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秋色转霏微,目送毗陵一雁飞。笑我畏人能久客,嗟君怀土便思归。
旧京秋色转霏微,目送毗陵一雁飞。笑我畏人能久客,嗟君怀土便思归。
风高海气龙王庙,水落江声燕子矶。卉布家乡多已作,此行须换芰荷衣。
风高海气龙王庙,水落江声燕子矶。卉布家乡多已作,此行须换芰荷衣。

sòngzhāngshānrényīngdǐngháijiāngyīn--yán

jiùjīngqiūzhuǎnfēiwēisònglíngyànfēixiàowèirénnéngjiǔjiējūn怀huái便biànguī

fēnggāohǎilóngwángmiàoshuǐluòjiāngshēngyànzihuìjiāxiāngduōzuòxínghuàn

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jiǎ)¹才调²世无伦³,哭泣情怀吊屈文
译文:贾生的才情在当时无人能相提并论,他以极其哀伤悲痛的心情写下吊屈原的千古文章。
注释: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旧体诗的一种格式。整首诗两联四句。¹贾生:指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²才调:指才气、才能。³无伦:无与伦比,即无人能相提并论。⁴哭泣情怀:指贾谊《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怀:犹言心境,心情。⁵吊屈文: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作《吊屈原赋》,“因以自喻”。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梁王堕(duò)¹寻常事,何用²哀伤付一生。
译文:梁王坠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哪里用得着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
注释:¹梁王堕马:梁王指汉文帝的小儿子梁怀王刘胜(一作刘揖)。堕马事发生于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夏六月。作者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他因梁怀王刘胜堕马死去哀伤而死不值得,并深为惋惜。²何用:何必,不用。

  这首诗与《七律·咏贾谊》是姊妹篇。首句写贾谊杰出的才华“世无伦”,次句猛转写贾谊遭贬,三四句写对贾谊的死不以为然,表达对贾谊因自责和哀伤而死表示了无限的痛惜之情。诗题直用人名,不曰“咏”,不曰“叹”,不曰“悼”,纯以中性形态出之,此为“藏锋”之法。情在诗中,不假诗题以张扬。

  “贾生才调世无伦”开门见山,高度赞扬了贾谊杰出的才华,并下了一个“世无伦”的定位。在这里作者化用了李商隐《贾生》中的“贾生才调更无伦”成句,只改动一字,易“更”为“世”,就使境界拓宽了许多,“更”为比较说法,“世”为历史品评,议论入诗,一言九鼎,更加实在地肯定了贾谊无与伦比的才华。

  “哭泣情怀吊屈文”猛转为贾谊遭贬,概写贾谊被贬至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曾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过《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了愤世伤时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一句诗,追怀两个历史人物。贾谊被贬,与屈原被逐,势不同而运同。贾谊吊屈原,这叫同命相怜。故《汉书·贾谊传》亦说:“追伤之,因以自谕”。毛泽东注意到这一点,将二人并写并论,是体认到历史的不公正性和正人君子的命运多舛。

  “梁王堕马寻常事”作者平静讲述梁王堕马而死不是稀奇的事情。汉文帝把贾谊召回长安,很看重他的才学及品德,任命他为梁怀王刘胜的太傅。后来梁王堕马而死,这是一次意外事故,贾谊有责,仅为护理不周。文帝不责,贾谊自责,或性格中“认真”的成分太重,或律己的“压力”太大,一遇变故,万念成灰。这是贾谊深受儒家“忠恕仁义”思想影响,实践其舍生取忠取义的愚忠信条。本来梁王坠马而死不是什么特别不得了的事情,竟然令贾谊哀伤致死。

  “何用哀伤付一生”笔锋一转,又回到贾谊身上,惜贾谊宏才不用,惜贾谊因“寻常事”而死,归结为惜人才。“付一生”与“寻常事”对照鲜明而强烈,从而表现了诗人对才华绝世的贾谊因“梁王堕马”而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才调世无伦”的贾生竟然因此哀伤而死,实在令人难以接受。结尾一句有诗意未尽之效,留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余地。同时也是作者发动“反右”的一种“自我坦白”。

