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堕声名满贝邱,青帘遥动异香浮。
白堕声名满贝邱,青帘遥动异香浮。
订成良友三年约,销尽英雄万古愁。
订成良友三年约,销尽英雄万古愁。
海蠡新雕鹦鹉残,芙蓉初典鹔鹛裘。
海蠡新雕鹦鹉残,芙蓉初典鹔鹛裘。
仙人烂醉垆头卧,天子传呼不上舟。
仙人烂醉垆头卧,天子传呼不上舟。
蒲松龄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 4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译文:江中流水一刻不停歇地冲刷着沙砾,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令人忽忆潇湘¹(zhǔ),回唱迎神²三两声。
译文:使人忽然回忆起昔日漫步潇湘洲头的往事,不禁和着迎神曲调唱了几声。
注释:¹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一带。刘禹锡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²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làngtáoshā ·jiǔ

liú tángdài 

liúshuǐtáoshāzàntíng qiánwèimièhòushēng 
lìngrénxiāoxiāngzhǔ huíchàngyíngshénsānliǎngshēng 
执鼠无功元不劾,一箪鱼饭以时来。
执鼠无功元不劾(hé)¹,一箪(dān)鱼饭以时来。
译文:你捉不到老鼠我根本就不追究你,每天的一瓢加鱼饭都会按时送来。
注释:¹劾:检举揭发。
看君终日常安卧,何事纷纷去又回?
看君终日常安卧,何事纷纷去又回?
译文:我就是想看着你整天趴着那里陪伴我,可你为什么又忙忙碌碌地来来回回?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
衮师¹我骄儿²,美秀乃无匹³
译文:衮师啊,我最爱的骄儿,你美好聪敏,无人能比。
注释:¹衮师:作者的儿子的名字,大约生于会昌六年(846年),此时约四岁。²骄儿:宠爱的男孩。³无匹:无比。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文葆(bǎo)¹未周晬²,固已知六七³
译文:裹在绣褓中未满周岁,就已经知道“六”和“七”。
注释:¹文葆:包裹婴儿有的绣花小被。葆同褓。²周晬:周岁。³知六七:知道六、七的数目。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lì)
译文:四岁便知道自己的姓名,不再眼睁睁贪馋梨栗。
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交朋颇窥观¹,谓是丹穴物²
译文:朋友们常常暗地里端详,说你像丹穴山的凤凰。
注释:¹窥观:从旁暗自观察。²丹穴物:指凤凰。《山海经》丹穴山上有凤凰。这里比喻衮师。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
前朝¹尚器貌,流品方²第一。
译文:¹前朝:指魏晋南北朝。²方:比。此言魏晋南北朝人很看重仪表风度。如果衮师生在当时,定会评比为第一流。
注释:¹前朝:指魏晋南北朝。²方:比。此言魏晋南北朝人很看重仪表风度。如果衮师生在当时,定会评比为第一流。
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
不然¹神仙姿,不尔燕鹤骨²
译文:说他要不就是神仙般的风姿,要不就是燕颌鹤步的贵骨。
注释:¹不然、不尔:类似“要么是……要么是……”²燕鹤骨:贵人相。以上六句是客人们的赞美话。以下两句自谦。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译文:朋友们怎能这样夸奖呢?无非让我这衰朽的人欢喜。
青春妍和月,朋戏浑甥侄。
青春妍和月¹,朋戏浑甥(shēng)²
译文:孩子们在这和美的春天,结伴嬉游,不分舅甥叔侄。
注释:¹妍和月:温暖的季节。²浑甥侄:辈份乱了。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译文:绕着厅堂追逐,又穿过树林,闹声像铜锅中的开水翻溢。
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
门有长者来,造次¹请先出。
译文:每当门前有大人来访,衮师便急忙抢先迎接。
注释:¹造次:匆忙间不顾礼节。
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
客前问所须¹,含意不吐实。
译文:客人上前去问他想要些什么,他却隐藏心意不把实话说出。
注释:¹问所须:问他想要什么。
归来学客面,闱败秉爷笏。
归来学客面,闱败秉爷笏(hù)
译文:送客回来就学客人的样子,破门而入,拿着阿爸的朝笏。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译文:有时嘲笑客人像张飞那样大胡,有时嘲笑客人像邓艾那样口吃。
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傈。
豪鹰毛崱(zè)(lì)¹,猛马气佶(jí)(lì)²
译文:他像雄鹰般展翅耸立,又像骏马般气概奇崛。
注释:¹崱屴:高耸。²佶傈:健壮。
截得青篔筜,骑走恣唐突。
截得青篔(yún)(dāng)¹,骑走恣(zì)唐突²
译文:有时砍下了青竹子,骑上竹马恣意驰突。
注释:¹篔筜:竹子。这四句写他有时学雄鹰,有时学骏马,有时折根竹子当马骑。²唐突:横冲直撞。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忽复学参军¹,按声唤苍鹘(hú)
