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
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
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
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
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
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郑燮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 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星星白发,生于鬓垂。虽非青蝇,秽我光仪。策名观国,以此见疵。将拔将镊,好爵是縻。白发将拔,惄然自诉:禀命不幸,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览明镜,惕然见恶。朝生昼拔,何罪之故?子观桔柚,一暠一晔,贵其素华,匪尚绿叶。愿戢子之手,摄子之镊。
星星¹白发,生于鬓(bìn)²。虽非青蝇³,秽(huì)我光仪。策名观国,以此见疵(cī)。将拔将镊,好爵(jué)是縻(mí)。白发将拔,惄(nì)自诉:禀命¹⁰不幸,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hào)素。始览明镜,惕(tì)¹¹见恶¹²。朝生昼拔,何罪之故?子观桔柚,一暠(hào)¹³一晔(yè),贵其素华¹⁴,匪¹⁵¹⁶绿叶。愿戢(jí)¹⁷子之手,摄子之镊¹⁸
译文:星星点点白发,从两鬓生起。虽然不是黑苍蝇,但也有损仪容。出仕做官,因此被人耻笑。我将用镊子将它拔除,只为富贵俸禄。白发将被拔除,忧伤自诉:“生当不幸,正遇先生年暮。像树叶被秋霜逼迫,生下来我就洁白如素。一照明镜,悚然被人厌恶。晨生暮除,犯了何罪的缘故?您看看橘子柚子,它们肉白光洁。人们看重它们的洁白,并不崇尚它们的绿叶。希望您高抬贵手,放下镊子。
注释:¹星星:头发花白的样子。²鬓垂:鬓角。³青蝇:苍蝇。⁴光仪:光彩的仪表。⁵策名:朝廷的简策命以官爵,指出仕。⁶观国:观察国情,引申为从政。⁷爵:官爵。⁸縻:牵系。⁹惄然:忧思的样子。¹⁰禀命:受于天的命运。¹¹惕然:戒惧的样子。¹²见恶:被讨厌。¹³暠:白色。¹⁴素华:白色的花。¹⁵匪:非。¹⁶尚:崇尚,看重。¹⁷戢:敛,停止。¹⁸摄子之镊:收起你的镊子。
咨尔白发,观世之途。靡不追荣,贵华贱桔。赫赫阊阖,蔼蔼紫庐。弱冠来仕,童髫献谟。甘罗乘轸,子奇剖符。英英终贾,高论云衢。拔白就黑。此自在吾。 白发临欲拔,瞑目号呼:何我之冤,何子之误!甘罗自以辩惠见称,不以发黑而名著。贾生自以良才见异,不以乌鬓而后举。闻之先民,国用老成。二老归周,周道肃清。四皓佐汉,汉德光明。何必去我,然后要荣?
¹尔白发,观世之途。靡不追荣,贵华贱桔。赫赫阊(chāng)(hé)²,蔼蔼³紫庐。弱冠来仕,童髫(tiáo)献谟。甘罗乘轸(zhěn),子奇剖符¹⁰。英英终¹¹¹²,高论云衢(qú)¹³。拔白就黑。此自在吾。 白发临欲拔,瞑目号呼:何我之冤,何子之误!甘罗自以辩惠见称,不以发黑而名著。贾生自以良才见异,不以乌鬓而后举。闻之先民,国用老成。二老¹⁴归周,周道肃清。四皓¹⁵佐汉,汉德光明。何必去我,然后要¹⁶荣?