  全篇以议论为主,也夹杂着作者似赞似怜,亦颂亦讽,既赏爱又痛惜的复杂而含蓄的情感,作者的这种相反相成的情感是对贾谊才华与命运之反差的悲叹。贾谊的《治安策》对历史与现实作了深入透辟的分析,提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抗击匈奴等重要的举措,而文章的开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既透露了贾谊忧国忧民,感时伤事的情怀,却也显示了其性格的柔弱、脆弱,这既成就了贾谊,也伤害了贾谊,是其性格的悲剧,也是其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十分赞赏,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时对贾谊那种自伤、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作了委婉的批评。语言明白流畅,化用前人诗句,洒脱自如,韵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季世昌,徐四海编著.,独领风骚: 毛泽东诗词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第78页
2、 田秉锷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9:第206页
3、 肖毅,胡敏编著.毛泽东诗词详析及墨迹欣赏: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第501页
4、 王鹏著.毛泽东诗词赏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12:第201页
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
故枥¹思疲马,故窠(kē)²思迷禽。
译文:用旧的马槽想念已日渐老去的马儿,迷路的鸟儿想念自己的巢穴。
注释:¹枥:马槽。²窠:昆虫、鸟兽的巢穴。
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浮云蔽我乡,踯(zhí)(zhú)游子吟。
译文:天上浮云遮蔽了家乡,远离家乡的游子还在痛苦徘徊。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cén)¹
译文:悲痛不已一直不愿前行,那天边的层云已渐渐积聚厚重的得挡住了东边的高山。
注释:¹岑:小而高的山。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lín)¹
译文:接待客人的厅堂寂静无声,簌簌而下的落叶仿似绵绵不休的秋雨。
注释:¹秋霖:秋天所下的大雨。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译文:远行的游子想到旅途艰难,所以悲痛难绝。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译文:仅仅一首以浮云而做的词,又怎能表达其中的忧思郁闷呢。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qīn)
译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只盼望自己能一展所长。
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¹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译文: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归去呢,因为常年病痛无法出行。
注释:¹胡:为什么,何故。
未老霜绕鬓,非狂火烧心。
未老霜绕鬓(bìn),非狂火烧心¹
译文:还未年老双鬓却已斑白,只是因为心中忧思太多。
注释:¹烧心:心急如焚;烦恼。
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太行何难哉,北斗¹不可斟。
译文:越过太行山有多困难呢,美酒连那酒杯都不能斟满。
注释:¹北斗:北斗七星排列成斗勺形,因以喻酒器。
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
夜静星河出,耿(gěng)¹²与参。
译文:寂静夜晚星河满天,就像黎明时那般明亮。
注释:¹耿耿:明亮貌。²辰:同“晨”,清早。
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佳人夐(xiòng)¹青天,尺素²重于金。
译文:心中佳人相隔万里,一纸书信重于千金。
注释:¹夐:远。²尺素:这里指书信。
泬寥群动异,眇默诸境森。
泬寥(liáo)¹群动²异,眇(miǎo)³诸境森。
译文:天气晴朗各种动物们都出来觅食,在那一望无际的森林里随处可见。
注释:¹泬寥:指晴朗的天空。²群动:各种动物。³眇默:悠远;空寂。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苔衣¹上闲阶,蟋蟀催寒砧(zhēn)²
译文:因少有人来石阶上已长满青苔,不时传来的蟋蟀声更让人觉得凄冷萧瑟。
注释:¹苔衣:泛指苔蘚。²寒砧:指寒秋的捣衣声。砧,捣衣石。诗词中常用以描写秋景的冷落萧条。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立身¹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译文:想要立足以展才能,却始终不得机会,道路险阻不容有一点闪失。
注释:¹立身:立足;安身。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译文:三年了还不能回到故乡,安定无忧的生活仿佛已与我有千里之遥。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古今。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wǎng)¹古今。
译文:在梦里总能毫无困阻的回去,离思忧愁的心情是不分古今的。
注释:¹罔:无,没有。
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
胡为不归欤(yú),辜负匣中琴。
译文: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回去呢,让我如何能对得起这匣中之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
腰下是何物,牵缠¹旷登寻²
译文:腰下的植物不知是和品种,总是想攀附着身子往高处爬。
注释:¹牵缠:纠缠。²登寻:登高寻觅。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译文:与山峦一起等待清晨,与江河一起迎接傍晚的到来。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岖嶔。
楚水殊演漾(yàng)¹,名山窅²岖嵚(qīn)³
译文:湖面水波荡漾,崇山峻岭连绵不绝。
注释:¹演漾:水波荡漾。²窅:深远。³岖嵚:形容山势峻险。
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客从洞庭来,婉娈(luán)潇湘深。
译文:从远方来到此处,无法了解这江河有多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¹秋音。
译文:柑橘柚子生产于南方,南飞的大雁只留下秋天的声音。
注释:¹遗:余,留。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译文:下方芳草绵延不尽,上边的橘林正当茂盛。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
引烛窥洞穴,凌波¹睥天琛²
译文:拿着火烛探寻那幽深洞穴,那奔腾的波涛好似天然的珍宝。
注释:¹凌波:奔腾的波浪;波涛。²天琛:天然出產的珍宝。
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
蒲荷¹影参差,凫(fú)鹤雏(chú)淋涔(cén)²
译文:香蒲与荷花纵横交错,那些才出生不久的野鸭、白鹤幼鸟也被淋的浑身湿透。
注释:¹蒲荷:香蒲与荷的合称。²淋涔:水流滴貌。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
浩歌¹惜芳杜,散发轻华簪(zān)
译文:放声高歌为那甘棠惋惜,用簪子轻轻的挽起散发。
注释:¹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译文: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心中愁苦泪流满面,不禁打湿衣衫。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
(yuān)飞戾(lì)霄汉,蝼蚁制鳣(zhān)(xún)
