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双芙蓉,正临无底谷。谁挥修月斧,尽削银河曲?
壁立双芙蓉,正临无底谷。谁挥修月斧,尽削银河曲?
倒洒万斛珠,翻飞千寻玉。有龙蟠其下,喧极眠更熟。
倒洒万斛珠,翻飞千寻玉。有龙蟠其下,喧极眠更熟。
纵横题石字,但见莓苔绿。洗钵注军持,馀生此焉足。
纵横题石字,但见莓苔绿。洗钵注军持,馀生此焉足。
顾贞观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 2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彼候人¹兮,何(hè)²戈与祋(duì)³。彼之子,三百赤芾(fú)
译文:官职低微的候人,身背长戈和祋棍。那些朝中新贵们,身穿朝服三百人。
注释:曹风:曹国的诗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¹候人:官名,是看守边境、迎送宾客和治理道路、掌管禁令的小官。²何:通“荷”,扛着。³祋:武器,殳的一种,竹制,长一丈二尺,有棱而无刃。⁴彼:他。⁵其:语气词。⁶之子:那人,那些人。⁷三百:可以指人数,即穿芾的有三百人;也可指芾的件数,即有三百件芾。⁸赤芾:赤色的芾。芾,祭祀服饰,即用革制的蔽膝,上窄下宽,上端固定在腰部衣上,按官品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赤芾乘轩是大夫以上官爵的待遇。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tí)¹在梁²,不濡(rú)³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译文:鹈鹕守在鱼梁上,居然未曾湿翅膀。那些朝中新贵们,哪配身穿贵族装。
注释:¹鹈:即鹈鹕,水禽,体型较大,喙下有囊,食鱼为生。²梁:伸向水中用于捕鱼的堤坝。³濡:沾湿。⁴称:相称,相配。⁵服:官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zhòu)¹。彼其之子,不遂²其媾(gòu)³
译文:鹈鹕守在鱼梁上,嘴都不湿不应当。那些朝中新贵们,得宠称心难久长。
注释:¹咮:禽鸟的喙。²不遂:不合礼法。遂,遂意。一说终也,久也。³媾:宠爱。一说婚配,婚姻。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huì)兮蔚¹兮,南山朝隮(jī)²。婉兮娈(luán)³兮,季女
译文:云漫漫啊雾蒙蒙,南山早晨出彩虹。娇小可爱候人女,没有饭吃饿肚肠。
注释:¹荟、蔚:原意为草木茂盛,此处形容云雾迷漫的样子。²朝隮:彩虹。隮,即虹;一说同“跻”,升,登。³婉、娈:柔顺美好的样子。⁴季女:少女。此指候人的幼女。⁵斯:语助词。⁶饥:饿。一说比喻女子待嫁的饥渴心情。

  这是一首对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的现实进行讥刺的歌诗。

  诗的第一章是用赋的手法,将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不同的遭际进行了对比。前两句写“候人”,后两句写“彼子”。

  “候人”的形象是扛着戈扛着祋。显示出这位小吏,扛着武器,在道路上执勤的辛苦情貌。

  “彼子”的形象是佩戴着三百赤芾。“彼其之子”郑笺解为“是子也”,用现代汉语说,即“那个(些)人”,或更轻蔑一些呼为“他那(他们那些)小子”。“三百赤芾”如作为三百副赤芾解,则极言其官位高、排场大、生活奢靡。如真是有三百副赤芾的人,则其人(“彼子”)不是一般的大官,而是统率大官的头头,即国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文公入曹云:“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杜预注曰:“轩,大夫车。言其无德居位者多。”乘轩、赤芾是同一级别的待遇,故言乘轩者三百,即三百赤芾也。而晋文入曹正是曹共公时,所以《毛序》说此诗是刺曹共公,因其“远君子而好近小人”。如以此章而言,刺共公之说较为贴切;但从下几章内容看,则又是指一般的权要显贵更为贯顺统一。

