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心如海复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
秋心如海复如潮¹,惟有秋魂²不可招。
译文:我忧心忡忡,宛如江潮拍岸,我悲凉的心情,像海水涌上胸膛;秋风落叶啊,知心的朋友已经故亡,你那白玉一样的灵魂,飘向何方?
注释:¹“秋心”句:形容苍凉萧瑟之心情。²秋魂:《楚辞》有《招魂》篇,这里寓有作者悼念亡友、自伤身世的双重意思。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漠漠郁金香在臂¹,亭亭古可佩当腰²
译文:手腕上的郁金香,散发出微醉清香,朋友的灵魂,在清香中永远地生长;腰间佩带的古玉佩,闪闪发着光亮,朋友的美好品德,就如白玉发光。
注释:¹“漠漠”句:所佩郁金香囊散发清淡的芬芳,弥漫臂间。比喻情操芳洁。²“亭亭”句:用《礼记·可藻》中“古之君子必佩可”句意,喻意同上。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译文:如今烽火燃烧在西北边疆,有谁为了报国亮出利剑的寒光?百姓怨声载道在富庶的东南,有谁能够吹出箫声清亮?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shāo)¹
译文:凭栏遥望,满天的星斗如春花烂漫;我怀念已逝去的朋友,你今在何方?月亮坠入深林,我的心底涌上惆怅和悲伤。
注释:¹“斗大”二句:隐喻无能之辈煊赫一时,而才士皆沦落不偶。《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忧心忡忡,宛如江潮拍岸,我悲凉的心情,像海水涌上胸膛;秋风落叶啊,知心的朋友已经故亡,你那白玉一样的灵魂,飘向何方?

手腕上的郁金香,散发出微醉清香,朋友的灵魂,在清香中永远地生长;腰间佩带的古玉佩,闪闪发着光亮,朋友的美好品德,就如白玉发光。

如今烽火燃烧在西北边疆,有谁为了报国亮出利剑的寒光?百姓怨声载道在富庶的东南,有谁能够吹出箫声清亮?

