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小阁两重阶,屈戍屏风六扇排。
梅花小阁两重阶,屈戍屏风六扇排。
不及张铜炉在地,三冬长暖牡丹鞋。
不及张铜炉在地,三冬长暖牡丹鞋。

yuānyāngzhàozhīèrshíliù--zhūzūn

méihuāxiǎoliǎngzhòngjiēshùpíngfēngliùshànpái

zhāngtóngzàisāndōngzhǎngnuǎndānxié

朱彝尊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 2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绣带¹合欢结²,锦衣³连理文
译文:姑娘绣花的衣袋上打上一个合欢结,穿着织锦做的衣衫上绣满连理枝的图纹。
注释:¹绣带:绣花的衣带。²合欢结:以绣带结成双结,象征夫妇和好恩爱。³锦衣:织锦做的衣衫。精美华丽的衣服。显贵者的服装。⁴连理文:连理枝的图纹。连理,异根草木,枝干连生。旧以为吉祥之兆。喻结为夫妇同心。
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怀情¹入夜月²,含笑出朝(zhāo)³
译文:晚上怀情而去,这时夜深人静,月华如水,早上含笑而归,像朝云一样美丽。

  春花秋月,人所习见,但月与秋季的联系更为紧密。此诗全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委婉含蓄地描写了一位热恋中的女郎。诗中没有单纯写景的笔墨,一开始视角即对准那女子,用大特写镜头映出她的绣着连理花纹的锦衣和打着合欢结的刺绣衣带。“连理”,原指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在一起;“合欢”,一种象征和合欢乐的图案:二者常比喻男女相结合成或夫妻相爱。这里借以表明女子已有相好。以上二句是静态描写,接写的后二句由静转动,仿佛那女子从画面上走出:她晚上怀情而去,这时夜深人静,月华如水,好的时光希望给自己带来好的结局;两情相谐,不知东方之既白,在朝霞升起时,她告别情郎归来,含着笑靥,仿佛从朝霞深处出来,步步走近。末句中的“朝云”,暗用了宋玉的《高唐赋》楚王与神女在高唐欢合,神女自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即以“云雨”作为男女幽会的代称。“朝云”即“旦为朝云”。

  这首诗,虽写幽会,却不落痕迹。诗人所要着力表现的,是一个沉浸于自由自在爱情之间的少女;由于情志不俗,加之构思巧妙,故能表现得意境幽美,字句芳菲。

zishíshíliùshǒuqiūshǒujiǔ--xiāoyǎn

xiùdàihuānjiéjǐnliánwén怀huáiqíngyuèhánxiàochūcháoyún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小筑(zhù)¹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译文:小楼生活暂时是高枕无忧的,但别忘了虎狼在侧(日本倭寇)。
注释:¹小筑:小楼。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呼樽(zūn)¹来揖(yī)客,挥麈(zhǔ)坐谈兵。
译文:倒酒招呼客人,坐下来挥麈谈兵。
注释:¹挥麈:挥动麈尾。晋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后因称谈论为挥麈。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云护¹牙签²满,星含宝剑横。
译文:戚继光看兵书一直看到天黑,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来了看兵书的感想和体会,直到来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
注释:¹云护:云层遮掩,即天黑。²牙签:即书签,代指书籍。如孔尚任《桃花扇》:“堂名二酉 ,万卷牙签求售”。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译文: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
戚继光的《韬钤深处》这首诗出自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横槊稿》,是他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所写。当时戚继光的生活十分平静,但是,他不甘心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为边疆的安宁奉献一生。于是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tāoqiánshēnchù