译文:忽然又学做参军戏,压低嗓子呼唤“苍鹘”。
注释:¹参军、苍鹄:唐代参军戏中的主角和配角。
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
又复纱灯旁,稽(qǐ)¹礼夜佛。
译文:又走到纱灯的旁边,学人叩头礼拜夜佛。
注释:¹稽首:叩拜。
仰鞭罥蛛网,俯首饮花蜜。
仰鞭罥(juàn)¹蛛网,俯首饮花蜜。
译文:举起鞭子撩取蛛网,低下头来吸尝花蜜。
注释:¹罥:挂。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
欲争¹蛱蝶轻,未谢²柳絮疾。
译文:要跟蝴蝶比比轻盈,要和柳絮赛赛快捷。
注释:¹争:比。²谢:让。
阶前逢阿姊,六甲颇输失。
阶前逢阿姊,六甲¹颇输失。
译文:在台阶前面遇到了阿姐,跟她赌赛六甲频频输失。
注释:¹六甲:一种棋类游戏。这两句说他缠着姐姐玩六甲,但总输。
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戍。
凝走¹弄香奁(lián),拔脱金屈戍(shù)²
译文:硬要跑去翻弄她的妆奁,把匣子的铰链一下拉脱。
注释:¹凝走:硬是跑过去。²金屈戍:梳妆匣上的铜扣环。
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
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¹
译文:抱开他还反复挣扎,威吓他也无法制屈。
注释:¹抱持四句:别人抱他离开,他挣扎反抗。大人发火他也不怕。用力拉住窗子,用唾沫去擦琴上的漆。
曲躬牵窗网,衉唾拭琴漆。
曲躬牵窗网,衉(kè)唾拭琴漆。
译文:弯着身子去拉窗户的网格,把唾沫吐在琴上拭亮表漆。
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
有时看临书¹,挺立不动膝。
译文:有时看大人临写碑帖,挺直腰杆不移动两膝。
注释:¹临书:临摹书法。商隐能书法,字体似《黄庭经》。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译文:见到古锦就请求允许他裁剪书衣。看到卷书用的玉轴也要索讨。
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
请爷书春胜,春胜¹宜春日。
译文:请求阿爸书写春胜,知道春胜最宜春日。
注释:¹春胜:古时在立春这一天,士大夫家里剪彩绸作成小幡,上写“宜春”二字,挂在花枝上,叫作春胜。
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
芭蕉斜卷笺(jiān),辛夷低过笔。
译文:未展的芭蕉像斜卷着的笺纸,含苞的辛夷像他递来的毛笔。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¹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译文:阿爸从前喜欢读书,勤奋刻苦独自著述。
注释:¹爷:父亲。此对着儿子自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shī)
译文:如今憔悴衰老年近四十,身上无肉特别害怕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¹
译文:儿啊千万不要学阿爸,读书应举求科名甲乙。
注释:¹甲乙:唐朝科举制度,录取进士分为甲、乙两第,明经科则分甲乙丙丁四等。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ráng)(jū)司马法¹,张良黄石术²
译文:应去学学司马穰苴的兵法,还有黄石传给张良的战术。
注释:¹穰苴司马法:穰苴是春秋时齐国的名将,喜欢研究兵法。因他曾任大司马,通称为司马穰苴。齐威王命人整理古代司马兵法,把穰苴兵法也附在其中,称为司马穰苴兵法,简称司马法(参《史记·司马穰苴列传》)。²张良黄石术:《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年轻时曾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位老人(即黄石公),送他一部《太公兵法》,并且对他说:“你读了这部书,便可以作帝王之师了。”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便为帝王师,不假¹更纤悉²
译文:只要这样就能做帝王之师,不须依靠其他琐细的学识。
注释:¹假:依靠,凭借。²纤悉:细微,这里指繁琐的儒家经书及其注释。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况今西与北,羌戎¹正狂悖(bèi)
译文:何况现在国家的西北,羌戎正在猖狂地叛逆。
注释:¹羌戎:指党项、回纥及吐蕃贵族。这四句说西北异族作乱,征讨或安抚都无效果,就像人生了病,久难治愈。
诛赦两末成,将养如痼疾。
诛赦两末成,将养如痼(gù)疾。
译文:征讨或安抚都毫无成效,好比养痈为患终成痼疾。
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
儿当速长大,探雏¹入虎窟。
译文:儿啊你要快快长大成人,为探得虎子要深入虎穴。
注释:¹雏:此指小老虎。这句暗用汉代名将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意,希望衮师长大为国安边。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zhì)¹
译文:应当用武功去博取万户侯,不要一辈子死守一部经帙。
注释:¹一经帙:经即儒家的经典。帙:书衣。

