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¹中有善²口技³。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¹⁰,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¹¹而已¹²。众宾团坐¹³。少(shǎo)(qǐng)¹⁴,但¹⁵¹⁶屏障中抚尺一下¹⁷,满坐寂然¹⁸,无敢哗(huá)¹⁹者。
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户人家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宾客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马上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注释:¹京:京城。²善:擅长,善于。³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⁴者:……的人。⁵会:适逢,正赶上。⁶宴:举行宴会,名词动用。⁷于:在。⁸厅事:大厅,客厅。⁹施:设置,安放。¹⁰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¹¹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¹²而已:罢了。¹³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¹⁴少顷:不久,一会儿。¹⁵但:只。¹⁶闻:听见。¹⁷下:拍。¹⁸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寂然,安静的样子。然:用在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¹⁹哗:喧哗,大声说话。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¹闻深巷²中犬吠(fèi)³,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yì)。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¹⁰,儿含乳¹¹啼,妇拍而呜¹²之。又一大儿醒,絮(xù)¹³不止。当是时¹⁴,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¹⁵醒声,夫叱(chì)¹⁶大儿声,一时¹⁷齐发¹⁸,众妙毕备¹⁹。满坐宾客无不²⁰伸颈²¹,侧目²²,微笑,默叹²³,以为²⁴妙绝²⁵
译文: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中有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心中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注释:¹ 遥:远远地。²深巷:幽深的巷子。深:很长。³犬吠:狗叫(声)。⁴惊觉:惊醒。⁵欠伸: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⁶呓语:说梦话。⁷既而:不久,紧接着。而,这里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⁸啼:哭。⁹抚:抚摸,安慰。¹⁰儿乳:乳:作动词用,喂奶。¹¹含乳:乳头。¹²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¹³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¹⁴当是时:在这个时候。¹⁵初:刚,刚开始。¹⁶叱:大声呵斥,严厉批评。¹⁷一时:同一时候。¹⁸齐发:一齐发出。¹⁹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²⁰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²¹伸颈:伸长脖子。²²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名词动用。²³默叹:默默地赞叹。²⁴以为:认为。²⁵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未几¹,夫齁(hōu)²声起,妇拍儿亦渐³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shǎo),稍稍正坐¹⁰
译文: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活动的声音,盆子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注释:¹未几:不多久。²齁:打鼾(hān),打呼噜。³渐:慢慢地。⁴微闻:隐约地听到。⁵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⁶(拟声词)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⁷倾侧:翻倒倾斜。⁸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⁹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¹⁰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¹一人大呼:“火起²”,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³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yè)屋许(hǔ)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¹⁰。虽¹¹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¹²;人有百口¹³,口有百舌,不能名¹⁴其一处也。于¹⁵¹⁶宾客无不变色¹⁷离席¹⁸,奋袖出臂¹⁹,两股²⁰战战²¹,几(jī)²²欲先走²³
译文: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注释:¹忽:忽然,突然。²火起:起火,失火。³齐:一齐。⁴俄而:一会儿,不久。⁵中间:其中夹杂着。中:其中;间:夹杂。⁶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⁷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⁸齐作:一齐发出。⁹曳屋许许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¹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没有的。¹¹虽:即使。¹²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¹³口:嘴巴。¹⁴名:作动词用,说出。¹⁵于:在。¹⁶是:这。¹⁷变色:变了脸色,惊慌失措。¹⁸离席:离开座位。¹⁹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奋:张开、展开。出:露出。²⁰股:大腿。²¹战战:打哆嗦;打战。²²几:几乎,差点儿。²³先走:抢先逃跑。走: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语文教材版本)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¹。撤屏²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注释:¹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消失了。毕绝:都消失了。²撤屏:撤去屏风。

