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西风里,催程曙色微。
一叶西风里,催程曙(shǔ)¹微。
译文:在早上赶路时,我自己就像是一片叶子,飘落在西风中,天刚蒙蒙亮,就被催着上路。
注释:¹曙色:破晓时的天色。
水流残梦急,帆带落星飞。
水流残梦急,帆带落星飞。
译文:水流声伴着残梦,急急向前奔流,船帆像带着星子一样,飞在空中。
宿鸟未离树,寒潮欲上矶。
宿鸟未离残,寒潮欲上矶(jī)¹
译文:当鸟儿还未醒来,并且未离开栖息的树枝的时候,寒潮已经不断地涌上石滩。
注释:¹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
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
译文:江河湖海之间没有远近之分,不要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归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早上赶路时,我自己就像是一片叶子,飘落在西风中,天刚蒙蒙亮,就被催着上路。

水流声伴着残梦,急急向前奔流,船帆像带着星子一样,飞在空中。

当鸟儿还未醒来,并且未离开栖息的树枝的时候,寒潮已经不断地涌上石滩。

江河湖海之间没有远近之分,不要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归来。

注释

曙色:破晓时的天色。

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高鼎

高鼎

(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有《拙吾诗文稿》。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一般人提到他,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与放风筝有关的的诗——《村居》。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青霓(ní)¹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²开天门。
译文:道士穿着青霓长袍呼请天宫的守护神,鸿龙玉狗听见他的声音打开了天门。
注释:¹青霓:一作“青猊”。²鸿龙玉狗:守天门的神兽。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¹
译文:只见石榴花盛开,布满了溪水两岸,神女采洗石榴花,以涂染天上的白云。
注释:¹石榴二句:设想天门打开之后,道士看到的景象。
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绿章封事咨元父¹,六街²马蹄(tí)浩无主。
译文:绿章封事呈给天帝,奏文中向他倾诉:长安六条街马蹄杂沓,失去了主宰。
注释:¹元父:元气之父。指的是天帝。²六街:长安。唐朝长安有左右六街。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虚空风气¹不清冷,短衣小冠²作尘土。
译文:目前空气极不清爽,时疫流行,一般人染病而死,化为尘埃。
注释:¹虚空风气:空气。²短衣小冠:指普通人。
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金家¹香弄千轮鸣,扬雄²秋室³无俗声
译文:金家所在巷道里香气飘荡,车轮轰鸣,扬雄的书屋中冷冷清清,没有世俗的热闹声。
注释:¹金家:显贵人家。汉朝金日磾是匈奴人,但是归顺汉朝,子孙几代显贵。²扬雄:字子云,汉朝著名文士,生活贫寒,这里借指一般寒士。³秋室:冷落的书屋。⁴无俗声:没有嘈杂的声音,只有读书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愿携汉戟(jǐ)招书鬼¹,休令恨骨填蒿(hāo)²
译文:但愿拿着汉戟招回寒士书生的魂魄,不让他们的尸骨长期被埋在荒草丛中。
注释:¹书鬼:书生的鬼魂。²蒿里:死人的墓地。

