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鸟朱荷引画桡(ráo)¹,垂杨影里见红桥²,欲寻往事已魂消。
译文:白的鸟儿,红的荷花,把我的画船引导;只见水里的垂杨影里,还有弯弯的红桥;我想追寻这里有过的往事,却禁不住已黯然魂消。
注释:¹桡:船桨,此指船。²红桥:在江苏扬州,明末建成。桥上朱栏数丈,周围荷香柳色,为扬州一景。
遥指平红¹红外路,断鸿²无数水迢(tiáo)迢,新愁分付广陵³潮。
译文:远望蜀冈上的平山堂,只见平山堂外路茫茫;天空有无数失群的大雁,江水流向远方;我心中涌出了无数新愁,却只能把它交给广陵潮水,因为它波澜起伏和潮水一样。
注释:¹平红:指平红堂,扬州游览胜地。²断鸿:失群的孤雁。³广陵:即扬州。
此词写舟中观看红桥景色,抒发怀古之幽思。上片写美景诱人。白鸟朱荷,碧波荡漾,画舫悠游,光艳照人。面对绿柳红桥,不禁思绪万千。回顾往事,怎不令人黯然消魂!下片借眼前景物,抒发感怀。放眼远望,平山山外路漫漫,江潮汹涌水迢迢。无数失群孤雁,空中徘徊。这凄凉景色,勾起了无数新愁。无法排遣,只好付于广陵潮水。通篇含蓄、有神韵。

huànshā··hóngqiáo--wángshìzhēn

báiniǎozhūyǐnhuàráochuíyángyǐngjiànhóngqiáoxúnwǎngshìhúnxiāo

yáozhǐpíngshānshānwàiduàn鸿hóngshùshuǐtiáotiáoxīnchóufēn广guǎnglíngchá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的鸟儿,红的荷花,把我的画船引导;只见水里的垂杨影里,还有弯弯的红桥;我想追寻这里有过的往事,却禁不住已黯然魂消。

远望蜀冈上的平山堂,只见平山堂外路茫茫;天空有无数失群的大雁,江水流向远方;我心中涌出了无数新愁,却只能把它交给广陵潮水,因为它波澜起伏和潮水一样。

注释

桡:船桨,此指船。

红桥:在江苏扬州,明末建成。桥上朱栏数丈,周围荷香柳色,为扬州一景。

平红:指平红堂,扬州游览胜地。

断鸿:失群的孤雁。

广陵:即扬州。

评解

  此词写舟中观看红桥景色,抒发怀古之幽思。上片写美景诱人。白鸟朱荷,碧波荡漾,画舫悠游,光艳照人。面对绿柳红桥,不禁思绪万千。回顾往事,怎不令人黯然消魂!下片借眼前景物,抒发感怀。放眼远望,平山山外路漫漫,江潮汹涌水迢迢。无数失群孤雁,空中徘徊。这凄凉景色,勾起了无数新愁。无法排遣,只好付于广陵潮水。通篇含蓄、有神韵。

王士祯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 2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南雁¹依稀回侧阵²,雪霁(jì)³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suì)灯生晕。
译文:天空中从南方飞回的大雁,斜行的雁阵隐约可见。雪后初晴,在阴暗的墙角处,兰草的嫩芽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半夜时分,我从梦中惊醒,醉酒带来的困意已经消除。香炉中烧过的香像卷曲的谷穗一样,昏暗的灯光发出一圈圈模模糊糊的光晕。
注释:蝶恋花:宋本《醉翁琴趣外篇》作《风栖梧》,《草堂诗馀续集》有题“初春”。¹南雁:大雁自南方飞回北方。²侧阵:指雁阵斜行。³雪霁:雪后放晴。⁴墙阴:墙的阴影处,墙的阴暗处。⁵兰芽:兰的嫩芽。⁶中夜:半夜。⁷炉香:香炉里的香。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¹。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²
译文:美好的时光如流水一般一瞬即逝。往事悠悠,昔日的快乐还萦绕在心头,乱人心绪。腊月后春天就将来临,离花开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那怒放的梅花已经告诉人们春风就要来了。
注释:¹萦方寸:宋本《醉翁琴趣外篇》作“成方寸”。方寸:心。²东风已作寒梅信:本句《珠玉词》作“寒梅己作东风信”。梅信:梅花开放所报春天将到的信息。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译文: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纷扬扬的雪花如手般大小。
注释: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历阳县,秦置。隋唐时,为历阳郡治。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译文:可笑你一副陶渊明做派,却一点也不饮杯中美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浪抚一张琴,虚(xū)栽五株柳¹
译文:你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白白栽了五株翠柳。
注释:¹五株柳:陶渊明畜素琴一张,宅边有五柳树。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空负头上巾¹,吾于尔何有。
译文:枉负头上那一顶葛巾,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注释:¹空负头上巾: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酒,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诗人尤甚,李白更是以“斗酒诗百篇”名扬天下,他常以甘醇可口的美酒为寄托,做了大量的反映心理情绪的诗。这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便是。

