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惰农春未种,已失䢉祥土膏动。室如悬磬待遗秉,大腹便便乃空洞。
我如惰农春未种,已失䢉祥土膏动。室如悬磬待遗秉,大腹便便乃空洞。
由来人苦不自知,未免心侈还口纵。君方锐敏有奇怀,远驾千古谁能共。
由来人苦不自知,未免心侈还口纵。君方锐敏有奇怀,远驾千古谁能共。
渥洼天马或跅弛,那遽柔心受持鞚。高掌擘分二华岳,开胸吞纳九云梦。
渥洼天马或跅弛,那遽柔心受持鞚。高掌擘分二华岳,开胸吞纳九云梦。
何由菖歜独嗜余,不惜揄扬杂谏讽。心亲料应尘埃稀,迹奇反致嫌猜众。
何由菖歜独嗜余,不惜揄扬杂谏讽。心亲料应尘埃稀,迹奇反致嫌猜众。
子舆一病殊跰𨇤,惟有拥衾看屋栋。时余独处复谁怜,乔木虚庭响寒哢。
子舆一病殊跰𨇤,惟有拥衾看屋栋。时余独处复谁怜,乔木虚庭响寒哢。
蟋蟀俄惊旅舍秋,蛜蝛颇恻幽房空。昨君新愈幸来过,依旧雄谈閒歌诵。
蟋蟀俄惊旅舍秋,蛜蝛颇恻幽房空。昨君新愈幸来过,依旧雄谈閒歌诵。
短袖百尺光熊熊,未出霜缣目先送。千帆寒水下金陵,一雁秋声横铁瓮。
短袖百尺光熊熊,未出霜缣目先送。千帆寒水下金陵,一雁秋声横铁瓮。
远思瞑浦落帆还,苦怨骚人薄寒中。旧游曾对孙登啸,新诗欲作唐衢恸。
远思瞑浦落帆还,苦怨骚人薄寒中。旧游曾对孙登啸,新诗欲作唐衢恸。
磊落君才祗自知,支离余德弥无用。惭非大厦任帲幪,耻作小玑号游贡。
磊落君才祗自知,支离余德弥无用。惭非大厦任帲幪,耻作小玑号游贡。
神全聊当比木鸡,德衰岂敢歌苞凤。方今圣德足兼包,坐御共球凑居重。
神全聊当比木鸡,德衰岂敢歌苞凤。方今圣德足兼包,坐御共球凑居重。
南塞宣房万福来,北治匈奴一方痛。有道未谷奚为耻,薄植乘时反足恐。
南塞宣房万福来,北治匈奴一方痛。有道未谷奚为耻,薄植乘时反足恐。
云霄未上且沈冥,幅巾步屧鸱夷从。明朝墙角见黄花,泥酒相将一喧閧。
云霄未上且沈冥,幅巾步屧鸱夷从。明朝墙角见黄花,泥酒相将一喧閧。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愍衰草,衰草无容色。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衔华兮佩实,垂绿兮散红。岩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积。布绵密于寒皋,吐纤疏于危石。雕芳卉之九衢,霣灵茅之三脊。风急崤道难,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裁续。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秋鸿兮疏引,寒乌兮聚飞。径荒寒草合,草长荒径微。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
(mǐn)¹衰草²,衰草无容色³。憔悴荒径中,寒荄(gāi)不可识。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衔兮佩实,垂绿兮散红。岩陬(zōu)兮海岸,冰多兮霰(xiàn)¹⁰积。布绵密¹¹于寒皋(gāo)¹²,吐纤疏¹³于危石¹⁴。雕¹⁵芳卉之九衢(qú)¹⁶,霣(yǔn)¹⁷灵茅¹⁸之三脊¹⁹。风急崤(xiáo)道难²⁰,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裁²¹续。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秋鸿²²兮疏引²³,寒乌²⁴兮聚飞。径荒寒草合,草长荒径微²⁵。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
译文:真可怜那衰草,它没有一点仪容姿色。瘦弱萎靡地瑟缩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知道那地下的寒根是什么样子。在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的往日,它开花结果,披绿挂红。在冰雪覆盖的山脚海岸,它密密匝匝地分布在寒冷的岸边,纤弱萧疏地从大石之下挺长出来。道路上凋谢了芳香的花卉,连那灵异的三脊茅也遭殒落。寒风凛冽崤道艰险,深秋来临,游子衣单。既为檐下的菊花哀伤,又为池上的兰草悲痛。飘零荡落被风吹尽,才知道时令已早早地变寒。飞窜的萤火使明亮的烛光变得昏暗,大雁的哀鸣使裁绩的织妇中止了工作。严霜打落了茎上的紫花,寒风吹去了叶面的绿色。秋雁稀疏地列队南归,寒乌聚集而群飞。小路荒芜,寒草密集,杂草葱茂,道路狭窄。园庭逐渐荒芜湮没,严霜寒露日日沾衣。
注释:¹愍:怜悯,哀怜。²衰草:枯草。³容色:容貌与颜色。⁴憔悴:凋零,枯萎。⁵荄:草根。⁶衔:含。⁷华:花。⁸佩实:挂着果实。⁹岩陬:山崖脚下。¹⁰霰: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圆锥形小冰粒。¹¹绵密:稠密,指稠密的草丛。¹²寒皋:荒凉的湖沼边高地。¹³纤疏:细长而稀疏。¹⁴危石:高大的岩石。¹⁵雕:通“凋”,凋零,凋谢。¹⁶九衢:本指纵横交叉的大道,这里形容草木枝茎纵横交错。¹⁷霣:通“陨”,坠落。¹⁸灵茅:即菁茅,古代帝王祭祀封禅时用来滤酒去滓,据说一片叶上有三根主茎。《史记·封禅书》:“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裴驷《集解》引三国魏孟康注曰:“所谓灵茅也。”¹⁹脊:本指物体中间高起的部分,这里指茅草的主茎。²⁰崤道难:形容山道险峻。崤,也作“肴”,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县北,山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为古代军事要地。因崤山之道险绝,故借来泛指险峻之山道。²¹裁:通“才”,刚刚。²²秋鸿:秋目的鸿雁。²³疏引:断断续续地呜叫。²⁴寒乌:寒天的乌鸦,一作“寒鸟”。²⁵微:隐匿,隐没。

