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小楼风月独醒时。
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小楼风月独醒时。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待他移影说相思。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待他移影说相思。

huànshāméi--zhēnguān

wàiyōuqíngshìwài姿dòngyúnshēnzuìgāozhīxiǎolóufēngyuèxǐngshí

piànlěngxiāngwéiyǒumèngshífēnqīngshòugèngshīdàiyǐngshuōxiāng

顾贞观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 2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qíng)¹,情在不能醒。
译文:心如死灰,除了蓄发之外,已经与僧人无异。只因生离死别,在那似曾相识的孤灯之下,愁情萦怀,梦生能醒。
注释:¹孤檠:即孤灯。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摇落¹后,清吹²那堪听。淅沥(lì)暗飘金井³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倾城
译文:花朵凋零之后,即使清风再怎么吹拂,也将无动于衷。雨声淅沥,落叶飘零于金井,忽然间听到风停后传来的一阵钟声,自己福分太浅,纵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却也常在生离死别中。
注释:¹摇落:凋残,零落。²清吹:清风,此指秋风。³金井:井栏上有雕饰之井。⁴薄福:词人自谓。⁵荐:进献、送上。⁶倾城:指貌美的女子,这里代指卢氏。

  这是一首悼亡词,从“风雨消磨生死别”句来看,其伤悼之意已明。其所谓“有感”,便是这天上人间生死之别的不能忘情;可见纳兰与卢氏夫妻情爱之深笃,亦可见纳兰于爱情的真纯诚挚。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纳兰此刻的心情也是如此,虽然蓄发,内心却如灰烬一般,毫无生气,对红尘不再眷恋了,如同僧人一般只不过是等着死去,消磨时光罢了。既然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一句“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纳兰在最后感慨“薄福荐倾城”,纳兰福薄无法消受上天赐予的礼物,只能在失去之后独自叹息。

  纳兰深受佛道之影响,故其词中亦时有流露。此篇表现得十分明显。但他又将这种思想、情致寓于恋情之中,遂显得扑朔迷离,深曲委婉之至。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08:188-189
2、 纳兰容若著;聂小晴编.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181-182页

jiāngnán ·宿shuānglínchányuànyǒugǎn

lánxìng qīngdài 

xīnhuījìn yǒuwèiquánsēng fēngxiāoshēngbié céngxiāngshízhǐqíng qíngzàinéngxǐng 
yáoluòhòu qīngchuīkāntīng ànpiāojīnjǐng zhàwénfēngdìngyòuzhōngshēng jiànqīngchéng 
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
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
译文:当年乃是石卵化生成猴而要立志学习为人之道,立志修行果然道法真。
万劫无移居胜境,一朝有变散精神。
万劫无移居胜境¹,一朝²有变散精神。
译文:历尽千难万劫志向无移自然居住胜天福境,只因道行尚浅、定力不够一朝有变散精神。
注释:¹胜境:风景优美的地方。名山胜境。²朝:日,天。
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轮。
欺天罔(wǎng)¹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轮。
译文:由于贪心所致欺天罔上思取高位,侵凌圣域偷吃蟠桃、仙丹乱了大伦。
注释:¹罔上:欺骗君上。
恶贯满盈今有报,不知何日得翻身。
恶贯满盈今有报,不知何日得翻身。
译文:恶贯满盈现世自然有报应,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磨炼,不知何日才能能翻身做个修行人?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残莺¹何事²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译文:黄莺啊黄莺,你怎么还不知道现在已经是寒秋时节了,为什么还在这深暗的树林里独自翱翔呢?
注释:¹残莺:本指晚春的莺啼,这里乃后主自比。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曰:“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歌残莺,歌残莺,悠然万感生。”²何事:嗔怪自诘的声口,悔恨自家为何不识时务。然欲致这层妙悟,必先明作者残莺自况,托物言志的写法,则“秋”字也非闲文,读诗不可不察。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老舌百般¹倾耳听(tìng)²,深尚一点入烟流。
译文:侧着耳朵仔细聆听老莺的鸣叫声,但始终听不明白它在鸣叫着什么,看着它飞向空中,渐渐变成深黄色的一点,不见了踪影。
注释:¹老舌百般:犹“老舌百啭”。²听:出句煞尾字,去声,仄。《平水韵》属“二十五径”。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栖迟¹背世²同悲鲁³,浏亮如笙(shēng)碎在缑(gōu)
译文:我和这老莺一样,与这世事相背,迟钝笨拙,虽然鸣声依旧,但是已经不连贯了,破碎不堪。
注释:¹栖迟:游息,隐遁。《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诗集传》:“栖迟,游息也。”²背世:与世俗主流相左。三国魏曹植 《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³悲鲁:指亡国之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获异兽于野,孔子视之曰:“麟也。”因悲伤地叹息:“吾道穷矣。”以为鲁国将亡,于是作《春秋》以记鲁国历史,上起隐公元年,下讫哀公十四年,总计十二公242年间的大事。⁴“浏亮”一句:用王子晋故事抒写出世之想。《后汉书》卷八二注引刘向《列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风鸣。游伊溶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来于山上,告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而去。”浏亮,乐声清脆明朗,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李善注:“浏亮,清明之称。”碎,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宋欧阳修《临江仙》:“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宋尚庭坚《和仲谋夜中有感》:“纸窗惊吹玉蹀躞,竹砌碎撼金琅璫。”“碎”字用得极为响亮,极为惊心,又极为哽咽,饱含诗人难以言表的痛楚。缑: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莫更留连¹好归去,露华²凄冷蓼(liǎo)³愁。
译文:黄莺啊,你莫要留恋深暗的树林,赶快归南避寒去吧,树林里有什么好处呢?露水蓼花,让人心生凄冷,心里发愁。
注释:¹留连:留恋不止,依恋不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二首》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²露华:露水,露珠。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³蓼花:蓼是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花淡红色或白色,叶味辛香,古人用来作调味品,也可以入药。