译文:告诉你呀白发,看看现在的社会仕途;谁不追求富贵荣华?大家都看重繁华,轻贱萎枯。人人向往赫赫宫殿,光宗耀祖。年轻人做高官,争相献上计谋。秦国甘罗十二乘车出仕赵国,齐国子奇十八受命治理阿地;汉朝的终军和贾谊,年少才高,著称于朝。我要以他们为楷模,拔去白发,留下青丝:这,全由我做主!白发将被拔除,闭目大哭:“我多么冤枉呀,您又多么糊涂!甘罗因为智慧善辩被人推重,不因青丝满头而出名;贾生因为优异才干受到超常礼遇,不因乌发才被拔擢。我听先民说过,治国需用老成之人。伯夷叔齐归顺周朝,周朝政治清明,商山四皓辅佐汉朝,汉朝政治光明。您又何必拔除我,然后才求取俸禄?”
注释:¹咨:询问、商议。²阊阖:皇宫的门或京都的正门。³蔼蔼:人众多而有威仪的样子。⁴紫庐:紫宫,即皇宫。⁵弱冠: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行冠礼后的一段时间中称为弱冠。⁶童髫:童年。髫,古时儿童下垂的头发。⁷甘罗:人名。战国时楚国人,十二岁事秦相吕不韦,自请出使赵国,迫赵王割五城给秦,拜为上卿。⁸乘轸:指乘车使赵。轸,车。⁹子奇:人名。春秋时齐人,十六岁时奉命治理阿地,阿大治。¹⁰剖符:古代国君分封诸候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¹¹终:指汉代的终军。¹²贾:指汉代的贾谊。¹³云衢:云中的道路。比喻朝廷。¹⁴二老:指伯夷、叔齐。《史记·周本记》:“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此后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故下句说“周道肃清”。¹⁵四皓:指秦末隐居在商山的四位白发老人: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夏黄公。汉高祖闻其名请之,不至。后来汉高祖打算废太子而另立,张良出主意让太子礼贤下士请这四位老人至,常在太子左右,高祖知太子羽翼已成,遂去废太子之打算。¹⁶要:通“邀”,求取。
咨尔白发,事各有以,尔之所言,非不有理。曩贵耆耄,今薄旧齿。皤皤荣期,皓首田里。虽有二毛,河清难俟。随时之变,见叹孔子。 发乃辞尽,誓以固穷。昔临玉颜,今从飞蓬。发肤至昵,尚不克终。聊用拟辞,比之国风。
咨尔白发,事各有以¹,尔之所言,非不有理。曩(nǎng)²贵耆(qí)(dié)³,今薄旧齿。皤(pó)荣期,皓首田里。虽有二毛,河清难俟。随时之变,见叹孔子。 发乃辞尽,誓以固穷¹⁰。昔临¹¹玉颜¹²,今从飞蓬¹³。发肤至昵,尚不克终¹⁴。聊用拟辞,比之国风¹⁵
译文:告诉你呀白发,凡事都有缘由!你的话,并非没有道理!过去看重老成持重之人,但现在轻贱年老人!白发苍苍的荣期,只有归隐田里!虽然白发刚露头,但等到黄河变清,该等到什么时候?孔子曾经感叹:要与时俱进,随波逐流!白发词穷,只有发誓固守贫穷。过去装饰朱颜,现在只能首如飞蓬!感叹身体发肤,也不能自始自终。聊借寓言文字,来讽刺现今世俗!
注释:¹以:因由,缘故。²曩:以往。³耆耋:指高寿人。古时六十岁为耆,八十岁为耋。⁴旧齿:指老年人。⁵皤皤:老人头发通白的样子。⁶荣期:荣启期。春秋时隐士。孔子游泰山,见其鹿裘带索,鼓琴而歌。⁷二毛:头发黑白夹杂的人,指老年人。⁸河清:黄河之水变清。相传黄河水每千年变清一次,这时会有圣人出现,天下大治。⁹随时之变:《易经·随卦》《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相传《彖》为孔子所作。¹⁰固穷:安守贫困。¹¹临:居高面低。¹²玉颜:美好的面貌。¹³从飞蓬:同飞蓬同类。飞蓬,沙漠上随风而滚动飘飞的一种草。¹⁴克终:能有始有终。克,能。¹⁵国风:《诗经》的一部分,共有诗一百六十首,基本上为各地民歌。