译文:鸢鸟极度渴望飞上那遥远天河,渺小的蝼蚁也可以制住比它强大的大鱼。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译文:国家正值强大繁荣时期,好似被日月照耀那般耀眼。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译文:君主虽然知道重视贤臣,但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被埋没而无法施展抱负。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层城¹登云韶²,王府锵(qiāng)球琳³
译文:王宫中的音乐未曾停止,王府环佩声不觉。
注释:¹层城:指京师;王宫。²云韶:黄帝《云门》乐和虞舜《大韶》乐的并称。后泛指宫廷音乐。³球琳:球、琳皆美玉名。亦泛指美玉。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译文:正因为我希望能为国尽力,所以更加应该劝诫君王啊。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¹公子²无忌者,魏昭王³少子,而魏安釐(xī)异母弟。昭王薨(hōng),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译文:魏国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登上王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注释:¹魏:战国时国名,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魏晖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²公子:诸侯的儿子,后来官僚的二子也称公子。³魏昭王:名遬(古“速”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前年。⁴安釐王:名圉(yǔ),在位时间为公元前~前年。釐:也写作“僖”。⁵异母弟:同父不同母的弟弟。⁶者……也:最常见的判断句式,可译为“……是……”。⁷薨:周代,诸侯死了叫薨;后代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⁸即位:指帝王登位。⁹封:古代帝王把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为人,仁¹而下士² ,士无³不肖,皆谦而礼交,不敢以¹⁰富贵骄¹¹士。士以此¹²方数千里争¹³往归¹⁴之,致¹⁵食客¹⁶三千。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¹⁷¹⁸魏十余年。
译文:公子为人,待人仁爱,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凡是士人,不论德才高低,公子都谦逊地有礼貌地同他们结交,不敢凭仗自己的富贵对士人骄傲。因此,方圆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着去归附他,他招来了食客三千人。在这个时候,各国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又有很多门客,有十多年不敢施加武力打魏国的主意。
注释:¹仁:仁爱。²下士:恭谦地对待士人。下:谦让。³无:不论。⁴贤:有才德。⁵不肖:无才德,于贤相对而言。⁶而:顺承连词,可不译。⁷礼交:按一定礼节与人交往。⁸之:他们,代“士”。⁹以:凭仗。¹⁰其:他的,代信陵君。¹¹骄:骄傲地对待,形容词用作动词。¹²以此:因此。此:代上句内容,甚言区域之广。¹³争:争先恐后。¹⁴归:投奔,归附。¹⁵致:招来。¹⁶食客:亦称门客,指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并为主人效劳的人。¹⁷加兵:施加兵力,及发动战争。¹⁸谋:图谋,做侵犯的打算。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报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魏有隐士¹曰侯嬴(yíng),年七十,家贫,为大梁²夷门³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¹⁰监门¹¹困故¹²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¹³,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jì)¹⁴,虚左¹⁵,自迎夷门侯生¹⁶。侯生摄敝(bì)衣冠¹⁷,直上¹⁸载公子上坐¹⁹,不让,欲以²⁰²¹公子。公子执辔(pèi)²²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²³在市屠(tú)²⁴中,原(yuàn)²⁵枉车骑(jì)²⁶²⁷之。”公子引车²⁸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pì)(nì)²⁹,故³⁰久立与其³¹客语³²,微察³³公子,公子颜色³⁴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³⁵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³⁶;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jì)皆窃³⁷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³⁸不变,乃³⁹⁴⁰客就车。至家,公子引⁴¹侯生坐上坐⁴²,遍⁴³⁴⁴宾客,宾客皆惊。酒酣(hān)⁴⁵,公子起,为寿⁴⁶侯生前。侯生因⁴⁷谓公子曰:“今日嬴之⁴⁸⁴⁹公子亦足⁵⁰⁵¹!嬴乃⁵²夷门报关者⁵³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⁵⁴有所过⁵⁵,今公子故⁵⁶过之⁵⁷。嬴欲就⁵⁸公子之⁵⁹名,故久立⁶⁰公子车骑市中,过客⁶¹,以⁶²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⁶³小人,而⁶⁴以公子为长者⁶⁵,能下士也⁶⁶
译文: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里贫穷,做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么个人,就去拜访他,想送他一份厚礼,侯嬴不肯受,说:“我修养品德,保持操行的纯洁,已经几十年了,终竟不能因为看守城门穷困的缘故接受公子的财物。”公子于是办了酒席,大会宾客。(宾客)坐好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走上车子,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公子握着缰绳,(态度)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你的车马去访问他。”公子就驱车进入肉市。侯生下了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傲视着,故意久久地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一面)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相和贵族以及其他宾客坐满堂上,等待公子开宴;市上的人都看着公子握着缰绳驾车,公子的随从都暗地骂侯生。侯生看见公子(温和的)脸色始终没有改变,才辞别朱亥登上车子。到了公子家中,公子领侯生坐在上座上,向侯生一个一个地介绍宾客,宾客都很吃惊。酒喝得正痛快的时候,公子站起来,到侯生面前向他敬酒。侯生于是对公子说:“今天我难为您也算够了。我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公子却亲自委屈自己的车马,亲自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逾越常礼之处,但今天公子特意逾越常礼。然而我想要成就公子爱士的美名,(所以)故意让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市场中,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却更加恭敬。街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认为公子是有德性的人,能够谦虚地对待士人。”
