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淫潦啮城根,但看泥沙记水痕。
不知淫潦啮城根,但看泥沙记水痕。
去郭几家犹傍柳?边淮一带已无村。
去郭几家犹傍柳?边淮一带已无村。
长堤冻裂功难就,浊浪侵南势易奔。
长堤冻裂功难就,浊浪侵南势易奔。
贱买河鱼还废箸,此中多少未招魂?
贱买河鱼还废箸,此中多少未招魂?

qínyóudàozhōng

zhāshènxíng qīngdài 

zhīyínliáonièchénggēn dànkànshāshuǐhén 
guōjiāyóubàngliǔ biānhuáidàicūn 
chángdòngliègōngnánjiù zhuólàngqīnnánshìbēn 
jiànmǎiháifèizhù zhōngduōshǎowèizhāohún 
查慎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 1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雪里餐毡(zhān)¹例姓苏²,使君³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译文:身居异地,艰难困苦,雪里餐毡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太守徐君猷驾着载满美酒的车马前来照顾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就消散了。
注释:¹餐毡:后因以“餐毡”谓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²例姓苏:例,按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此处苏轼将自己与苏武作对比。³使君:此处指徐君猷。⁴回车:回转其车。
荐士已闻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荐士¹已闻飞鹗(è)²,报恩应不用蛇珠³。醉中还许揽桓须
译文: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荐,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可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招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注释:¹荐士:推荐有才德的人。²鹗表:推荐人才的表章。³蛇珠:蛇吐之珠。谓贱物。⁴揽桓须:晋谢安功名盛极时,遭到构陷,见疑于晋孝武帝。

huànshā··xuěcānzhānxìng--shì

xuěcānzhānxìng使shǐjūnzàijiǔwèihuíchētiānhánjiǔzhuǎntóu

jiànshìwénfēiè((èè))biǎobàoēnyīngyòngshézhūzuìzhōngháilǎnhuán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杜若¹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fēi)
译文:站在长满杜若的江洲边上的我还没有回到故乡,看到眼前的春景想起了故乡。
注释:¹杜若:香草名。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译文:故园什么地方的风轻轻地吹拂着杨柳,新雁从南方飞来时大雪落满了衣裳。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¹稀。
译文: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大浪高的阻隔使得来往的书信愈显稀少。
注释:¹海门:河流入海之处。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jī)¹
译文:此时愁苦之情有多少呢?就如同眼前的万里春江流水绕矶而行绵绵不绝。
注释:¹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长江万里白如练¹,淮(huái)²数点青如淀(diàn)³。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如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sài)鸿一字来如线。
译文: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晚云化作傍晚时的露水,新月半圆犹如扇面。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注释:¹练:白绢,白色的绸子。²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³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⁴江帆:江面上的船。⁵晚云都变露:晚云化作傍晚时的露水。⁶初学扇:意思是新月的形状像展开的扇子。⁷塞鸿:边地的鸿雁。

  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全曲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想象丰富,笔力雄放,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

  开头两句属于远眺。它们分别脱化于南朝谢朓“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及金诗人杨奂“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题江州庾楼》)的诗句,意象雄远。大江万里浩荡,江面开阔,同遥远的淮山呈现出的“数点”形成了空间形象上的悬殊对比,而“白如练”之旁点染几点“青如靛”,则在色彩上又形成了对映。这两句以工对的形式出现,就更容易使人注意到它们的互补。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个的个体的景物,却又极富群像性,给人以动态的感官体验。

  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帆”实因大江的流急而益现轻灵,“山泉”也得力于山崖的陡峭,这都是句面以外的意境。这两句又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已是一组近景。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在这两句里,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

  五、六两句是仰观的背景,更是表现时间的流动。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晚云变露,是说夜晚天空的云层渐渐模糊难以认辨,而空气却越来越凉冷湿润,地面上也凝结了露珠;而新月学扇,则是月牙儿冉冉升上的景象,且有它尽力欲呈露半面的趋向的意味。这都是深秋典型的景观。

  “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时令,也创建了一个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文势至最后本转为徐缓,殊不料末句顿时又异军突起。这“一字”塞鸿,将前时的六幅画面绾联交通,使人感受到雁阵冲寒所蕴涵的苍凉秋意,联想到岁暮、客愁、乡情等人事方面的内容,有题外传神之妙。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全曲笔势排奡,形象简洁,比喻精到,不愧为散曲的写景杰作,而音韵浏亮,也符合作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所提出的“既耸观,又耸听”的度曲要求。

sàihóng鸿qiū ·xúnyángjǐng

zhōuqīng yuándài 

chángjiāngwànbáiliàn huáishānshùdiǎnqīngdiàn jiāngfānpiànjiàn shānquánqiānchǐfēidiàn wǎnyúndōubiàn xīnyuèchūxuéshàn sàihóng鸿láixiàn线 
云里蟾钩落凤窝,玉郎沈醉也摩挲。
云里蟾(chán)¹落凤窝²,玉郎沈醉³也摩挲(suō)
注释:¹蟾钩:如钩之月,喻女子的弓鞋。²凤窝:这里指被子。³沈醉:一作“沉醉”,谓酒醉之极。⁴摩挲:抚摸。
陈王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
陈王¹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²
注释:¹陈王:指三国魏曹植。²袜罗:指洛神。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描写两情相悦,情真意切,然而从总体上来说,格调不高,思想与艺术上均无特色,属于被元结斥为“指咏时物,含谐丝竹,与歌儿舞女生污惑之声于私室”的作品之列。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téng)影风摇拂槛(jiàn)¹垂。
译文: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
注释:¹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译文: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看云客倚(yǐ)啼猿树,洗钵(bō)僧临失鹤池¹
译文: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注释:¹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莫怪¹无心恋清境²,已将书剑³许明时。
译文: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¹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²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³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7
2、 李白.中华诗坛双璧:李白·杜甫名师名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1日:8-10
3、 郭宝玉,浮伟忠,张海波编著.唐诗宝鉴 壮志凌云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3:45-46

biékuāngshān

bái tángdài 

xiǎofēnghuàcēn téngyǐngfēngyáojiànchuí 
jìngláiduōjiāngquǎnbàn rénjiānguīwǎndàiqiáosuí 
kànyúnyuánshǔ sēnglínshīchí 
guàixīnliànqīngjìng jiāngshūjiànmíng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