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银蟾挂柳梢,才收官舫泊塘拗。昏烟欲合孤城闭,远水微明小港交。
已是银蟾挂柳梢,才收官舫泊塘拗。昏烟欲合孤城闭,远水微明小港交。
寒鹭多情时近客,栖乌贪睡懒离巢。玲珑方塔犹相伴,一夜风铃尽意敲。
寒鹭多情时近客,栖乌贪睡懒离巢。玲珑方塔犹相伴,一夜风铃尽意敲。
纪昀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 1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山色¹江声²共寂(jì)(liáo),十三陵³树晚萧萧
译文: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注释:秣(mò)陵:金陵,即南京。¹山色:钟山的景色。²江声:长江的水声。³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⁴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中原事业¹如江左²,芳草何须怨(yuàn)六朝³
译文: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注释:¹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²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³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 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 “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虚实相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寓兴亡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之中,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绝句三百首》.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第294页—第295页

líng怀huái--lánxìng

shānjiāngshēnggòngliáoshísānlíngshùwǎnxiāoxiāo

zhōngyuánshìjiāngzuǒfāngcǎoyuànliùcháo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黄鹤(hè)¹西²楼月,长江万里情。
译文:黄鹤楼西天的月亮,长江万里的流水,那就是我的心,我的情!
注释:¹黄鹤: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之黄鹤楼。²“西:一作”高“。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译文:春风三十多次去了又来,这些年里我徒然怀念着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送尔难为别,衔(xián)杯惜未倾。
译文:现在来送你,分别实难,举起酒杯不忍一下子喝空。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湖连张乐¹地,山逐泛舟行。
译文:山崖追逐着流荡的行舟,湖水连着黄帝置乐的洞庭。
注释:¹张乐:奏乐。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nuò)为楚人重¹,诗传谢朓(tiǎo)²
译文:作为楚人,你最重视自己的诺言,你的诗也如谢朓一样清丽。
注释:¹诺为楚人重:司马迁《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²诗传谢朓清:谓谢朓诗以清丽著名。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沧浪吾有曲¹,寄入棹(zhào)²声。
译文:我也有一曲《沧浪歌》,一边行船,一边吟唱。
注释:¹沧浪吾有曲:沧浪即《沧浪歌》。此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²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这是一首送三友人的诗。诗中首句“黄鹤西楼月”,写得江天一色,风清月朗。次句“长江万里情”则用来衬托诗人送储邕之情,手法含蓄,耐人寻味。李白对朋友的感情是十分诚挚的。他曾在《赠汪伦》中用“水深千尺”来衬托情谊的深厚。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写得时光流转,故地萦怀。武昌是储邕曾游之地,却已有三十年的暌违。李白夜深怀友不眠,从西窗望见:黄鹤楼的月色,武昌城的烟树,便想起三十年前和储邕交游的情景,故说“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将储邕欲往重游的激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送尔难为三,衔杯惜未倾”,描绘出一幅友人储邕离三诗人到武昌的伤感惜三景致。“难为三”,意寓以离三为难。“惜未倾”,意寓惜三情深,频频劝酒,以不忍举起酒杯一下子喝空为惜。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黄帝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所以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舟行处会途经多座山,好像众山在追逐行舟一般。因此,储邕前往武昌,途经“张乐地”,也是说其所途经的地方。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借用楚人重诺言、诗如谢朓般清丽来寄寓诗人送三时的祝托话。楚人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曹丘生扬季布之名于天下。谢朓字玄晖,有美名,昔日曾经游楚赋诗,至今传颂谢朓的诗极为清丽。可见李白与友人储邕之间情意的深切。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借用《沧浪歌》典故,来寄寓出诗人不忘武昌之情,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现了李白待人至诚之意。正如《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因送朋友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中间四句是写与储邕的惜三之情,末后四句是送三时的祝托话。此诗全幅结体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怀念和对储邕的留恋。

