衰亡。全篇多用景语侧面烘托,并多处化用历史典故,风格典雅委婉。这首曲子通过写陈后主和南齐东昏侯的荒淫无道,借历史故事抒发南宋亡国之恨

  “朝朝琼树后庭花”指南朝的陈后主,他每日与宾客妃嫔游玩作乐,《玉树后庭花》据说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他每日沉迷于酒色,隋兵到来时还在饮酒作乐,后被生擒。“步步金莲潘丽华”写的是南北朝时南齐东昏侯事,“东昏侯凿金莲以贴地”,令其爱妃走在其上,称其为“步步金莲”。梁武帝攻入南京后,杀了东昏侯,潘丽华自缢而死。作者无任何议论之词,只是叙述了这两个典故,看似是讲旧事旧人,其实是隐射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接着,作者描写金陵的险要地势,“龙蟠虎踞山如画”,其地如龙盘虎踞般雄壮,山色风光如画一般,而这一切却都没有保住两个王朝的衰亡。这三丽合起来,便可见作者细心经营的诗丽中别有一番深意。向来亡国之君皆骄奢淫逸,而明君即使无险峻之地守护,民心所向,也绝不会亡国。

  “伤心诗丽多,危城落日寒鸦。”有多少伤心的诗丽流传下来,落日西下,高高的城墙上只剩下寒鸦在栖息。“ 伤心”二字点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昏君无道,黎民遭殃,江山易主让作者忍不住感慨万千。作者又通过“危城”“落日”“寒鸦”三个意象塑造了一种萧瑟落魄的景象,通过诗丽可以想到王朝的兴衰。

  “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作者写南京城曾经辉煌的凤凰台已成一座空台,原来辉煌的宫殿如今也成为平常百姓居住的地方。李白曾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著名诗丽,作者此丽也表示了类似的意思,即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在。

  “燕飞来百姓家”出自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丽,东晋王、谢两家曾是当时的贵族巨擘,然而世事多变,如今那豪华的住宅早已成为百姓的居住地。作者这里引用了两个典故,借古讽今,感慨物换星移和王朝的兴衰多变。

  自古以来,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而却多因昏君误国而心酸不已。作者生于元朝,但元朝统治者残酷的统治和黑暗的官场,让作者不禁想起那南宋灭亡的惨剧,因而伤感不已。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 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57-358.

xiāngfēiyuàn··yùnjīnlíng怀huái--zhāngjiǔ

cháocháoqióngshùhòutínghuājīnliánpānhuálóngpánshānhuà

shāngxīnshīduōwēichéngluòhán

fèngzhìkōngtáishàngyànfēiláibǎixìngjiāhènmǎntiān

恰春朝,又秋宵。春花秋月何时了?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月残花落。
¹春朝,又秋宵(xiāo)。春花秋月²何时了?花到三春³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月残花落(lào)
译文:春朝刚过,又到了秋宵时节。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鲜艳美丽的花儿到了季春时节,色彩逐渐消退;每月十五过后,月亮就不再显得那么皎洁。月残花落,实在令人伤感不已啊!
注释:拨不断:曲牌名。又名“续断弦”,属双调宫曲调。此调流行于南宋和元代。全曲六句,基本句式为三三七七七四,押三平韵三仄韵。¹恰:才,刚刚。²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³三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季春时节。⁴消:消失,减退。⁵落:零落,凋谢。这里是韵脚。

  此曲由叹时光流逝之迅疾而生“月残花落”之深慨,抒发了一种老大无奈的伤感情绪,自叹亦复叹人。春花易逝,秋月无常,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与世事的伤感心理。作者巧妙自然地借用李后主之《虞美人》词结合自己眼前的情与景,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和人情世故的不平和不满之意,流露出他对仕途坎坷的愤懑与悲哀之情。若就诗意看,无非如此,似不足誉扬。但就内容表现而言,此词有一种令人感到似浅似深,似熟似生的效果。浅者,是因为“诗里落花,多少风人红泪”,人们已经见得很多了。而月残花落虽相似,各有心酸各有情。王和卿的这首小令从头到尾,春花秋月一路写去,别无一点“人事”的描述,其意旨归趣显得含蓄不明,这就不禁令人产生似熟还生、似浅还深之感,并由此而生吟咏的兴趣、索解的心理。

  若就律艺方面而言,这支小令六句六韵,由“春”、“秋”而衍“花”、“月”,然后似轱辘蝉联而下,一脉贯通。曲中“春”字、“花”字、“月”字各出现三次,“秋”字出现两次,春、秋、花、月,反复吟唱,造成一种宛转流畅、回环往复之美。在全曲短短三十一字中,两用对偶,一为工对,一为流水对,整饬中又富于变化,显得和顺谐畅。同时用典自然浑化,若出己手,这一切却又使得它流光溢彩,具有了不可或缺的艺术价值。

  生活在金末元初的王和卿,散曲作品并不多,既有滑稽调侃,粗俗嘲谑之风,也有空灵之作,如这首小令。但无论哪类作品,皆颇具特色。其题材、风格之多样,也可以说预示了元代散曲多元发展的端倪。

参考资料:
1、 蔡 践.元曲全鉴(典藏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2
2、 赵其钧.元曲举要.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

duàn··tàn--wángqīng

qiàchūncháoyòuqiūxiāochūnhuāqiūyuèshílehuādàosānchūnyánxiāoyuèguòshíguāngmíngshǎoyuècánhuālu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