  这篇赋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它假托“白发”与其主人的对话来构成全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对不重真才实学、只看外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这篇赋语言朴素,寓言深刻,托讽味长,形式别具一格。

  这篇赋表面上的意思比较好理解:当世用年轻之士,年长者无用,作者对此有怨,用了曲折表现的手法,借白发之言说出。但这还不是本篇要揭示的实质问题。赋中说:“贾生自以良才蝇异”,“四皓佐汉,汉德光明。”无论年少、年老,都应以德、才作为录用升迁的标准。所以赋的后一部分说:“曩贵耆耄,今薄旧齿……虽有二毛,河清难俟。”这与赵壹《刺世疾邪赋》中所说“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的意思一致。

  左思生活的时代门阀制度森严,政治腐败,左思出身寒门,故一直受压抑而不得展其怀抱。“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是当时的普遍状况。所以这篇看来诙谐的游戏之笔,实是基于作者辛酸经历之上的愤慨之作,只是表现得含蓄隐晦,鉴于种种原因,不便明言罢了。

  这篇小赋语言朴素,行文幽默,形式别具一格,乃是在六朝抒情短赋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注评.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汉魏六朝赋点评:三秦出版社,2010.09:267-271
2、 吴云.汉魏六朝小赋译注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01月:163
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空床响琢(zhuó)¹,花上春禽冰上雹(báo)²。醉梦尊³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译文:琵琶声像琢磨玉器一样,声如春鸟鸣转,雹落冰下。醉倒在酒杯前,又感到飕飕寒意,如湖上刮起来的风吹入座中。
注释:¹响琢:即响玉,比喻乐声如击玉,清脆悦耳。²花上春禽冰上雹:春天花上的禽鸟、寒冬冰雹击地,比喻乐声时而轻柔鲜丽,时而冷峻高亢。³尊:同“樽”,酒杯。⁴湖:此指颍州西湖。⁵入坐寒:此词与《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座客》作于同时,深秋月夜,寒意袭人。
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转关镬(huò)¹,春水流弦²霜入拨³。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译文:弹奏《转关六幺》琵琶曲,琵琶拨弦发出春天流水的声响,是一种流动的美感。五更将尽月落之时,更请弹奏高昂的宫调。
注释:¹转关镬索:传说是两首古曲。²春水流弦:比喻曲声流动的美感。³霜入拨:重。拨,指拨弦的器具。⁴更阑:指五更将尽的时候。相当于“拂晓”。⁵宫高奏独弹:独自弹奏高昂的宫调。

  这是一首听乐词。听乐词由听乐诗发展而来。在包括音乐在内的唐代艺术全面繁荣的背景下,唐诗百花园中出现了听乐诗等新的品种。在众多的听乐诗中,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无疑是其中的精品,白居易的《琵琶行》虽非听乐诗,但诗中片段的音乐描写更为人所称道。宋词在抒情方面固然有自身的优长,而在题材领域却大抵承袭前代诗歌的余绪,听乐词也偶有所见。在东坡词之前,欧阳修的《玉楼春·即席赋琵琶》已开了先例。

  开头一句便以琢玉的音响写琵琶声的清脆,接着以花枝上春鸟的鸣啭写琵琶声的悠扬婉转,又以雹落冰上写其质实沉闷;过片之后,再以弦上春水的流动写乐声的流美,以霜华人拨写乐声的凝重。综合地看,作者以一连串比喻写出了琵琶乐声的变化多端与悦耳动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是对前人技法很好地继承。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后相较,同样臻于工妙。