  这首咏物诗写一只黄莺在深秋时节还未南飞避寒,劝其不要在此处留恋,应当尽快南归,表现出李煜对残酷的政治斗争的惧怕和对自己处境的担优。全诗托物言志,纯用“赋体”,不事雕琢,以简驭繁,以明白晓畅的诗句表现了生活的苦楚,让人产生无限的同情悲悯,教人神思黯然。

  黄莺在春天啼叫,鸣声清亮婉转,悦耳动听,如自言,如对语,唤起人的遐想,送之巧名为“百舌”,视为春天的象征,是诗词文赋中常见的歌咏对象。李煜的大臣韩熙载就有奉令之作《御制游春长句》曰:“黄莺历历啼红树,紫燕关关语画梁。”但是,李煜这首诗,不取诗人习常之路,掉转而去咏叹秋天的黄莺,立意不同,情思不同。秋来气象肃杀,草木凋零,黄莺已过歌唱的生命而面临着严冬的枯索,结合李煜的处境,病体衰微的状况,都会使人想到,这首诗名为咏莺,实为自咏。

  此诗一开篇便点出歌咏的对象黄莺,却称其为“残莺”,用词深刻。这是一只由春历夏而入秋的黄莺,歌唱过春天的繁花,栖身过夏日的浓阴,如今秋已至,冬将临,竟然还在林间独自飞。所谓“残”,是说这只黄莺年齡已老,体力已衰,是说这只黄莺躲过天灾人祸的劫难而存留到今天,还是说这只黄莺的伙伴都已不在而只剩下独自的生活。诗人不言,读者自可体会。看这黄莺在林间孤独地穿飞,诗人心中涌起无限的怜惜:“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写林而用“幽”,强调林间的昏暗幽深,吉凶不明,黄莺的前途难说。“独游”二字更见出幽暗中独自穿飞的孤苦。于是叹其“不知秋”:不知秋天已至,冬天在即,前面的命运会更加严酷,依然在这林间飞来飞去,究竟还在寻觅着什么。写鸟写林都折射出诗人的生活。

  次联以“倾耳听”“入烟流”写诗人对这只黄莺的关注,承接上联的怜惜与感叹。莺既“残”,经历多,自然是“老舌”。而“老舌百般”叫不休,到底在说些什么:感伤时光的流逝,哀叹生的不永,诉说经历的悲欢,讲述独游的寂寞。诗人多么想明白黄莺的啼叫,于是倾耳凝听,追随着它的声音,然而黄莺却渐渐飞向远方,注视之中,“深黄一点入烟流”,消失在天边的薄云雾薯里,留下佇立的诗人,身影单薄。这时,询问带出的感慨便喷涌而出,诗由前二联的叙说而转入后两联的议论抒情。

  第三联连用两个典故,借对莺啼的猜想解释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栖迟背世”说人与莺的生存状态,同样地孤独,同样地艰难莺是失群无伴而“独游”,人是国亡家破而素居,因此而同有“悲鲁”的哀痛,其痛之深,就像孔子当年对鲁国的悲哀。“在缑”用王子晋的故事,不仅贴切,也意味深长。王子晋善吹笙,与莺啼相关;王子晋是西周大子,身份则与诗人相关。而王子晋放弃王位,修道成仙,当其化身白鹤,显身缑氏山头而与家人作别之时,则仍有未曾放下的情感。诗人用“碎”来形容那“浏亮如笙”的音声,强调这音声乃是诀别之音,多少凄凉感伤在其中,听来心碎。而这心碎之声,既是故事中王子晋的乐声,又是此刻那黄莺的啼声,更是诗人自己的心声。

