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尺剪裁工。斗色衣衫巧样缝。深浅配来纤手绽,重重。
玉尺剪裁工。斗色衣衫巧样缝。深浅配来纤手绽,重重。
蒲紫蒲青雅澹中。
蒲紫蒲青雅澹中。
斜领叩金虫。透肉生香宝袜松。茜袖半垂鸦袜浅,从容。
斜领叩金虫。透肉生香宝袜松。茜袖半垂鸦袜浅,从容。
百折罗裙细细风。
百折罗裙细细风。
吴伟业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 2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牧童¹骑黄牛,歌声振²林樾(yuè)³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注释:¹牧童:指放牛的孩子。²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³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¹(bǔ)²³(chán),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就闭口不再发出声音,一声不响地站着。
注释:¹欲:想要。²捕:捉。³鸣:叫。⁴立:站立。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画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画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参考资料:
1、 高梓信主编.感动小学生300首古诗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168
2、 曾令衡 .于质朴中见真性情:湖南教育杂志编辑部,1983年:20

suǒjiàn

yuánméi qīngdài 

tónghuángniú shēngzhènlínyuè 
míngchán ránkǒu 
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
去岁山川缙(jìn)云岭¹,今年雨雪白登台²
译文:我去年就登临了缙云山,今年又置身于这风雪弥漫的白登山。
注释:云中:古郡名,今山西大同市。至日:冬至节。¹缙云岭:又名仙都山,在今浙江缙云县境。²白登台:即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汉高祖被匈奴围困处。
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
可怜日至¹长为客,何意²天涯³举杯。
译文:可怜我在冬至还在他乡为客,何曾想到会在此天涯举杯消愁。
注释:¹日至:日南至,即冬至。²何意:何曾想到。³天涯:远方。⁴数:屡次。
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
城晚角¹声通雁塞(sāi)²,关³寒马色上龙堆
译文:傍晚边城响起的号角声直通雁门关,关外积雪呈现出斑驳之色,延伸到白龙堆沙漠。
注释:¹角:军中吹的号角。²雁塞:即雁门塞,又名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³关: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北部,为长城要塞之一。⁴马色:这里疑指地有积雪,现出斑驳之色。⁵龙堆:亦称白龙堆,在新疆罗布泊以东至甘肃玉门关,古代为西域交通要道。
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
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¹梅花细细开²
译文:遥想家乡在远方的江村之中,却又怕说起此时梅花已经盛开了。
注释:¹愁说:指怕提起故乡风物。²细细开:形容花枝繁盛,花时长久。

  首联“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交代行踪,说自己并不是今朝不得归家,而是久在异地,漂泊至今。“山川”、“雨雪”暗示在外的艰辛,今年的情形尤其令人伤悲,雪花纷至,山中寒气逼人。“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直抒胸臆,可叹游子在佳节时分,众人团圆之际,只能登高饮酒排解忧愁。“长”、“数”字表明诗人在外做客之久及思乡之苦。颈联“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放开视角,由景人情,由眼前的萧瑟之景联想到塞外边地的荒冷,以此烘托孤寂凄冷的心境。尾联收束全篇,想起故乡的风物,聊解愁肠,但路途遥远,即便是决眦也不能如愿。这重重的阻隔,加上料想故园的梅花正是恣情怒放,尽展风姿的时候,禁不住伤痛万分,还不如勿提此物。这样的心境使得善于含蓄寄意的诗人也直说“愁”字了。

  这首诗代表了朱彝尊诗歌的特色。全诗讲究对仗,除尾联外,三联全都对仗工整。尤其是首联、颈联含有四个地名,使用自然贴切。另外,尾联还借用了杜诗的诗意。如此使诗歌典雅深婉,意味颇深,可以见出诗人才华出众。

参考资料:
1、 穆杰主编.古诗词鉴赏·冬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06:157-158

yúnzhōngzhì--zhūzūn

suìshānchuānjìnyúnlǐngjīnniánxuěbáidēngtái

liánzhìzhǎngwèitiānshùbēi

chéngwǎnjiǎoshēngtōngyànsāiguānhánshànglóngduī

yuánwàngduànjiāngcūnchóushuōméihuākāi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¹,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译文:抛着红豆相思的血和泪滴也滴不尽,满画楼的是春柳春花,开也开不完。
注释:¹红豆:做相思之意。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译文:在风雨中的黄昏后,纱窗内的我怎么也睡不踏实,因为我忘不了旧愁加上新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咽不下玉粒金莼(chún)¹噎满喉;照不见菱(líng)花镜里形容瘦。
译文:吃不下去珍美的饭食菜肴,看不到菱花镜里面的容貌也已经消瘦。
注释:¹金莼:到江南,莼菜应市。莼菜,在我国很早就被视为珍贵食品。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
译文:舒展不开的眉头,在更漏声中熬着等待不到天亮。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译文:呀!恰巧像那远方遮不住等等隐隐约约的青山,悠悠的绿水流也流不断。