  此诗侧重于对天神世界的描写。诗人有感而发,由道士夜晚打醮而驰骋艺术想象。前四句写仙界之美,描写吴道士身着青霓袍,腾飞入太空,叩头请求守护天宫的神兽打开宫门,看到的是仙女洗石榴花把白云染成彩云,天帝审阅道士发来的奏章,才知道天下大旱,天气炎热,死了不少人。作者以此展开议论,认为富人平时享尽荣华富贵,这回热死、干死也已经没有什么遗恨,只是那些寒士书生尚未享受世间的欢乐,就这么热死、干死,实在太可惜,活着的人也会为他们抱恨无穷。这写出了人间之枯荣不等。因此诗人希望能用汉戟招回寒士书生的魂魄,别让他们的尸骨长期被埋在荒草丛中。重人贵生,这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亦是其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之一。从《老子》所强调的“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 视”,《庄子》所说的“保生”、“全生”、“尽年”、“尊生”,《吕氏春秋》所说的“贵生重己”, 到《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等,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这首诗写景写事抒情有机结合,用对神仙世界的肯定来否定现实世界。突出仙界之美,为的是反衬“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的人间事实,表面看是写“绿章封事咨元父”的道教科仪,实际上是要揭露社会的不平。“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正表现了道教重人贵生的道教思想。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使天宫的清丽和人间的浑浊形成巨大反差,在鲜明的对立之中诉说人间的不平,诗人明知道士打醮是虚妄的行为,不过是随感而发,揭示出京城炎热疠疾作祟、百姓遭殃的情状,也反映出寒士的遭际。诗人将扬雄比况自己,诗思归结到“寒士”身上,最终表达的是感士不遇的普遍主题。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5-37
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84-86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在官¹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²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³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译文:我在朝廷居官时一直说想要闲居,而辞官闲居时又留恋起了在官的日子,在人前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曾把历史纵观:又有哪一个在朝廷居官者没遇到过灾难?楚国大夫屈原居官被放逐而只能在云梦泽旁吟赋哀叹;伍子胥在吴国居官被诬陷而饮剑,血染衣冠; 楚霸王项羽一代枭雄乌江自刎而倒在了天地间。咸阳集市上,秦丞相李斯遭人陷害亦被满门抄斩。这几个人都千方百计保平安而不能平安,这怎能像我心中的陶渊明那样逍遥散漫?
注释:沽美酒兼太平令:双调曲牌名。由【沽美酒】(前五句)和【太平令】(后八句)两个小令组成。¹在官:即居官,封建时代的大小官员通称为在官人员。²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境内。项羽曾在乌江边自刎。³干休:指白白地被杀害。⁴丞相:指秦国丞相李斯,助秦始皇削平六国,为秦皇朝的开辟立下功勋,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⁵散诞:自由自在。

  这首小令以为民时的矛盾心理着笔,一连引出四个历史人物—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告诫人们切不可为官,当官必遭殃,还是像陶渊明那样过隐居生活为好。全曲不事雕琢,质朴而明畅,和谐而豪爽。

  曲中作者慨叹仕途的险恶,表达了毅然隐居、远祸全身的愉快心情。此曲先写自己辞官前后的思想活动,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接着纵观往古,列举历史上居官得祸的例子,对屈原、伍员、项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同时借古喻今,说明官场丝毫不值得留恋。最后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典故,表明自己要像陶渊明那样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彻底与官场决裂。

  前三句开门见山,写出自己辞官前后的思想活动。“在官时只说闲”,说明时刻考虑辞官,而且这个念头早就萌发了。虽然归隐是出于无可奈何,其实他并没有忘却世情,一旦退居之后,对官场的留恋之情便油然而生。作者虽处在这样极为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但是在别人面前,还要故作镇静,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曲文开头,仅用寥寥几笔,就真实地把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使人感到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为了得到从矛盾中解脱、求得心灵上的闲适恬静答案,作者纵观往古,从中寻找。他列举出历史上居官得祸的例子: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里用了两组对仗工整而又有变化的合璧对偶句子,对屈原、伍员、项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同时也借古喻今,揭露了仕途的险恶。从而催人猛省:官场丝毫不值得留恋。最后两句通过对比,既总结了上文,又表示隐居不出的决心。“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颇含哲理,耐人寻味。下句中的“五柳庄”,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典故:陶渊明归隐后,门前种五株柳树,并以五柳先生自况。后遂用“五柳”等喻称归隐、隐居,亦借以形容环境幽雅,隐居闲适。这里表明张养浩自已要像陶潜那样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彻底与官场决裂。至此,作者才像冲破樊笼的鸟儿,显得逍遥自在,自豪和愉快。