参考资料:
1、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
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532

sòngchǔyōngzhīchāng--bái

huáng西lóuyuèzhǎngjiāngwànqíng

chūnfēngsānshíkōngchāngchéng

sòngěrnánwèibiéxiánbēiwèiqīng

liánzhāngshānzhúfànzhōuxíng

nuòwèichǔrénzhòngshīchuánxiètiǎoqīng

cānglàngyǒuzhàoshēng

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
花谢水流倏(shū)¹,嗟(shū)²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chì)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³,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zān)
译文:倏忽之间,花朵凋谢,流水匆匆,感慨年少的青春时光飞逝。在那段时光里,有位佳人天生蕙质兰心,美丽的容貌何止值千金。然而因为不知名的原因,病体缠绵,让其不堪承受。即便神仙的五色灵丹也无效,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士。
注释:¹倏忽:很快地,忽然。²嗟:叹息。³翠弱红衰:形容女子生病时的衰弱。⁴缠绵:形容久病不愈。⁵胜任:承受得住。⁶委瓶簪:丢掉瓶子和簪子。指女子死亡。
人悄悄,夜沈沈。闭香闺、永弃鸳衾。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沈沈 一作:沉沉)
人悄悄,夜沈(chén)沈。闭香闺、永弃鸳(yuān)(qīn)¹。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²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yǎo)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
译文:夜色深沉,人默然无语。香闺的房门紧闭,鸳鸯被永远搁置。想来那佳人的魂魄还没走远,然而即便是鸿都方士也难以追寻。最凄苦的是,往昔的美好时光,畅饮歌唱,欢声笑语,都只成为了对她温柔音容的空虚怀念。极目远望,巫山十二峰缥缈遥远,千古暮云深深不知处。
注释:¹鸳衾:绣着鸳鸯的锦被。²洪都方士:鸿都研究道法仙术的人。洪都,疑为“鸿都”。³杳杳:幽远的样子。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秋七月,公¹会齐侯²、郑伯³伐许。庚辰,傅于许。颍(yǐng)考叔取郑伯之旗蝥(máo)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xiá)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huī)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译文:鲁隐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讨伐许国。初一这一天,三国的军队逼近许国城下。颍考叔举着郑国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墙,子都(郑大夫,公孙阏)从下面射他,颍考叔跌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起蝥弧爬上城墙,挥舞旗帜并呼喊道:“我们国君登城啦!”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城墙。初三这一天,便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去了。齐侯要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交纳贡物,又不履行诸侯的职责,所以跟随您讨伐它。现在许国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虽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这事的。”于是就把许国给了郑庄公。
注释:¹公︰鲁隠公。²齐侯︰齐僖公。³郑伯︰郑庄公。⁴许︰国名,在今河南许昌县。⁵傅:同附,靠近。⁶蝥弧︰旗名。⁷子都︰郑国大夫。子都与颍考叔有争车之怨,故射之以报怨。⁸瑕叔盈︰郑国大夫。⁹共︰同“供”。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¹奉许叔²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³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jì),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gòu),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yīn)(sì)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yǔ)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¹⁰器用财贿(huì)¹¹,无置于许。我死,乃¹²(jí)¹³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¹⁴。夫许,大岳¹⁵之胤(yìn)¹⁶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译文: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部边邑,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也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有少数的几个同姓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还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共叔段),还不能和睦相处,致使他到处流浪,在四方奔走寄食,又怎么能长久占有许国呢?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对许的降祸,难道许公就不能再来掌管他的国家?只是我们郑国请求时,希望相亲相近像老亲家一样,能屈尊降贵答应我们。千万不要助长他族,使他族逼近、居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自己挽救郑国自己的危亡都无暇照顾,又怎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防啊。”于是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你就马上离开许国!先君是新近在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权力一天天衰微,周的子孙也一天天的失掉所继承的祖先功业。许国是太岳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了,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注释:¹百里︰许国大夫。²许叔︰许庄公之弟。³父兄:父老兄弟。指同姓臣子。⁴共亿:相安无事。⁵吾子:二人谈话时对对方的敬称。⁶获︰指郑国大夫公孙获。⁷昏媾︰昏通婚,婚姻;结亲。⁸禋祀︰祭天神之礼。⁹圉︰边境。¹⁰而︰代词,你;你的。¹¹贿︰货财。金玉称货,布帛称贿。¹²乃︰汝;你。¹³亟:急切。¹⁴序︰同“绪”,前人的功业。¹⁵大岳︰传说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¹⁶胤︰后嗣。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 一作:序人民)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 一作:序人民)
译文: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郑庄公是个成功的政治家,文治武功都很有一套,在纷争多变的国际争斗中,郑庄公通谋略,精权变,善外交,将郑国经营的显赫一时。追求强势人生,郑庄公的一生无疑是强势的,因此他成了春秋霸主。同时他又是知礼的,因此他重用高渠弥,最终导致了郑国国势由盛转衰,令人唏嘘。不管如何,强势人生的观念值得推崇,活一天就要进取一天。