注释:¹隐士:封建时代称隐居民间不肯做官的人。²大梁:魏国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³夷门:大梁城的东门。⁴监者:守门人。⁵之:他,代侯嬴。⁶厚遗:丰厚地赠送,即赠送丰厚的礼物。遗:赠送。⁷臣:我,秦汉前表示谦卑的自称。⁸洁行:使品德纯洁。洁:使……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⁹终:终究。¹⁰以:因为。¹¹监门:指看守城门。¹²故:缘故。¹³置酒:备办酒席。¹⁴从车骑:带着随从车马。从:使……跟从,动词的使动用法。¹⁵虚左:空出尊位。古代乘车以左位为尊。¹⁶生:先生的省称。¹⁷摄敝衣冠:撩起破旧的衣服。摄:拉、拽、撩起。敝:破旧。衣冠:衣服。偏义复词,冠没有意义。¹⁸直上:径直上(车)。¹⁹载公子上坐:把自己安置在公子左边的尊位上。载:安置,搁。上坐:尊位,上位。坐,同“座”。²⁰以:凭借,“以”后省宾语“之”。之,代侯生上述行动。²¹观:观察。²²执辔:握着驭马的缰绳(亲自驾车)。²³客:这里指朋友。²⁴市屠:肉市。²⁵原:同“愿”,希望。²⁶枉车骑:委屈“您的”车马随从。²⁷过:访问,看望。²⁸引车:带领车骑。²⁹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睛看,表示旁若无人的傲慢神态。³⁰故:副词,故意。³¹其:他的,代侯生。³²语:说话。³³微察:偷偷地观察。察:与上文“观”互文见义。³⁴颜色:脸色。³⁵宗室:与国君或皇帝同一祖宗的贵族。³⁶举酒:开宴的意思。³⁷窃:暗地,偷偷地。³⁸终:副词,始终。³⁹乃:副词,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表示衔接,可译为“然后”“于是”。⁴⁰谢:告辞。⁴¹引:导引。⁴²上坐:尊位。坐:同“座”,名词。“上坐”前的“坐”为动词。“上坐”前省介词“于”(在)。⁴³遍:周遍,一个一个地。⁴⁴赞:见(xiàn),这里是介绍的意思。“赞”是使动用法。⁴⁵酒酣:饮酒兴尽畅快。⁴⁶为寿:也叫上寿,意思是向尊者献酒,并致辞祝颂。“侯生前”之前省介词“于”(向)。⁴⁷因:于是。⁴⁸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⁴⁹为:难为,作难。⁵⁰足:够。⁵¹矣:啦,表示事物的既成状态,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⁵²乃:(仅仅)是。⁵³报关者:名词性“者”字短语,守城门的人,即负责开关城门的人。关:门栓。⁵⁴不宜:不应该。⁵⁵有所过:有逾越常礼之处。所过:名词性“所”字短语,作“有”的宾语。过:逾越。⁵⁶故:特意。⁵⁷过之:逾越常礼。之:代词,指向侯生“遍赞宾客”一事。⁵⁸就:成就。⁵⁹之:的,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示领属关系。⁶⁰立:使……立,动词的使动用法。“市中”前省介词“于”(在)。⁶¹过客:访问朋友。过:访问。⁶²以:介词,后省宾语(之)。⁶³以……为……:文言中表示意谓意义的格式。以:是表“译文”意义的动词,与“为”字相配,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表示对人或事的看法或判断,相当于“认为……是……”。⁶⁴而:连词,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出。⁶⁵长者:有德性的人。⁶⁶也:表肯定语气。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于是¹罢酒²,侯生遂³上客。
译文:于是结束宴会。侯生就成了公子的上客。
注释:¹于是:承接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²罢酒:结束宴会。³遂:就。⁴为:成为,做了。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¹(tú)²朱亥(hài),此子³贤者,世莫能知,故屠间耳。”公子往,数(shuò)¹⁰¹¹之,朱亥故¹²不复谢¹³。公子怪之¹⁴
译文:侯生对公子说:“我访问的屠夫朱亥,这个人是有才德的人,世上没有哪个人了解他,因此隐居在屠户中间。”公子就前往朱亥家,屡次向他问候。朱亥故意不答谢。公子对此感到奇怪。
注释:¹所过:名词性“所”在短语,意即“访问的”。²屠者:以屠宰牲畜为业的人,可译为“屠夫”。³子:古代男子的尊称。⁴贤者:有才德的人。⁵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⁶知:了解。⁷故:所以。⁸隐:埋没,作“隐居”讲,也通。⁹耳:助词,表示范围的仅此性,相当于“而已”,这里可不必译出。¹⁰数:多次。¹¹请:拜访他,代朱亥。¹²故:故意。¹³复谢:答谢,问访。¹⁴怪之:以之为怪,意即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属意动用法。之:指代上面两句的内容。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¹已破赵长平²军,又进兵围邯(hán)(dān)³。公子姊(zǐ)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shuò)(wèi)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jiàng)军晋鄙(bǐ)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¹⁰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¹¹¹²¹³,而¹⁴诸侯敢救赵者¹⁵,已¹⁶¹⁷赵,必移兵¹⁸先击之¹⁹。”魏王恐,使人止晋鄙²⁰,留²¹军壁²²(yè)²³,名²⁴为救赵,实持两端²⁵²⁶观望²⁷。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zhǔ)²⁸于魏,让²⁹魏公子曰:“胜³⁰所以³¹自附³²为婚姻³³³⁴,以³⁵公子之高义³⁶,为³⁷能急人之困³⁸。今³⁹邯郸旦暮降秦而⁴⁰魏救不至,安在⁴¹公子能急人之困也⁴²!且⁴³公子纵⁴⁴⁴⁵胜,弃⁴⁶⁴⁷降秦,独⁴⁸不怜公子姊邪⁴⁹?”公子患之⁵⁰,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⁵¹不听公子。
译文: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打败了赵国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王请求救兵,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军队援救赵国。秦昭王派使臣告诉魏王说:“我进攻赵国(都城),早晚之间就要攻下来;如果诸侯有敢援救赵国的,我在攻克赵国后,一定调遣军队首先攻打它!”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晋鄙停止前进,把军队驻扎在邺,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两面讨好,以观望局势的变化。平原君的使臣连续不断地来到魏国,责备魏公子道:“我之所以自愿高攀您结为姻亲,是因为公子义气高尚,是能够关心和解救别人困难的。现在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了,魏国的救兵却还没有来,公子能关心和解救别人的困难这一点又表现在哪里呢!况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公子为此事发愁,屡次请求魏王发兵,同时让自己的门客和辩士用各种理由劝说魏王,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
注释:¹秦昭王:即昭襄王,名则,在位时间为公元前~前年。秦破赵长平军,在公元前年。秦昭王命白起为大将军,在长平大败赵军,活埋赵军降卒四十万人,赵国大为震惊。²长平:赵地,在今山西省高平县。³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⁴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的父亲。⁵平原君: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任赵相。公元前年,秦兵围邯郸,他组织力量坚守。⁶数:多次。⁷遗:致送。⁸将:统率。⁹众:这里指军队。¹⁰使使者:派遣使者。前一个“使”为动词,派遣。后一个“使”与“者”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用来指代人,意即“出使的人”(使臣)。¹¹旦暮:早晚间,形容很短时间。¹²且:副词,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可译为“就将”,“将要”。¹³下:动词,攻下。¹⁴而:这里用为假设连词,如果。¹⁵者:语助词,用在表假设的分句的末尾,可译为“的话”。¹⁶已:时间副词,可译为“在……之后”。¹⁷拔:攻克,与上文的“下”为近义词。¹⁸移兵:调动军队。¹⁹之:它,代“诸侯”。²⁰止晋鄙:叫晋鄙停止前进。止:使……停止。²¹留:使……停留,都表使动。²²壁:原义是营垒,这里是安营驻扎的意思。²³邺:魏地名,靠近赵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前省略介词“于”(在)。²⁴名:名义上。²⁵持两端:手握两头,比喻对双方采取两面手法,不敢得罪或支持哪一方。²⁶以: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²⁷观望:怀着犹豫的心情,观看形势的变化。