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译文:科考因其选拔人才而重要,而人如果只以榜上有名而称道,那么我们便会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意在斯。
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¹意在斯。
译文:本朝科考有四十九科,搜集科举的名称目的就在于这啊。
注释:¹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

hàishī5544--gōngzhēn

rénzhòngzhòngrénchuánrénzhī

běncháoshíjiǔsōumíngzà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科考因其选拔人才而重要,而人如果只以榜上有名而称道,那么我们便会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本朝科考有四十九科,搜集科举的名称目的就在于这啊。

注释

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

龚自珍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 3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水波文¹袄造新成,绫(líng)软绵匀温复轻。
译文:表美如水波纹新袄刚做成,面料绵软匀细温暖又轻盈。
注释:¹水波文:水波纹。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温宜披踏雪行。
译文:晴天晨起抱它倚墙晒太阳,夜间赏雪应当不忘披在身。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鹤氅(chǎng)¹(cuì)²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译文:袍里夹绒不干吃苦的活儿,说木棉花儿冷是徒有其名。
注释:¹鹤氅: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²毳疏:鸟兽的细毛。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译文:宴罢友人叹息声中黑夜至,稳稳躺下一觉睡到大天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译文:民众大多饥寒交迫无力救,一人独享荣华没啥好心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心中为念农桑(sāng)¹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译文:心里咋就难忘农民耕种苦,好像听到饥民受冻不绝声。
注释:¹农桑:农业,农事。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译文:啥时能有万丈之长保暖衣,与您分享护住洛阳至更多。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公元831(太和五年)至832年(太和六年)冬任河南尹时所作。当时诗人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壮年时代的白居易曾以写作《新乐府》、《秦中吟》闻名于世。在那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篇章中,白居易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情人民的疾苦。后来由于仕途上的多次挫折,青壮年时的锐气逐渐消失,以致“露饱蝉声懒”,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始终未泯。这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即是明证。

  诗的前半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绫袄的温暖、轻盈。“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介绍新袄的用料、式样。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暖而且轻。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下联用“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下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适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访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为雅事。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是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补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绫袄的实用舒适。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木棉的对比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不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然隐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诗人其实是不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作了鲜明的回答。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诗人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这首诗中的痕迹。“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正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又一体现。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然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

  从艺术上看,全诗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这与下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

xīnzhìlíngǎochénggǎnéryǒuyǒng--bái

shuǐwénǎozàoxīnchénglíngruǎnmiányúnwēnqīng

chénxìnghǎoyōngxiàngyángzuòwǎnchūxuěxíng

chǎngcuìshūshíshìmiánhuālěngmíng

yànānwǎngwǎngtànqīnwěnhūnhūnshuìdàomíng

bǎixìngduōhánjiùshēnnuǎnqíng

xīnzhōngwèiniànnóngsāngěrwéndòngshēng

zhēngqiúzhǎngwànzhàngjūndōugàiluòyángchéng

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¹,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使以寄之。
注释:¹朱康叔使君:《宋史·孝义传使: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今江苏省天长县)人。东坡贬居黄州,与朱守书信往来甚密,成为至交。朱在西,苏在东。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黄昏犹是雨纤(xiān)¹。晓²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³。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niǎn)衰髯(rán)
译文:昨日黄昏时,天上飘洒的还是纤纤细雨,次日清晨醒来打开窗帘,却发现大雪差不多快要和屋檐齐平了。江阔天低,漫漫白雪把江边酒馆的酒旗都盖住了,寒冷中独自坐着吟咏诗词,有谁陪伴?擦擦昏花的眼睛,捋捋衰老的胡子。
注释: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苏轼作此词时用江神子为词牌名。¹雨纤纤:细雨长丝的样子。²晓:早晨。³青帘:青布做的招子,指酒旗。⁴捻衰髯:以手指掐搓衰老的胡须。形容作词时字斟句酌的样子。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使君留客醉厌(yàn)¹。水晶²盐,为谁甜³?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xián)
译文:你正盛筵宴客,这如水晶盐般透明的雪,是为谁献上的美味?你手中拿着梅花,向东望去,想起陶潜。雪似故人,故人似雪,虽可爱,却又怕“有人嫌”。
注释:¹厌厌:指饮酒时欢乐、沉醉的样子。²水晶:极言珍贵。³甜:指美味。⁴陶潜:这里东坡以陶潜自比,以江州刺史王宏比朱寿昌。隐喻朱使君邀东坡赴宴。

  上片,写昨晚雨,今朝雪,天寒地冻,东坡倍觉衰病中孤独寂寞。开头三句,写昨夜的天气“雨纤纤”;今晨雪之厚“欲平檐”。第四、五句,进一步写雪境之大:“江阔天低”;雪势之猛:找不到酤酒“青帘”。写天气之急速变化,实写东坡的心情惴惴不安。最后三句,由写雪转入到写人,突出东坡“孤坐”之难,“谁伴我”之寂,“病目”之困,“衰髯”之态。只有边“揩”目,边“燃”须,边“吟”诗,才能度过这寂寞时光。作于同时的《浣溪沙·半夜银山上接苏》也有“冻吟谁伴撩髭须”,亦属此意的同义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苏轼也不知朱守寿昌现在受冻如何。

  下片以自我心态反衬,抒发对挚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开头三句,点化引用了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这里以沉醉、晶盐般的美味来联想朱守可能正盛筵宴客,然而东坡自己不在席上,甚为孤苦。第四、五句进一步运用想象,写朱守“手把梅花”一枝举起,“东望”着我这黄州的陶潜。也许你还在请我入宴。我“知使君之念我”。最后,以一个回环句,吐出了内心的压抑感和牢骚感:“雪似故人”,故“人似雪”,“虽可爱”,怕造门不前而返, “有人嫌”,推心置腹,刻骨铭心。