guāng míngdài 

xiǎozhùzàngāozhěn yōushíjiùyǒuméng 
zūnlái huīzhǔzuòtánbīng 
yúnqiānmǎn xīnghánbǎojiànhéng 
fēnghóufēi dànyuànhàipíng 
花穿帘隙透。向梦里销春,酒中延昼。嫩篁细掐,想思字、堕粉轻黏綀袖。章台别后,展绣络、红蔫香旧。□□□,应数归舟,愁凝画阑眉柳。
花穿帘隙透。向梦里消春,酒中延昼。嫩篁(huáng)¹细掐,相思字、堕(duò)中轻粘²(shū)³袖。章台别后。展绣络、红荐香旧。□□□、应数归舟,愁凝画阑眉柳。
译文:园中的花香穿过竹帘缝隙飘入室内,给室中的她带来了春的信息。可是这时在室中独处的她,却仍旧需要向梦中去频频寻觅那春天的消息,并且酌饮醇酒借以打发白天无聊的孤独时光。她漫步到园中竹林时,随手在幼竹枝上用指甲仔细地掐上“相思”两字。触景生情,她不由得流下了粉泪,沾湿了身上苎麻布制的衣服袖子。翻点着旧物,见到了这个五彩帕头,就回忆起曾与赠帕头的爱人在繁华的街头上分别时的情景。两个人分手虽已很久,打开帕头见到里面包着的红花虽也枯萎多时,可是仿佛花的香气仍旧留在这帕头里面。登楼后手扶阑干,她眺望着江上一帆接一帆的归舟。
注释:玉烛新:词牌名。《尔雅》云:“四时和谓之玉烛”,故取以为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一字,上片九句六仄韵,下片九句五仄韵。上下片第二句皆上一下四句法,上片第七句宜用上一下六句法。此首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¹嫩篁:幼竹。²粘:一本作“沾”。³綀:粗丝、粗葛织的布。一本作“练”。⁴章台:汉代长安的章台街,此处多歌楼妓馆。
移灯夜语西窗,逗晓帐迷香,问何时又。素纨乍试,还忆是、绣懒思酸时候。兰清蕙秀。总未比、蛾眉螓首。谁诉与,惟有金笼,春簧细奏。
移灯夜语西窗,逗¹晓帐迷香,问何时又。素纨(wán)²乍试,还忆是、绣懒思酸³时候。兰清蕙秀。总未比、蛾眉螓(qín)。谁诉与,惟有金笼,春簧(huáng)细奏。
译文:从前,郎君在家中的时候,有一回两个人同坐在西窗下,情意绵绵地秉烛夜话,事后两人又在洒有浓香的罗帐中缠绵至晓。起床后,男人问起她:“你什么时候又有了身孕?”她边穿着宽大的绢制孕妇服,边回忆着说:“记得那是在我懒于绣花,尽想着酸食吃的时候吧。”当她从回忆中惊醒后,又对眼前的孤独倍感哀怨,因此感叹:“生男孩还是生个女孩子好啊。因为男孩子长大后,他又会步他父亲的后尘出门去闯荡世界,久不归家的。但是,这种气话如今还能向谁去诉说呢?看来我只好说给笼中的画眉鸟听了。”
注释:¹逗:到,趁,临。²素纨:细白的薄绸。代指扇。³绣懒思酸:指苦夏或妊娠反应。⁴兰清蕙秀:一本作“□兰清蕙”。兰蕙,均为香草,喻女子的美丽聪慧。⁵娥眉螓首:指女子宽额秀眉之美。《诗经·卫风·硕人》:“螓首娥眉,巧笑倩令,美目盼兮。”螓,额宽正的似蝉而小的昆虫。峨眉,蚕之触角细长弯曲。⁶金笼:华贵的鸟笼。⁷春簧:黄莺悦耳的鸣声。簧,一本作“篁”。

  这首词的上片纯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了一位少妇思春、相思的缠绵情态;下片全系少妇的回忆。全词首尾衔接,以少妇的身份怀春、思春,又自怨自艾,将这位少妇的春情渲染得淋离尽致。

