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得鲜鱼二百钱,籴(dí)¹炊饭放归船。
译文:将鲜鱼卖了二百文钱,买了米粮,停好了船,准备开始做饭。
注释:¹籴粮:买米。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译文:可是拔来的芦苇却是湿的,难以点着,只能先暂且晒在种有垂杨的古岸边。

jiā··màixiānèrbǎiqián--zhèngxiè

màixiānèrbǎiqiánliángchuīfànfàngguīchuán

lái湿shīwěishāonánzheshàizàichuíyángànbi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鲜鱼卖了二百文钱,买了米粮,停好了船,准备开始做饭。

可是拔来的芦苇却是湿的,难以点着,只能先暂且晒在种有垂杨的古岸边。

注释

籴粮:买米。

郑燮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 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shuì)¹宁容²减一分。
译文:军兵离去,家室一空。财物掠夺走,男子抓了丁。税赋的数额又哪里容许减去一分?
注释:¹税额:规定应缴赋税的数字。²宁容:岂容,不许。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衣食旋营¹犹可过,赋(fù)输长急²不堪闻。
译文:缺衣少食尚可勉强解决,赋税常交又急迫,听到传令让人心惊。
注释:¹旋营:临时对付。²赋输长急:官府长年都在急迫地催缴赋税。输,送。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蚕无夏织桑充寨¹,田废春耕(gēng)(dú)劳军²
译文:到了夏天,桑树疯长充塞村寨,却无人养蚕,无丝可织。到了春耕时节,田野荒芜,耕牛都被犒劳了军队。
注释:¹充寨:充作修营寨的木料。²犊劳军:将耕牛牵去慰劳官军。犊,小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xūn)¹
译文:这样下去,哪一州县会得到好处呢?只有那些军棍酷吏靠宰杀榨取百姓得到更多功勋。
注释:¹“如此”二句:多州县都处于如此水深火热之中,没谁去理会,那些作地方宫的却一味不顾人民的死活,只管敲榨勒索,争取立功受赏、升官发财。

  这首墙头诗,题在作者所住村舍的墙上,意在叫大家看,所以写得很通俗。某些前人和今人以“鄙俚近俗”贬斥杜荀鹤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孰不知既反映民间疾苦,又力图写得通俗易懂,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读者,正是杜荀鹤的难能可贵之处。

  离乱之后,诗人寄居在一个被战争蹂躏的满目疮痍的村庄里,他见到许多农舍,空无人居,由于赖以蚕织的桑树竟被砍伐,充作修营寨的材料,所有耕牛也都被杀掉犒劳了士兵,使得蚕没法养,帛不能织,大片田地也遭到了荒芜,人们缺衣少食,只能凑合着过,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农家所负担的赋税一分也不能少,催缴赋税官吏的呼喊声仍然非常急迫,实在惨不忍听,作者最后指出,遭到兵燹之害得并不只这一个村庄,而是许多州县。官府怎么一点也不予理会,减免赋税呢,原来这些地方官吏都是一群不顾人民死活的家伙,老百姓都被杀害完了,他们还在多收税向上面邀功请赏。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霍有明.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548
2、 潘同生.中国经济诗今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642

suǒcūnshě--xún

jiāsuíbīngjǐnkōngcúnshuìéníngróngjiǎnfēn

shíxuányíngyóuguòshūzhǎngkānwén

cánxiàzhīsāngchōngzhàitiánfèichūngēngláojūn

shùzhōushuíhuìshāmínjiāngjǐngèngyāoxūn

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
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
译文:母亲高寿,你侍奉周到,满室生光辉。
注释:北堂:意指母亲。
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莱衣。
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莱(lái)衣。
译文:先同稚子一同舞蹈,更穿著与老莱子相似的彩衣逗母亲开心。
注释:老莱衣:老莱子穿的五彩衣。相传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时还身穿五彩衣,模仿小儿的动作和哭声,以使父母欢心。后因以表示孝顺父母。
因为小儿啼,醉倒月下归。
因为小儿啼,醉倒月下归。
译文:学小儿啼哭,怡然大乐,醉了还能骑马月下归家。
人闻无此乐,此乐世中稀。
人闻无此乐,此乐世衣稀。
译文:人世间无此欢乐,此乐世中已经很稀少。

