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蛸挂虚牖,蟋蟀鸣前除。岁晏凉风至,君子复何如。
萧蛸挂虚牖,蟋蟀鸣前除。岁晏凉风至,君子复何如。
高馆阒无人,离居不可道。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
高馆阒无人,离居不可道。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
虽有近音信,千里阻河关。中复客汝颍,去年归旧山。
虽有近音信,千里阻河关。中复客汝颍,去年归旧山。
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仲秋虽未归,暮秋以为期。良会讵几日,终日长相思。
仲秋虽未归,暮秋以为期。良会讵几日,终日长相思。

zèngsānyǒngzhōuguānshězuò--wángwéi

xiāoshāoguàyǒushuàimíngqiánchúsuìyànliángfēngzhìjūnzi

gāoguǎnréndàoxiánménluòzhàoqiūcǎo

suīyǒujìnyīnxìnqiānguānzhōngyǐngniánguījiùshān

jiéjiāoèrshízàizhǎnpínbìngzishēnkuòqiǎn

zhòngqiūsuīwèiguīqiūwèiliánghuìzhōngzhǎngxiāng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4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译文:青青的荷叶盖住了盈盈绿水,芙蓉穿上了红衣服。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译文:水下有连成线的藕,上面有大头莲子。

qīngyáng--míng

qīnggài绿shuǐrónghóngxiān

xiàyǒubìnggēnǒushàngyǒubìngtóulián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倚(yǐ)¹霜树²³,镜天无一毫
译文: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注释:¹倚:靠着,倚立。²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³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⁴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⁵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南山¹与秋色²,气势³两相高。
译文: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注释:¹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²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³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凋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外,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的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空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部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第三句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终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原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和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这首诗却别出心裁的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的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但秋天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他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的表示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923-924

chángānqiūwàng

 tángdài 

lóushuāngshùwài jìngtiānháo 
nánshānqiū shìliǎngxiānggāo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胜神鳌(áo)¹,夯(hāng)²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³。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译文:大鱼力量胜过了那神鳌,力气之大可以砸碎风浪,即使背负着蓬莱岛也轻而易举。万里夕阳都无法照全它的身影,只能见到它高耸的华美脊背。就是翻个身还嫌东洋太小。这样的大鱼,姜太公要怎么钓呢?
注释:¹神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事见《列子·汤问》。²夯:此指扛、顶。³蓬莱岛: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⁴锦背:那大鱼的脊背美似锦绣。⁵太公怎钓:姜太公曾用无饵之钩,离水三尺钓来周文王,得成功业。此处说以太公钓术之高也无法钓这大鱼。

  王和卿幽默诙谐,其散曲作品善用夸张手法状物写景。这首曲子即体现了这一特色。

  全文深受《列子》影响,想象奇特,充满了奇思壮采。“胜神鳌,夯风涛”写出了大鱼的磅礴气势。作者以巨鳌比,已见鱼之巨大,而作者更云“胜神鳌,夯风涛”,以一“胜”字,夸耀鱼的力量之神,还远在神鳌之上。“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则说明这鱼不仅身形庞大,还神猛无比。作者以大鱼背负蓬莱之轻松,与神鳌“夯风涛”之沉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大鱼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开头三句,作者空中落笔,极力夸耀大鱼之神力而不描绘它的形体具体如何,以悬人心念。第四句方绘其形体:“万里夕阳锦背高。”这鱼是如此不同寻常,万里夕阳都照不全它的脊背,更不见其首尾,则其全身之大,简直令人不敢想象。作者笔墨纸夸张,实已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下句更异想天开,层楼再上:“翻身犹恨东洋小。”真是奇想妙语。东洋已大不可测,偌大的东洋都嫌小,鱼身之大,几欲支撑天地了。至此,大鱼已神形具备,如何作结,颇难下笔,而作者却出人意料,以“太公怎钓”作豹尾,顿使全曲神采倍增。据说姜太公能用直钩便可把鱼钓到,连姜太公都没有能力将它钓走。在古代,神物神兽皆以神人为主,此大鱼却一反常态,其意味正在此鱼是毫无拘束,一任自由的。这无疑是“神”“大”的最高境界。

  这支小令以大鱼比喻志向远大、抱负超群的人。蓬莱岛是神话中的仙境,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一句,既夸张地写出了大鱼之大,也表现出大鱼胸有治国委邦的雄才大略,同时它还具有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的胸襟。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力大无穷、形大无比和无拘无束的形象,很可能是有所寄托的。它不妨可看作元初一批文人放浪形骸、恣肆任诞和无拘无束的精神折光。