  首韵从窗外之花展开笔墨,写花之香气穿过珠帘缝隙透人室内。用一个“穿”字,将全词精神转入室内人事。二韵,写人事活动,“向”字统领两句,言日间饮酒,夜晚春眠,此为逆笔,回顾昔日共同生活之情景。“嫩细掐”一的,转笔到眼前,写对爱姬的思念之情赏回不绝,花园内,那幼竹上曾有自己用指甲刻下的思念诗句,那纷纷飘坠的花中,点点斑斑粘在粗衣上像是相思字隐隐约约。这两句写相思情,有实有虚,无论是幼竹还是落花都满含着深情。尤其“堕中”一句,更用拟人手法,将人之情赋予物上,可见出情之深。“相思字”三字点出题旨。“章台别后”韵,写别后之状,“章台”点出爱姬出身于歌楼妓馆,此以“章台”代指爱姬。此韵写别后,词人展示姫所赠之绣物,睹物思人,不胜惆怅。“红蔫香旧”点出爱姬已离去多时,“红”“香”呼应首韵之“花”与三韵中的“堕中”。“应数归舟”一韵,盼爱姬归来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不禁令人满怀愁绪地凝视阉外翠柳,听那画眉婉转而更思念爱姫。

  过片“移灯夜语西窗”一韵,转笔回溯昔日情事。“移灯夜语西窗”一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回想昔日剪烛夜话时缠绵亲切之状。“逗晓帐迷香”句,化用周邦彦《风来朝》:“逗晓看娇面。小窗深,弄明未遍。”言天将晓时,喜看娇妾卧于罗帐中的娇媚之态。“问何时又”一句,以设问句道出了昔日情爱不再的感慨。“素纨乍试”一韵,继续回忆两人昔日的愿爱生活。“素纨”即“纨素”,指扇子,“乍试”言季节,当是初夏之时,“还忆是、绣懒思酸时后”写爱姬在初夏时,有了倦懒、思酸的妊娠反应。“兰清意秀”二韵,又转笔写今日的思念。将爱姬之美貌动人,化用《诗・卫风·硕人》:“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来表达。写她有宽正的头额,细弯的蛾眉,顾盼多情的美目,巧倩的笑靥,这一切都难以忘怀。甚至连那清秀如兰蕙的聪明美丽的女子都比她不上。这里不仅用化典方法,而且用对比方法来称颂爱姬,可见情之深,意之重。“谁诉与”一韵,在结尾处一个转笔写到今日伤别之情,这内心的伤悲向谁倾诉,只有那金笼中的黄莺鸣啭似乎可以应和啊。此是空际转身法,由高峰转到低谷,感人至深。