  春秋时期,与郑国毗邻的地区有个中原之中的小国,叫做许国。许国是被周朝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属于五等诸侯男爵。相传许国与齐国共一个祖先,都是上古尧舜时期的四岳伯夷之后,许国的始祖为许文叔。

  平王东迁,许国也是坚定的拥立者之一,因而东周初年,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然而,好景不长。自东周迁都以来,王室势颓,恃强凌弱,巧取豪夺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家常便饭,诸侯连周王室都不放在眼里,更遑论其座下的犬马小国。

  由于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四周虎狼环伺,豪强林立,作为一个弱小国家,只好依附列强,夹缝求生,比如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但是即便如此,北方的郑国仍然对许国虎视眈眈。

  郑国的国君名叫寤生,寤生又号郑庄公,郑庄公乃是著名的春秋一小霸。同时郑庄公也可谓春秋时期最老谋深算的野心家。东周初年,他便借周平王东迁之机,一度相继灭掉对他有恩的虢国和桧国,接下来郑国把自己的战略打击目标定为许国,弱小的许国,很快就沦落成为郑国欲与吞食的一块肥肉。

  这篇古文记载的正是郑庄公攻克许都之后,对留守许地的臣子所作的两次训戒,这篇训戒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由这段戒饬之词实在是不难看出,郑庄公其人之精明能干,以及他为政的深谋远虑。

  历史上历来对郑庄公的评价莫衷一是,不过后来的许多正人君子们读到这一段历史,无不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是有礼数的。而遵行礼制,不仅有利于治理国家,巩固社稷,更有利于子孙后代。许国不守法度就讨伐它,伏罪之后就饶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来为人处事,尽可能的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厉王¹虐,国人²(bàng)王。召公³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注释:¹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至前在位,共三十七年。²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³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⁴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⁵卫“:卫国的“者。“,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¹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²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而溃(kuì),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³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gǔ)献曲,史¹⁰献书¹¹,师¹²(zhēn)¹³,瞍(sǒu)¹⁴¹⁵,曚(méng)¹⁶诵,百工¹⁷(jiàn),庶(shù)¹⁸传语,近臣尽规,亲戚(qī)¹⁹补察,瞽、史教诲,耆(qí)、艾²⁰²¹之,而后王斟(zhēn)(zhuó)焉,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²²。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xí)²³之有衍(yǎn)²⁴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²⁵。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²⁶财用衣食者也。夫(fú)²⁷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yōng)也?若壅其口,其与²⁸能几何?”
译文: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注释:¹弭:消除。²障:堵塞。³为川者:治水的人。⁴宣:疏导。⁵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⁶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⁷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⁸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⁹瞽: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¹⁰史:史官。¹¹书:指史籍。¹²师:少师,乐官。¹³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¹⁴瞍:没有眼珠的盲人。¹⁵赋:有节奏地诵读。¹⁶曚: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¹⁷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¹⁸庶人:平民。¹⁹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²⁰耆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²¹修:整理修饰。²²悖:违背道理。²³原隰:平原和低湿之地。²⁴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²⁵兴:兴起、表露之意。²⁶阜:丰盛。²⁷夫:发语词,无义。²⁸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王弗听,于是国人¹莫敢出言。三年²,乃流王于彘(zhì)³
译文: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¹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²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年。³乃流王于彘: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