  末联二句,借莺而劝导自己,这样的生活没什么值得留恋的。过去已经令人心悲神丧,而将来会更加凄凉:“露华凄冷蓼花愁。”不说将来如何,只说这眼前,露珠虽美,却是凝霜之前的最后一现,蓼花正开,却是冬日将至的最后的美丽。一切的美好,或者已经逝去,或者将要逝去,经历劫难的黄莺已入“烟流”,自己对这人世已没有什么眷恋。但是这种生命的绝望并没有直接说出,只用“露华蓼花”的秋景作描绘,点出“凄冷”与“愁”,让读者去细细体会。

  这首诗就标题而言,是一首咏物诗,但却打破了传统的咏物诗不可直道其物的写法。李煜不仅在诗中明白地点出“莺”字,而且,还用“残”“老”“独”来形容黄莺,刻意描绘秋莺的凄凉状态,全不理睬传统咏物诗的忌讳。他的这首诗,可以说开咏物诗的又一路数,将黄莺作为自己的化身,通过感慨黄莺在秋天的最后穿飞来抒写自己的命运哀伤。这种抒情方式仍然是委婉的,含蓄的,但不是借物抒情,而是构成了象征,带着一种寓言的意味,有如《诗经》中的《豳风·鸱鸮》。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4-107

qiūyīng

 dài 

cányīngshìzhīqiū héngguòyōulínshàngyóu 
lǎoshébǎibānqīngěrtīng shēnhuángdiǎnyānliú 
chíbèishìtóngbēi liúliàngshēngsuìzàigōu 
gèngliúliánhǎoguī huálěngliǎohuāchóu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离愁 一作:离情)
绿杨芳草长亭路¹。年少抛人²容易去。楼头残梦³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离愁 一作:离情)
译文:在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年少的人总是能轻易的抛弃送别之人登程远去。楼头传来的五更钟声惊醒了离人残梦,花底飘洒的三月春雨增添了心中的愁思。
注释:¹长亭路:送别的路。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²年少抛人:被年少之人抛弃。³残梦:未做完的梦。⁴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¹²成千万缕³。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译文: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那相思是没有尽头,永不停止。
注释:¹一寸:指愁肠。²还:已经。³千万缕:千丝万缕。比喻离恨无穷。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绿杨芳草长亭路”,上片起句写春景、别亭和去路,用以衬托人的感情。因为就是在这芳草连天、绿杨茂密的长亭外、古道边,那年少的游子与自己的心上人告别了。无边的“绿杨芳草”所描绘出的一派春光春景,给离别愁怨的抒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笔而悟。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二句,极写相思之苦,哀怨之切。残梦依稀,钟鼓伤情;细雨迷蒙,离情更苦,这正是那被抛弃的真情的悲哀。这两句不仅有着音节对仗工整之妙,更表现了幽咽婉转的意境之美。缠绵含蓄的轻歌低叹,真切浑成的着意抒发,把暮春三月的细雨,五更的残梦,楼头离人花下的寂寞,连同所有的相思都勾连成一片,缥渺轻飏,茫茫无际。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39-440 .
2、 王友胜选注 .唐宋词选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152 .
3、 高磊 张艳玲 .宋词鉴赏大典(上册)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2 :373 .