  全词时空变化多,然脉络井井。一二韵忆昔日“销春”“延昼”之美况;三韵转笔写今日别后相思;四韵继写睹物伤情;五韵写盼归的痴情。过片,六韵逆笔写昔日恩爱之情;七韵继写昔日情事;八韵写今日回想爱姬之美好;九韵写今日无处诉说伤别之悲。善于炼字炼意,笔触细腻、新颖、生动形象。如“花穿帘隙透”一个“穿”字,由花之香展笔引入室内人事,笔墨简练而形象。“嫩篁细掐”的一个“掐”字,将爱得刻骨铭心的情态勾画得人木三分。如“相思字、堕中轻粘练袖”以虚笔写相思,既空灵又真挚。如“红蔫香旧”将人已久去,再睹旧物的感受,以新颖形象的词语表达。在创新词上除“红蔫香旧”外,还有“绣懒”“画阑眉柳”“春簧细奏”等等,其创造新词的功力颇为前人称许,清冯煦曰:“词家之有文英,如诗家之有李商隐。”(《蒿庵论词》)清彭孙遹《金粟词话》云:“梦窗之词虽琱缋满眼,然情致缠绵。”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110-112
2、 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721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yíng)¹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译文: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注释:¹嬴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qǐ)¹之商山,伊人²亦云³
译文: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注释:¹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²伊人:指桃源山中人。³云:句中助词,无义。⁴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迹¹绮复湮(yān)²,来径遂(suì)芜废。
译文: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注释:¹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²湮: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命¹(sì)²农耕,日入从³所憩(qì)
译文: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注释:¹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²肆:致力。³从:相随。⁴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垂余荫(yìn)¹,菽(shū)²(jì)³随时艺
译文: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注释:¹余荫:又作“馀荫”;指树木枝叶广大的庇荫。²菽:豆类。³稷:谷类。⁴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¹王税。
译文: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注释:¹靡: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路暧(ài)¹交通,鸡犬互鸣吠。
译文: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注释:¹暧: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zǔ)¹犹古法,衣裳(cháng)²无新制。
译文: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注释:¹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²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班白 一作:斑白)
童孺(rú)¹纵行歌,班白²欢游诣(yì)³。(班白 一作:斑白)
译文: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注释:¹童孺:儿童。²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³诣: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荣识节和¹,木衰知风厉。
译文: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注释:¹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纪历¹志,四时自成岁²
译文: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注释:¹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²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怡然有余乐¹,于何²劳智慧?
译文: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注释:¹余乐:不尽之乐。²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五百¹,一朝敞神界²
译文: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注释:¹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²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¹²既异源,旋³复还幽蔽
译文: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注释:¹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²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³旋:很快。⁴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借问游方士¹,焉测尘嚣(xiāo)²外。
译文: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注释:¹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²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愿言蹑(niè)¹清风,高举寻吾契(qì)²
译文: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¹蹑:踩。²契: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táohuāyuánshī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íngshìluàntiān xiánzhěshì 
huángzhīshāngshān rényúnshì 
wǎngjìnyān láijìngsuìfèi 
xiāngmìngnónggēng cóngsuǒ 
sāngzhúchuíyīn shūsuíshí 
chūncánshōucháng qiūshúwángshuì 
huāngàijiāotōng quǎnmíngfèi 
dòuyóu chángxīnzhì 
tóngzòngxíng bānbáihuānyóu  (bānbáizuò bānbái )
cǎoróngshíjié shuāizhīfēng 
suīzhì shíchéngsuì 
rányǒu láozhìhuì 
zōngyǐnbǎi zhāochǎngshénjiè 
chúnyuán xuánhuányōu 
jièwènyóufāngshì yānchénxiāowài 
yuànyánnièqīngfēng gāoxún 
少年不得意,落拓无安居。
少年不得意,落拓(tuò)¹无安居。
译文:少年时期人生不得意,落魄流徙不曾安居。
注释:¹落拓:即落魄。此用《史记》郦生的典故:郦生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¹
译文:胸有大志一心追随任公子,大钩巨缁钓那吞舟大鱼。
注释:¹吞舟鱼:形容鱼大。此指心有大志。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译文:无奈之间经常痛饮逐景而游,壮心不存、功名不就,都疏远而去。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兰生谷底人不锄¹,云在高山空卷舒。
译文:兰生谷底人不识人不锄,云在高山空翻卷空舒展。
注释:¹“兰生”句:《三国志·周群传》:“芳兰生门,不得不锄。”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译文:突然有名,天子派驰马来迎,如同赤车骋蜀道去接司马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yán)¹一解四海春。
译文:迈步朝廷走进九重高门谒见见圣上,龙颜笑开令我顿觉四海如春。
注释:¹龙颜:借指帝王。
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tóng)¹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²
译文:宫中彤庭四下里高呼万岁,拜贺圣明主上收揽沉沦不显的英才。
注释:¹彤庭:汉皇宫以朱色漆中庭,故称。²沉沦:沦落之人。
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
翰林¹秉笔回英眄(miǎn)²,麟阁³(zhēng)(róng)谁可见?
译文:我在翰林院挥笔引来皇上的目光,峥嵘的麒麟阁上谁能见到我呢!
注释:¹翰林:此李白自指翰林供奉的经历。²英眄:皇帝的顾望。³麟阁:汉宣帝时有麒麟阁,为图绘功臣之所。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luán)殿¹。
译文:蒙承圣恩举步进入银台门,持笔著书独自待在金銮殿。
注释:¹金銮殿:大明宫紫宸殿北曰蓬莱殿,其西曰还周殿,还周西北曰金銮殿。蓬莱殿西龙首山支陇起平地,上有殿名金銮殿,殿旁坡名金銮坡。
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食黄金盘。
龙驹(jū)雕镫(dèng)白玉鞍,象床绮食¹黄金盘。
译文:乘龙驹雕蹬跨上白玉鞍,享受象床绮食面对黄金盘。
注释:¹绮食:一作“绮席”,盛美的筵席。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译文:以前讥笑我微贱的那些人,现在都来拜见请求交友同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chóu)¹相知几人在?
译文:可我一旦以病辞京漫游江海,往昔那些人谁还与我相识相好?
注释:¹畴昔:往日,从前。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译文:前门作揖软绝,后门索性硬拒,结交之人一一变了面孔。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译文:最喜欢您心如山岳终不改变,真想随您不管去作什么。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¹
译文:我亦想借您梦得“池塘生春草”的佳句,使我登楼之诗身价百倍。
注释:¹“梦得”二句:此以灵运与惠连喻己与之遥。
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别后遥传临海¹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译文:相别之后我要像灵运遥寄惠连诗作一般寄诗给您,还有些人也会有和作的。
注释:¹临海:即今台州。羊、何:即泰山羊璿之、东海何长瑜,与谢灵运、谢惠连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
东平与南平,今古两步兵。
东平与南平,今古两步兵¹
译文:东平相阮籍与南平太守的您,古今都可郁喜爱饮酒的步兵校尉。
注释:¹“东平”二句:此以阮籍比李之遥。李之遥为南平太守;阮籍曾任东平相,称阮步兵。
素心爱美酒,不是顾专城。
素心爱美酒,不是顾专城¹
译文:您和阮籍都是从心眼里爱好美酒才去作那个官,并不是看重恋眷职务啊。
注释:¹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
(zhé)官桃源¹去,寻花几处行?
译文:如今因酒而谪官去到武陵桃源,寻花寻竹行了几处地方?
注释:¹桃源:在武陵,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
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秦人¹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译文:桃花源中的秦人有如旧识,定会出门笑脸相迎。
注释:¹秦人:《桃花源记》载,内中之人自称是秦时人,避秦末之乱才进入桃花源中。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共同主题是赞美从弟李之遥,而讽刺势利小人,从而反映出世道交恶,贤者被弃,佞臣得势,道德友情沦丧,一切均以势利为轴心和转移。李白身受其害,故借赠诗抒感概。第一首诗写完之后,犹未尽意,故又以第二首补足之。两首诗呈现出不同的描写重点,然而又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完整艺术整体。

