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城春晚,待重寻、遗迹访娇娃。踏遍寻常巷陌,邂逅女郎花。
夹城春晚,待重寻、遗迹访娇娃。踏遍寻常巷陌,邂逅女郎花。
不改昭容双袖,只生憎、蜂蝶掩篱笆。愿从今唤作,苎萝村里,一种旧桑麻。
不改昭容双袖,只生憎、蜂蝶掩篱笆。愿从今唤作,苎萝村里,一种旧桑麻。
追忆药栏多丽,左家香、何必让姚家。犹似烟笼沉麝,拂曙点檀霞。
追忆药栏多丽,左家香、何必让姚家。犹似烟笼沉麝,拂曙点檀霞。
和露摘来簪髻,九雏钗、璀璨映盘鸦。莫碎研紫粉,臂绡潜换守宫砂。
和露摘来簪髻,九雏钗、璀璨映盘鸦。莫碎研紫粉,臂绡潜换守宫砂。

nán西shīzhuāngméiguī--zhēnguān

jiāchéngchūnwǎndàizhòngxún访fǎngjiāobiànxúnchángxiàngxièhòulánghuā

gǎizhāoróngshuāngxiùzhǐshēngzēngfēngdiéyǎnyuàncóngjīnhuànzuòzhùluócūnzhǒngjiùsāng

zhuīyàolánduōzuǒjiāxiāngràngyáojiāyóushìyānlóngchénshèshǔdiǎntánxiá

zhāiláizānjiǔchúchāicuǐcànyìngpánsuìyánfěnxiāoqiánhuànshǒugōngshā

顾贞观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 2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蜂团 一作:蜂围)
白玉堂¹前春解舞²,东风卷得均匀³。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蜂团 一作:蜂围)
译文: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追随着柳絮。何曾落于匀中,随波流去?怎会落于泥土中?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白玉堂: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这里说柳絮所处高贵之地。²春解舞:春能跳舞。这是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³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⁴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⁵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委:弃。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万缕(lǚ)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sháo)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¹,送我上青云²
译文:尽管柳絮随风,忽聚忽分,柳树依旧长条飘拂。休笑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愿借东风的力量,把我送上碧蓝的云天!
注释:¹凭借力:指不断地借助于风力。²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高。

  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见,该词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独运,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词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

  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围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如若拿宝玉《南柯子》词中之“莺愁蝶倦”、湘云《如梦令》 词中之“鹃啼燕妒” 这些意象与之相较,则可见在所表达的感情基调上,与宝钗这首词是迥然不同的。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

  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显而易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她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体现在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描述中。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等编写.红楼梦诗词鉴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79-280.

línjiāngxiān ·liǔ

cáoxuěqín qīngdài 

báitángqiánchūnjiě dōngfēngjuǎnjūnyún fēngtuándiézhènluànfēnfēn céngsuíshìshuǐ wěifāngchén  (fēngtuánzuò fēngwéi )
wànqiānzhōnggǎi rènsuísuífèn sháohuáxiūxiàoběngēn hǎofēngpíngjiè sòngshàngqīngyún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云阶月地¹一相过²,未抵经年³别恨多。
译文:牛郎织女在天上一年一度的相逢,怎么抵得上俩人整年分离的别很多。
注释:¹云阶月地:以云彩做台阶,以月亮为大地,指天上。²相过:交往,这里引申为相逢。³经年:指一整年,牛郎织女只有七夕时才能相见一晚,到下次相见时正好为一年。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最恨明朝洗车雨¹,不教²回脚³渡天河。
译文:最可恨的是明天的洗车雨,它分明是不让牛郎再回去重渡天河与织女相见。
注释:¹洗车雨:七夕后下的雨,有说是指七月初六下的雨的,但与诗意不符。²不教:不让。³回脚:再回去。