²⁸冠盖相属:指使者相连续。冠:帽子,借指礼服。盖:车盖,借指华美的车子。冠盖:指使者。相属:连续不断。²⁹让:责备。³⁰胜:平原君(赵胜)自称,可译为“我”。³¹所以……: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缘故”或“之所以……”。³²自附:自愿地依附。³³婚姻:亲戚,因男女婚嫁而结成亲戚。³⁴者:表句中停顿,并提示下文将有所说明。³⁵以:因为。³⁶高义:高尚的道义。³⁷为:是。³⁸急人之困:为别人的困苦焦急操心。急:形容词用作动词。³⁹今:如今。⁴⁰而:然而。⁴¹安在:(表现)在哪里。安,疑问代词,表处所,作动词(在)的宾语,倒置。⁴²也:与(安)配合,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⁴³且:连词,况且,表转换话题。⁴⁴纵:连词,纵然,即使。⁴⁵轻:看不起,形容词用作动词。⁴⁶弃:抛弃。⁴⁷之:我,代平原君。⁴⁸独:副词,可译为“难道”“竟(然)”。⁴⁹邪:吗。⁵⁰患之:为这件事担忧。患:忧虑。之:指赵求救而魏王不肯救。⁵¹终:始终。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故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自度(duó)¹²不能得之于王³,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shèng)¹⁰,欲以¹¹客往赴秦军¹²,与赵¹³¹⁴死。行过¹⁵夷门,见侯生,具¹⁶告所以¹⁷¹⁸死秦军¹⁹²⁰。辞决²¹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²²²³!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²⁴,曰:吾所以待侯生²⁵者备²⁶²⁷,天下莫²⁸不闻,今吾且²⁹死,而侯生曾³⁰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³¹有所失³²³³?”复引车³⁴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故³⁵知公子之³⁶还也。”曰:“公子喜士,名³⁷³⁸天下。今有难,无他端³⁹,而⁴⁰欲赴秦军⁴¹,譬(pì)⁴²⁴³肉投馁(něi)⁴⁴虎,何功之有⁴⁵⁴⁶?尚⁴⁷⁴⁸⁴⁹客?然公子遇⁵⁰臣厚⁵¹,公子往而⁵²臣不送,以是⁵³知公子恨之⁵⁴复返也⁵⁵。”公子再拜⁵⁶,因⁵⁷⁵⁸。侯生乃⁵⁹(bǐng)⁶⁰(jiàn)⁶¹曰:“嬴闻晋鄙之兵符⁶²常在王卧⁶³内,而⁶⁴如姬(jī)⁶⁵最幸⁶⁶,出入王卧内,力⁶⁷能窃(qiè)⁶⁸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⁶⁹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⁷⁰能得。如姬为⁷¹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⁷²欲为公子死⁷³,无所⁷⁴⁷⁵,顾⁷⁶未有路⁷⁷⁷⁸。公子诚⁷⁹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⁸⁰,则⁸¹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⁸²,此五霸之伐⁸³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⁸⁴盗兵符与公子。
译文:公子自己估计,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救兵,决计不独自活着而使赵国灭亡,于是邀请门客,准备了一百多量车,想率领门客去同秦军拼命,与赵国人死在一起。走过夷门时,会见侯生,把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情况和原因全告诉侯生。告别出发,侯生说:“公子努力吧!我不能跟您一道去。”公子走了几里路,心理不愉快,说:“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现在我即将去死,可是侯生连一言半语送我的话都没有,我(对他)难道有礼节不周到的地方吗?”便又调转车子回来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公子会回来的。”接着说:“公子喜爱士人,名称传遍天下。现在有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赶去同秦军拼命,这就像拿肉投给饿虎,有什么用处呢?公子还用门客干什么!然而公子待我恩情深厚,公子前去(拼命)而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对此感到遗憾,一定会再回来的。”公子拜了两拜,于是询问(该如何做)。侯生于是摒退众人,暗中(对公子)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宠爱,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她有办法能够偷到它。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如姬悬赏请人报仇有三年了,从魏王以下,都想办法替她报杀父之仇,但没有人能够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下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出力,即使)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果真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兵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公子依从他的计策,去请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出兵符交给公子。
注释:¹度:估量,推测。²终:终究。³得之于王:从魏王那里得到给赵的援助。之:贷出兵救赵的事。于:从。⁴计:决计,打算。⁵不独生:不独自活着,即下文“与赵俱死”的意思。⁶令:使,让。⁷乃:副词,于是,表示前后两个分句的衔接。⁸宾客:止门下的食客。⁹约:准备。¹⁰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¹¹以:率领。¹²赴秦军:赶去与秦军拼命。赴:奔走以从事,这里有舍身投入的意思。¹³赵:指赵国将士。¹⁴俱:副词,一同。¹⁵过:经过,与上文“过客”“有所过”等的“过”,含义不同。¹⁶具:备,都,完全。¹⁷所以:表原因,这里可译为“之所以”。¹⁸欲:将要。¹⁹死秦军:与秦军拼命,与秦军同归于尽。²⁰状:情况。这是个双宾语句,省近宾语“之”,“之”代侯生。译时用“把”字将远宾语提到谓语“具告”前。²¹辞决:辞别,告别。辞:告。决:通“诀”。²²勉之:努力。之:为凑足一个音节,无义。²³矣:吧,表祈使语气。²⁴快:痛快。²⁵所以待侯生:名词性短语,意即“用以对待侯生的礼节”。²⁶备:完备,周到。²⁷矣:了,表肯定语气。²⁸莫:没有谁,无指代词。²⁹且:副词,将要。³⁰曾:副词,表示事实出人意外或已达到某种极限。竟(然),简直。³¹岂:难道。³²所失:名词性“所”字短语,这里用来指代“礼节不周到的地方”。失:失礼,礼节不周到,与上句的“备”字相对而言。³³哉:与“岂”配合,表反问,可译为“吗”。³⁴引车:率领车骑。³⁵故:副词,早已,本来就。³⁶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³⁷名:声名。³⁸闻:传布。“天下”前省略介词“于”(到)。³⁹他端:别的办法。⁴⁰而:却,表转折。⁴¹赴秦军:舍身投入秦军。⁴²譬若:好像。⁴³以:拿。⁴⁴馁:饥饿。⁴⁵何功之有:即“有何功”,有什么作用。之:起着把宾语“何功”提前的作用。⁴⁶哉:与“何”配合,表疑问,可译为“呢”。⁴⁷尚:副词,还。⁴⁸安:为什么,何必。⁴⁹事:用。⁵⁰遇:对待。⁵¹厚:优厚。⁵²而:却。⁵³以是:因此。⁵⁴恨之:对我的行为感到遗憾。恨:遗憾。⁵⁵也:表示肯定语气。⁵⁶再拜:连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反映求计心切。⁵⁷因:于是。⁵⁸问:咨询,请教。这一句省略的成分比较多,全句的意思是:于是向侯生请教救赵的计策。⁵⁹乃:就,于是。⁶⁰屏人:叫旁人走开。屏:使……退避,动词的使动用法。⁶¹间语:密谈,私语。⁶²兵符:征调兵将用的凭证,用铜玉或竹木做成,状如虎,又成虎符,上刻文字,剖成两半,彼此相合。一半授给出征将帅,国君有命令,派人持留下的半符前去传达,两相吻合,命令才能施行。⁶³卧:卧室,寝宫。⁶⁴而:顺承连词,可不译。⁶⁵如姬:安釐王宠妃。⁶⁶幸:旧指得帝王宠爱。⁶⁷力:能力。⁶⁸窃:窃取,偷到。⁶⁹资之:为这事悬赏。之,代“如姬父为人所杀”的事。一说,资,做“蓄”解;资之,蓄为父报仇之心。⁷⁰莫:没有谁,无指代词。⁷¹为:对,介词。⁷²之:用于分句的主谓之间,表语意未完。⁷³死:这里是献出声明的意思。