  第一首基本是以七言为主的古体诗,全诗三十二句,可分三个大段落。

  第一段共八句,又可分为两个层次。诗开端的五言四句为第一个层次,直叙少年不得意,潦倒而无安居生活之业。愿意追随古代任公子之后,投钓东海,钓得能吞进舟船的巨鱼,以饱天下之人,而不作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任公子是《芪子》一书中所引用的寓言人物:任公子作大钩巨缁,五十辖以为饵,蹉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饱)若鱼者。这四句五字句,一气贯下,借用郦生与任公子的两个典,说明自己志在济世任侠,然而却失意落魄。因而欲步任公子后尘,鄙弃名利,听任自然,相信自己会得到预想的结果。创主唐代的任氏之风俗。这就使李白少年时的形象与精神,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暗含着理想与志向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坚持理想志向,而绝不作势利小人,保持淳美的人性本色。体现着世不容己,己也弃世。他在《古风》(其十三)诗中也表现了与此相似思想:“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暗示出失意落魄的主客观的原因,矛盾的双向性。接着诗人运用七言四句,由前面五言句式的音节短促与凝重,而转为音节舒缓与和平,抒写失意后的生活和行为。经常是饮酒抒忧,追逐徜徉,名山胜水,追求天真的人性美。从此逐渐使壮心与功名相分疏。这正像美好的兰花生在山谷中而不会遭人锄掉一样,保持着它的自然美;又正如围绕高山上端的白云,自由地翻卷与铺张。这四句是写入长安前的生活,暗示出以隐求仕,而不汲汲于功名。追求的是人性自由、适意生活的清真美,从名胜山水风景中吸取美的力量。兰生谷底是反用《三国志·蜀志·周群传》中“芳兰生门,不得不锄”的典故,暗示出在朝廷,权贵是容不得贤人君子的。兰花是比况贤人君子的。例如屈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描写,比托贤人君子。贤人君子只有在山乡水国才有自己生存的天地,自由的王国。总之这八句诗是李白的自画像,自抒心志,真率自然,发自肺腑。为少年以后与入长安之前的李白作了评介,形神欲出。

