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郑燮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 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zhēng)(róng)¹赤云西²,日脚下平地。
译文: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注释:¹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²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柴门鸟雀噪(zào),归客千里至。
译文: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妻孥(nú)¹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译文: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注释:¹妻孥:妻子和儿女。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¹
译文: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注释:¹遂:是如愿以偿。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xū)(xī)¹
译文: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注释:¹歔欷: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夜阑(lán)¹更秉烛,相对如梦寐(mèi)
译文: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注释:¹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晚岁¹迫偷生²,还家少欢趣³
译文: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注释:¹晚岁:即老年。²迫偷生:指这次奉诏回家。杜甫心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生苟活。³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方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里是一种可耻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欢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没有。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译文: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忆昔¹好追凉²,故绕池边树。
译文: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注释:¹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²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xiāo)¹北风劲,抚²事煎百虑。
译文: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注释:¹萧萧:兼写落叶。抚:是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獗,因而忧心如焚。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¹知禾黍(shǔ)收,已觉糟(zāo)²³
译文: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注释:¹“赖”字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²糟床:即酒醡。³注:流也,指酒。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如今足斟(zhēn)(zhuó)¹,且用慰迟暮²
译文: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
注释:¹足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²且用慰迟暮:姑且用它(酒)来麻醉自己一下吧。这只是一句话,并不是真心话。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译文: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kòu)柴荆(jīng)¹
译文: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注释:¹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父老四五人,问¹我久远行。
译文: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注释:¹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手中各有携,倾榼(kē)¹浊复清²
译文: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注释:¹榼:酒器。²浊清:指酒的颜色。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莫辞酒味薄¹,黍地无人耕。
译文: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注释:¹莫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苦辞,一作“莫辞”。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兵戈¹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译文: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注释:¹兵戈:一作“兵革”,指战争。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为父老歌¹,艰难愧深情。
译文: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注释:¹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译文: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这三首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从左拾遗任上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关于这组诗,《古唐诗合解》这样评说:“三首哀思苦语,凄恻动人。总之,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实境实情,一语足抵人数语。”足见这组诗所蕴含的社会现实内容。

  第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于是,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从诗人幸存的“偶然”,读者可以体会到悲哀的“必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使读者在读后惊心动魄,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而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这种描写十分具有典型性。

  第二首,写诗人得还家以后的苦闷和矛盾心情,表达出作者身处乱世有心报国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

  对于一个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来说,相逢时的喜悦是短暂的。“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居定之后,诗人的报国壮志重新高涨,对大唐江山的忧患渐渐冲淡了相逢的喜悦。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诗人却守着一方小家庭,诗人意识到这种现状无异于苟且偷生。作者曾经豪情满志地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在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中淹没,壮志未酬的苦闷使诗人的脸庞上不再有笑容,日子久了,连孩子也察觉父亲的变化。“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看着父亲日渐愁苦的脸,懂事的孩子知道父亲又在操虑国事了,担心父亲为了理想再度离家而去,于是,孩子们每日守护在父亲左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每时每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诗人用今昔对比来寄托胸中苦闷,叙事中穿插写景。“萧萧北风”大大添加了悲苦的氛围,也强化了“百虑”的深沉,其中一个“煎”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文人,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时,诗人内心开始变得极度焦灼不安,诗人需要寻求一个突破口来倾泄胸中郁结的情绪。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诗中,杜甫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诗人名在写酒,实为说愁。它是诗人百般无奈下的愤激之辞,迟暮之年,壮志难伸,激愤难谴,“且用”二字将诗人有千万般无奈与痛楚要急于倾泻的心情表达了出来,这正应了李白的那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一体,而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显得丰富深厚。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诗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文功底。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463-465页

qiāngcūnsānshǒu

 tángdài 

zhēngróngchìyún西 jiǎoxiàpíng 
cháiménniǎoquèzào guīqiānzhì 
guàizài jīngdìngháishìlèi 
shìluànzāopiāodàng shēngháiǒuránsuì 
línrénmǎnqiángtóu gǎntàn 
lángēngbǐngzhú xiāngduìmèngmèi 

wǎnsuìtōushēng háijiāshǎohuān 
jiāoér wèiquè 
hàozhuīliáng ràochíbiānshù 
xiāoxiāoběifēngjìn shìjiānbǎi 
làizhīshǔshōu juézāochuángzhù 
jīnzhēnzhuó qiěyòngwèichí 