  西晋诗人左思写过一首《娇女诗》,描绘他的两个小女儿活泼娇憨的情态,生动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杜甫《北征》中有一段描写小儿女娇痴情状的文字,就明显受到《娇女诗》的启发。李商隐这首《骄儿诗》,更是从制题、内容到写法都有意学习《娇女诗》,但它又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本首诗是作者为自己的儿子李衮师写的,诗中描绘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灵巧的儿童形象。这恰与作者“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贫寒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十分担心儿子将来会重复自己的遭遇,因而希望他学兵法,长大为国安边,不要死啃经书,弄得一事无成。诗的大部分篇幅写儿子,惬意、自豪之情溢于笔端;写自己篇幅虽不多,但感慨弥深,自嘲自怨,深寓怀才不遇之悲愤。然而说到国事,又流露出真诚而深切的担忧。全诗主要用叙事笔法,细节描写饶有情趣,生动逼真。

  诗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欲慰衰朽质”,写骄儿衮师的聪慧和亲朋对他的夸奖。“衮师”两句总提,“美”侧重于外在的器宇相貌,“秀”侧重于内在的灵秀聪敏,以下两层即分承“秀”、“美”。“文葆”四句反用陶潜《责子诗》:“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觉梨与栗。”顺手接过陶潜责备儿子愚笨的事例,变作夸赞骄儿聪明灵秀的材料,驱使故典,如同己出。“交朋”六句,转述亲朋对衮师器宇相貌的夸奖,说他有神仙之姿,贵人之相,是第一流人品。亲朋的这种夸奖,不过是寻常应酬,但诗人却似乎很相信它的真诚,不然不会那样兴会淋漓,连亲朋的口吻都忠实地加以传达。尽管接下去诗人又说:“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似乎认为亲朋的过分夸奖只是为了安慰自己这个蹉跎半生、衰朽无用的人,实际上在貌似自谦的口吻中流露的恰恰是对爱子的激赏。田兰芳评道:“不自信,正是自矜。”这是很能揣摩作者心理的。但在对爱子的这种激赏中,也隐含着诗人蹉跎潦倒的悲哀。末段自慨憔悴和对骄儿的希望都于此伏根。