  全诗的第二段是从“汉家天子驰驷马”至“象床绮席黄金盘”,共十二句,每六句分为一小节,又为一层意思。这段诗的前六句是写李白被征召入京与谒见唐玄宗的隆重盛况。汉家天子是代指唐家天子唐玄宗,派御用的高车四马,像当年汉武帝迎接从蜀地来的司马相如一样,迎接李白。李白进入九重宫门,于金殿上拜谒当今圣君皇帝。皇帝龙颜笑逐颜开,天下人就像沐浴春风一样,受到皇恩的抚育。金殿里左右站班的大臣都高呼万岁,叩拜皇帝、祝贺皇帝征召了一位隐逸失意的贤材。这六句诗是铺陈叙述,但又重点突出,突出皇帝的重视。以赤车驷马相迎,龙颜高兴,群臣高呼万岁等细节,渲染气氛,烘托自己的形象的高贵,超卓拔群,荣耀至极。然而这仅是谒见初的情景。接着诗人又用六句,描绘自己供奉翰林的情景,皇帝垂青,自己大展英才。自己供奉宫内翰林院,执笔草拟皇帝的诏书,受到皇帝的不时注目,焕发出赏识的眼光。宫内藏书的麒麟秘阁威严高峻,自己在这皇帝秘阁中读书,接受皇帝询问,没有谁可以得到这种荣誉,恐怕连看到这高峻的麒麟阁都难。回忆当初承受皇帝恩惠时,进入了右银台门内的翰林院供奉,又独自在金銮殿上草拟皇帝文件。出宫门随侍皇帝,乘有雕饰精美的马蹬与镶白玉的马鞍的御马,在宫中坐的是皇家椅子,用的是皇家御用黄金盘。这六句诗是说明自己志大才高,得到皇帝的信任,满面春风。荣极一时,盛极一时,享受到人臣的极誉。这六句诗采用间接描写,从皇帝眼睛垂顾到环境的烘托,传神地状出自己内心活动和心境昂奋。这与第一段落魄失意的心境构成了鲜明对比,然而这又是不慕名利,以高尚节行与大智大才,自然得到的荣誉。这无疑地是诗意发展、诗情的延伸。

  全诗第三段是从“当时笑我微贱者”至“可见羊何共和之”也是十二句,每六句为一小节,为一层意思。前六句是写被逐出长安,饱尝世态炎凉冷暖之苦。诗人说:回想我在朝廷时,原来笑话我出身卑贱而白眼看我的人,现在却一反常态请求我接见,与我交朋友,欢聚在一起。可是当一个早晨我上表章,托病请求还山时,旧日与我交欢相知心的人,没有几个人了。门前送我以礼,随后即关紧门。这些人就是有势就交,无势就改,反复无常。这六句表面上是写自己失势前后的人情关系的变化,透视出势利小人的丑态与趋炎附势的卑鄙灵魂。反映出民族的传统淳朴美德,正被势利小人所践踏,世风浇薄,孕育着社会危机。鄙视、悲愤,感叹之情与探求人生的传统美德等交识在一起,很能感发人意。“当时”,“畴昔”,“今日”相钩连、六句诗意脉一贯,曲折相续,对比鲜明,个性突出。后六句扣题,赞美从弟李之遥始终如一的交情。诗人对他说:对比之下,你的友情如山岳一样始终如一而心不改变,如云雾随着高山一样迷失掉它的所作所为,你不为邪恶云雾所动。云雾是象征着社会炎凉世态,邪恶势力。你与我之间情谊,如当年谢灵运与谢惠连兄弟间关系,才情相用。由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梦得‘池塘生春草’”这首诗的价值。随着社会阅历之深,而不断地增长它的价值。别后,希望你看到这从遥远地传递去的我的诗篇,也能像谢灵运登临海峤赋诗寄给他的族弟谢惠连一样,和像羊璿之,何长瑜一样的诗友相互唱和。前两句用比喻象征,描绘友情淳真。后四句用典故,谢灵运赏识他从弟惠连之才,相互切磋切琢。当他写《登池上楼》诗时,于梦中见到谢惠连而忽然得到“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羊璿之、何长瑜是谢灵运的诗友,谢灵运又作《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一诗。李白用典比况自己与李之遥兄弟情谊,知音友情。预想李之遥接到此诗,诗友共唱和,又颇感欣慰。第二段所引爆出的悲叹之情迅速转化为平和愉悦,为世上有知音的兄弟而自豪!于此结束全篇,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全诗看似平常,无动人的描写,又乏雕饰词句。章法自然,以情运思,构成了失意——得意——失意——自慰的意脉,于平易中数见曲折,自然天成。