 tángdài 

yúnjiēyuèxiāngguò wèijīngniánbiéhènduō 
zuìhènmíngzhāochē jiàohuíjiǎotiān 
亢龙宾天群龙战,潜龙跃出飞龙现。
亢龙¹宾天²群龙³战,潜龙跃出飞龙现。
注释:¹亢龙:此处以之指明思宗朱由检。²宾天:指帝王之死,此处指明思宗自缢死。³群龙:指明朝王室子孙。⁴潜龙、飞龙:均指王室子孙。
白衣苍狗等浮云,处处从龙作宫殿。
白衣苍狗¹等浮云²,处处从龙作宫殿(diàn)
注释:¹白衣苍狗:同白龙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²浮云:以浮动在空中的云比喻事物变幻无定。
东南半壁燕处堂,正统未亡垂一线。
东南半壁¹燕处堂²,正统³未亡垂一线
注释:¹半壁:半壁江山,谓明朝江山只剩下一半,一部分。²燕处堂:比喻居安而无远虑。³正统:指明代直系宗室。⁴一线:指一支派系的后嗣。
百日朝廷沸似汤,十郡山河去如电。
百日朝廷沸似汤¹,十郡山河去如电²
注释:¹沸似汤:指局势急迫紧张。²电:电火,闪电,喻极快。
高帝子孙隆准公,身殉社稷无牵恋。
高帝¹子孙隆准公,身殉(xùn)社稷(jì)²无牵恋。
注释:¹高帝: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隆准卽高鼻。隆准公指后唐王。²社稷:土谷之神。
粤秀峰头望帝魂,直与煤山相后先。
(yuè)¹峰头望帝魂,直与煤山²相后先。
注释:¹粤秀:山名,一作越秀山,又名越王山,俗名观音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²煤山:即景山,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处。
当时藁葬汉台东,三尺荒陵枕郊甸。
当时藁(gǎo)¹汉台²东,三尺荒陵枕郊甸(diàn)³
注释:¹藁葬:草草埋葬,藁指草。²汉台:旧时广州城北郊古台,早废。³郊甸:郊野。邑外为郊,郊外为甸。
四坟角立不知名,云是诸王殉国彦。
四坟角立¹不知名,云是诸王²殉国彦³
注释:¹角立:据角而立。²诸王:指后唐王弟辈子侄等明王室贵胄。³彦:才德杰出的人。
左瞻右顾冢垒垒,万古一丘无贵贱。
左瞻右顾¹冢垒(lěi)²,万古一丘无贵贱。
注释:¹左瞻右顾:犹言向左右四处看。²垒垒:连绵重叠貌。
年年风雨暗清明,陌上行人泪如溅。
年年风雨暗清明,陌上¹行人泪如溅²
注释:¹陌上:路上。²溅:飞洒,飞溅。
寻思往事问重泉,笑折山花当九献。
寻思往事问重泉¹,笑折山花当九献²。
注释:重¹泉:谓地下,死者之所居。犹言黄泉,九泉。²九献:帝王宴请上公的仪节,献酒共九次。此处指祭供之物。
怅望钟山春草深,谁人更与除坛墠!
怅望钟山¹春草深,谁人更与除²坛墠(shàn)³
注释:¹钟山:山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郊。²除:维修,修治。³坛墠:祭祀场所。坛为土筑高台,墠为郊外土地。
《仙城寒食歌》为一组诗,共四章,《仙城寒食歌·绍武陵》。其意可理解为寒食节为诸先辈名人陵墓所作之歌。仙城为陵墓、坟冢之美称。喻人之逝葬犹如成仙,故其葬墓称仙城。绍武陵系南明后唐王朱聿(左釒右粤)之墓。公元1644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明亡。清世祖顺治建元。明皇族直系子孙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建南明,先后称帝建元。公元1646年(顺治三年),南明唐王朱聿键被清兵俘杀于福州,其弟朱聿(左釒右粤)于广州继位。其时桂王朱由榔亦在肇庆登基,因此形成南明小王朝两帝自相水火。未久,广州陷,后唐王被俘自缢。桂王则退云贵,逃缅甸,流徙十六年,被吴三桂俘杀于昆明。绍武陵即南明后唐王朱聿(左釒右粤)的陵墓。这是一首览古感怀之诗。作为明朝遗民,成鹫站在明嗣正统的地位上,对故明崇祯皇帝及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加以讴歌,对南明小王朝的史事加以美化记叙,对改朝换代、人事变迁不胜感慨。诗写得气势磅礴,高古雄健,颇有一代史诗之味道。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拆桐花烂漫,乍(zhà)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diāo)(ān)(gàn)(xiǎn)¹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译文: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注释:¹幰:车上帷幔。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盈盈。斗草踏青¹。人艳冶²、递³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zān)堕珥(ěr),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léi)(qìng)竭玉山倾。拚(pàn)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译文:远郊佳丽如云。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对面路旁到处可见遗簪坠珥的欢饮不拘形迹之人,盛装美女更是纵横遍野。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欢爱之情油然而生。纵情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倾倒。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注释:¹踏青:春季郊游。²艳冶:艳丽,犹言妖冶。³递:驿车,驿马。⁴往往:处处。⁵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饰。⁶罍:音雷。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⁷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⁸酲:音呈,病酒也。