  第二段,从“青春妍和月”到“辛夷低过笔”,描写骄儿的各种活动和天真活泼的情态。“青春”四句,先总写“朋戏”的喧闹,以下再具体写衮师。“门有”四句,写来客时衮师抢着要出去迎接(在好客之中可能隐含着某种不自觉的愿望),但当客人问他想要什么时,他却隐藏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说(出于懂事而产生的羞怯),这和上段的“眼不视梨栗”一样,都是对儿童心理神情的传神描写。“归来”十二句,描绘衮师如何摹仿他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有趣情事:捧着父亲的手版摹仿客人急匆匆地进门,摹仿大胡子张飞的形象和邓艾口吃的神情(可能是摹仿说书人的表演),摹仿豪鹰和猛马的气势和形状,摹仿参军戏里参军和苍鹘的表演,摹仿大人在纱灯旁拜佛。摹仿是儿童的天性,但不同性别的儿童摹仿的对象却很不相同。诗人的骄儿在聪慧灵巧、活泼天真中显出男孩子的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有时还不免带点滑稽和恶作剧的成分。这一节的句法也错综多变,既与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孩子的兴趣不断转移变换)相适应,又使这段描写不显得平板沉闷。“仰鞭”四句,写骄儿举鞭牵取蛛网、俯首吸吮花蜜为戏,形容其动作的轻捷。“蛱蝶”、“柳絮”是“饮花蜜”、“蛛网”产生的自然联想。“阶前”六句,集中描写因“赛六甲”(比赛书写六十甲子,也有说是赛“双陆”的)而引起的一场风波:赛输了“六甲”,就硬是要跑去弄翻姊姊的梳妆盒,拗脱了上面的铰链;当阿姊要抱开他时,他死命挣扎,索性赖在地上,对他发怒威吓也不能制止。这一节活动的场所又从室外移到室内,把小儿女玩耍嬉闹的情景和衮师恃宠仗幼、故意耍赖撒泼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充分体现出题目中的那个“骄”字──既明写衮师的骄纵,又暗透父亲的骄宠。在诗人眼里,孩子的耍赖撒泼也别有一番可爱的情趣。当读到“威怒不可律”时,读者也不禁要和在一旁观赏这场趣剧的诗人一样,露出会心的微笑。“曲躬”十句,写衮师进入书房后的活动:顺手拉过窗纱,吐口唾沫拭琴,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父亲临帖,要求用古锦裁作包书的书衣,用玉轴作书轴,递过纸笔请父亲在“春胜”上写字。这些行动,既充满孩童的天真稚气,又表现出对书籍、文字、音乐的爱好,上承“丹穴物”的赞誉,下启末段关于读书的议论。其中象“咳唾拭琴漆”、“挺立不动膝”和“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斜卷之笺如未展之芭蕉,低递之笔如含苞之木笔)等句,都是绝妙的写生。整个一大段描写,虽然在孩子活动的场所和内容上略有线索可循,但并无严密的结构层次,似乎是有意用这种随物赋形、散漫不拘的章法笔意,构成一种自由活泼的情趣,以适应所要表达的生活内容──儿童的天真与活力。以“青春妍和月”开始,以“芭蕉”、“辛夷”结束,中间似不经意地插入“蛱蝶”、“柳絮”等事物,使孩子的嬉戏在春意盎然的气氛中展开,更衬托出孩子的生气与活力。而在这一系列不断变换的嬉戏画面后,则隐藏着一个始终跟随着活动中的骄儿的镜头,这就是诗人那双充满了爱怜之情的眼睛。

  最后一段,抒写因骄儿引起的感慨和对骄儿的期望。“爷昔”四句,慨叹自己勤苦读书著述,却落得憔悴潦倒,困顿失意。“无肉畏蚤虱”,是幽默的双关语。明说身体消瘦,暗喻遭到小人的攻讦。《南史·文学传》载:“卞彬仕不遂,著蚤、虱等赋,大有指斥。”诗人自己也写过一篇《虱赋》,其中有句说:“汝职惟齧,而不善齧.回臭而多,跖香而绝。”这首诗里的“蚤虱”大概正是指这种专门攻讦穷而贤者的小人。“儿慎”六句,告诫儿子不要再走自己走过的读经书考科举的道路,而要读点兵书,学会辅佐帝王的真本事。“况今”八句,更进而联系到国家而临的严重边患,希望孩子迅速成长,为国平乱,立功封侯。这一段蕴含的思想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式的牢骚不平,也有“请君试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类的深沉感慨,更有徒守经帙,于国无益,于己无补的深切体验与痛苦反省。诗人未必认为学文一定无用,也未必真正否定“读书”、“著述”,但对死守经书、醉心科举的道路确有所怀疑。