zèngyángchǔ--bái

běitángqiānwàn寿shòushìfèngyǒuguānghuīxiāntóngzhìzigèngzhelǎolái

yīnwèixiǎoérzuìdàoyuèxiàguīrénwénshìzhōng

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
日夕¹北风紧,寒林噤(jìn)²暮鸦。
注释:¹日夕:黄昏。²噤:闭,停住。
是谁谈佛法,真个坠天花。
是谁谈佛法,真个坠天花¹
注释:¹坠天花:天花乱坠。据佛教传说:佛祖说法,感动天神,诸天雨各色香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又雪花亦有天花之名。此处实系双关。以虚之天花呼应实之雪花也。
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
¹笔难临谈²,敲床³且煮茶。
注释:¹呵:嘘气,多指天寒时以口气嘘物(此处指笔),使之融暖。²临谈:临摹字谈。³敲床:指吟诗时敲击床板作节拍。
禅关堪早闭,应少客停车。
(chán)¹堪早闭,应少客停车。
注释:¹禅关:此处指寺门。
黄昏日暮之际降雪,显得格外寒冷。此时有长老高僧讲经说法,经堂坠天花,寺外坠雪花,岂不相映成趣。大须公写自己临谈,烹茶,却是自得其乐。这样的时候,自然愿意早点关上庙门,免得客来打扰。诗写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意境甚妙,情趣甚佳。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译文:旭日光辉斜照华清宫旁的集灵台,树上红花一朵朵地迎着朝露绽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昨夜上皇新授(shòu)(lù),太真¹含笑入帘来。
译文:昨夜玄宗刚在这里为杨玉环授箓,太真满面笑容地进入珠帘受宠来。
注释:¹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时号太真,住内太真宫。
这首诗讽杨玉环的轻薄。杨玉环原系玄宗十八子寿王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为女官,号太真,后来大加宠幸,进而册封为贵妃。集灵台是清静祀神所在,诗人指出玄宗不该在这里行道教授给秘文仪式。并指出贵妃在这时“含笑”入内,自愿为女道士,配合默契,掩人耳目,足见其轻薄风骚。

língtái ·

zhāng tángdài 

guāngxiézhàolíngtái hóngshùhuāyíngxiǎokāi 
zuóshànghuángxīnshòu tàizhēnhánxiàoliánlái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jì)¹,青天好。
译文:桌案上摆放着的几卷书,都是老庄的著作,读了也会说“忘言”通晓规律与道理这样的话。说了千句万言,其实还是不能真忘,的确可笑。今天梅雨停止,放晴了,天气真好。
注释:感皇恩: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有不同格式,此为双调六十七字,仄韵格。朱晦庵:即南宋大儒朱熹,晦庵是他的号。即世:指去世。¹霁:雨后或雪后天气转晴。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一壑(hè)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¹何在,应有玄经²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译文:如今隐退山林丘壑,身穿轻衫,头戴短帽。白发渐渐增多,而故人却越来越少。先生已逝,无论去了何处,也会像扬雄那样留下不朽经典,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
注释:¹子云:西汉学者扬雄的字。²玄经:指《太玄》,扬雄的哲学著作。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还有人认为此词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汉语大词典》编委吴战垒先生认为此词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按照吴战垒的说法,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 ,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忘做到“忘言 ”。

  “万言千句 ,不自忘忘堪笑 ”,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看似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忘言知道 ”,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忘做到“忘言 ”。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

  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 ”,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 ”,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

  “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 ”。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69-157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