凭栏遥望,满天的星斗如春花烂漫;我怀念已逝去的朋友,你今在何方?月亮坠入深林,我的心底涌上惆怅和悲伤。

注释

“秋心”句:形容苍凉萧瑟之心情。

秋魂:《楚辞》有《招魂》篇,这里寓有作者悼念亡友、自伤身世的双重意思。

“漠漠”句:所佩郁金香囊散发清淡的芬芳,弥漫臂间。比喻情操芳洁。

“亭亭”句:用《礼记·可藻》中“古之君子必佩可”句意,喻意同上。

“斗大”二句:隐喻无能之辈煊赫一时,而才士皆沦落不偶。《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龚自珍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 3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zhé)搏噬(sh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译文:本县有一户姓冉的人家,他家有一只凶猛的狗。遇到行人就要追上去咬,常常有行人被咬伤。凡是有人被咬伤,狗主人就亲自上门去向被咬伤的人道歉,拿出钱财来给人治伤,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冉氏为此很讨厌那只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就还是养着它。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译文:刘位东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夜里走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多路,许多狗围着我叫,冉家的狗也叫着迎上前来,我用折下的柳枝向它们横扫过去,许多狗都退回去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奔上来要和我搏斗。它冲了好几次,我几乎被它咬伤。我边斗边走,走过冉家门口往东,过了几寸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当时我已很疲惫,幸而离狗已远了,我才在路旁休息,歇了好久才离开,那只狗还远远望着我叫。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好狗,如果有盗贼仇人夜里去他家抢劫,狗一定守住家门咬人,就算有几个人也进不了他家一步!听说冉氏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劝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这样的狗,千金买得!
“居数曰,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居数曰,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译文:“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到我家来,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一夜,盗贼进了冉家。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一起拿了棍棒去追赶,盗贼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狗不应;到处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听到床下象有喘息的声音,用烛一照,见正是那只狗。它蜷屈了身子蹲伏着,一动也不敢动,低了头,闭了眼,好像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声音的样子。主人说:咳!我过去忍住而不杀它,是因为想它有一天紧急中可以有用处,哪知它追咬过路人是勇敢的,见了盗贼却这样胆小畏缩!就为了这样,第二天把它杀掉烧来吃了。’”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huán)(zhuó)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xi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译文:唉!天下与人勇敢搏斗而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现在街市上的流氓无赖,平日到处闹事,在本乡本地横行不法。有的在衙门里挂个差役的名,有的在兵营里吃一口粮,他们专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们走在路上,人们都要远远避开;他们一怒,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什么人都不敢惹他们,样子真象个壮士一样。一旦地方上有小批强盗,叫他们拿了兵器,编进宫府,防守地方,人数不下一百几十;马房里的马夜里有点惊扰叫起来,他们就以为强盗来到,两手抖抖索索,拔刀出不了刀鞘,总算跑了出来,身子还在抖,身上的东西碰击出声音来。点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点不着。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那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告别,像以后永远见不到的样子,他们的激动和惊慌到如此地步!所以我说:为私而斗很勇敢,为公而战就胆怯的人也有的是,又何必责怪那只狗而杀了它呢?咳,这不太过分吗?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sh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¹,其母曰:“快牛为犊(dú)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译文: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养猫的,是要猫捕鼠;养狗的,是要狗防盗。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这已经是没有用了,何况加上它还要咬人?这种狗,岂可以留下来?石勒要杀掉石虎,他母亲说:“跑得快的牛小时候,总会弄破车子,你还是稍稍容忍他吧。”到后来石勒的后代,到底灭绝在石虎之手。只贪图牛能跑得快,不管车子会撞破,尚且不对;何况只撞破车子的牛实际跑不快呢?然而那种女人的仁慈心肠,古今都一样;从此说来,那姓冉的所有的才智,超过了一般人多得多了。