  左思的《娇女诗》止于描绘娇女的活泼娇憨,李商隐的《骄儿诗》则“缀以感慨”,有人曾批评这首诗“结处迂缠不已”(胡震亨)。这种批评恰恰忽略了《骄儿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特色,把学习看成了单纯的摹仿。和左思以寻常父辈爱怜儿女的心情观察、描绘骄女不同,李商隐是始终以饱经忧患、身世沉沦者的眼光来观察、描绘骄儿的。骄儿的聪慧美秀、天真活泼,正与自己“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加深了身世沉沦的感慨;而自己的困顿境遇又使他对骄儿将来的命运更加关注和担扰:自己的现在会不会再成为孩子的将来?“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的感慨和期望正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产生的。屈复说:“胸中先有末一段感慨方作。”这是很精到的。正因为有末段,这首诗才不限于描摹小儿女情态,而是同时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对“读书求甲乙”的生活道路的怀疑,抒发了困顿失意的牢骚不平,其思想价值也就超越了左思的《娇女诗》。

  诗选取儿童日常生活细节,纯用白描,笔端充满感情。轻怜爱抚之中时露幽默的风趣。但在它们的后面却饱含着诗人的沉沦不遇之泪。全诗的风格,也许可以用“含泪的微笑”来形容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1-1234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拂霞(xiá)疑电落,腾虚状写虹¹
译文:你飘拂若霞似电,你飞扬绚丽如虹。
注释:幡:寺院中常用之物,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其状犹如大将之旌旗。亦有为祈福而立者。¹写虹:描绘彩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译文:你飘逸在烟雾里,你飞腾在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纷披¹乍依迥²,掣(chè)(yè)³或随风。
译文:依依地你随意招摇,悠悠地又随风而去。
注释:¹纷披:和缓。²依迥:往复回环。³掣曳:牵引。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译文:你这无翅的轻薄子啊,何苦如此在空中折腾?
唐太宗为一代雄主,其武功文治为史家所称道,这首诗所表现的大乘空观,对这位明主而言,应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诗歌首先极写殿前幡的千姿百态:她艳丽,如虹若电;她生动,低飞高举;她依依随人,又飘飘随风。然而,作者的一双慧眼却早看透了她本质的轻薄,她的招摇全不过是弄空而已。由此,对不可一世的她,作者反倒生出一种大慈大悲的怜悯之心。这首诗诗中的殿前幡,成为尘世里万法之象征,该诗也就表现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空观。这首诗,令世人想起《坛经》所记载的一段公案:“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幡动,一僧云风动。惠能云:‘非幡动、风动,人心自动。’印宗闻之悚然。”唐太宗诗未如惠能悟得透彻,但该诗却自有一种禅悟的智慧。