  全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看似竹筒倒豆,事无巨细,倾泄而出;实则匠心独运,以客观环境与人物描写,兼巧用典故,从今昔对比中,以刻画自己的心象,从两种对立的人格中,歌颂淳朴清真的人格美,以自己与从弟之遥当之。反衬与贬抑势利小人的丑恶人格及其卑鄙的灵魂。进而透视出世风浇薄,贤者被弃的社会悲剧,表现盛唐社会由盛转衰的征兆。这种平易自然,亲切感人,于不见技法中,悟出社会人生的道理,非常深刻。

  其二诗则转笔重点写李之遥。宋本《李太白文集》在此诗题自注:“时因饮酒过度贬武陵,后诗故赠。”全诗由此生发,刻画李之遥的性格与形象,及其被贬的原因和诗人评价。在组诗结构上是对前诗作重要的补叙,使李之遥形象光彩照人,与李白正好如一对玉人,相映相衬,天真淳美,然而却都不容于世。

  全诗八句,前四句为一个层次,后四句又为一个层次,意脉绵密,严整无痕。

  前四句写李之遥思想与性格,作者并不直接述出,而是采用以古托今的笔法,在古今人相映衬中,托出南平太守李之遥如魏晋初的大诗人阮籍,不满意朝臣的倾轧与司马氏诛杀异己,而以酒浇愁,冷眼注视现实,佯狂处世。淳美人性,托之于美酒,而无意于功名利禄,不以专城的郡守职务为重。这与魏晋时的阮籍是十分相似的,故诗人说今古两步兵。阮籍拜东平相,不以政事为务,沉醉日多。听说步兵厨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这四句以古今对比手法,既刻画李之遥的形象与性格,也暗喻伤酒而被贬。伤酒又如阮籍不满意现实,而又无力挽狂澜,以酒消忧。开端两句平平叙出,但却拓展时空,今古相接,比之单写李之遥却有较丰富的意蕴,赞美之情是今亦是古,今古相重,凝重浓厚。

  后四句一转,写李之遥因不顾专城,只爱酒,而被贬武陵。使诗人联想陶潜所写的《桃花记源并诗》,于是就化用这一典故,铸成后四句的美好诗意。诗人说:你去的武陵,就是晋大诗人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不知你今后要到这里多少地方寻找桃花源世界。那里的避世乱的秦人,像故旧的相识,出门笑脸相迎你。这四句诗再用陶潜理想与人格托喻李之遥,再次渲染他的人格美,追求理想社会境界。这一用典使李之遥形象增加了光辉。更可贵的是使典故内容与诗意融合无间,塑造一个优美的社会环境。自然美、人情美异于冷峻的现实。注入了诗人的浪漫理想,然而它又植根于现实,并非空中楼阁,虚无飘渺,可望不可即。

  这首诗热情洋溢,气贯全诗,逐层蓄积,赞美,回护,预测,构成感情的流程,心潮逐浪高。古今未来时空相续,关心体贴挚爱之情,无以附加。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不深思就体味不到这种深邃的情思。

  这两首诗一长一短,看似不相称,实则各自得体,各尽所职,言近旨远,相得益彰,俱为精品。可参读《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等诗,以对此诗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45-438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48-35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