⁷⁴无所:是表示否定的动宾关系的习惯格式,相对于“没有什么……”。无,是个动词;所,与后边的动词相结合,作“无”的宾语。⁷⁵辞:推辞。⁷⁶顾:只是,但是。⁷⁷路:途径。⁷⁸耳:罢了,表限止语气。⁷⁹诚:副词,果真。⁸⁰许诺:答应。⁸¹则:就(会)。⁸²却秦:使秦军退却,意即打退秦军。却:使……退去,使动用法。⁸³伐:功业。⁸⁴果:果然,真的。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¹有所不受²,以³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¹⁰,大善¹¹;不听,可使击¹²之。于是公子泣¹³,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huò)(zè)宿将¹⁴,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¹⁵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¹⁶市井¹⁷鼓刀¹⁸屠者,而¹⁹公子亲数存²⁰之,所以²¹不报谢²²者,以为小礼²³无所用。今公子有急²⁴,此乃臣效命²⁵之秋²⁶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²⁷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²⁸(shǔ)²⁹公子行日³⁰,以至晋鄙军之日³¹北乡(xiàng)³²自刭³³,以³⁴送公子。”公子遂行。
译文:公子出发时,侯生说:“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为的对国家有利。公子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晋鄙不把军队交给公子,再向魏王请求,事情就一定危险了。我的门客朱亥是个屠夫可以和您一同前往,这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听从,那很好;不听从,就可以让朱亥击杀他。”于是公子哭起来。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泣呢?”公子说:“晋鄙是位叱咤风云的老将,我去(接他的兵权),恐怕他不会听从,必定要杀死他,因此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本是市场上一个操刀宰杀牲畜的人,可是公子多次亲自来慰问我,我之所以不回谢,是因为我认为小的礼节没有用处。现在公子有急难,这就是我替您贡献生命的时候了。”于是他就跟公子一同前去。公子又去向侯生辞别,侯生说:“我应当跟您去,年老了,不能去了,请让我计算公子走路的日程,在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天,我面向北方自杀,以此来送公子!”
注释:¹主令:国君(或天子)的命令。²有所不受:有时(可以)不接受。³以: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⁴便:利。⁵即:连词,即使。⁶授:授给,交给。⁷请:问,请示。⁸臣客:我的朋友。⁹与俱:跟(您)一起去。介词“与”后省宾语“之”(公子)。俱:与“偕”同义,一路同行。¹⁰听:听从。¹¹大善:很好。“使”后省兼语“朱亥”。¹²击:打死。¹³泣:流泪,低声哭。¹⁴嚄唶宿将:意思是叱咤风云很有威望的老将。嚄:大笑。唶:大叫,很有威势的样子。宿将:有威望的老将。¹⁵是以:因此。¹⁶乃:副词,帮助表判断。¹⁷市井:古代指做买卖的地方。¹⁸鼓刀:动刀,操刀。¹⁹而:可是。²⁰存:问候。²¹所以……:相当于“……的缘故(原因)”。²²报谢:答谢。²³小礼:指“所”字短语,意即“用处”。²⁴急:急难之事,形容词用作名词。²⁵效命:贡献生命。²⁶秋:时机。²⁷过谢:登门拜谢。²⁸请:请让我。²⁹数:计算。³⁰行日:行路的日程,行程。³¹以至晋鄙军之日:介宾短语作状语。以,在。³²北乡:是“乡北”的倒装,意即面向北方。乡:同“向”。晋鄙军驻地邺在大梁北边,故侯生说“北向”。³³自刭:刎颈自尽。³⁴以:送,介词,以(此)。这里有报答的意思。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栏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至邺,矫(jiǎo)¹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²,举手视³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tún)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¹⁰。朱亥袖¹¹四十斤铁椎(zhuī)¹²椎杀晋鄙。公子遂¹³将晋鄙军。勒兵¹⁴,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¹⁵。”得选兵¹⁶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¹⁷,遂救邯郸,存¹⁸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¹⁹界,平原君负²⁰栏矢²¹为公子先引²²。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²³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²⁴
译文:公子于是就出发了,到了邺城,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晋鄙合了兵符,对此感到怀疑,举起手来注视着公子,说:“现在我统率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交给的重任。如今你单车匹马来接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想要不听从(命令)。朱亥拿出袖子里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铁锤,用锤子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统率了晋鄙的军队。整顿队伍,给军中下了命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奉养父母。”(这样,)得到经过挑选的精兵八万人,进兵攻打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救下了邯郸,保存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城外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筒和弓箭给公子引路。赵王拜了两拜,说道:“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啊!”(在)这时,平原君不敢拿自己和信陵君相比。
注释:¹矫:假传,诈称。²疑之:怀疑这件事。³视:这里指瞪着眼睛仔细观察。⁴拥:持,掌握的意思。⁵屯:驻扎。⁶境:边境。邺,靠近赵国,故说“境上”。⁷单车:指单单有乘坐的车辆,没有跟随的士兵,犹言单车匹马。⁸何如哉:(这是)怎么回事呢。何如:表示对情况的询问。哉:表疑问语气,也有感叹的色彩。⁹无:不。¹⁰听:听从。¹¹袖:藏在袖子里,名词用作动词。¹²椎:通“锤”,是用以击人的武器。前一个“椎”是名词,做宾语。后一个是动词,用椎打,“杀”是它的补语。¹³遂:于是,就。¹⁴勒兵:约束,整顿军队。一说,检阅军队。¹⁵归养:回家奉养父母。¹⁶选兵:经过挑选的精兵。¹⁷解去:解除包围,撤离赵国。去:离开。¹⁸存:保存。¹⁹于:到。²⁰负:背着。²¹栏矢:简筒和弓箭。栏:盛简的器具。²²先引:在前引路,是隆重的礼节。²³及公子者:名词性“者”字短语,意即“比得上公子的人”。及:比得上。²⁴自比于人:拿自己跟别人相比。人:指信陵君。意思是邯郸被秦军围困,平原君自己不能像信陵君那样早日击退秦军,因而自愧不如。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公子与侯生决¹,至军,侯生果²北乡自刭。
译文:公子与侯生分别,到达晋鄙军中那天,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杀了。
注释:¹决:同“诀”,话别。²果:果然。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魏王怒¹公子之盗其兵符,矫²杀晋鄙,公子亦自知³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译文:魏王恼恨公子偷了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些情况。已经击退了秦军保存了赵国之后,公子派部将率领军队回归魏国,他独自和门客留在赵国。
注释:¹怒:恼恨。²矫:即矫令,假传(安釐王的)命令。³知:后面省宾语“之”,“之”代上句的内容。⁴却:使……退却,使动用法,可译为“打退……”。⁵将:前一个是名词,将军,后一个是动词,率领。