  此外,对主体感受的叙写以及环境气氛的渲染,也值得注意。这突出地表现为上阕三、四两句:“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座寒。”前一句实际上写出了宴席间听琵琶演奏时如醉如痴的感觉,后一句则渲染了当前的环境气氛:精妙绝人的琵琶声仿佛将湖风惊起,吹到座上,使人感到了一股寒意,——这应当是“冰上雹”的音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一笔衬托相比,也未必逊色。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98页-第300页

jiǎnlánhuā··kōngchuángxiǎngzuó--shì

kōngchuángxiǎngzuóhuāshàngchūnqínbīngshàngbáozuìmèngzūnqiánjīngfēngzuòhán

zhuǎnguānhuòsuǒchūnshuǐliúxiánshuāngyuèduògènglángèngqǐnggōnggāozòudàn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各有心情在,随渠¹爱暖凉。
译文:万物各自有特性,随它是爱暖或是贪凉。
注释:苔:苔藓。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¹渠:第三人称,他,它。此泛指各种生物。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¹
译文:青苔就会好奇问红叶,世上什么东西叫夕阳?
注释:¹斜阳:夕阳。

  这首咏物诗生动地表现了青苔生长的特性,咏叹它受本性和境遇的种种限制,表达了不能够得到阳光照耀却兀自执着生长的青苔表现出了同情与悲悯。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由于阳光的偏爱,青苔红叶各有暖凉不同的待遇,因此才有青苔对红叶的发问。这其实就是对阳光不能做到“普照万物”的指责了。诗中青苔那怯怯而又执着向往的神情,读之令人悯然。诗写得富于情趣,饶有意蕴。

  在这首诗中,诗人一直是一个旁观者,在关注着青苔的生命状态,虽然也体察青苔的心情,但是从诗歌主旨上说,则是旁观式的、评论式的。在那个专制的封建时代,诗人笔下的青苔也有对于阳光的期待,也有向红叶打听阳光的勇气,它越是执着、越是努力地绽放自己,实际上就越显出周围环境的罪恶。诗人在这里表现出对生命的尊敬和敬畏。诗人对于这个自强不息的小小生命的尊敬,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了对于环境不公的谴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¹有道²而正³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注释:¹就:靠近。²有道:指有道德的人。³正:匡正、端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子曰:“富¹与贵²,是人之所欲也;不以³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pèi)必于是。”(《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注释:¹富:财物多,富裕。²贵:地位高,显贵。³以:用、按照。⁴道:方法,途径。⁵恶乎:凭什么。⁶无:没有。⁷违:离开,避开。⁸于是:于,在;是,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¹而志于学,三十而立²,四十而不惑³,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jǔ)。”(《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注释:¹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²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³惑:迷惑,疑惑。⁴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⁵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⁶从心所欲:顺从意愿。⁷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¹,思而不学则殆(dài)²。”(《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注释:¹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²殆:疑惑。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曰:“小子¹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²,可以群,可以怨³。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注释:¹小子:指学生们。²观:观察力。³怨:讽刺。⁴迩:近。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关东¹有义士²,兴兵讨群凶³
译文: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注释:¹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²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³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初期¹会盟津²,乃心在咸阳³
译文: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注释:¹初期:本来期望。²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³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军合力不齐¹,踌(chóu)(chú)²而雁行(háng)³
译文:结果各有打算,期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注释:¹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²踌躇:犹豫不前。³雁行: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势利使人争,嗣¹(xuán)²自相戕(qiāng)³
译文: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注释:¹嗣:后来。²还:同“旋”,不久。³自相戕: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淮南弟称号,刻玺(xǐ)¹于北方。
译文: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注释:¹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铠甲生虮(jǐ)(shī)¹,万姓²³死亡。
译文: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注释:¹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²万姓:百姓。³以:因此。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译文: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生民¹百遗²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注释:¹生民:百姓。²遗:剩下。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无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其苦可知;“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这首诗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3-194

hāoxíng

cáocāo liǎnghàn 

guāndōngyǒushì xīngbīngtǎoqúnxiōng 
chūhuìméngjīn nǎixīnzàixiányáng 
jūn chóuchúéryànháng 
shìshǐ使rénzhēng xuánxiāngqiāng 
huáinánchēnghào běifāng 
kǎijiǎshēngshī wànxìngwáng 
bái qiānmíng 
shēngmínbǎi niànzhīduànrénch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