  历阳,唐代郡县,治今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当时李白访问历阳县,正值大雪纷飞,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间频频举杯,赞赏历阳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没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赋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豪情万丈,景象怡人。从此诗可以看出李白的心中的偶像是五柳先生陶渊明。他嘲笑王历阳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虚名。“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cháowángyángkěnyǐnjiǔ

bái tángdài 

báifēnghán xuěhuāshǒu 
xiàoshātáoyuānmíng yǐnbēizhōngjiǔ 
làngzhāngqín zāizhūliǔ 
kōngtóushàngjīn ěryǒu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¹长。
译文: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
注释:¹个:如此,这般。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¹
译文: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注释:¹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本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8-270

qiūshíshǒu ·shí

bái tángdài 

báisānqiānzhàng yuánchóucháng 
zhīmíngjìng chùqiūshuāng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南国¹多新意,东行伺²早天。
译文:在南方一带有许多有意思的新奇事物,早早地起来等待去江南一带。
注释:江南意:意为北方人初到江南所见的景色感到很有意味,很有意思。“意”是指一般人们看到好风景或景色时,感觉“有意思”。¹南国:南边,泛指南方地区或我国南部。²伺:守候,等候。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潮平两岸失¹,风正²³帆悬
译文:潮水涨满,两岸消失在视野中,风中扬着无数帆。
注释:¹失:消失,这里是指江水与岸边相平的时候,两岸都消失看不见了。²风正:顺风。³数:无数,这里是指许多船帆,除了诗人坐船上的帆,还包括旁边船上的帆。⁴悬: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¹生残夜²,江春³入旧年。
译文: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注释:¹海日:海上的旭日。²残夜:夜将尽之时。³江春:江南的春天。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从来观气象,惟¹向此中偏。
译文:向来我看过许多地方的风景,唯独这里的风景最为特别。
注释:¹惟:唯独,只是,只有。

  此诗写北方人初到江南所见的景色。

  首联作正面叙述:南方有很多新的意思,趁大清早就开船东下。

  接下去两联就描写江水、海日和早春。在北方人看来,这些都是新意。这个“意”字,现在文言里似乎已没有这样的用法,但在口语里却还存在。人们看到好风景或新鲜事物,常常说“有意思”,就是这个“意”字的注解。

  尾联说:向来我看过各处地方大自然的美景,只有这里是非常特别的。这个偏”字,在现代语文中已没有这样用法,但在唐代却是一个普通状词。岑参的《敦煌太守后庭歌》结句云:“此中乐事亦已偏。”又孟郊《边城吟》云:“西城近日天,俗禀气候偏。”都是同样的用法,“偏”字本来有不正、欹侧的意义,大约唐人引申而有“独特”、“别致”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34-137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65-366

jiāngnán

wángwān tángdài 

nánguóduōxīn dōngxíngzǎotiān 
cháopíngliǎngànshī fēngzhèngshùfānxuán 
hǎishēngcán jiāngchūnjiùnián 
cóngláiguānxiàng wéixiàngzhōngpiān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相逢旅馆意多违¹,暮(mù)雪初晴候雁²飞。
译文:你我在旅馆相遇,不由我忧喜交集。暮雪才刚刚停下,归雁正向南飞去。
注释:¹违:徘徊。²候雁:随季节变换,春时北飞,冬时南归的大雁。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主人¹酒尽君未醉,薄暮²途遥归不归。
译文:酒已喝光,唯有你还无醉意。天色晚路程遥遥,不知你归不归去?
注释:¹主人:诗人自指。²薄暮:傍晚,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这首七言绝句写两个故友在旅馆相逢相送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简短的插曲。那是一个暮雪纷纷的北地的傍晚,诗人与友人李少府在旅馆邂逅相逢。也许故友要很快离去,诗人置酒相送。此时,暮雪初晴,归雁南飞,酒已喝光.可故友还无醉意。诗人诙谐地问道:“天色已晚,路程遥远,你还走不走?”

  这首诗写相送,然而一开头却从“相逢”写起:“相逢旅馆意多违”。虽为相逢,却并非久聚,二人只不过在旅馆邂逅,友人也许马上又要启程,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既为相逢而喜,同时又为相别而忧,就不能不使诗人想起彼此间当日的交谊和异日的思念,从而百感交集。“意多违”,一个“多”字,写出诗人彼时彼地思绪的纷乱。

  “暮雪初晴候雁飞”。“暮”写天色,“雪”写天气,由“暮雪”而至“初晴”,写天气的变化,四个字写出两幅静的画面;“候雁飞”写大雁南飞,暗示出“归”字,三个字写出一幅动的画面。二者互相映衬,勾划出北方暮雪初晴那种苍凉萧瑟的图景,从而为“送”安排了环境。从另一方面说,看暮雪初晴,看候雁南飞,不能不想到友人之即将离去,这就使眼前这幅暮雪初霁图于苍凉萧瑟之中透露出淡淡的离愁,从而衬托了送别的心境。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二人相逢客舍,诗人置酒相送,故自称“主人”。置酒送行而日“酒尽”,其实未必真的酒已喝光,其中也许包含启程时间将至的意思。“酒尽”而“君未醉”,未能尽醉之中也许包含着未能畅言,是承首句“相逢客舍”而来,而未能畅言又隐含着友人之不忍便去。紧接着一句,“薄暮”,说天色将晚,“途遥”,说路程尚远。天色已晚,路程尚远,这是一种提醒,其中包含着无限关切。送行而提醒故人登程,诙谐之语中流露坦率,坦率之中反映出友情之深挚。而用“归不归”这样委婉的一问,其中未尝不包含一点希望,希望友人万一暂留,这就又反映出心中的留恋不舍。

  这首送别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宛转真挚,后两句于诙谐中见诚挚之情,于言外含不尽之意。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135-137

sòngshǎoshízàishězuò--gāoshì

xiāngféngguǎnduōwéixuěchūqínghòuyànfēi

zhǔrénjiǔjǐnjūnwèizuìbáoyáoguī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