  文章以一连串的生动情节,描写信陵君与他的门客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信陵君“下士”与“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高尚品格。宴请夷门抱关者侯嬴以及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为中心事件来写,写得极为详尽,也极为精彩。侯生年老家贫,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是为世俗所不齿的。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往请,欲厚遗之”,侯生“修身洁行”不肯受。信陵君就专为他“置酒大会宾客”,并亲自赶车去迎接他,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而侯生见朱亥后,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这一系列的行动,没有丝毫勉强。侯生对信陵君多方试探,信陵君表现出来的只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信陵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深深感动了侯生,侯生终于把信陵君当成了知己,愿为他谋划,并为他献身。

  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十分生动而感人的,作者对材料的处理颇费匠心,结构很完整,又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波浪起伏。如宴请侯生一段,公子为侯生“置酒大会宾客”,当公侯将相已“坐定”后,公子却亲自赶车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门侯生”,情节顿生波折;侯生坐车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车骑过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见朱亥后又故意“久立、与其客语”,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再如“窃符救赵”一段中,邯郸被围,赵王求救于魏,魏王派晋鄙领兵救赵。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说:“诸侯有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于是魏王“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使文章再生波折。公子力劝魏王救赵,“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无奈,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等于以卵击石,人们不能不为公子担心。公子“行过夷门,见侯生”,“辞决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情节发展到这里为之一顿。公子“行数里,心不快”,以为“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复引车还,问侯生”,文章又一波折,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并推荐朱亥同行。人们预感到情节发展的前景:为了救赵存魏,屡立战功、受人崇敬的老将军晋鄙不得不被杀,真是惊心动魄,不能不使人为之心动。