yǒngxìngguó殿diànqiánfān--shìmín

xiádiànluòténgzhuàngxiěhóng

shēnyānbáiyúnzhōng

fēnzhàjiǒngchèhuòsuífēng

niànqīngbáozhìchìqiángyáokōng

楚越之郊环万山兮,势腾涌夫波涛。纷对回合仰伏以离迾兮,若重墉之相褒。争生角逐上轶旁出兮,其下坼裂而为壕。欣下颓以就顺兮,曾不亩平而又高。沓云雨而渍厚土兮,蒸郁勃其腥臊。阳不舒以拥隔兮,群阴冱而为曹。侧耕危获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劳。攒林麓以为丛棘兮,虎豹咆㘎代狴牢之吠嗥。胡井眢以管视兮?穷坎险其焉逃?顾幽昧之罪加兮,虽圣犹病夫嗷嗷。匪兕吾为柙兮,匪豕吾为牢。积十年莫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圣日以理兮,贤日以进,谁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
楚越之郊¹²万山兮,势³腾涌夫波涛。纷回合仰伏以离迾(liè)兮,若重(yōng)¹⁰之相褒¹¹。争生¹²角逐¹³上轶(yì)¹⁴旁出¹⁵兮,其下坼(chè)¹⁶裂而为壕(háo)¹⁷。欣¹⁸下颓¹⁹以就²⁰顺兮,曾(zēng)²¹不亩平²²而又高。沓(tà)²³云雨而渍(zì)²⁴厚土²⁵兮,蒸²⁶郁勃²⁷其腥臊²⁸。阳²⁹不舒³⁰以拥隔³¹兮,群阴³²(hù)³³而为曹³⁴。侧耕³⁵危获³⁶³⁷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劳³⁸。攒(cuán)³⁹林麓(lù)⁴⁰以为丛棘⁴¹兮,虎豹咆㘎(hǎn)⁴²代狴(bì)⁴³之吠嗥(háo)⁴⁴。胡⁴⁵井眢(yuān)以管视⁴⁶兮?穷⁴⁷坎险⁴⁸其焉逃?顾⁴⁹幽昧之罪⁵⁰⁵¹兮,虽⁵²圣犹病⁵³夫嗷嗷⁵⁴。匪⁵⁵(sì)⁵⁶吾为柙(xiá)⁵⁷兮,匪豕(shǐ)⁵⁸吾为牢⁵⁹。积⁶⁰十年莫吾省⁶¹者兮,增蔽⁶²吾以蓬蒿(hāo)⁶³。圣⁶⁴日以理⁶⁵兮,贤⁶⁶日以进⁶⁷,谁使吾山⁶⁸之囚吾兮滔滔⁶⁹
译文:永州的外郊群山环绕,山峰好像波浪一样向前奔腾着。高低错落的群山互相掩映,就好像是重重叠叠的墙壁在比试各自的高度。它们都争抢着往上面冲、往外面跑,山峰的下面,仿佛是断裂了的壕沟一样。人们都还在为平坦的地势而高兴,可还没有高兴完一亩地的地方,地势就又开始变高了。每当山里面有云雾的时候土地就会被打湿,蒸腾出的味道十分腥臊。阳气在这里淤积不前,许多冰凉的阴气就和它开始结合。劳苦大众们都在危险的山上劳动才能够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我对他们所遭受的这些辛劳十分同情,也很心疼!山峰下面茂密的森林就像是将我束缚住的荆棘一样,老虎、豹子的吼声就像是看管监牢的野兽的叫声。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呆着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原因是即使是到了险阻的群山外面也没有可以逃往的地方!所以在自己受到莫名的冤屈的时候,就算是圣人也是害怕恶语中伤的。我本来不是兕,但是被关到了木笼里面;我本来不是猪,但是被关进了牢圈!足足十年过去了,没有人来问过我,在我身边好像只有那些遍野的蓬草和蒿草!只是世事得到不断的治理,贤德的人才能被重用,是谁把我困在这无边无涯的深渊里的?
注释:囚山:指作者被囚禁在山上,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长时间地被山包围,好像是被囚禁了似的。¹楚越之郊:指的是楚地和越地的边郊处,借指作者被贬之地永州。²环:围绕。³势:山势。⁴腾涌:奔腾的样子。⁵纷: 特别多的样子。⁶对:是。⁷回合:围绕。⁸离迾:有的离散,有的遮挡。迾,遮挡。⁹重:重重叠叠。¹⁰墉:指城墙。¹¹褒:本义为赞颂,在这里通“抱”,指环绕。¹²争生:比着加高。¹³角逐:竞相争胜。¹⁴轶:超出、超过。¹⁵旁出:多方伸展。¹⁶坼:迸开,出现裂痕。¹⁷壕:沟壑。¹⁸欣:高兴、喜欢。¹⁹颓:倾斜。²⁰就:趋向、趋从。²¹曾:可是、但是,竟然。²²不亩平:不到一亩地是平的。²³沓:集合、聚合。²⁴渍:润泽。²⁵厚土:指土地。²⁶蒸:指瘴气。²⁷郁勃:茂盛。郁,变得强烈。²⁸腥臊:很难闻的气味。²⁹阳:指阳气。³⁰舒:舒展、顺畅。³¹拥隔:堵塞。³²群阴:众多污秽。阴,指阴气。³³冱:冻裂。³⁴曹:相照应、掩映。³⁵侧耕:在山边耕作。侧,指土地不平坦。³⁶危获:在高险的山地上收获。³⁷苟:苟且。³⁸增劳:加重劳苦。³⁹攒:聚集,集中。⁴⁰麓:指山脚。⁴¹丛棘:指的是古代囚禁犯人的地方,为了防止犯人逃跑,周围都用荆棘堵上。⁴²咆㘎:动物吼叫的声音。⁴³狴牢:在这里指的是监狱。狴,古代的一种野兽,叫作狴犴(àn),是用来看护监狱门的。⁴⁴吠嗥:大叫。⁴⁵胡:为什么。⁴⁶井眢以管视:坐井观天。眢,井枯无水,一作“殒”;管视,见识狭隘。⁴⁷穷:历尽。⁴⁸坎险:地势上高低错落。⁴⁹顾:顾念,念及。⁵⁰幽昧之罪:没有名目的罪过。幽昧:昏暗不明。⁵¹加:加身。⁵²虽:即使。⁵³病:忧虑、忧患。⁵⁴嗷嗷:杂乱的声音。⁵⁵匪:同“非”,不是。⁵⁶兕:像犀牛一样的野兽。⁵⁷吾为柙:指我被关在木笼中,意同“柙吾”。柙,关猛兽的木笼;为,被。⁵⁸豕:猪。⁵⁹吾为牢:我被关在牢圈中,意同“牢吾”。⁶⁰积:一共。⁶¹省:问起、问候。⁶²蔽:遮蔽,埋没。⁶³蓬蒿:这里指蓬草和蒿草。⁶⁴圣:开明的君主。⁶⁵理:治理。⁶⁶贤:优秀的臣子。⁶⁷进:提拔进用。⁶⁸吾山:指永州的自然山水。⁶⁹滔滔:形容时间的流逝。