  这篇赋开篇写衰草可哀,然后回忆衰草在春天披红戴紫、垂绿衔花的荣盛,最后详细铺写秋气对衰草的摧折,表现了秋的萧杀与衰草的可哀。全赋句式灵活,咏物兼以抒情,充溢着诗的意境。

  “愍”是此赋的着眼点。此赋起笔转合自然,前四句先写衰草情状,以“荒径”、“寒菱”补足。中间写春日、春风中的芳草,以衔华佩实、垂绿散红等突出衰草往日的风姿。最后以“秋至”一转,言风、霜对芳草的侵夺,以“伤”、“悲”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强化“愍”的意象。“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对物候变化的体察隐含着作家对人生经验的领悟。卒章显其志,“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对衰草的怜惜实际上在观照着作者盛年易逝、晚年凄苦的心态。

  全赋句式灵活,有骈偶句式,有五言句式,又有骚体句,咏物兼以抒情,使全赋充溢着诗的意境,其中亦夹杂着民歌的韵律,采用了回忆倒叙的赋法,从当时面对的此景此情入手,中间回忆虚写了小草从春到冬的经历,最后又回到了开头的感受,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衰草的哀怜写出了浓浓的秋意。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 编.历代赋评注 4 南北朝卷.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214-217
2、 张强编 著.历代辞赋选评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08月第1版:197-198
3、 周建忠,汤漳平 主编.楚辞学通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2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美人梳(shū)洗时,满头间¹珠翠²
译文:美人梳洗妆扮的时候,满头遍插华贵的饰物。
注释:¹间:间隔,错杂地缀着。²珠翠:妇女华贵的饰物。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
岂知两片云¹,戴却数乡税(shuì)
译文:怎知道两片云一般的发髻上华丽佩饰,抵得上几个乡的赋税。
注释:¹两片云:两边鬓发。

  此诗语言清浅,讽旨颇深。诗人仅仅抓住富室女子首饰之华美珍贵这样一个典型事物进行渲染,深刻地揭露出贵戚显宦、地主富室生活的奢靡浮华。

  不仅如此,含蓄也当是此诗的一个艺术特色。诗写一个富室女子的两片云髻就花费了“数乡”农民所缴纳的赋税,这就说明,她们所挥霍的并非他物,而是广大农民的血汗钱,从而以诗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赋税的剥削本质,对农民的苦难寄寓了深刻的同情。