qúnzhèngluànjiào zhídǒuzhēng 
shàngshù shǐwénkòucháijīng 
lǎorén wènjiǔyuǎnxíng 
shǒuzhōngyǒuxié qīngzhuóqīng 
jiǔwèi shǔréngēng 
bīngwèi értóngjìndōngzhēng 
qǐngwèilǎo jiānnánkuìshēnqíng 
yǎngtiāntàn zuòlèizònghéng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我性喜临水,得颍(yǐng)¹意甚奇。
译文:我生性喜爱靠近水,得到颍州西湖实在是意外。
注释:¹颍:指颍州西湖。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到官十日¹来,九日河之湄(méi)²
译文:到达任所才没有多少时间,却大多数时间都是到颍河之滨来。
注释:¹十日:非实数,言其时间短。²湄:水草相接处,即指水滨。
吏民相笑语,使君老而痴。
(lì)民相笑语,使君老而痴。
译文:小吏和百姓互相说笑:这个太守真是老迈而痴呆。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¹
译文:其实并不是太守痴呆,要知道流水自有其美好的姿态。
注释:¹令姿:美好的姿态。令,美好。
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
吏郡(jùn)十余里,不驶¹亦不迟²
译文:环绕郡城十多里,水流不急也不慢。
注释:¹不驶:指水流不急。驶,马行迅疾,泛指迅速。²不迟:指水流亦不过缓。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yī)¹
译文:上流的水笔直而澄静,下流的水曲折多波澜。
注释:¹漪:微波。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译文:我从画船上俯视明镜般的水面,笑问水中身影你是哪一位?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忽然生鳞(lín)¹,乱我须与眉。
译文:忽然间风过处水面泛起微波,湖面上的微风吹乱了我的胡须和双眉。
注释:¹鳞甲:形容波浪。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译文:水中波底分散成无数个东坡,一会儿风平浪静我的身影又在此地。
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此岂水薄(bó)¹,与我相娱嬉(xī)
译文:这哪里是水存心将人捉弄,它不过是和我做片刻游戏。
注释:¹薄相:轻薄之相,指捉弄、开玩笑之意。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
声色与臭(xiù)¹,颠倒眩(xuàn)²小儿。
译文:我想到声色气味等东西,使世间小儿七颠八倒头昏目眩。
注释:¹臭味:气味。²眩:使人眩惑迷乱。
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
¹是儿戏²物,水中少磷(lín)(zī)³
译文:跟水同样都是儿戏之物,水却不会让人本性磨损和改变。
注释:¹等:同。²儿戏:一作“儿嬉”。³磷缁:磷,谓因磨而致薄损。缁,谓因染而变黑。后以磷缁比喻受环境影响而起不良变化。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
¹²两欧阳³,同参(cān)天人师。
译文:赵景观、陈履常和两位欧阳子,都是参悟天与人的尊师。
注释:¹赵:指赵令畴。²陈:指陈师道。³两欧阳:指欧阳修之子欧阳发、欧阳棐。⁴参:参悟。⁵天人:指物我之间、客观与主观之间。
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观妙¹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译文:由客观事物找到真谛各有所得,共同赋写泛舟颍河的歌诗。
注释:¹观妙:谓观物之妙,即由客观景物悟出自然与人生哲理。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吴会(kuài)¹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²(jiàng)(què),依约蓬丘³。万井千闾富庶(shù),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é)画舸(gě),红粉朱楼。
译文:杭州是个风流之地。人烟稠密,风貌美好,房屋高低错落有致地建在水边、山坡或山头上。高处如玉的楼台、朱红色的殿阁,高丛华丽,隐隐约约云雾中,犹如蓬莱仙山上的瑶台绛阙,似天上宫阙。城区民宅密集,人口众多,整饬有序,千家万户财富物庶,称雄超越于两浙路的其他十三州。到处都是美人、画舫、红楼。
注释:¹吴会:指杭州。²瑶台:传说中的神仙居处。这里指雕饰华丽的楼台。³蓬丘:蓬莱仙岛。⁴万井千闾:千家万户。古代八家一井,二十五家一闾。指人口聚集地。⁵雄压:超过,盖过。⁶十三州:泛指江浙地区。⁷触处:到处。⁸青蛾、红粉:指美人。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袴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方面委元侯¹。致讼(sòng)简时丰²,继日欢游。襦(rú)温袴(kù)暖,已扇民讴(ōu)³。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dī)路稳,归去难留。
译文:长官掌管一方军政要务。在你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社会富庶,百姓无不天天浸处于欢游之中。百姓丰衣足食,传唱《襦袴歌》,讴歌甘雨随车、仁风扇动的惠政仁德。总有一天,你会重新得到重用,即将命前锋之车开路,重整舟楫渡过巨川大河,去施展自己的匡世济时的大志,会驾着车驾去做宰相。到那时,百姓也难以挽留你了。
注释:¹元侯:地方行政长官。²讼简时丰:政治清明,社会富庶。³襦温袴暖,已扇民讴:襦,短衣。袴,裤子。扇,传播。形容地方官施仁政于民,受到人民的爱戴。典故出自《后汉书·廉范传》:东汉廉范,字叔度,任蜀郡太守。前任为防止火灾,严令禁止百姓晚间点灯夜作,但很多人仍偷偷地夜作,火灾依然不断。廉范到任,废除旧令,让人储水备灾。百姓称便,生产发展,民物丰盛。民间作歌颂扬说:“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短袄)今五绔。”⁴旦暮:早晚。⁵锋车:战车。这里指的是长官的车驾。⁶命驾:驱车前往。⁷济川舟:宰相。

ruìzhèèrzhīèr··nándiào--liǔyǒng

huìfēngliúrényānhǎogāoxiàshuǐshāntóuyáotáijiàngquēyuēpéngqiūwànjǐngqiānshùxióngshísānzhōuchùchùqīngéhuàhóngfěnzhūlóufāngmiànwěiyuánhóuzhìsòngjiǎnshífēnghuānyóuwēnnuǎnshànmínōudànfēngchēmìngjiàzhòngzhěngchuānzhōudāngnènshíshāwěnguīnánliú

