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杨柳好藏鸦,谁道扁舟荡桨斜。
白门杨柳好藏鸦,谁道扁舟荡桨斜。
金屋云深吾谷树,玉杯春暖尚湖花。
金屋云深吾谷树,玉杯春暖尚湖花。
见来学避低团扇,近处疑嗔响钿车。
见来学避低团扇,近处疑嗔响钿车。
却悔石城吹笛夜,青骢容易别卢家。
却悔石城吹笛夜,青骢容易别卢家。
吴伟业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 2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¹,可以沤(òu)²麻。彼美淑³,可与晤(wù)
译文: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相对唱。
注释:¹池:护城河。一说水池。²沤: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才能剥下麻皮,用以织麻布。³淑:善,美。一作“叔”,指排行第三。⁴姬:周之姓。一说是古代对妇女的美称。⁵晤歌:用歌声互相唱和,即对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zhù)¹。彼美淑姬,可与晤语²
译文: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聊天话家常。
注释:¹纻:同“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可织布。²晤语:对话。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jiān)¹。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译文: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浸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诉衷肠。
注释:¹菅:菅草。芦荻一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浸渍剥取后可以编草鞋。

  这是一首欢快的劳动对歌。可以想像,这种场面,时至今日,还屡见不鲜。沤麻的水,是有相当强烈的臭味的。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小伙子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

  全诗三章十二句,其实只是一个意思,一章已经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只是复沓。而复沓,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语反复吟唱,正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这种反复吟唱,既表现劳动青年感情的纯朴强烈,又以复沓的手段加强诗歌的主题。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现代。如果说变化,三章只换三个字,一个沤的对象不只是麻,还有苎麻菅草;一个是晤的形式变了,还有言来语去。这说明随着劳动过程的延续,爱情的温度也在渐渐提升。

  诗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

  大麻、纻麻经过揉洗梳理之后,得到比较长而耐磨的纤维,成为古时人们衣料的主要原料,织成麻布,裁制衣服。白色麻布制成的衣服,不加彩饰,叫深衣,是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是劳动者的衣料。因此,每年种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后很长历史时期农村主要劳动内容之一。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71-273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68-270

dōngménzhīchí

míng xiānqín 

dōngménzhīchí òu měishū  
dōngménzhīchí òuzhù měishū  
dōngménzhīchí òujiān měishū yán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事关休戚(qī)¹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译文:回家相聚聚的渴望,牵动着我的喜乐忧愁,转眼已成空。整夜里都充满了对万里外家乡的思念。
注释:¹休戚:喜乐和忧虑,幸福与祸患。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译文:最让人哀愁的是伴着阵阵报晓的鸡鸣,憔悴的我又沐浴在春风中。

chú

lái tángdài 

shìguānxiūchéngkōng wànxiāngzhōng 
chóudàoxiǎoshēngjuéhòu yòujiāngqiáocuìjiànchūnfēng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
博学¹之,审问²之,慎思³之,明辨之,笃(dǔ)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注释:¹博学:广泛学习。²审问:详细地问。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审: 详细,慎重。³慎思:谨慎地思考。⁴明辨:明确地分辨;辨别清楚。⁵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⁶弗:不,无。⁷措:停止,罢休。
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yī)¹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译文:自从秦代设置太守,李冰开通二渠道,为蜀地带来万世的利益。现在万里桥的水,大概就是秦渠。这之后诸葛亮(字孔明)治理蜀地,凭公信仁义的情怀让所有的人都信服,治理得法制清明,条理井然,礼乐之道差不多都得到恢复。古今都相传,孔明在这里送别吴国使者张温,说:“这里的水流淌到扬州有万里之遥。”后一词为之命名。有人则说,费祎访问东吴,孔明送他到这里,说:“万里的道路,是从这里开始。”诸葛亮去世千年,桥的遗迹也大致具备了,不是怎么的雄奇壮丽。千年之间,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没有尽头。这些说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名桥的一种方式。
注释:¹聘:访。
厥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耳。
(jué)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¹而思仿佛²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qì)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shī)³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耳。
译文:那时的天下,有吴蜀两朝。朝廷任命将帅,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他看到这座桥,谁不感怀古代而谋划当今,追念孔明的道德功绩而想着仿照他那样去做事?侍御赵公镇守蜀地,才到,拜谒孔明祠堂,就命令修缮它。每次都说:“诸葛亮,是三代遗留的才俊。用法律可是人们不怨恨,主持政治可是主君不猜疑,不是把天下看成是大家的,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现在他的遗迹尚存在还有很多,万里桥就是他通吴国的故事。前任军帅沈公常修缮并扩大它,还是很简陋,不闻名,况且容易毁坏,时间长了就不能支撑。救命疏导河水,把五道梁板全部更换并且用木头制作屋子在上面。风烟浩渺,岸上树木茂盛并且山川秀美。沈公与客人经常登临此处,大概没有不徘徊和四面观看的。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像沈公这样感怀,风景应不是根本的。
注释:¹勋庸:功绩。²仿佛:相仿。³酾:疏导。⁴末:非根本的。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如光祖。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如光祖。
译文:沈公名光祖为之做记,记录下它的大胸怀而舍弃它的细枝末节。如果说桥的名字美,沈公又给它以美化,那是不了解沈公的人。了解沈公的,没有超过光祖的了。
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红襟惹尽百花香,翠尾扫开三月雨。
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红襟(jīn)¹惹尽百花香,翠尾²扫开三月雨。
译文:这里原有无数的华丽房屋,燕子不问主人是谁随意居住。低掠时红襟沾满了百花的芳香,穿飞时翠尾扫开了三月的雨。
注释:¹红襟:指燕子前胸的红羽毛。²翠尾:史达祖《双双燕》:“翠尾分开红影。”
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译文:燕子你离别我半年去了哪里?如今相见你像要把离恨倾诉。你在海棠枝上立了很久很久,却又向小桥西边飞去!

  此词咏物抒情,委婉细腻。燕子秋去春来,喜寻旧巢,使人有春燕怀恋旧主人之想。

  故进而猜想,在三月的轻风细雨中,带着花香归来,立在海棠枝上,似乎要向旧主人诉说半年来的离愁别恨。作者以移情法写燕,神情入妙,颇见新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