guì

zhèngáo tángdài 

měirénshūshí mǎntóujiànzhūcuì 
zhīliǎngpiànyún dàiquèshùxiāngshuì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中斋¹上元²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zhǔ)³,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译文:邓剡在上元节客散后怀念起往事,作一首《忆秦娥》词赠予我,我读过之后顿感凄凉,便按照原韵和了一首,不禁觉得非常悲痛。
注释:¹中斋:即邓剡,号中斋。词人之友。²上元: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³见属:赠送。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烧灯¹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²人绝。
译文:过去每逢元宵,成千上万的朝京士女,拥进城里观灯闹元宵。如今皇上太后都被掳到北方去了,京城已不复存在,进京朝拜的路上,行人断绝,有的只是满天风雪。
注释:¹烧灯:燃灯。正月十五夜各处挂出花灯。²朝京:通往京城的路。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fà)¹
译文:刚才还是盛极一时,文恬武嬉,载歌载舞,极尽奢靡,转眼便成凄凉瓦砾焦土。唯有当年的明月,仍然永恒地照着人间,照着流泪的蜡烛,照着大家已经花白的头发。
注释:¹梅发:指花白的头发。

  这首词从上元节临安道上行人稀少,引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词情凄苦,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

  上片触景生情,写上元节凄凉景象。南宋都城临安,上元节多繁华热闹,《梦梁录》曾有这样的记载:“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王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尤未已。”这样的通宵欢乐,词人是记忆犹新的,就引起了与当今的对比。如今的上元节风雪交加,遮天盖地,故都内外,一片苍凉。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这里的“风和雪”,不单是自然景象的实写,更成了元蒙统治下那种严酷气氛的象征。正因如此,“风和雪”的再次复述,既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有了这着意的强调,作者一腔亡国之痛就顺势而出了。“江山如旧”的“如”字,已蕴含着“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的深哀大痛;“朝京人绝”的“绝”字,又秦寓着故都易主、人心绝望的深仇大恨。字里行间,充满了悲苦凄怆的情调。

  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部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

  “百年”二句,承上生发,直抒胸臆,感慨系之。人生百年,本已十分短暂,偏又经受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尽管人们都不再去故都观灯欢度佳节了,自己却还要跟知己好友面对故国的明月“感旧”“秦情”。使词人锥心泣血的“兴亡别”,不仅指“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永遇乐》)的一去不返,更指南宋覆亡之后“无花只落空悲”(《汉宫春》)的眼前处境。江山剧变,明月如故,只能对月凭吊,秦怀故国了。一个“犹”字,既表达了永念故国的执着深情,也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悲凉心境。词意发展到此,可谓沉痛至极。词人面对着“当时月”,故国情景,纷拥而来,眼前处境,却无比悲凉。这里的“当时月”,当然也不仅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突出了他对故国的耿耿丹心和对元蒙统治的强烈厌恶。词人对月凭吊,秦情故国,“当时月”又在默默地照人如烛之泪,照人如梅之发。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之善解人意和词人之悲凄坚贞交织起来了,意境苍凉,余味绵绵。

  全词辞情哀苦,音调悲怆,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体现了宋亡后遗民作家的惨痛心情,是《须溪词》中的名篇。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113-2114
2、 刘尊明 朱崇才.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35
3、 喻朝刚 周航.分类两宋绝妙好词.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237
4、 徐培均.唐宋词小令精华.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458

qíné··shāodēngjié--liúchénwēng

zhōngzhāishàngyuánsàngǎnjiùqínéjiànshǔránsuíyùnqíngjuébēishén

shāodēngjiécháojīngdàoshàngfēngxuěfēngxuějiāngshānjiùcháojīngrénjué

bǎiniánduǎnduǎnxìngwángbiéjūnyóuduìdāngshíyuèdāngshíyuèzhàorénzhúlèizhàorénméi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shū)¹(wán)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扇²,新样钗符艾虎³。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yōng)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译文: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刚刚吐艳,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把暑气驱除。少男少女各自夸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戴着式样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老大,懒于前去凑趣,任凭裹着头巾的儿郎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溅,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
注释:¹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²结扇:妆扇、打扮。³钗符艾虎:钗符:又称钗头符,端午节时的一种头饰。艾虎: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⁴逢场作戏: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表演,后指嬉游的活动。慵:懒得,表明“我”不想参加。⁵陌头:裹着头巾。陌:头巾。⁶争旗鼓:摇旗击鼓,为龙舟助威。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灵均标致¹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²,更怀椒³(xǔ)。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shǔ)。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译文: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带兰草以示芳洁,又怀揣香酒礼神肃穆。谁相信千载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角黍?又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凭吊他英灵千古。
注释:¹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²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意谓品德高雅。³椒:香物,用以降神。⁴醑:美酒,用以祭神。⁵角黍:粽子。⁶把似:假如。⁷差无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差,差不多。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xīnláng ·duān