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歌罢还颦。恨隔炉烟看未真。
西楼¹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²。歌罢还颦(pín)³。恨隔炉烟看未真。
译文:记得那年月夜,在西楼相会。你偷偷地抹去脸上的泪水。唱罢了歌儿,还皱着双眉。只恨香炉烟袅袅,你的容貌未看仔细。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¹西楼:乃当时听歌见人之地,宋人词中多以“西楼”“西厢”“西窗”为名。²泪粉偷匀:暗自擦干泪水,重把粉搽匀。³还颦:却皱着眉。还,却。颦,皱眉。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¹。倦(juàn)客红尘²。长记楼中粉泪人。
译文:别来光阴逝如水,楼外的柳丝,几次生绿。在尘世中奔波,我已很累。唯有你的娇容,时时在萦绕脑际。
注释:¹青春:春天。²倦客红尘:厌倦了客居,指奔走在外。

  上阕追叙当时情景,尤能以寥寥数字传出歌女神情,栩栩生动。首句点时点地并点事。二、三两句写歌女神情,泪水冲洗着脸上的敷粉,而之所以“偷匀”者,怕席上诸人看出泪痕之故,仅此一句,已写出了歌妓那强颜欢笑以助人取乐的可怜处境。然而,尽管强颜欢笑,终于掩不住内心的辛酸,待得一曲歌罢,就更止不住愁情外露,这便是所谓“歌罢还颦”。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月下所见的这位歌女,既有喜爱之情,更多同情之心,缘此之故,就更想看得真切一点,可惜隔席而坐,缕缕炉烟遮挡了视线,以至于如今回想起来,只能记得一个朦胧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歌妓命运的同情是一贯的,如其《玉楼春》词云:“清歌学得秦娥似,金屋瑶台知姓字。可怜春恨一生心,长带粉痕双袖泪。从来懒话低眉事,今日新声谁会意。坐中应有赏音人,试问回肠曾断未?”看来作者每每就是那“坐中”“赏音人”,亦每每为她们的不幸而感怀伤神,这不难理解,因为作者自己就是一个“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的“痴人”。

  下片写别后相忆,亦抒发自家身世之感。当时月下相见,犹恨未能看得真切,不意此后再也无缘相见,恍惚之间,竟是数年。这里,用了“几换青春”四字,意义双关,表面是说已过春光几度,暗里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喟,字里行间,继续流露出对歌妓命运的关怀。接下自抒厌倦尘世之感,因有“一肚皮不合时宜”,所以颇引这“一春弹泪说凄凉”者为同调,那么,“长记楼中粉泪人”,就多少是由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缘故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340-341

cǎisāngzi··西lóuyuèxiàdāngshíjiàn--yàndào

西lóuyuèxiàdāngshíjiànlèifěntōuyúnháipínhènyānkànwèizhēn

biéláilóuwàichuíyánghuànqīngchūnjuànhóngchénzhǎnglóuzhōngfěnlèirén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可怜¹盘石²³泉水,复有垂杨拂(fú)酒杯。
译文: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垂杨拂水,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
注释:¹可怜:可爱。²盘石:即磐石,扁平的磨盘状大岩石。³临:《全唐诗》校“一作邻。”⁴拂:《全唐诗》校“一作梢。”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若道春风不解意¹,何因²吹送落花来。
译文: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
注释:¹解意:领会心意。²何因:何故,因为什么。《全唐诗》校“一作因何。”

  这首诗流淌着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尤其是诗中的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落花,似通人意,杨柳拂杯,春风送花,各尽其能,纷纷为诗人的逸乐助兴。自然景物的灵动和谐,使诗意变得活跃跳动,闪现着智性的光辉。诗的前两句写盘石临水、杨柳拂杯,已是可爱之至,而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末尾两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遣意,耐人咀嚼回味。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诗人善于剪裁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作为诗歌的素材,往往味外有味,感人至深。这首诗可谓“诗中有画”。磐石如席,春风习习,花片飞舞在岸边垂杨巨石只畔,这是多么美丽的春归图。绿杨飘拂,高举酒杯,临泉吟诗,这是一种多么高雅的情趣。

  诗人把这美丽的图画和高雅的情趣,熔铸在一个画面上。情景上,令人为之神往;技巧上,令人为之叫绝。特别是结尾两语,似浮泛,实空临,使人徐徐得到一种清新秀丽的艺术享受。

pánshí

wángwéi tángdài 

liánpánshílínquánshuǐ yǒuchuíyángjiǔbēi 
ruòdàochūnfēngjiě yīnchuīsòngluòhuā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