  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当矫杀晋鄙救赵后,赵王“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这时有门客劝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于是他“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当他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派人请他回国时,他下令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为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责备他,“语未及卒”,他“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这些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信陵君的一些弱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精神。这些描写,无损于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锦南¹何有?有条²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qiú)³。颜如渥(wò),其君也哉!
译文: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
注释:¹锦南:锦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²条:树名,即山楸。材质好,可制车板。³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⁴渥:涂。⁵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
锦南何有?有纪¹有堂²。君子至止,黻(fú)³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
译文: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注释:¹纪:山角。一说通“杞”,杞柳。²堂:山上宽平处。一说通“棠”,棠梨。³黻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⁴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⁵将将:同“锵锵”,象声词。⁶考:高寿。⁷亡:通“忘”。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哉’者,疑而未定之意。”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理由较充足,可信为周遗民之作。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亦别开生面,可备参考。 又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人亦意见不一。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方氏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大约就作于那时期。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悖物。”《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山。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寓戒于颂一石两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而另一解,诗只是对主君的赞扬。纵观秦风各部与其他各师不同不是大多言色,如果按本诗前文到最后的意思承接来看只是对秦君的赞扬,参照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可以解释为第二种。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51-253页

zhōngnán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zhōngnányǒu yǒutiáoyǒuméi jūnzhìzhǐ jǐnqiú yándān jūnzāi 
zhōngnányǒu yǒuyóutáng jūnzhìzhǐ xiùcháng pèiqiāngqiāng shòu寿kǎowàng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秋气集南涧¹,独游亭午²时。
译文: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注释:¹南涧:地处永州之南,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²亭午:正午,中午。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回风一萧(xiāo)(sè)¹,林影久参差。
译文: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注释:¹萧瑟:秋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音。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始至风有得,稍深遂忘疲。
译文: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jī)¹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译文: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注释:¹羁:系住。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去国魂已远¹,怀人泪空垂。
译文: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注释:¹远:一作“游”。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生¹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译文: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注释:¹孤生:孤独的生涯。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索寞¹竟何事,徘(pái)(huái)只自知。
译文: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注释:¹索寞:枯寂没有生气,形容消沉的样子。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qī)¹
译文: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注释:¹期:约会。

  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这种心情。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这是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也曾对此诗作过较好的分析。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发端有力。‘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直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蕴味深长,“平淡有思致”。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7-92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