lóuchūn ·chūnhèn

yànshū sòngdài 

绿yángfāngcǎochángtíng niánshàopāorénróng lóutóucánmènggēngzhōng huāchóusānyuè  (chóuzuò qíng )
qíngduōqíng cùnhuánchéngqiānwàn tiānjiǎoyǒuqióngshí zhǐyǒuxiāngjìnchù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lǔ)¹横北荒,胡星²(yào)精芒³
译文: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闪耀着光芒。
注释:出自蓟(jì)北门行:乐府“都邑曲”调名,内容多写行军征战之事。¹虏阵:指敌阵。²胡星:指旄头星,古人认为旄头星是胡星,当它特别明亮时,就会有战争发生。³精芒:星的光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羽书¹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译文: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火日夜燃烧。
注释:¹羽书:同羽檄。这里指告速的文书。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虎竹¹救边速,戎车森已行。
译文:救边的将领受命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注释:¹虎竹:泛指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明主¹不安席²,按剑心飞扬。
译文:明主坐不安席,按剑怒心飞扬。
注释:¹明主:英明的皇帝。²不安席:寝不安席,形容焦速得不能安眠。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推毂(gǔ)¹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译文:用隆重礼遇任命将帅,军旗连绵登上战场。
注释:¹推毂:相传是古代一种仪式,大将出征时,君王要为他推车,并郑重地嘱咐一番,授之以指挥作战全权。毂:车轮。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兵威冲绝幕¹,杀气凌穹苍。
译文:兵威凌厉直逼大漠,杀气汹汹直冲苍穹。
注释:¹绝幕:极远的沙漠。幕:通“漠”。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列卒¹赤山²下,开营³紫塞(sài)傍。
译文:列站阵与赤山之下,扎军营于紫塞之傍。
注释:¹列卒:布阵。²赤山:山名,在辽东(今辽宁西部)。³开营:设营,扎营。⁴紫塞:指长城。因城土紫色,故名。
孟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孟冬¹沙风紧,旌旗飒²凋伤。
译文:北方的初冬风沙十分猛烈,旌旗飒飒,飘扬在万物凋伤的边塞。
注释:¹孟冬:初冬。²飒:飒飒风声。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画角¹悲海月,征衣卷²天霜³
译文:在边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壮的画角声,战士的军衣上凝聚了层层寒霜。
注释:¹画角:古乐器。本细末大,用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军中用以报告昏晓。²卷:这里是凝聚的意思。³天霜: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挥刃斩楼兰¹,弯弓射贤王²
译文: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贤王。
注释:¹楼兰:古国名。²贤王:这时指敌军的高级将领。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单于¹一平荡²,种落³自奔亡。
译文:荡平匈奴单于,追逐其部落,各自奔亡。
注释:¹单于:匈奴的首领。²平荡:荡平。³种落:种族,部落。这里指匈奴所属的部落。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译文:将军收功捷报上呈天子,漫天歌舞,凯旋回归咸阳。

  作者以当时胡虏之事为题,以小说般的叙事结构,勾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胡人桀骜,横侵塞北,北征之将帅平荡单于,擒其君长,使其种落奔散,凯旋归于咸阳,使朝廷永无北顾之虞。这首诗在歌颂反击匈奴贵族侵扰战争的同时,也描绘了远征将士的艰苦生活。

  全诗分为四段。前六句写胡人兴兵,战事骤起。首二句胡人兴兵北荒,胡星闪耀,渲染出大战来临之前紧张压抑的氛围。“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羽书、烽火报警,前线告急的羽书疾驰如电,报警的狼烟烽火昼夜不息,充分表达出前线战事吃紧的紧张状态,表现出匈奴敌军来势汹汹的场面,为下文写汉军将士英勇奋战做伏笔。三四两句写汉军驰救,救边的将领率军出征,兵车森严列队前进。表现出军队的临危不惧,反映出将士们的坚定意志。

  “明主”四句,天子按剑警觉,不安席坐,飞扬的内心也愿驰骋疆场,率军杀敌。天子选将出征,勇猛的将士率军前进,连山的旌旗布满战场,写出了君臣一心,公御外辱的坚定信念。

  后“兵威”八句,从侧面描写战争。首先是汉兵气势雄伟,其声势震慑绝域沙漠,杀气直冲云霄,表现出将士们浩荡的御敌气势。其次是列阵开营,在大漠搭起营帐,克服艰难条件,充分修整,以迎接最后的决战。随后四句描写是沙场苦况,风沙紧,旗凋伤,画角哀,衣卷霜。立冬时节天气寒冷,狂风卷集着风沙向战士们袭来,旌旗飒飒,飘荡在万物凋伤的边塞。“画角”二句极妙,愁语亦壮。在边地的月光之下,号角吹响,更显示出战争的凄凉之意。战士们的铁衣之上凝聚起层层寒霜,反映出军旅生活的条件之艰苦,而战士们不惧艰辛,舍命保国,反衬出战士们浓浓的爱国情怀。

  末六句写战胜强敌,凯旋归来。斩楼兰,射贤王,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将领,是指擒贼先擒王,表现出军队高昂的斗志。“斩楼兰”深深表明此次战争已经取得战争的胜利。平荡单于,种落奔亡,说的是清除边患,平荡匈奴所属部落。最终凯歌回京,百姓相迎,报功天子,表现出了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全诗描绘了一幅激烈的战争场面,将士们奋力抗击匈奴,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虽描写胜利,但给人更多的并非喜悦之情,而是充满了悲怆凄凉之感。

参考资料:
1、 许菊芳.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0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