  全词,上片以“江阔天低”的雪景作为思念故人的典型环境,就是为下片的想象“使君之念我”,“雪似故人人似雪”之情怀作铺垫的。由景到人,并以陶潜自比,独白作结,寓意十分深远,反映了东坡的独立人格和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1:第651页
水悠悠,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关河又阻修。
水悠(yōu)¹,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关河²又阻(zǔ)³
注释:¹悠悠:遥远。²关河:关口和河防。³阻修:既阻隔,又遥远。
古兴州,古灵州,白草黄云都是愁,劝君休倚楼。
古兴州¹,古灵州,白草黄云都是愁,劝君休倚(yǐ)楼。
注释:¹古兴州:西夏时的国都,也称兴庆府,即今银川市。

zhǎngxiāng··qiūtiào--zhūzhān

shuǐyōuyōuyōuyōuyǐnyǐnyáoshāntiānjǐntóuguānyòuxiū

xìngzhōulíngzhōubáicǎohuángyúndōushìchóuquànjūnxiūlóu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译文:六月的大雨刚洗礼过的山村,一阵凉意。田地里的流水里都带着水稻的花香。
松边一石平如榻,坐听风蝉送夕阳。
松边一石平如榻¹,坐听风蝉送夕阳。
译文:松树边一方平石,犹如床榻一般,我坐在上面听着风声和蝉声的鸣叫,目送着夕阳落山。
注释:¹榻:指床。

shāncūn

dài sòngdài 

guòshāncūnliùyuèliáng tiántiánliúshuǐdàohuāxiāng 
sōngbiānshípíng zuòtīngfēngchánsòngyáng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刦义公。(刦 同:劫)
平陵¹东,松柏桐(tóng)²,不知何人刦³义公。(刦 同:劫)
译文:在平陵这个地方的东边,长满了松柏和梧桐。有一天, 不知什么人劫持了住在这里的义公。
注释:¹平陵:汉昭帝陵墓,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七十里处。²松柏桐:指墓地。古代墓地多种植松柏梧桐。³刦:同“劫”。劫持,绑架。⁴义公:善良的人,大好人。一说义公是姓义的人,一说指义公翟义。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劫义公,在高堂¹下,交钱百万两走马²
译文:这些人把义公劫持到高门大堂之下,胁迫他交出一百万银钱和两匹快马才能赎人。
注释:¹高堂:高门大堂,代指官府衙门。²走马:善跑的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¹追吏(lì)²心中恻(cè)³
译文:交出两匹快马的确已相当困难,更别说百万银钱了。可是义公回头见到追钱的小吏,心中只有悲痛无奈。
注释:¹顾见:回头看见。²追吏:逼索财物的官吏。³恻:悲痛。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心中恻,血出漉(lù)¹,归告我家卖黄犊(dú)²
译文:义公心中悲痛得就像血在流淌一般。只好带口信给家人,卖掉那头小黄牛凑钱来赎我!
注释:¹漉:渗出。一说“漉”作“流尽”解。²犊:小牛。

  《平陵东》属汉乐府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这首诗写一个善良的人平白无故被人绑架去敲诈勒索,被逼无奈,只好叫家人卖掉小黄牛凑线来赎身的故事。

  全诗每三句为一节。第一节写出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经过。在平陵东侧一片阴森浓密的树林中,一位善良的平民义公遭到了绑架。事情发生得突然,义公心中充满了惊疑恐惧之情。这绑架良民的行径是何人所为?“不知”句提起疑问,含煳得极好。联系下文的“高堂”“追吏”,可知这是官吏捕人。不言其“捕”而斥为“劫”,意在表现出官吏行事的粗暴凶狠。观其行迹,真如盗匪,使人不能相信这是官吏行径。直来到高堂之下,才敢确定这劫义公的竟是官府所为。以“不知”故作疑惑,含讽刺之意于言外,掲露出“官府即盗匪,官府甚于盗匪”的黑暗现实。笫二、三节就直写官吏敲榨勒索财物的强盗行径。高堂之上,本应是主持正义、惩办强暴的所在,现在却要义公“交钱百万两走马”,贪暴官吏公然逼迫善良百姓,义公在猝然之间遭此厄运,如此惊人的巨额赎资不可能交纳得出来。

  “两走马,亦诚难”,义公为此悲愁交加,百般煎迫。可稍有迟疑,摧辱即至,逼得他一看到追逼的官吏,就不由得心惊色变。“心中恻,血出漉”极写出义公内心痛愁恐惧的惨烈。在贪官暴吏敲骨榨髓的勒索之不,他感到仿佛心中的血都要流尽了。透过这极端痛苦的心 情,不难想象出义公在官府遭受到的摧辱与折磨该有多么严酷。在此绝望之中,他已经无路可走,只好忍痛“归告我家卖黄犊”。一个善良的平民在虎狼之吏的逼迫下,就这样倾家荡产了。这悲惨的结局中又凝结着多少痛苦和悲愤!即便如此,可黄犊所值有限,以这点微薄的赎资能满足那贪狠恶吏的无厌之欲,使义公逃脱这场厄运吗?诗歌最终引发出对人的永久关切。

  这首诗和两汉其他乐府民歌一样,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义公”被劫持、被勒索、被逼卖黄犊几个细节,从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一个社会问题:即广大人民的穷困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使然,“义公”一家的遭遇即是一证。

  《平陵东》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含意非常深刻。它反映了在黑暗残暴的社会中人民生活的艰难苦痛。在简洁的叙事中融入抒情,表达人民痛楚、悲愤的感情,格调凝重。在语句上,毎节的第一句重复上一节的最后三个字,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以文字上的复迭,造成迂回往复、反复吟咏的效果,使语意更加连贯,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86-8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