  第一部分

  (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kǒu

línhuán qīngdài 

    jīngzhōngyǒushànkǒuzhě huìbīnyàn tīngshìzhīdōngběijiǎo shīchǐpíngzhàng kǒurénzuòpíngzhàngzhōng zhuō  shàn chǐér zhòngbīntuánzuò shàoqǐng dànwénpíngzhàngzhōngchǐxià mǎnzuòrán gǎnhuázhě 

    yáowénshēnxiàngzhōngquǎnfèi biàn便yǒurénjīngjuéqiànshēn  érérxǐng  xǐng ér érhán pāiérzhī yòuérxǐng zhǐ dāngshìshí shǒupāiérshēng kǒuzhōngshēng érhánshēng érchūxǐngshēng chìérshēng shí zhòngmiàobèi mǎnzuòbīnshēnjǐng  wēixiào tàn wéimiàojué 

    wèi hōushēng pāiérjiànpāijiànzhǐ wēiwényǒushǔzuòzuòsuǒsuǒ pénqīng mèngzhōngsòu bīnshàoshū shāoshāozhèngzuò 

    rén  huǒ    liǎngér éérbǎiqiānrén bǎiqiānér bǎiqiānquǎnfèi zhōngjiànbēngdǎozhīshēng huǒbàoshēng fēngshēng bǎiqiānzuò yòujiābǎiqiānqiújiùshēng shēng qiǎngduóshēng shuǐshēng fánsuǒyīngyǒu suǒyǒu suīrényǒubǎishǒu shǒuyǒubǎizhǐ néngzhǐduān rényǒubǎikǒu kǒuyǒubǎishé néngmíngchù shìbīnbiàn fènxiùchū liǎngzhànzhàn xiānzǒu 

    ránchǐxià qúnxiǎngjué chèpíngshìzhī rén zhuō  shàn chǐér  wénjiàocáibǎnbě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户人家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宾客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马上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中有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心中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活动的声音,盆子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注释

京:京城。

善:擅长,善于。

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者:……的人。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名词动用。

于:在。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而已:罢了。

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

少顷:不久,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下:拍。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寂然,安静的样子。然:用在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

哗:喧哗,大声说话。

 遥:远远地。

深巷:幽深的巷子。深:很长。

犬吠:狗叫(声)。

惊觉:惊醒。

欠伸: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呓语:说梦话。

既而:不久,紧接着。而,这里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

啼:哭。

抚:抚摸,安慰。

儿乳:乳:作动词用,喂奶。

含乳:乳头。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初:刚,刚开始。

叱:大声呵斥,严厉批评。

一时:同一时候。

齐发:一齐发出。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

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

伸颈:伸长脖子。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名词动用。

默叹:默默地赞叹。

以为:认为。

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

未几:不多久。

齁:打鼾(hān),打呼噜。

渐:慢慢地。

微闻:隐约地听到。

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

(拟声词)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

倾侧:翻倒倾斜。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忽:忽然,突然。

火起:起火,失火。

齐:一齐。

俄而:一会儿,不久。

中间:其中夹杂着。中:其中;间:夹杂。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

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

齐作:一齐发出。

曳屋许许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没有的。

虽: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口:嘴巴。

名:作动词用,说出。

于:在。

是:这。

变色:变了脸色,惊慌失措。

离席:离开座位。

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奋:张开、展开。出:露出。

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几乎,差点儿。

先走:抢先逃跑。走:跑。

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消失了。毕绝:都消失了。

撤屏:撤去屏风。

重点题型

一、翻译: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只手指,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即使)人有一百个嘴巴,每个嘴巴有一百只舌头,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的,两只大腿打哆嗦,几乎想要先跑。

二、本文中心:
本文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重点,答题关键)反映了我国古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地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结构上:首尾呼应
内容上:突出中心。第一次是说明口技表演者的一般设施。尾端是强调口技表演者一般设施的简单。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文中二、三、四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直接或间接写出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五、为什么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
答:遥闻是远远地听见,突出了小巷的幽静。微闻是小小的声音,突出了家里的安静。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符合人们的听觉感受。

赏析

  第一部分

  (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学法导引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散文。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紧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进行正面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至紧张的三个场景,再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行文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

