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禽满树不知名,五色毛衣百种声。前度西郊春宴罢,穿帘瞥见是莺莺。
山禽满树不知名,五色毛衣百种声。前度西郊春宴罢,穿帘瞥见是莺莺。

shīzhīchǎnsānshíliù--yún

shānqínmǎnshùzhīmíngmáobǎizhǒngshēngqián西jiāochūnyàn穿chuānliánpiējiànshìyīngyīng

纪昀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 1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本诗是在洛阳送奚三回扬州的诗。主题、结构,和送辛大的诗《都下送辛大之鄂》完全一样。

  前四句说扬州是茫茫无涯的水乡,乘船回去都要依仗顺风。我羡慕你从此路回去,不久就可以见到家乡。“朝夕”即“旦夕”,亦即不久”。

  下四句说自己也离家已久,恨不能同你一起回南。将来如果你有书信来,我们也许可以在江上会晤。这意思是说:那时我也可能回家了。

luòxiàsòngsānháiyángzhōu--mènghàorán

shuǐguóbiānzhōuxínggòng使shǐfēng

xiànjūncóngcháojiànxiāngzhōng

jiājiǔnánguīhèntóng

yīnshūruòyǒuwènjiāngshànghuìxiāngféng

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
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zhuó)(shù)羞之奠(diàn)¹,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
译文:某年、某月、某日,韩愈恭敬地用清酒和多种佳肴作为祭品,祭奠去世的朋友柳子厚的魂灵。
注释:柳子厚:柳宗元。子厚,柳宗元的字。¹清酌庶羞:清酒与多种佳肴。“羞”同“馐”。
嗟嗟子厚,而至然耶!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梦一觉;其间利害,竟亦何校?当其梦时,有乐有悲;及其既觉,岂足追惟。
(jiē)¹子厚,而至然²耶!自古莫不然³,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梦一觉;其间利害,竟亦何校(jiào)?当其梦时,有乐有悲;及其既觉,岂足追惟
译文:唉,子厚,竟死了!自古以来没有人不如此,我又悲叹什么呢?人活在世上,好像一场梦,其中的好坏,又计较什么呢?当人在梦中时,有欢喜有悲伤;等到人醒来以后,哪里值得追思呢?
注释:¹嗟嗟:悲叹声。²然:如此。³莫不然:谓人谁无死。⁴觉:睡醒。⁵利害:利益和危害。⁶校:计较。⁷惟:思。追惟,追思。
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子之中弃,天脱馽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词。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子之自著,表表愈伟。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复,群飞刺天。
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¹青黄²,乃木之灾。子之中弃³,天脱馽(zhí)(jī);玉佩琼琚(jū),大放厥(jué)。富贵无能,磨灭谁纪¹⁰?子之自著¹¹,表表¹²愈伟。不善为斫(zhuó),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¹³。子之视人,自以无前¹⁴;一斥¹⁵不复,群飞刺天¹⁶
译文:大凡事物产生,不愿意成材,祭祀用的酒器又加上青黄的文饰,是木材的灾祸。你宦途中被斥逐,上天除去你的羁绊,你的文章如同美玉制成的玉佩,晶莹剔透,闪烁其词,极力铺陈。而那些富贵而没有才能的人,声名磨灭又有谁知道,可是你的名声却越来越高。不擅长砍削的人(砍削的时候)一定会指头流血,头上冒汗,而技术高超的工匠只能在一旁观看,手缩在袖子里面。你的文章不为当世所用,竟让我们这些无能之辈掌握大权。你一旦被斥逐,再没有复官,而朝廷里充满了碌碌之人。
注释:¹牺尊:古代酒器。尊,同“樽”。²青黄:涂在酒器上的色彩。³中弃:指中年弃世。柳宗元生于年,卒于年,享年四十六岁。一说,指中年弃置遭贬谪。⁴馽:绊住马脚。也作“絷”。⁵羁:马络头。⁶玉佩:喻文章之贵。⁷琼琚:喻音节之美。⁸大放厥辞:即大展文才。⁹磨灭:消亡。¹⁰纪:记录。¹¹著:著述。¹²表表:卓异,特出。¹³制:制诰。韩愈元和元年(年)冬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¹⁴自以无前:不念旧恶,即《柳子厚墓志铭》中“勇于为人”的意思。¹⁵斥:贬斥,贬谪。¹⁶群飞刺天:指小人飞黄腾达。一说指流言蜚语甚嚣尘上,传到皇帝耳中。
嗟嗟子厚,今也则亡。临绝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观势厚薄;余岂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实命我;犹有鬼神,宁敢遗堕?念子永归,无复来期。设祭棺前,矢心以辞。呜呼哀哉,尚飨!
嗟嗟子厚,今也则亡。临绝之音,一何琅(láng)琅?遍告诸友¹,以寄厥(jué)²。不鄙³余,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观势厚薄;余岂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实命我;犹有鬼神,宁敢遗堕(duò)?念子永归,无复来期。设祭(jì)棺前,矢心以辞。呜呼哀哉,尚飨(xiǎng)
译文:唉,子厚,现在竟去世了。临终前的声音,多么清晰呀。全告诉各位朋友,希望托付幼小遗孤。看得起我你也把死后之事托付于我。凡是当今的人与人之间交往,都要观察对方势力如何,我怎么能够保证,可以承担起你的托付?不是我了解你,你诚心托付于我;上有鬼神,我那里敢忘记怠慢你的嘱托呢?希望你永归,不再有来期。在棺前设祭,把心中的话说出来。悲哀呀,请享用祭品吧!
注释:¹诸友:指刘禹锡、李程、韩愈、韩泰、韩哗等。柳宗元诀别诸友,多为刘禹锡为之分驰,见刘禹锡《祭柳员外文》。²以寄厥子:柳宗元死时,长子才四岁,次子始生。寄,寄托。³鄙:庸俗。⁴谓:认为。⁵托以死:以死后之事相托。⁶遗堕:遗落,忘记。⁷矢心:自誓。矢,同“誓”。⁸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后世祭文末尾多用此二字。