hóngdòu

cáoxuěqín qīngdài 

jìnxiāngxuèlèipāohóngdòu kāiwánchūnliǔchūnhuāmǎnhuàlóu 
shuìwěnshāchuāngfēnghuánghūnhòu wàngliǎoxīnchóujiùchóu 
yuānxiàjīnchúnmǎnhóu zhàojiànlínghuājìngxíngróngshǒu 
zhǎnkāideméitóu áimíngdegēnglòu 
ya qiàbiàn便zhēzhùdeqīngshānyǐnyǐn liúduànde绿shuǐyōuyōu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草庐寄¹穷巷,甘²以辞³华轩
译文: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
注释:¹寄:寄托,依附。²甘:自愿。³辞:拒绝,告别。⁴华轩: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轩:占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华轩”在这里是代指仕途之功名富贵。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正夏长风¹急,林室²³烧燔(fán)
译文: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
注释:¹长风:大风。²林室:林木和住宅。从此诗“果菜始复生”句可知,大火不仅焚毁了房屋,连同周围的林园也一并遭灾。³顿:顿时,立刻。⁴燔:烧。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一宅夏遗宇¹,舫(fǎng)²舟荫门前³
译文: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
注释:¹宇:屋檐,引申为受覆庇、遮盖处。²舫:船。³荫门前:谓遮荫于门前。林室皆焚毁,只有门前的航舟内尚有遮荫处。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tiáo)¹新秋夕²,亭亭³月将圆。
译文: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注释:¹迢迢: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秋夕景象的空阔辽远。²新秋夕:初秋的傍晚。³亭亭:高貌。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果菜始复生¹,惊鸟²尚未还。
译文: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
注释:¹始复生:开始重新生长。²惊鸟:被火惊飞的鸟。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中宵¹(zhù)²遥念³,一盼九天
译文: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
注释:¹中宵:半夜。²伫:长时间地站立。³遥念:想得很远。⁴盼:看。⁵周:遍,遍及。⁶九天:这里指整个天地。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总发¹抱孤介²,奄³四十年。
译文: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
注释:¹总发:即“总角”,称童年时代。古时儿童束发于头顶。²孤介:谓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³奄:忽,很快地。⁴出:超出。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形迹¹²³,灵府长独闲。
译文: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
注释:¹形迹:身体,指生命。²凭:任凭。³化:造化,自然。⁴往:指变化。⁵灵府:指心。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贞刚¹²有质³,玉石乃非坚。
译文: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
注释:¹贞刚:坚贞刚直。²自:本来。³质:品质、品性。⁴乃:却。这两句是说,我的品质坚贞刚直,比玉石都更坚贞。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仰想¹东户²时,余粮宿³中田
译文: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
注释:¹仰想:遥想。²东户:东户季子,传说中上古太平时代的君主。³宿:存放。⁴中田:即田中。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鼓腹¹夏所思²;朝起暮归眠。
译文: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
注释:¹鼓腹:饱食。²夏所思:夏忧夏虑。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既已不遇兹,且遂¹(guàn)我园²
译文: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注释:¹遂:就。²灌我园:浇灌我的田园。这里指隐居躬耕。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起头这两句是写他这几年的平静生活。“草庐”即他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穷巷”,偏僻的村巷。“华轩”,达官乘坐的漂亮的车子,这里代指仕宦生活。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这样的意思在归田后许多诗中屡见陈述。这里用一个“甘”字,见出他这种态度出于自觉自愿,也显见他心情的平静自然。可是,“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天炎风息,丛集在一起的房子顿时烧掉了。着一“顿”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他的住宅没有剩下一间房子,只好将船翻盖在门前,以遮蔽风雨。“舫舟荫门前”一般解释为寄居在船上,似非确。《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与这句结构相同,“荫”也为覆盖的意思。在陆地上以舟作棚,现时还常见着。以上可谓第一段,写“遇火”情况。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曰“新秋”,曰“月将圆”,见出是七月将半的时令,离遇火已近一个月了。“迢迢”,意同遥遥,显出秋夜给人漫长的感觉。“亭亭”,高远的样子,这是作者凝视秋月的印象。这两句既写出了节令的变化,又传出了作者耿耿不寐的心情。这是火灾予他心理的刺激。“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遭火熏烤的周围园圃中的果菜又活过来了,但受惊的鸟雀还没有飞回。从“果菜始复生”见出他生计还有指望,而后一种情况又表示创巨的痛深。在这样的秋夜里,他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半夜里他伫立遥想,顾盼之间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了。以上是第二段,写“遇火”后心情的不平静。