  这四句没有作者的直接评语以明其爱憎,然爱憎之情已蕴于叙述之中。“何戈与祋”,显出其职微官小、勤劳辛苦,寄予一片同情;“三百赤芾”,则无功受禄位、无能得显贵,谴责、不满之情已溢于言表。此章可以说是全篇的总纲,下面诸章就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抒发感慨,以刺“彼子”为主。

  第二、三章改用“比”法;前二句是比喻,后两句是主体,是正意所在处。

  鹈鹕站在鱼梁上,只须颈一伸、喙一啄就可以吃到鱼,不必入水,不必沾湿翅膀。所以然者,是由于地位特殊,近水鱼梁乃可不劳而获。后两句直指“彼子”,言其“不称其服”。服者,官阶的标志也。身服高品赤芾,享受种种特权,但无才无能,无功受禄,无劳显荣,与鹈鹕站在鱼梁上伸脖子吃鱼相类。

  第三章再深一层:说鹈鹕不仅不沾湿翅膀,甚至连喙也可以不沾湿就可以吃到鱼。因为有的鱼有时会跃出水面,有的鱼会跳到坝上。这样站在坝上的鹈鹕就可连喙都不湿,轻易地攫取到鱼儿。而后两句写到“彼子”也深一层,不仅不劳而获,无功受禄,在男女婚姻上也毫不负责,违背社会公认的伦理准则,任意抛弃他的妻妾。

  第二章“不称其服”,从表里不一,才位不配上着笔讥刺;第三章“不遂其媾”则深入到内里,从品性上进行揭露谴责。

  第四章又改用起兴手法。前两句以写景起兴——天色灰蒙阴暗,这是南山上朝云升腾。这句起兴与后面的叙事有着某种氛围或情绪上的联系:一个美貌的少女竞被遗弃在外受饥挨饿,如此惨象,目不忍睹,天地昏沉,无处寻找光明。“季女斯饥”与“荟兮蔚兮”正相映相衬。“婉”、“娈”都是美的褒赞,与“斯饥”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人们的同情。反过来也对造成这悲剧、惨景的恶势力表示强烈的憎恶。有人认为这“季女”就是前边“候人”之女,被强占又被抛弃。就全篇上下贯连的角度看,似乎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但对这第四章还有别解。王夫之《诗广传》云:“奚为荟蔚也?欺然而兴,皴然而止,初终不相践而面相欺也;歘(xū,即欻)然而合,欻然而离,情穷于达旦而不能固也;翳乎其相蔽而困我之视听也,棘乎其相逼而行相夺也。”“奚以为婉娈也?词有切而不暴也,言色违而勿能舍也,约身自束而不逾分以相夺也。合则喜、离则忧,专一其依而唯恐不相获也。”这里把“荟”、“蔚”、“婉”、“娈”都作为人品的比喻语。“荟”、“蔚”是比忽兴、忽止,忽合、忽离,无坚定操守,专以蒙骗取得信任,巧取豪夺这类行为。“婉”、“娈”是比言辞急切而不凌弱,自我约束而去取不逾越本分,严于操守、感情专一这类行为。前者比昏君佞臣,后者比英主贤臣。所以最后又说:“有荟蔚之主,则必亲荟蔚之臣,才相近而弗论其情也。詧(chá,即察)魏征之娬媚,念褚遂良之依人,匪太宗才有大过人者,征与遂良恶能与荟蔚之子争一朝之饥饱哉!”这是将荟蔚婉娈当作“比”法去理解。这与《毛序》所说刺曹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的观点是一致的,故可备一说。