liúzhuāng sòngdài 

shēnyuànliúhuā huàliánkāi shūwánshàn fēngqīngshǔ érfēnfēnkuājiéshù xīnyàngchāiài zǎoyǒu yóurénguān lǎoféngchángyōngzuò rèntóu niánshàozhēng  lànghuā 
língjūnbiāozhìgāo shēngpíng rènlánpèi gènghuái怀jiāo shuíxìnsāohúnqiānzàihòu chuíxiánjiǎoshǔ yòushuōshì jiāochánlóng érjīnxǐngdàoliǎo liàodāngnián zuìchā liáoxiào diàoqiān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岑参¹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译文:岑参兄弟们都喜欢寻幽探奇,这一天带我来游渼陂。
注释:渼陂:湖名,原名五味陂,源出终南山,环抱山麓,在长安京兆府鄠县(今陕西户县)西五里(在长安西约百里),为游览胜地。¹岑参:唐代诗人,曾两次从军出塞,以边塞诗著称,语意奇峭。与杜甫有交往。其兄弟共五人,依次为谓、况、参、秉、亚。
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天地黤(yǎn)¹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译文:忽然间阴云密布天地黯淡,万顷波涛如同堆积的琉璃。
注释:¹黤惨:天色昏黑。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琉璃汗漫¹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译文:面对着无边偏要放舟而入,此事非同小可而他们兴致极高,真叫我忧思凝集。
注释:¹汗漫:广大,漫无边际。
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tuó)¹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jiē)及。
译文:说不定那恶风白浪会打翻游船,被那鳄鱼鲸吞,怕连悔恨都来不及。
注释:¹鼍作:犹言鼍于水中作浪。鼍,也叫鼍龙或扬子崿,俗称猪婆龙,产于江淮间。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¹
译文:主人命令张开锦帆,船工也十分欣喜空气的新鲜。
注释:¹氛埃:污浊之气,尘埃。
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凫鹥(yī)¹散乱棹(zhào)(ōu)²发,丝管啁(zhōu)(jiū)³空翠来。
译文:棹歌声起惊散了水鸟,丝管齐鸣唤来了晴天。
注释:¹凫鹥:凫和鸥,泛指水鸟。²棹讴:摇桨行船所唱之歌。³啁啾:指多种乐器齐奏声。
沈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
沈竿续蔓¹深莫测,菱²叶荷花静³如拭。
译文:用竹竿和丝绳测量湖深却不能到底,雨后的菱叶荷花净得如同擦过—般。
注释:¹蔓:一作“缦”。²菱:一作“芡”。³静:一作“净”。
宛在中流渤澥清,下归无极终南黑。
宛在中流渤澥(xiè)¹清,下归无极²终南黑。
译文:船到湖心好像到了清旷的渤海,终南山的黑影映入无尽的水中之天。
注释:¹渤澥:即渤海。²归无极:一作“临无地”。
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niǎo)(tiǎo)¹冲融间。
译文:南半湖浸满了终南山的倒影,山影轻轻摇动于平静的水波间。
注释:¹袅窕:影子动摇的样子。
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
船舷暝戛云际寺¹,水面月出蓝田关²
译文:黄昏时船舷擦过云际山的大定寺,蓝田关上月轮升起光照水面。
注释:¹云际寺:云际大定寺。在鄠县东南六十里。²蓝田关:在蓝田县东南六十八里,位于渼陂东南。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
此时骊(lí)¹亦吐珠,冯夷²击鼓群龙趋。
译文:此时灯火遥映犹如骊龙吐珠,音乐传来犹如冯夷击鼓,游船竞渡犹如群龙趋逐。
注释:¹骊龙:古时称黑色的龙。²冯夷:人名。《搜神记》载,冯夷,潼乡堤首人,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上帝署为河伯。
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湘妃¹汉女出歌舞,金支²翠旗³光有无。
译文:船上的美人如同湘妃汉女载歌载舞,金支和翠旗光芒闪烁时有时无。
注释:¹湘妃:相传为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名曰娥皇、女英。《列女传》载,舜崩于苍梧之野,二妃娥皇、女英赶至南方,死于江湘之间。又载,郑交甫游汉江,见二女解佩以赠。²金支:乐器上的黄金饰品。³翠旗:用翠羽装饰的旗子。
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
(zhǐ)¹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
译文:片刻之后又见云气迷茫,令人担心雷雨将至,如此阴情变幻反复无常,真不知神灵是何心思。
注释:¹咫尺:形容时间短暂。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
译文:人的青春能有几时,眼睁睁地看着年华老去,人生哀乐交替向来如此,就像这反复无常的鬼天气。