教案建议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设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体会文中声响描写的精妙,对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获得丰富的感性印象。我们让学生根据提示填写描摹声响的语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口技艺人的艺术构思,从而真正进入口技艺人所设计的“规定情景”之中,所以填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各种声音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学生在完成这道题和熟悉首尾两段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无所不有。

  体会课文的写作技巧,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课文中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说说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

  2.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

  提示: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侧面描写手法的作用。指导学生答题时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到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而外,也具有侧面烘托、强调意图的作用。侧面描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应有所了解,但关键在于自觉、恰当地运用。

  1答: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样写,层层深入,写明宾客们从尚可自持到难以自持到不能自持的过程,从侧面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表演技艺的高超。

  2答:开头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从内容上看,点明文章中心,极言道具之简,意在为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做烘托、对比。结尾重现道具,则在证实、强调刚才的一切声响都是从一张嘴中发出的,从而更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也具有烘托的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这些句子中的划线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正好赶上、恰巧、正好)、“但”(只)、“闻”(听见)、“少”(稍微)、“虽”(即使)、“走”(逃跑);二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举行宴会)、“乳”(喂奶)、“名”(说出)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巧。 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仅。 闻:听见。

  3.妇抚儿乳

  乳:喂奶。

  4.宾客意少舒

  少:同“稍”,稍微。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几欲先走

  走:逃跑。

  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阶段需要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林嗣环

林嗣环

林嗣环(1607——约1662),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现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驷岭村),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等,其中《口技》的删减版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瑰宝。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霜角(jiǎo)¹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²
译文: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盘山顶上云头相对升起,石门也好像敞开了。
注释:盘山:小名,又名盘龙山,在蓟县西北。¹角:古时军中的一种乐器。²石门开:两峰对峙,中间如开着的石门。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边酒 一作:虏酒)
(shuò)风边酒¹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边酒 一作:虏酒)
译文:在北风中喝着边地的薄酒也没能喝醉,无数的寒鸦,在风扫落叶中纷纷飞来。
注释:¹边酒:边塞地区少数民族酿制的酒。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但使雕戈(gē)¹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²
译文: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
注释:¹雕戈:铁戈,泛指兵器。²老边才:终生守边的将士。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lè)名峰上吾谁与¹,故李将军舞剑台²
译文: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
注释:¹吾谁与:谁是我取法的榜样。²舞剑台:盘山上有李靖舞剑台。

  诗篇前四句写山上景色。诗人登上盘山之巅,耳边传来军营之中的声声号角回荡在山间,漫山的草木为之肃然。望着那山头上的片片白云,隐约显现出对峙的山峰,犹如洞开的石门巍然屹立。飒飒北风徐徐吹来,送来边地醇美的酒香。这酒再香,也不会使诗人陶醉,而使诗人为之倾倒的是那片片的落叶,无数的归鸦,深秋的景色,壮丽的山河。

  诗篇后四句抒情壮志。作为一个将领,要如何来保卫这大好的河山。诗人立下誓愿,只要紧握手中的武器,制止外敌的进扰,即使是白发苍苍守边到老,也就了却他赤胆忠心报效国家的意愿。前人在山上刻石留名的人不少,其中最值得作者称赞的是唐初名将李靖,他一生征战南北为困立功,后人为纪念他,在山上筑有舞创台,他是作者效法的榜样。

  全诗写情抒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自然得体。诗人用“霜角”、“朔风”、“落叶”、“归鸦”等词,描绘出深秋的景色,静中有动,声色俱存,衬托出边境晏然的一派和平景象。“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为后诗传诵的名句绝唱。当时诗人正直年富力强,施展抱负的时候,登高远望,心旷神怡,万物容于胸中,欣然命笔于纸上,故表现在诗篇中境意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使人奋发向上。诗人虽身为武将,但在这首诗里,反映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诗艺造诣。