  作者在这篇祭文中极力称赞柳宗元文词之美,对他才高而不用于世的遭遇表示不平,并允其所托。字字句句殷勤恳切,宛如面谈。

  祭文有固定的首尾格式,中间是正文,一般多用四言韵语,本篇亦然。一起四句,哀痛之极,而用反复咏叹的方式出之。“自古莫不然”全文只这一个五字句,这是有意加重,若换成“自古皆然”就平庸无力了。由这一句引起下面几层,说明死生是自然规律。这本来是“人生如梦”的老生常谈,但韩愈一分疏,就化腐朽为清新了。而中间提到的“利害”、“悲乐”,又为正文第二段的根据,似叹似慰,悠然不尽。

  “凡物之生”起,是对柳子厚的文章和遭遇兴发的无限感慨。前四句用《庄子·天地篇》的话:“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樽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百年巨木,良材也,砍削雕镂之,作成祭器“牺尊”,又加青黄文饰,诚然精美了,而失去木之本性。这一比喻说明“多才为患害”,为的是从反面引起下面的议论。“子之中弃”四句,说明子厚虽宦途中被斥逐,而从文章的成就说,这是天的帮助,解除富贵于己的束缚,得以大写文章,是好事,言外不必哀伤。“富贵无能”四句是对上文的比较(与富贵者)和引申,表明子厚以文章自显,必然不朽。这些意思,也见于他的《柳子厚墓志铭》中。如“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说得更为明白。下面“不善为斫”四句,文章又生波澜,用比喻表明得用于世者不一定有真本领,而真正的“巧匠”却往往被闲置,引起后面八句为柳子厚之不见用抱屈。这八句分两层,都用对比的形式为子厚鸣不平。妙在全用逆笔,先写子厚之“不用”,再写飞黄腾达者多是无能之辈。特别是“一斥不复”,概括子厚的仕履;“群飞刺天”,表示庙堂上充斥无能之辈,对比异常强烈。这一节是祭文的主体。一般祭文在这里多是铺陈死者的功业和两人的交往;愈却只写柳子厚才高而不见用,但中间却充满郁塞不平之气,譬喻和正反对比杂糅在一起,苍茫不尽。

  最后一段是表述自己的态度。柳宗元临死之前寄信给刘禹锡,希望在抚养幼小遗孤、载柩归葬先茔的事情上,得到朋友们的帮助,又托韩愈作墓志,见于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所述。所谓“退之承命,改牧宜阳,亦驰一函,候于便道,勒石垂后,属于伊人”,即指此事。时韩愈正由潮州刺史改任袁州。了解刘禹锡这段话。才能理解此文最后一段感情的沉重。“嗟嗟子厚”是承上一段来,认为子厚这样的高才,应该有用世之日,然而“今也则亡”,死者不可复生,这里有无限哀伤和感触隐于其中。“临绝之音”起,引起全段。从诸友引到自己,看出子厚对自己的信托。这段文章如果是凡手,说到这里,就可以表态了,那样平直而无波澜。韩愈却插人“凡今之交”四句从反面激起浪涛。只读这四句好像韩愈不肯接受任务似的,实际正是为了反衬下文表明子厚相知之深,托己之重,这是逆笔,要善于体会。“非我知子”四句就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犹有鬼神,宁敢遗堕”,等于指天发誓,所以前人评这四句“语意真挚,可贯金石”,“止此已足,血诚自任之语,似淡而实深,极沉郁恻怛之致”(《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三),是搔着痒处的。“念子永归”四句,和篇首及本段之首相呼应。并且总结全文,“矢心以辞”又重复表明态度,这是对死者的最大安慰。