  这是一首带过曲,由两支小令组成,前五句为《沽美酒》,后八句是《太平令》,一韵到底,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曲词不事雕琢,质朴而明畅。全篇句式,参差中见整饬,整齐中又有变化,再加上句句押韵,构成和谐而豪迈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558-559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曲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762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¹²耕陇(lǒng)³,好(hào)《梁父(fǔ)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yuè),时人莫之许也。惟¹⁰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¹¹,谓为信然¹²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注释:隆中:地名,今襄阳城西公里古隆中。对:回答、应对。¹亮:即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人。²躬:亲自。³陇亩:田地。⁴好:喜爱。⁵为:唱。⁶《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⁷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⁸》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⁹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莫,没有人。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毅”。许,承认同意。¹⁰惟:只有。¹¹友善:友好,关系好。¹²信然: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时先主¹²新野³。徐庶(shù)见先主,先主器凡⁴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¹⁰也。将军宜枉(wǎng)¹¹¹²之。”
译文: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注释:¹先主:先,先帝,主,刘备。²屯:驻扎。³新野:现河南省新野县。⁴器:器重、重视。⁵谓:对,说,告诉。⁶岂:大概,是否。⁷之:代词,代诸葛亮。⁸与俱来:与(之)俱来,和(他)一起来。俱。一起。⁹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¹⁰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¹¹枉驾:屈尊。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¹²顾:拜访。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由是¹先主遂(suì)²³亮,凡⁴三往,乃见。因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¹⁰,主上蒙尘¹¹。孤¹²不度(duó)德量力¹³,欲信¹⁴大义于天下;而¹⁵智术¹⁶浅短,遂用¹⁷猖蹶(jué)¹⁸,至于今日。然¹⁹志犹²⁰未已²¹,君谓²²²³将安²⁴²⁵?”
译文: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注释:¹由是:因此。²遂:于是,就。³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⁴凡:总共。⁵乃见:才见到。⁶因:于是,就。⁷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⁸汉室倾颓:指汉朝统治崩溃、衰败。⁹奸臣:指董卓、曹操等。¹⁰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¹¹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南许昌。¹²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¹³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¹⁴欲信:通“伸”,伸张。想。¹⁵而:表转折。¹⁶智术:智谋,才识。¹⁷用:因此。¹⁸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¹⁹然:然而。²⁰犹:仍,还。²¹已:停止,罢休。²²谓:认为。²³计:计策。²⁴安:疑问代词,怎么。²⁵出:产生。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亮答曰:“自¹董卓以来²,豪杰并起,跨³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¹⁰天时,抑¹¹¹²人谋¹³也。今¹⁴操已拥百万之众,挟(xié)¹⁵天子而令¹⁶诸侯¹⁷,此¹⁸¹⁹不可与争锋²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²¹三世,国险而民附²²,贤能为之用²³,此可以为援²⁴而不可图²⁵也。荆州北据²⁶汉、沔(miǎn),利²⁷²⁸南海,东连²⁹吴会,西通³⁰巴、蜀,此用武之国³¹,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³²天所以³³³⁴将军,将军岂有意乎³⁵?益州险塞(sài)³⁶,沃野千里,天府之土³⁷,高祖³⁸³⁹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⁴⁰,张鲁在北,民殷⁴¹国富而⁴²不知存恤⁴³,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⁴⁴,信义⁴⁵⁴⁶于四海,总揽⁴⁷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⁴⁸,西和诸戎⁴⁹,南抚夷越⁵⁰,外结好孙权,内⁵¹⁵²政理⁵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⁵⁴以向宛、洛⁵⁵,将军身⁵⁶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⁵⁷,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⁵⁸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⁵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注释:¹自:从。²以来:表时间。³跨:占据。⁴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⁵比于:同,相比。⁶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⁷克:战胜。⁸为:以为,变成。⁹者:的原因。¹⁰非惟:不仅。¹¹抑:而且。¹²亦:也。¹³谋:筹划。¹⁴今:现 在。¹⁵挟:挟持,控制。¹⁶令:号令。¹⁷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¹⁸此:这。¹⁹诚:的确。²⁰争锋:争强,争胜。²¹已历:已经经历。²²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²³贤能为之用:为:被。²⁴可以为援:为:作为。援:外援。²⁵图:谋取。²⁶据:占据。²⁷利:物资。²⁸尽:全部取得。²⁹连:连接。³⁰通:到达。³¹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国:地方。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³²殆:大概。³³所以:用来。³⁴资:资助,给予。³⁵岂有意乎:可有意思吗?³⁶险塞:险峻的要塞。³⁷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³⁸高祖:刘邦。³⁹因:依靠,凭。⁴⁰刘璋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⁴¹殷:兴旺富裕。⁴²而:但是。⁴³存恤:爱抚、爱惜。恤:体恤、体谅。⁴⁴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所以称它“帝室之胄”。⁴⁵信义:信用道义。⁴⁶著:闻名。⁴⁷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⁴⁸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⁴⁹西和诸戎: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⁵⁰南抚夷越:向南安抚中国南部各族。⁵¹内:对内。⁵²修:治理。⁵³政理:政治。⁵⁴将荆州之军:将:率领。⁵⁵宛、洛: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⁵⁶身:亲自。⁵⁷川:平野。⁵⁸箪食壶浆: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⁵⁹诚如是:如果真像这样。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先主曰¹:“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译文: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