  这首《木兰花慢》以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兼写清明乍雨、群花烂漫,点出春日郊游的特定风物。起笔便异常简洁地点明了时令。紫桐即油桐树,三月初应信风而开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后叶,故繁茂满枝,最能标志郊野清明的到来。一个“拆”字,写尽桐花烂漫的风致。“先清明”,经过夜来或将晓的一阵疏雨,郊野显得特地晴明清新,点出“清明之明”。作者选择了“艳杏”和“缃桃”等富于艳丽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烧”和“绣”具有雕饰工巧的动词,以突出春意最浓时景色的鲜妍如画。这首词的重点不于对动人春色的工笔描绘,所以自“倾城”句始,词进入游春活动的描述。作者善于从宏观来把握整体的游春场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倾城,尽寻胜去”是对春游盛况作总的勾勒。人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熟食品,男骑宝马,女坐香车,到郊外去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充分享受春天的观乐。“雕鞍”代指马,“绀幰”即天青色的车幔,代指车。结两句,以万家之管弦新声大大地渲染了节日的气氛,词情向欢乐的高潮发展。词的上片,诗人用浓墨重彩绘制出一幅生气盎然的清明踏青游乐图。

  词的下片着重表现江南女子郊游的欢乐。柳永这位风流才子将注意力集中于艳冶妖娆、珠翠满头的市井妓女身上。这富于浪漫情调的春天郊野,她们的欢快与放浪,作者看来,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趣味和色彩,而事实上也如此。“盈盈”以女性的轻盈体态指代妇女,这里兼指众多的妇女。她们占芳寻胜,玩着传统的斗草游戏。踏青中最活跃的还是那些歌妓舞女们。她们艳冶出众,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欢乐和春的赐与。作者以“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衬出当日游人之众,排场之盛,同时也暗示这些游乐人群的主体是豪贵之家。这是全词欢乐情景的高潮。而作者对春之美好和生之欢乐的体验也抒发到了极致。继而词笔变化,作者继以肯定的语气,设想欢乐的人们,佳丽之地饮尽樽里的美酒,陶然大醉,有如玉山之倾倒。“罍”为古代酒器,即大酒樽。词的结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一句意思是,这些欢乐的人定是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不能把这一句简单用“醉生梦死”去界定,实际上,柳永这里呕歌的是古代女子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和场合中所迸发的生命的快乐。
 
  这首《木兰花慢》充分体现了柳词善予铺叙的表现特征。诗人依赖调式变化、句式参差,造成了一种急促的节奏和繁密的语势;同时又通过特色景物的点染,大量细节的描写和场面的铺陈,将描写对象加以铺张渲染,为全词带来一种繁复之美。这是两宋时期广为传唱的“欢乐颂”和“春之歌”,体现了柳永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6-01:第2871-287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2010-4-1:第198-200页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孤鸿¹海上来,池潢(huáng)²不敢顾。
译文: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连池塘都不敢看。
注释:¹鸿:雁类的泛称。²池潢:护城河,代指朝廷。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侧见双翠鸟¹,巢(cháo)在三珠树²
译文: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注释:¹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²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jiǎo)¹珍木巅(diān),得无金丸惧²
译文: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注释:¹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²“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美服患¹人指,高明²逼神恶³
译文: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注释:¹患:怕,忧虑。²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³恶:忌妒,厌恶。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今我游冥(míng)¹,弋者何所慕²
译文:今日的我翱翔于天际,那些猎取者将无法猎取。
注释:¹冥冥:高远的天空。²“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gǎnshíèrshǒu ·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hóng鸿hǎishànglái chíhuánggǎn 
jiànshuāngcuìniǎo cháozàisānzhūshù 
jiàojiǎozhēndiān jīnwán 
měihuànrénzhǐ gāomíngshén 
jīnyóumíngmíng zhěsuǒ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