参考资料:
1、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1388-1389
露白蟾明又到秋,佳期幽会两悠悠,梦牵情役几时休?
露白蟾(chán)¹明又到秋,佳期幽会两悠悠²,梦牵情役几时休?
注释:¹蟾: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代月。²佳期句:佳期已逝,幽会难逢,二者均茫然无望。悠悠:漫长,这里指欲相见而遥遥无期。
记得泥人微敛黛,无言斜倚小书楼,暗思前事不胜愁!
记得泥¹人微敛(liǎn)(dài)²,无言斜倚小书楼,暗思前事不胜愁!
注释:¹泥:怜爱、留恋,作动词用。²敛黛:皱眉。

  这首词也是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上片写又是一个秋天到来了,但幽会的事又茫然无期,梦中想,心中念,这样相思的日子何时才完?下片是回忆女子的可爱形象:分别时她百般挽留,黛眉微皱,无言斜倚小楼。最后一句,写他想到往事的忧愁心。

  顾敻八首《浣溪沙》,是写男女相互思念的词作。汤显祖评道:“此公管调,动必数章。虽中间铺叙成文,不如人之字雕句琢,而了无穷措大酸气。即使瑜瑕不掩,自是大家。”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南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译文: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南君¹却似江楼²月,暂满还亏³,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译文: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注释:¹君:这里指词人的妻子。一说此词为妻子思念丈夫。²江楼:靠在江边的楼阁。³暂满还亏:指月亮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这是一首借喻明月来倾诉别离之情的词。全词纯用白描手法写出,颇有民歌风味,情感真挚,朴实自然。结构上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深得回环跌宕、一唱三叹的妙处。上下片主体相同,只是稍加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匠心独具。

  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的赞词。

  下片里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个比喻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命意不同。同用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所比不同,构成多边。像这样,同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复具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贴切,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作者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以产生下片的比喻。这些是作者独具的感情,所以写得那样真实而独具特色。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风格和婉,含蕴无限。曾季狸《艇斋诗话》: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21-1222

cǎisāngzi··hènjūnshìjiānglóuyuè--běnzhōng

hènjūnshìjiānglóuyuènánběidōng西nánběidōng西zhǐyǒuxiāngsuíbié

hènjūnquèshìjiānglóuyuèzànmǎnháikuīzànmǎnháikuīdàituányuánshìshí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归来物外¹情,负杖阅岩耕²
译文:一回陆浑山就像油然生出超然物外之情,背负竹杖巡视山地农事感受山林美景。
注释:陆浑:地名,在今河南省嵩县。¹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²岩耕:耕种于山中。借指隐居。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译文:顺着溪流一路赏花,我抵达溪水的源头;为了采摘药草,我行走在幽静的树林。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野人¹水问姓,山鸟自呼名²
译文:山野的人们热情打招呼,交换姓氏;好客的山鸟鸣叫着,仿佛呼叫自己的名字。
注释:¹野人:泛指村野之人。²“山鸟”句:据崔豹《古今注》载:“南方有鸟名鹧鸪,其名自呼,向日而飞。”这里的山鸟就是鹧鸪。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去去独吾乐,无然¹愧此生。
译文:归去吧归去吧,还是独善吾身快活,自己真是缺乏德能,愧对明时又愧对此生。
注释:¹然:一作“能”。

  经历南方蛮烟瘴雨之苦的宋之问,回到邻近副都洛阳的陆浑山庄,全身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安宁和愉悦。这种欣悦的心情不只缘于自然环境的舒适,更缘于脱离贬谪羁束之所的自由舒畅。

  诗的首联大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笔意。首句“归来物外情”,劈空而起点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题旨,同时定下了全诗轻快的情绪基调。唐代士大夫多在城郊置有别业,供休暇时居住,同时利用田产获得部分经济收入。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显然也是有一定规模的田产,次句的“阅”字点出自己的业主身份,说明阅岩耕是巡视山地,检阅农事,而不是休闲游览,承起句“归来”二字,暗示了个人身份的转变。“负杖阅岩耕”一句看上去像平常叙事,却字字精当,不可移易。先看负杖,古人年届五十已入老境,出行扶杖是常事,但作者巡视山地,须攀岩而上,无法拄杖而行,只得背着杖走,这是写人。再看岩耕,一方面说明了山庄地貌,同时也包括了劳作者在内,比直接说山地意思丰富得多。