  这首诗是杜甫与岑参兄弟同游渼陂时所作,描写了不同天气情况下渼陂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人生哀乐无常的感慨。全诗想象丰富而神奇,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

  诗开篇二句交待游览缘由后,即迅疾转入对渼陂景色的描写,暗示诗人对渼陂向往已久。诗写岑参兄弟之“好奇”实亦诗人自己之“好奇”。然而不料风云空变,刚到渼陂即逢狂风大作,雨云密布,天色骤变,渼陂顿时波涛万顷,天地黯淡无光,碧绿而透明的万顷波涛,像堆积着片片琉璃,显得很神很阴森可怖。本来极高的兴致一下子变成了忧思,是否会葬身鱼腹已难逆料,而眼前的恶风巨浪更随时会将小舟掀翻水底,“何嗟及”表明了这时的真实感受。这种天气一般地说是不宜于乘船出游,岑氏兄弟却偏要“琉璃汗漫泛舟入”,他们的兴致真高,他们果真“好奇”,但诗人提心吊胆,生怕给风浪打翻了船,因此说“事殊兴极忧思集”,“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这里不一定真有鼍龙,这么说,只是为了增加神秘感。“鼍作鲸吞”是说鼍龙像鲸鱼那样将人吞下,不是说这里还有鲸。

  俗话说,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急风骤雨来得突然,去得也迅疾。开船以后没想到很快就云浄天空、风平浪静,诗人不觉转忧为喜,便心旷神怡地欣赏起种种湖山胜景来了。中流有菱叶、荷花,陂水无疑不深。所谓“沉竿续蔓深莫测”“宛在中流渤澥清”,不止是一般的艺术夸张,还是在写一种因见水中山峰倒影而引起的幻觉和想象:渼陂南面大半边水面浸满了终南山的倒影,山影动摇,水波荡漾,山光水色,交融在一起,把陂水映得黑洞洞的,仿佛深得没有底,船行陂中,就像到了清澄的海上一般。接着,诗人写日暮游艇从中流移近南岸的情形。施鸿保解说“船舷暝戛云际寺”句云:“注:舷,船边也。戛,轹也,此谓船经过之声。今按船在陂中,寺在岸上,如何经过且有声?注引《长安志》:云际山大定寺在鄠县东南六十里。渼陂在鄠县西五里。不但相去甚远,一在县东南,一在县西,则尤不能经过。此句犹下‘水面’句,皆指水中倒影而言:云际之寺,远影落波,船舷经过,如与相戛。”指出这两句皆就水中倒影而言,可算是懂得了作者的用心所在了。船舷是实,山寺倒影是虚,虚实相戛,匪夷所思,足见构思之奇。身在船中,不能见所在的船舷与山寺倒影相戛;能见者,必是他人之船。在诗人想象中不必如此拘解,但也可见此行游艇非止一艘。

  然后写“月下见闻之状:灯火遥映,如骊龙吐珠。音乐远闻,如冯夷击鼓。晚舟移棹,如群龙争趋。美人在舟,依稀湘妃汉女。服饰鲜丽,仿佛金支翠旗”。仇兆鳌对这一段诗的理解是正确的。一天的快游即将结束,主人兴犹未阑,趁月出东山,华灯初上,便命鼓乐大作,歌舞纷陈,群舟竞渡将游赏乐事推到了高潮。诗写到了这里,也随着进入了高潮。末尾说忽然天又变得漆黑,一场雷雨眼看即将来临,于是诗人便从夏日阴晴变化莫测转到慨叹人生哀乐无常作结。

  诗作里诗人采用了一些诗歌手法,加上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不同方位,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渼陂,不遗余力地展示出来,即使是没有亲身领略过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它的奇异风光。杜甫诗向以写实著称,山水写景也被人称为“图经”,因此这首诗的神奇想象就特别引人注目,体现了杜甫诗艺术创造的多样性成就。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7-18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