注释:¹“石勒欲杀虎“数句: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
人之材,有所长则必有所短;惟君子则不然。钟毓与参佐射,魏舒常为画筹;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发无不中,举坐愕然。俞大猷与人言,恂恂若儒生;及提桴鼓立军门,勇气百倍,战无不克者。若此者固不可多得也。其次,醇谨而不足有为者。其次,跅弛而可以集事者。若但能害人而不足济事,则狗而已矣!
人之材,有所长则必有所短;惟君子则不然。钟毓¹与参佐射,魏舒²常为画筹;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发无不中,举坐愕(è)然。俞大猷(yóu)³与人言,恂(xún)若儒生;及提桴鼓立军门,勇气百倍,战无不克者。若此者固不可多得也。其次,醇谨而不足有为者。其次,跅弛而可以集事者。若但能害人而不足济事,则狗而已矣!
译文:人的才能一般来说有擅长的地方就会有缺乏的地方。而君子就不是这样,钟毓与部下射箭的时候,魏舒只是给他计数,人手不够的时候才找他充数,没想到魏舒箭无虚发百发百中,在场的人都震惊了。俞大猷跟人讲话的时候,小心谨慎得样子像个学生,而等到提起战鼓站在军门之前时,则勇气数百倍,战无不克。当然,像这样的人是很少的。比这种人差一些的,就是那些谦逊而不能有作为的人。更差的,则是那些平日放荡不羁到关键时刻还能做事的人,而像这样能害人却不敢干事的人,跟狗又有什么区别!
注释:¹钟毓:三国魏钟繇之子,字稚叔。为人机警、敏捷,谈笑有其父风范,累官都荆州。²魏舒:字阳元,四十多岁时为孝廉,后为尚书郎。朝廷欲淘汰郎官,罢免不合格者,他说:“吾即其人也。”裹起衣被就走,同僚有愧色。钟毓辟他为长史。钟毓不知道他善于射箭,一次射箭比赛人数不足,就让他充数,竟发无不中。钟毓十分赞赏,对他说:“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后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见《晋书·魏舒传》。³俞大猷:明代晋江人,字志辅。兵部尚书毛伯温赏识他的才华,擢广东都司。多次指挥舰队击破倭寇,时称俞家军。⁴恂恂:谦恭谨慎貌。⁵跅驰:即“柝驰”,放荡不羁貌。
虽然,吾又尝闻某氏有狗竟夜不吠,吠则主人知有盗至;是狗亦有过人者。然则搏噬行人而不御贼,虽在狗亦下焉者矣。
虽然,吾又尝闻某氏有狗竟夜不吠,吠则主人知有盗至;是狗亦有过人者。然则搏噬行人而不御贼,虽在狗亦下焉者矣。
译文:尽管如此,我也曾经听说一家人有狗能整夜不叫,一叫就说明有窃贼来了,这样的狗比某些人还有用。像那些撕咬行人却不敢防盗的,就算是狗也下等的狗了。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有所思¹,乃在大海南。
译文: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边。
注释:¹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何用¹问遗(wèi)²君,双珠玳(dài)(mào)³
译文:我拿什么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
注释:¹何用:何以。²问遗:“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³玳瑁: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⁴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用玉绍缭之。
用玉绍缭(liáo)¹之。
译文:上面装饰有珍珠和玉环。
注释:¹绍缭:犹“缭绕”,缠绕。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¹摧烧之。
译文:听说他有二心,心里伤悲,拆碎它。
注释:¹拉杂:堆集。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译文:捣毁它,烧掉它!烧掉它,风把灰尘扬起!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¹
译文:从今往后,不再思念你,我同你断绝相思!
注释:¹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鸡鸣狗吠¹,兄嫂当知之。
译文:当初与你约会时,不免引起鸡鸣狗吠。
注释:¹鸡鸣狗吠:即“惊动鸡狗”。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妃呼狶!
(bēi)(xū)(xī)¹
译文:兄嫂也可能知道了此事,哎……
注释:¹妃呼狶: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秋风肃肃¹晨风飔(sī)²,东方须臾(yú)³(hào)知之!
译文: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一会儿天亮了,我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注释:¹肃肃:飕飕,风声。²晨风飔: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飔:凉。³须臾:不一会儿。⁴高:是“皜”、“皓”的假借字,白。“东方高”,日出东方亮。