  下面第三段,所写是“中宵伫遥念”的内容。作者先是自述平生操行:“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他说:我从小就有正直耿介的性格,一下子就是四十年了(作者此时四十四岁)。“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形体、行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衰老、而变化,可心灵一直是安闲的,没有染上尘俗杂念。“孤介”、“独闲”,都表示他不同于流俗。“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这两句意思说:我具备的贞刚的禀性,玉石也比不上它坚固。这六句是对自己平生的检点,自慰的口吻里又显出自信。他是在遭遇灾变之时作如此回想的,这也表示了他还将这样做,不因眼下困难而动摇。接着他又想起一种理想的生活:“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东户”,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东户季子,据说那时民风淳朴,道不拾遗,余粮储放在田中也无人偷盗。“中田”即田中。“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这是说,那时候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人人都安居乐业。这些“仰想”,表现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他当时处于那种艰难境地作这种联想,实在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毕竟是空想。“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意思是说:既然已经遇不上这样的时代了,还是灌我的园、耕我的田吧。这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态度。想起“东户时”,他的情绪不免又波动起来,但他又立即回到眼前的现实,心情又平静下来了。后两句似乎还有这样的意思:丰衣足食不能凭空想,要靠自己的劳动。这就与两年后写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所表达的思想相一致了。

  这首诗写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很是真切,也很自然。比如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是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火灾的打击是沉重的,不能不带来情绪的反应,此诗若一味旷达,恐非合乎实际了。诗人的可贵,就是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以面对现实的态度坚定躬耕的决心,他终于经受住这次考验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4-545页

shēnsuìliùyuèzhōnghuǒ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cǎoqióngxiàng gānhuáxuān 
zhèngxiàchángfēng línshìdùnshāofán 
zhái fǎngzhōuyìnménqián 
tiáotiáoxīnqiū tíngtíngyuèjiāngyuán 
guǒcàishǐshēng jīngniǎoshàngwèihuán 
zhōngxiāozhùyáoniàn pànzhōujiǔtiān 
zǒngbàojiè yǎnchūshínián 
xíngpínghuàwǎng língchángxián 
zhēngāngyǒuzhì shínǎifēijiān 
yǎngxiǎngdōngshí liáng宿zhōngtián 
suǒ zhāoguīmián 
 qiěsuìguànyuán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¹看大江。
译文: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大江奔流。
注释:潘邠老:潘大临。字邠老。¹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huò)¹任行藏(cáng)²
译文: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
注释:¹轩豁:开朗。²行藏:出处,行止。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从来野色¹供吟兴²,是处³秋光合断肠
译文: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满目的秋日风光,却使人黯然神伤。
注释:¹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²吟兴:指诗兴。³是处:到处。⁴秋光:秋日的风光景色。⁵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今古骚(sāo)¹乃如许²,暮潮声卷入苍茫³
译文: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注释:¹骚人:诗人,文人。²如许:像这样。³苍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诗首联出句即是借用,也是即景,对句使人物出场,一位在风雨飘摇中独立吴山之巅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以下两联,夹入议论,继续申述登高引起的感慨。第三联故作平淡之语,以与上联形成跌宕;尾联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诗虽然是借用潘大临诗起句,但全首浑如生成,写景抒情,郁勃纡盘,神完气足。在句法上,又充分吸收江西诗派特点,出入变化,不拘一格。

  江西派诗人潘大临,以“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名闻遐迩。后世诗人诵邠老此句,辄为一章,不独韩淲一人。每至“秋雨秋风愁煞人”之际,甚至已去重阳数日,仍有用此句领起赋诗者,何况韩淲登临吴山之时,重阳在即,又恰遇风雨,诗意与眼前景相合,情自随景而生,一时心潮起伏,难以自已,于是借用邠老原句,唱出这气势充沛、神完气足的一曲,以抒发心中的万千感慨。

  写律诗,出句难,对句更难。引别人的诗作出句,尤其又是引别人的名句,这就使对句难上加难。如果不相称,全诗就会黯然失色,显得气馁力衰。这里作者不愧为江西诗派在南宋的后劲,他不仅从字词的对称、押韵的协调等形式上用力,而且更注重意境的提炼,情感的升华,在邠老原句“满城风雨”的背景上,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出句即是借用,也是即景;对句使人物出场,两句共同说明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毫无摘引之痕迹,一位在风雨飘摇中独立吴山之巅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出句、对句一气呵成。

  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此诗作于宁宗庆元四年秋,时作者约四十岁。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古人四十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这一句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带伤感的气氛扫荡无遗,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博大胸怀,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在大自然面前,诗人们从来都是毫不隐晦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寄主观情感于“野色”的。眼下可供作者“吟兴”的“野色”很多,可他却略去了对“是处秋光”的具体描绘,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里的秋光为什么会令作者有肝肠寸断之感?是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还是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

  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 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化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的画面自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201-1202页

fēngzhōngsòngpānbīnlǎoshī--hánbiāo

mǎnchéngfēngjìnzhòngyángshàngshānkànjiāng

lǎoyǎnhūnhuāwàngyuǎnjìnzhuàngxīnxuānhuōrènxíngcáng

cóngláigōngyínxìngshìchùqiūguāngduàncháng

jīnsāorénnǎicháoshēngjuǎncāngm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