  这四章赋比兴手法全用上,由表及里,以形象显示内涵,同情候人、季女,憎恶无德而尊、无才而贵的当权官僚;对高才沉下僚,庸俗居高位的现实尽情地揭露谴责。陈震《读诗识小录》云:“三章逐渐说来,如造七级之塔,下一章则其千丝铁网八宝流苏也。”评论可以说很贴切。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8-291

hòurén

míng xiānqín 

hòurén duì zhī sānbǎichì 
wéizàiliáng  zhī chèn 
wéizàiliáng zhòu zhī suìgòu 
huìwèi nánshānzhāo wǎnluán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jiū),以¹羽为²巢,而编之以发³,系之苇苕,风至苕折(zhé),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南方有一种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制自己的巢穴,再用毛发编织将巢穴系在嫩芦苇茎上,结果风一吹芦苇的穗就折断了,巢穴也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注释:¹以:用。²为:作为。³发:毛发。⁴之:代词,指羽毛编制的窝。⁵苕:芦苇的穗。⁶折:断,弄断。⁷非:并非。⁸然:表原因。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多谢¹洛城人²。弱柳从风疑举袂(mèi)³,丛兰裛(yì)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pín)
译文: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风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注释:¹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²洛城人:即洛阳人。³袂:衣袖。⁴裛:沾湿。⁵嚬:皱眉。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¹前。惟待见青天。
译文: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¹尊:同“樽”,酒杯。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25
2、 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3-15
3、 倪木兴.唐宋词精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4-15

jiāngnán··chūn--liú

chūnduōxièluòchéngrénruòliǔcóngfēngmèicónglánshìzhānjīnzuòhánpín

chūngòngyànyángniányóuyǒutáohuāliúshuǐshàngzhúzuìzūnqiánwéidàijiànqīngtiān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有客常同止¹,取舍²(miǎo)异境³
译文:两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类。
注释:¹同止:在一起,同一处。²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³邈异境:境界截然不同。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译文:一人每天独昏醉,一人清醒常年岁。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¹
译文:醒者醉者相视笑,对话互相不领会。
注释:¹领:领会,理解。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规规¹一何愚,兀(wù)²(chā)³若颖
译文: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较聪慧。
注释:¹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²兀傲:倔强而有锋芒。³差:比较,尚,略。⁴颖:才能秀出,聪敏。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寄言酣中客¹,日没烛当秉。
译文: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
注释:¹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

yǐnjiǔ ·shísān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ǒuchángtóngzhǐ shěmiǎojìng 
shìchángzuì zhōngniánxǐng 
xǐngzuìháixiāngxiào yánlǐng 
guīguī àochàruòyǐng 
yánhānzhōng zhúdāngbǐng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gǔ)(mǔ)¹在西山西。其始盖冉(rǎn)²自南奔注,抵山石,屈³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¹⁰,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¹¹,然后徐¹²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¹³
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屈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屈流。潭水清澈屈平缓,屈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屈下。
注释:¹钴鉧潭:形状像熨斗的水潭。钴鉧,熨斗,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²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³屈:通“曲”,弯曲。⁴其:指冉水的源头。⁵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⁶势峻:水势峻急。⁷荡击:猛烈冲击。⁸益暴:更加暴怒。⁹啮:侵蚀。¹⁰涯:边沿。这里指侵蚀着岸边。¹¹轮:车轮般的漩涡。¹²徐:慢慢地。¹³有树环焉,有泉悬焉:有树环绕在潭上,有泉水从高处流入潭里。环,环绕。焉,在那里,兼指代词。悬,自高处而下。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qì)¹也,一旦款门²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³,既芟(shān)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译文: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注释:¹以予之亟游:因为我经常去游玩。以,因为。予,我。亟,经常,多次。²款门:敲门。³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承受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压。不胜,承担不了。券,债务的借据。委积,累积的压力。⁴芟山:割草开山。芟,割草。⁵更居:搬迁居住的地方。⁶贸财以缓祸:这里指解救税债之灾难。贸财,以物变卖换钱。缓祸,缓解目前灾难。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¹,延其槛²,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³,有声潀(cóng)。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jiǒng)。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译文: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屈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注释:¹崇其台:加高潭边的台沿。崇,加高。其,指示代词,这里指潭。²延其槛:延长那里的栏杆。延,加长。槛,栏杆。³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引导那些高处的泉水,使之坠落到潭里。⁴潨然:水声淙淙的样子。尤与中秋观月为宜:尤其是在中秋晚上赏月更为适合。⁵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在这里可以看见天空的高远,感受到空气的清爽。于以,于此,在这里行迥,遥远。⁶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钴鉧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二篇。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作者从冉水着笔:“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奔注”二字描状冉水强悍的生命力,大有迅猛而来,一泻千里之势,但却遇上了屹立不动的山石挡住了去路。“奔注”之水抵石而下,但“抵”不过山石,只得“屈折东流”了。经过山石激荡后的溪水,变得更加湍急狂暴了,“啮其涯”,直到“啮”完了水涯的沙土,奔注之水全部流到潭中,有所归依才停止。在此,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写出了湍急的溪水景象。接下来,作者则描绘“旁广而中深”的水潭。约有十亩大的潭水则显得格外的平静,格外的清澈。至此,作者的笔势也由峻急而变得平缓起来,不仅表现了溪水因落差过大而迸发出的巨大冲击力,而且进一步写出了溪水“流沫成轮”的又一性情,生动地描画出旋涡溅沫卷雪、旋转如飞的奇景。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是流动变幻、神秘瑰伟的,并且是有着强悍的生命力的锦绣画卷。这与作者顽强执着、自信自强的意愿相合,让其精神为之一振,作者长时间被压抑的内在不屈与傲岸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冉水由“奔注”而遇阻,而“屈折”,而“荡击”,而“啮”食,直至冲出个水潭来。这是一种充满了力度、骨气凛凛的壮观之景。“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这又是一种安宁疏朗,深婉幽美的恬静之景。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水有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只有与大自然融合一体,才能识得天机,悟透人理。在柳宗元笔下,永州山水完全是为“我”而独有的。其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动静远近等等,都是或兴发感慨,或寄寓哲理的抒情载体。