  祭文应以悲哀为主,被祭的对象有功业可纪的,应铺叙功业。柳宗元在柳州政绩为群众所称道,但韩愈这篇文章却只字不提柳的惠政,只强调柳的高才被弃、自己的感慨和表示接受柳的托孤重任。这是因为刘禹锡已经告诉韩愈要为柳写墓志,而柳的生平,墓志中不可不叙,如果祭文里再叙就要重复了。所以祭文完全撇开生平,但言文章高而“一斥不复”,令人不平,写出自己对子厚的深切悼念之怀。古文家如果同时为一个人写两篇文章,每篇的角度和材料一定要避免重复。韩愈为柳宗元写的三篇文章可以作为范例。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180-1182

月华照杵空随妾,风响传砧不到君。
月华¹照杵(chǔ)²空随妾(qiè)³,风响传砧(zhēn)不到君。
译文:月光照在杵上空空的跟随着我,风声响动带走捣衣砧上的声音却传不到你那里。
注释:¹月华:月光,月色。²杵:形容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³妾:谦辞,旧时用于女子自称。⁴砧:形容切、捶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wángwān

yuèhuázhàochǔkōngsuíqièfēngxiǎngchuánzhēndàojūnjiànyuèyīnglíng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
译文:有的人不善于赏花,只是喜爱花的外貌。
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人或¹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译文:有的人善于赏花,但只是喜爱花儿的绝妙。
注释:¹或:或许。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¹
译文:花的外貌在于颜色艳丽,颜色这种东西人是可以效仿制造。
注释:¹效:仿效。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¹
译文:花儿鲜活生动的绝妙在于精神, 精神这种传达内涵气质的东西,人是不能仿造的。
注释:¹造:仿造。

shànshǎnghuāyín--shàoyōng

rénshànshǎnghuāzhǐàihuāzhīmào

rénhuòshànshǎnghuāzhǐàihuāzhīmiào

huāmàozàiyányánrénxiào

huāmiàozàijīngshénjīngshénrénzào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山无数,烟万缕。憔(qiáo)(cuì)(shà)玉堂人物¹。倚(yǐ)篷窗²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译文:眼前是横挡的重重青山,弥漫着千万缕烟雾。看不到你憔悴的面容,分别后我独倚篷窗活活地受苦。恨不得跳进大江,随着东流的江水一块逝去。
注释: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疏斋:元代文学家卢挚的号。¹玉堂人物:卢挚曾任翰林学士,故称。玉堂:官署名,后世称翰林院。因翰林院为文人所居之处,故元曲多称文士为“玉堂人物”。²篷窗:此指船窗。

  “山无数,烟万缕。”,一方面是直道眼前精算,渲染分手时的气氛,一方面也有起兴与象征的意义。那言外之意是说:无数青山将成为隔离情人的障碍,屡屡云烟犹如纷乱情丝,虚无缥缈而绵不绝延。

  “憔悴煞玉堂人物。”,原来尽管行程缓缓,“山”、“烟”等外景不时扑入眼帘,而在作者脑海中浮现、心底里念叨的是卢挚。由景到人,说出送别之人的悲凉意绪,实业反衬出自己的悲伤。“憔悴煞”与卢挚所作“痛煞”相呼应,表现出卢挚对珠帘秀的一片深情,同时也形象地道出了别离的痛苦。

  “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据卢挚原作中“华传尔载将春去也”一句可知,珠帘秀将乘船离去,也许这是一次长久的离别,也许是一去不返,成为永诀,因双方的心情都很沉重。行舟将发,作者想到等待自己的是寂然一身,孤倚难眠,只有那滔滔的江水与悠悠的离恨与自己做伴,这样的处境实在难以忍受,因而说是“活受苦”。由此而想到了死,一死了之,岂不万事都得到了解脱。“恨不得随大江东去”一句就是这种心愿的表白。至此,作者的感情到达了高潮,全曲也在悲锴沉痛的调子中结束。可贵的是,作者以死殉情的愿望不是用哀艳低沉的调子写出,而是以慷慨悲凉的词语表现。

  《寿阳曲·答卢疏斋》这首小令一改男女情爱的意象,把脉脉之情置在无数山中,万缕烟里,以及东去的大江之上,全然都是开阔宏伟的大自然意象。曲中也用了“煞”字,但这一字用得巧妙,以“代言体”的角度让这位玉堂人物自己去憔悴了。“大江东去”是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演绎过来,竟用到了思爱之情上,这也是此曲的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何艳丽.《元曲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08-01:136
2、 陈君慧.《元曲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1日:148

luòméifēng··shānshù--zhūliánxiù

shānshùyānwànqiáocuìshātángrénpéngchuāngshēnérhuóshòuhènsuíjiāngd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