  在艺术手法上,此曲想象新颖奇特、笔调幽默,造语诙谐,传神之法尤为出色。即实处写形,亦化实为虚,采用超限比喻手法,说鱼胜于巨鳌,恨东洋为小,其大究竟如何,则有意模糊不述,鱼之大便没有界限。这样,读者的想象力可得到充分发挥,因而极大地提高了作品欣赏中的可塑性和再造力。这是古代诗歌状情写物中颇具特色的手法。这首小令堪称优秀典范之一。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8-19

duàn··--wángqīng

shèngshénáohāngfēngtāoliángshàngqīngzhepéngláidǎowànyángjǐnbèigāofānshēnyóuhèndōngyángxiǎotàigōngzěndiào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千声檐(yán)¹百淋铃²,雨横风狂³暂一停。
译文:挂在屋檐下的风铃响了千百次,狂风暴雨过后暂时停歇了下去。
注释:¹檐铁:檐马,或铁马,用金属薄片制成,悬在屋檐下,风吹相击而发声,此处借代风声。²淋铃:原指风铃声,相传唐玄宗入蜀,途中遇夜雨,闻风铃声,作《雨霖铃·伤别》。此处借代雨声。³雨横风狂:狂风暴雨。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正望鸡鸣天下白¹,又惊鹅击海东青²
译文:正当我渴望鸡鸣天亮时局好转时,又为帝俄侵略我国东北感到震惊。
注释:¹天下白:指天亮,比喻时局好转。²鹅击海东青:借指帝俄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鹅:谐音俄,指帝俄。海东青:鸟名,雕的一种,产于辽东,善擒天鹅。此处借指中国东北三省。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沉阴¹(yē)²何多日,残月³晖晖尚几星。
译文:阴暗的日子为什么这样多,天上残月明亮还有几颗星星。
注释:¹沉阴:久阴。²噎噎:形容云气阴暗,比喻国势危急。³残月:天将明时的月亮。⁴晖晖:明亮,此处指星、月之光。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梦几人醒。
斗室¹苍茫²吾独立,万家酣(hān)梦几人醒。
译文:我独自一人站在狭小的住室里,面对苍茫夜色;如今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许多人都在酣梦之中,又有几个人在觉醒?
注释:¹斗室:形容住室狭小。²苍茫:形容夜色迷茫。

  这首诗是诗人听闻沙俄出兵东北攻陷沈阳后的抒怀之作。诗中对沙俄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清政府的畏敌卖国,表示了痛恨;诗中诗人雨夜不寐、独立苍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全诗抒情委婉含蓄,深沉抑郁。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概写国家形势。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不断侵占中国。整个国家是在风风雨雨中度过的。从中日甲午战争后,国内没有发生大战争,像狂风暴雨一样的战事暂停一时。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写帝俄侵占中国东北。正当国家变法维新,时局如鸡鸣天亮有所好转时,不料,帝国主义竟发动八国联军之役,更令人震惊的是帝俄又侵占中国东北。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写国势危急。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诗人感叹“阴暗的日子何其多”。尽管有明月、星星,也只是残月、疏星。清廷腐败,国力不强,战争乌云弥漫,人民灾难深重。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抒发诗人忧国忧民之情。诗人独自一人站在狭小的住室里,面对苍茫夜色,心中产生无限感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许多人都在酣梦之中,又有几个人在觉醒。诗人对国事无限忧虑,愁思万千。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4册 明朝、清朝:武汉出版社,2016.07:第360-361页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译文:打柴打进深山里头,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桥崩卧槎(chá)¹拥,路险垂藤接。
译文:桥梁崩塌横卧树杈支撑,道路险阻垂藤缠绕连接。
注释:¹槎:竹木筏。一作“楂”,通“杈”,旁出的树枝。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日落崩将稀,山风拂萝(luó)¹衣。
译文:夕阳西落樵伴渐见稀少,山风吹拂身上的薜萝衣。
注释:¹萝:后以薜萝指隐者之服。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长歌¹²轻策(cè)³,平野望烟归。
译文:拄着轻便手杖放声长歌,望着平野的炊烟款款而归。
注释:¹长歌:拉长声调唱歌。²负:背,扛。这里的拄持的意思。³策:木细枝。这里指手杖。
《采樵作》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47首。这首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景物和隐居的幽趣。采樵人是樵夫,不是作者自己,首句写樵夫。“山深”以下三句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作者捕捉“桥崩”、“卧楂”、“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后四句写日暮时杖策长歌返归,萧然旷远的意趣想象可得。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63-64页

cǎiqiáozuò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cǎiqiáoshēnshān shānshēnshùchóngdié 
qiáobēngcháyōng xiǎnchuíténgjiē 
luòbànjiāng shānfēngluó 
chángqīng píngwàngyān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