注释:¹日:一天天。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关羽、张飞等不悦¹,先主解之²曰:“孤之³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注释:¹悦:高兴。²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³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⁴犹:好像。⁵愿:希望。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文章开头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但从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里,不仅为了显示人物的魁伟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迫使齐王狼狈出奔的英雄。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对诸葛亮的自许,客观上也有不同的反响,对此作者也着意作了交代。“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里说的“时人”,自然是指当时社会上的一般人。他们“莫之许”,并不说明他才能低下,平生无大志,恰恰说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说明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慎从事的人。因而不被“时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与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则完全承认诸葛亮的自许是符合实际的,决非妄自尊大。接着写徐庶向刘备推荐他,更见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他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代,“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长,用“龙”来比喻诸葛亮,在当时可算是最高不过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作了有机地呼应。“思贤若渴”的刘备听得有这样一个“卧龙”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脱口说出“与君俱来”。可是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决不奉迎以求闻达的为人,所以徐庶接着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刘备屈驾求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刘备“三往”,旨在讨计问策,以成就大业。问策之前,刘备先“屏”去左右人等,这就进一步说明,他们虽然只是初次相见,但决非一般的往来酬酢,弄得如此机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实也正是这样。刘备“屏”去左右之后,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柄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平生抱负。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的重点。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从写作上看,本文的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作者自始至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作者先写“隆中对”前,次写“隆中对”时,后写“隆中对”后,结构布局一目了然。写“隆中对”前,采用了正面叙述的方法,写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游及其社会声誉,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诸葛亮其人的与众不同。继而又从侧面加以叙写,通过徐庶的荐举和刘备的屈驾“三往”,进而衬托出诸葛亮的才质非凡。这就为诸葛亮对策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先有刘备之请,而后有诸葛亮之对,自然是顺理成章。如果说隆中对前,是通过作者的叙述和他人的反响来突出诸葛亮的高明的话,那么隆中对时,则是让人物自己登场现身说法,进行具体论述,从而更雄辩地展示人物的高明。基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深刻观察和科学分析,把自己的对策作了有条不紊地论述。如前所述,他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沿着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写来,既精辟地论述了当前形势,又推断了将来的发展趋势。在论及建立根据地时,什么地方适宜,什么地方不适宜;什么地方先“图”,什么地方后“图”,谈得一清二楚。在论及统一大业时,先谈对内、对外等多方面的准备,后谈如何进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写隆中对后的反响,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文章的结构来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语言的概括精练,也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诸如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而当关、张“不悦”时,刘备仅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而其中似尽未尽的深刻内容,留待读者去寻思玩味。再就全文来看,篇幅也极为有限,然而却能把对策及其前前后后写得那么广阔,分析得那么透辟,论述得那么周详,也是难能可贵的。足见本文言简而意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三国志》被时人誉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隆中对》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dù)¹
译文:案几上堆满了沾满尘埃的书简,你就像只蠹虫一样在啃食它们。
注释: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¹蠹虫:咬器物的昆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译文:但是你哪里想到,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啊。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译文: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同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译文:当年那个斫轮手曾经在堂下嘲笑死读书的桓公,他的言论实在是精妙啊。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¹北贾(jiǎ)²西,水面初平³云脚低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注释:¹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²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³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⁴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¹争暖树²,谁家新燕³(zhuó)春泥。
译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注释:¹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²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³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⁴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¹²³迷人眼,浅草才能(mò)马蹄。
译文: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注释:¹乱花:纷繁的花。²渐:副词,渐渐地。³欲:副词,将要,就要。⁴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⁵浅草:浅浅的青草。⁶才能:刚够上。⁷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¹行不足²,绿杨阴³里白沙堤(dī)
译文: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¹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²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³阴:同“荫”,指树荫。⁴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07-908

qiántángchūnxíng

bái tángdài 

shānběijiǎtíng西 shuǐmiànchūpíngyúnjiǎo 
chùzǎoyīngzhēngnuǎnshù shuíjiāxīnyànzhuóchūn 
luànhuājiànrényǎn qiǎncǎocáinéng 
zuìàidōngxíng 绿yángyīnbáish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