  第二段笔锋一转,由写景过渡到叙事,叙述得潭经过时带出一个社会问题:钴鉧潭岸边上居住的一户人家,见作者多次去那里游玩、观赏,有一天,便来敲门相告:因受不了官租私债的重重负担,要躲避到山里去开荒,情愿把潭上的田地卖给作者,以缓解当前的困境。作者“乐而如其言”,把田地买了下来。这仿佛是把贫民的“忧”变成了自己的“乐”。其实相反。联系作者自身的遭遇和《捕蛇者说》等文所反映的情况,就不难想见他此时的心情。如前所说,作者寄情山水,本来是想逃避现实,排遣忧闷,然而尖锐的社会矛盾,直扩展到山巅水涯,如何逃避。一个由于企图改变黑暗现实而被放逐的人仍然不能不面对政治苛虐、生民涂炭的现实,他的忧闷就不能排遣得了。然后作者“崇其岩,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淙然”。作者对潭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改造,使钴鉧潭的环境便更优美了,更宜于“中秋观月”,更宜于站在潭上见天之高,气之迥了。只有在这幽丽清爽的大自然中,在这“天高气迥”的境界中,他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文章到此,作者沿着买田修潭的经过,再度抒发感慨,绾合二者,收束全篇。“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作者说因此潭而忘故土,但在这“乐”的背后,也流露出心底的隐隐哀愁。表面上说因此潭而忘故土,实则故土并不能忘。正所谓“不思量,自难忘”,这种忧郁,这种期待,始终剪不断,理还乱,这便是作者的矛盾心理。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057-1059
2、 马亮.柳宗元作品鉴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209-211
3、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49-450

tá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tánzài西shān西 shǐgàirǎnshuǐnánbēnzhù shānshí zhédōngliú diānwěishìjùn dàngbào niè pángguǎng广érzhōngshēn zhìshínǎizhǐ liúchénglún ránhòuxíng qīngérpíngzhěqiěshí yǒushùhuányān yǒuquánxuányān 

    shàngyǒuzhě zhīyóu dànkuǎnménláigàoyuē  shèngguān quànzhīwěi shānshānérgēng yuàntánshàngtiánmàocáihuǎnhuò  

    éryán chóngtái yánkǎn xíngquán gāozhěérzhuìzhītán yǒushēngcóngrán yóuzhōngqiūguānyuèwéi jiàntiānzhīgāo zhījiǒng shúshǐ使érwàngzhě fēit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