  这是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记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 (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 “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训释至为允当。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晨风鸟即雉,朝鸣以求偶。“飔”,闻一多训为乃 “思”字之讹,言晨风鸟慕类而悲鸣。“高”,音、义皆同“皓”,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二句写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陈本礼云:“言我不忍与君绝决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谓予不信,少待须臾,俟东方高则知之矣。”(《汉诗统笺》)如此,则“高”尚有喻其心地光明皎洁,感情热烈持恒之义。不过,这层隐喻之底奥,在字面上却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读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庄述祖、闻一多皆以为《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余冠英亦认为“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此说确实发人深省。

  此诗的结构,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联缀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礼物的连贯动作)和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狗吠”及末尾二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功的。

参考资料:
1、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yǒusuǒ--míng

yǒusuǒnǎizàihǎinán

yòngwènjūnshuāngzhūdàimàozān

yòngshàoliáozhī

wénjūnyǒuxīncuīshāozhī

cuīshāozhīdāngfēngyánghuī

cóngjīnwǎngxiāngxiāngjūnjué

mínggǒufèixiōngsǎodāngzhīzhī

fēi

qiūfēngchénfēngdōngfānggāozhīzhī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hóng)¹杰异,固世之所耽嗜²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³,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nì)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译文: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注释:¹深闳:深远宏大。²耽嗜:深切爱好。³诬淫:荒诞虚浮。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¹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sè)。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译文:(《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注释:¹伯阳父:周朝大夫。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fǔ)(gé)¹而爨(cuàn)²者,必涌溢³蒸郁以糜(mí)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pēn)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hòng)(tóng)(jiāo)(gé)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译文: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 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注释:¹釜鬲:泛指炊器。²爨:烧火煮饭。³涌溢:沸腾。⁴汲:从下往上打水。⁵濆激:喷涌冲击。⁶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tuán)¹行苇,牛羊勿践履²。方苞(bāo)³方体,维叶泥泥。戚(qī)兄弟,莫远。或肆(sì)¹⁰之筵(yán)¹¹,或授之几¹²
译文:芦苇丛生长一块,别让牛羊把它踩。芦苇初茂长成形,叶儿润泽有光彩。同胞兄弟最亲密,不要疏远要友爱。铺设竹席来请客,端上茶几面前摆。
注释:¹行苇:道路边的芦苇。行:道路。¹敦彼:苇草丛生貌。²践履:践踏。³方苞:指枝叶尚包裹未分之时。⁴体:成形。⁵泥泥:苇叶润泽貌。⁶戚戚:亲热。⁷远:疏远。⁸具:通“俱”。⁹尔:“迩”,近。¹⁰肆:陈设。¹¹筵:竹席。¹²几:古人席地而坐时,所依靠的矮脚小木桌,一般是老人才用。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肴脾臄,或歌或咢。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¹。或献²或酢(zuò)³,洗爵奠斝(jiǎ)。醓(tǎn)(hǎi)以荐,或燔(fán)或炙¹⁰。嘉肴脾(pí)¹¹(jué)¹²,或歌¹³或咢(è)¹⁴
译文:铺席开宴上菜肴,轮流上桌一道道。主宾酬酢共畅饮,洗杯捧盏兴致高。送上肉酱请客尝,烧肉烤肉滋味好。牛胃牛舌也煮食,唱歌击鼓人欢笑。
注释:¹缉御:相继有人侍候。缉,继续。御,侍者。²献:主人对客敬酒。³酢:客人拿酒回敬。⁴洗爵:周时礼制,主人敬洒,取几上之杯先洗一下,再斟酒献客,客人回敬主人,也是如此操作。爵,古酒器,青铜制,有流、柱、鋬(pàn)和三足。⁵奠斝:周时礼制,主人敬的酒客人饮毕,则置杯于几上;客人回敬主人,主人饮毕也须这样做。奠,置。斝,古酒器,青铜制,圆口,有鋬和三足。⁶醓:多汁的肉酱。⁷醢:肉酱。⁸荐:进献。⁹燔:烧肉。¹⁰炙:烤肉。¹¹脾:通“膍”,牛胃,俗称牛百叶。¹²臄:牛舌。¹³歌:配着琴瑟唱,叫“歌”。¹⁴咢:只打鼓不伴唱,叫“咢”。
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既句,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diāo)¹既坚²,四鍭(hóu)³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既句(gōu),既挟四鍭。四鍭如树¹⁰,序宾以不侮¹¹
译文:雕弓拽满势坚劲,四支利箭合标准;发箭一射中靶心,较量射技座次分。雕弓张开弦紧绷,利箭四支手持定。四箭竖立靶子上,排列客位不慢轻。
注释:¹敦弓:雕弓。敦,通“雕”。²坚:坚固,坚劲。³鍭:一种箭,金属箭头,鸟羽箭尾。⁴钧:合乎标准。⁵舍矢:放箭。⁶均:射中。⁷序宾:安排宾客在宴席上的座位次序。⁸贤:此指射技的高低。⁹句:借为“彀”,张弓引满。¹⁰树:竖立,指箭射在靶子上像树立着一样。¹¹侮:轻侮,怠慢。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曾孙¹维主,酒醴(lǐ)²维醹(rú)³,酌以大斗,以祈黄耇(gǒu)。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¹⁰维祺(qí)¹¹,以介¹²景福¹³
译文:宴会主人是曾孙,供应美酒味香醇。斟满大杯来献上,祷祝高寿贺老人。龙钟体态行蹒跚,扶他帮他侍者仁。长命吉祥是人瑞,请神赐送大福分。
注释:¹曾孙:主祭者之称,他对祖先神灵自称曾孙。²醴:甜酒。³醹:酒味醇厚。⁴斗:古酒器。大斗柄长三尺。此指用大勺斟酒以痛饮。⁵祈:求。⁶黄耇:年高长寿。⁷台背:或谓背有老斑如鲐鱼,或谓背驼,总之都是老态龙钟的样子。台,同“鲐”。⁸引:引道。此指搀扶。⁹翼:扶持帮助。¹⁰寿考:长寿。¹¹祺:福,吉祥。¹²介:借为“丐”,乞求。¹³景福:大福。