  这篇赋描写了永州群山环绕宛如牢笼的景象,运用两句说一事的方法,层层推进,“兮”字加在中间,能更充分的表达感情,楚辞的悲怆之感油然而生,赋的后半部分直抒胸臆,放声号哭,让人只觉悲不忍闻。全赋淋漓尽致地抒泄了作者的痛苦与悲凉。

  开头八句,写地处楚、越之间的永州的山形地势。“楚越之郊”二句说永州地区万山环绕,山势腾踊如波浪起伏。“波涛”一喻,是从其动态方面来看的。“回合仰伏”二句,又说山丘峰峦之形态,或环回,或接合;或上仰,或下伏;或稍离,或遮拦,不一而足。“重墉”一喻,是从其静态方面来看的。“沓云雨”四句,写永州之气候让人难以适应:过量的雨水浸沤着厚厚的泥土,腐草烂叶蒸腾着腥臊的气味;阳气被壅隔而不能舒发,阴气却连成一片,沉凝固塞,笼罩着山林。这使当地人民生活困苦,也使作者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严重摧残。“哀斯民之增劳”一句有如《离骚》“哀民生之多艰”一句,将自己和民众的痛苦全部包含在内。

  “攒林麓”二句以林麓代丛棘,以虎豹代狱大,以明喻第二次点题。“胡井眢”句就自身立言:我为何这样缺乏远见,乃至历尽坎坷险阻而无处逃遁,没有出路?作者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参加“永贞革新”,正所谓“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结果却是远贬蛮荒,正是“井眢管视”。“顾幽昧”二句,立即转入正论,这是第三次点题,其中“虽圣”一词有着强烈的反讽意味。最后以“山之囚吾”第四次点题,淋漓尽致地抒泄了作者的痛苦与悲凉。

  全赋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通过“借喻”的手法,突破传统的“以朝市为笼”,把永州的群山比作狴牢,以极为奇特的构思,通过两句说一事来层层推进,巧妙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压抑十年却无处诉说的幽怨激愤。

参考资料:
1、 罗斌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第一卷.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217-219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著.柳宗元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37-38
3、 赵逵夫编.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420-422
4、 毕万忱,何沛雄,洪顺隆著.中国历代赋选(唐宋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210-212
5、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3卷 重排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第1版:12-1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