  在起联总叙巡视庄田之后,中间两联分述出行的所遇所见。颔联先自叙,用了倒装句式,本意是说沿着涧水看花深入,无意中来到源头;为了搜采药草,不知不觉走进幽静的密林。“源水”“幽林”提到句首,就突出了走近水的源头和密林深处的意外惊奇之感,读来比“看花入源水,采药行幽林”这样的写法更有趣味。这里,连用四个动词(看、入、采、行),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别有一种动态美,显得意象活泼而富于生气。既写出了烂漫山花、苍翠林色的诱人,也表现了人物悠闲的心情。颈联再写所遇见的人和物,这里的野人应该不是作者的佃户,而是附近的山民,所以不认识作者,殷勤地请教姓氏。这一情节有可能是事实,也可以是虚构,用意只有一个:表明自己的装束和普通百姓一样,野外相遇全然没有距离感。官服本来会带来威严,但自从经历贬谪,官场对他来说就只是个不堪回首的噩梦,回到自然山林中,以普通人的身份与山民见礼,反而更让他感觉自然和亲切。人犹如此,鸟更不用说,对诗人咕咕啼叫着,仿佛自报姓名。“山鸟自呼名”的写法很风趣,后来苏东坡《海外》诗袭其意,写成“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一联,到元代萨都剌干脆就原样搬到自己《玉山道中》诗里。宋之问这里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正好与刚刚摆脱的严酷的流贬境遇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了“归来物外情”的主题。

  结联紧承诗意的发展,顺势将这愉悦心情升华为独善其身的意念。“去去”两个叠字具见作者不可遏制的急切情态,向读者表明了要与官场决裂、只求独善己身的决心。但这么写有个问题,按照传统观念,“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生当盛世而以“独吾乐”傲世,这非但背离了士大夫立身处世的原则,对朝廷也是个不小的讽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宋之问追加了“无能愧此生”一句结束全诗,使独乐的念头避免涉及宦海风波,而将理由归咎于自己的无能,且表示辜负盛世的惭愧之意,这就委婉地避免了忧谗畏讥的嫌疑。尽管这未必是作者的真心话,而且他的结局也证实他并未践行隐退山林之志,但就诗的立意而言,确实如清代诗论家贺裳所说,“辞理兼至”。

  自陶渊明的作品行世,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弃轩冕而归隐田园,就成为诗歌中习见的主题。如何将这个老生常谈的意思表达得自然而不矫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宋之问这首五律,完全跳过“久在樊笼里”,而直接从“复得返自然”写起,首句点题,中间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渲染乡居生活的舒适和人情味,最后以谦卑的态度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志向,很自然地完成了主题的提炼和表现,堪称是同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2-53
2、 蒋 寅.说宋之问《陆浑山庄》.文史知识,2018(12)

húnshānzhuāng

sòngzhīwèn tángdài 

guīláiwàiqíng zhàngyuèyángēng 
yuánshuǐkànhuā yōulíncǎiyàoxíng 
rénxiāngwènxìng shānniǎomíng 
 ránkuìshēng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sà)¹新。
译文:夜晚就这样在秋雨过后来到,空气一下子新鲜极了。
注释:¹飒然:迅疾、倏忽貌。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
团扇先辞手,生衣¹不著(zhuó)身。
译文:温度也差异很大。手中的扇子可以先放下了,但还没有穿秋衣的必要。
注释:¹生衣:夏衣。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
更添砧(zhēn)引思,难与簟(diàn)¹相亲。
译文:不过,现在要坐或卧久些,要垫一层木板了,竹席也快要收起来了。
注释:¹簟:竹席。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译文:这种天气秋高气爽,谁喜欢睡大觉呢?便是那些有时间又没有野心的人们。

hòuqiūliáng

bái tángdài 

láiqiūhòu qiūránxīn 
tuánshànxiānshǒu shēngzhuóshēn 
gèngtiānzhēnyǐn nándiànxiāngqīn 
jìngshuípiānjiào pínxiánlǎoshòu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