  此诗分章,各家之说不同。毛诗分七章,第一、二章每章六句,第三至第七章每章四句;郑玄笺分八章,每章四句;朱熹《诗集传》分四章,每章八句。

  第一章先从路旁芦苇起兴。芦苇初放新芽,柔嫩润泽,使人不忍心听任牛羊去践踏它。仁者之心,施及草木,那么兄弟骨肉之间的相亲相爱,更是天经地义的了。这就使得这首描写家族宴会的诗,一开始就洋溢着融洽欢乐的气氛。

  第二章正面描写宴会。先写摆筵、设席、授几,侍者忙忙碌碌,场面极其盛大。次写主人献酒,客人回敬,洗杯捧盏,极尽殷勤。再写菜肴丰盛,美味无比。“醓”、“醢”、“脾”、“臄”云云,可考见古代食物的品种搭配,“燔”、“炙”云云,也可见早期烹调方法的特征。最后写唱歌击鼓,气氛热烈。

  第三章写比射,为宴会上一项重要活动。和第二章的多方铺排、节奏舒缓不同,这一章对比射过程作了两次描绘,节奏显得明快。两次描绘都是先写开弓,次写搭箭,再写一发中的,但所用词句有所变化。场面描绘之后写主人“序宾以贤”、“序宾以不侮”,表明主人对胜利者固然优礼有加,对失利者也毫不怠慢,这就使得与会者心情都很舒畅。

  第四章仍是写宴会,重在表明对长者的尊敬之意。先写主人满斟美酒,以敬长者,再写主人祝福长者长命百岁,中间插以长者老态龙钟、侍者小心搀扶的描绘,显得灵动而不板滞。

  此篇表现了周代贵族家宴的盛况,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和睦友爱、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诗写宴会、比射,既有大的场面描绘,又有小的细节点染,转换自然,层次清晰。修辞手法丰富多采,有叠字,如形容苇叶之润泽,则用“泥泥”,形容兄弟之亲热,则用“戚戚”,贴切生动;有排比,如“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显得极有气势。这些对于增强诗的艺术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59-561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30-633

hángwěi

shījīng··shēngmínzhīshí xiānqín 

diāohángwěi niúyángjiàn fāngbāofāng wéi xiōng yuǎněr huòzhīyán huòshòuzhī 

yánshè shòuyǒu huòxiànhuòzuò juédiànjiǎ tǎnhǎijiàn huòfánhuòzhì jiāyáojué huòhuòè 

diāogōngjiān hóujūn shěshǐjūn bīnxián diāogōnggòu xiéhóu hóushù bīn 

zēngsūnwéizhǔ jiǔwéi zhuódǒu huánggǒu huánggǒutāibèi yǐn shòu寿kǎowéi jièjǐng 

浮家不畏风兼浪,才罢炊烟,又袅茶烟,闲对沙鸥枕手眠。
浮家不畏风兼(jiān)浪,才罢炊(chuī)烟,又袅(niǎo)茶烟,闲对沙鸥枕手眠。
译文:江上风急浪涌仍不惧岿然不动,刚刚吃完饭又接着烹茶慢饮,卧躺舟中让思绪与沙鸥一同翱游冥冥长空,枕手缓缓入梦。
注释:桐庐:浙江桐庐,地处富春江畔。
晚来人静禽鱼聚,月上江边,缆系岩边,山影松声共一船。
晚来人静禽鱼聚,月上江边,缆(lǎn)系岩边,山影松声共一船。
译文:黑暗降临,寂静无声,水中小鱼群群聚集嬉戏。天上的明月高悬,江面波光粼粼,小舟系于岩石边,与这宁静的夜晚融为一体。

    浙江桐庐,地处富春江畔。富春江上风景如画,历代骚人墨客咏叹不绝,南朝梁吴均就曾在《与朱元思书》中写他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从流飘荡”所见之奇山异水,赞为“天下独绝”。本词作者也是泛舟于这段行程,其所见当与吴均略同。然而他对富春江上的绮丽风光似乎视而未见,没有着力于山川景物的描绘,即景抒情,而是捕捉舟里舟外某些寻常事物构成意境,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和追求,既有诗情又具理趣,不落前人窠臼。

    词的上片写行舟江上。“浮家不畏风兼浪”,交代此次江上行舟的境与情——虽风急浪涌,然而“不畏”,以此境此情统摄上片。惟其“不畏”,故有“才罢炊烟,又袅茶烟”的雅兴。“才罢”、“又袅”是说用餐、品茗紧相承续,这颇富雅趣的生活细节,十分传神的表现了作者从容之态、闲雅之情,而舟中不绝如缕的炊烟和茶烟,又似是作者怡然自乐的心绪的外化,情趣盎然。“闲对沙鸥枕手眠”,进一层绘出作者行舟中的恬然豁达之状。所谓“闲对沙鸥”,即寄“闲情”于沙鸥,让“闲情”与沙鸥一同翱游冥冥长空,又在沙鸥翱翔中玩味自己的“闲情”,作者在情与物的回环往复的交流中,化我为物,化物为我,乃至枕手而眠,沉入忘情之境。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风兼浪”中,在风流中见“闲情”,益见其情之“闲”了。

    晋人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曾抒写过自己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感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本词作者于此抒写的“闲情”,其实就是身在风浪中,心远风浪外的情怀,与陶渊明的感受应是相通的。

    下片写泊舟江边,“晚来人静禽鱼聚”点出泊舟的时间和情境,总领下片。“月上”承“晚来”,“缆系”承“人静”。天上的明月,地上的大江,江边的山岩,岩边的小舟和谐地共存于宁静的夜晚,这真是一幅层次井然的立体画,一支诱人遐想的小夜曲,在“风兼浪”尚且陶醉,“闲情”的作者,此时自然会融化于这静谧的画图和柔美的乐曲中,而与“山影松声共一船”了。进入此种境界便是“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是非荣辱,利害得失都化作云烟消散了,从而获得了最大的精神自由。

    吴均泛舟富春江上,徜徉奇山异水之中,曾不自禁地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本词作者在这首小令里写风流中的闲情和静境中的解脱,无“望峰窥谷”之举,却有“息心忘反”之念,而在“山影松声共一船”的境界里化自我于自然,已不止于“息心忘反”了,所以作者对精神的自由,和谐的追求,有似于吴均,亦有胜于吴均。这种情趣和倾向与封建时代求名干禄,纷纷攘攘的社会现实是对立的,大有“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之意。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采桑子·桐庐舟中

cǎisāngzi··tóngzhōuzhōng--táoyuánzǎo

jiāwèifēngjiānlàngcáichuīyānyòuniǎocháyānxiánduìshāōuzhěnshǒumián

wǎnláirénjìngqínyuèshàngjiāngbiānlǎnyánbiānshānyǐngsōngshēnggòngch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