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译文:不受朝廷重视很长时间了,我被弃置的情形与你相同。
注释:綦毋(qí wú):复姓,指王维的好友綦母潜。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¹
译文:天命如此因而从不埋怨,人生于世上应该有清高的风尚。
注释:¹素风:纯朴的风尚,清高的风格。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念君命衣去,四海将安穷¹
译文:想到你辞官拂衣而去后,必定是四海为家,安于贫穷。
注释:¹安穷:安于穷困。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译文:秋日的天空万里澄净,日暮时分的江水开阔空明。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清夜何悠悠,扣舷(xián)¹明月中。
译文:清朗的夜晚悠然自在,明月当空,扣舷而歌。
注释:¹扣舷:手击船边。多用为歌吟的节拍。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和光¹鱼鸟际,澹(dàn)²(jiān)(jiā)³丛。
译文:在鱼鸟芦苇之间隐于尘世,恬静安然。
注释:¹和光:和光同尘,指混合各种光彩、与尘俗相同,形容才华内蕴,不露锋芒。²澹尔:恬静安然的样子。³蒹葭:荻与芦苇。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译文:不必在这俗世中奔走了,我已双鬓斑白,如同随风飘逝的飞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顽疏¹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译文:我愚钝而懒散,不懂官场中的种种手段,居住在偏远之地,也无法上达天听。
注释:¹顽疏:愚钝而懒散者。这里用作自谦之辞。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译文:微细如我纵使可以取之优长,谁又做得到绝对公正呢。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译文:我还是从此归隐,做一个安分躬耕的老农吧。

  本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綦毋潜弃官归隐做法的肯定,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仕途上的不得意之情。全诗以“净、澄、清、明、淡”等语言上的冷色调合成了一种“单纯的静穆”,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静谧,诗中的景物呈现出一种和光一片、浑融无迹的特点,犹如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开篇四句从感慨时遇写起,自己与友人一样都不被朝廷重用,瞬间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产生共鸣。但是诗人并未因怀才不遇而抱怨,而是乐天知命,“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两句实属巧妙,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诗人虽然劝慰友人,自言要有坦荡的胸怀,但终不免流露不受重用之下的无奈之情,因此这几句的感情很复杂。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绘了作者想象中的友人隐居之乐:秋色如水,天空明净,落日熔金,澄江开阔,在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飘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而到悠悠清夜明月当空之时,乘坐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闲适。这几句诗富于清淡之味,隽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闲远,神韵超然,一切都已溶入那与大自然的如梦境般的晤谈之中了。

  “无庸客昭世”至结尾八句,写出了作者所感所愿:双鬓已经斑白,心灵也很疲倦,帝王遥不可及,没有人愿意举荐我。不愿意在这种“昭世”中奔走了,不如与友人一同归隐田间,安心做一个耕种的老农。结尾既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又表现了对于友人归隐生涯的赞同与欣赏。看起来诗人似乎是扯远了,其实言远意近,还是围绕送别这一中心的。

参考资料:
1、 王维.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2014(05):69-71

sòngshūguānhuánjiāngdōng

wángwéi tángdài 

míngshíjiǔ zhìjūntóng 
tiānmìngyuàn rénshēngyǒufēng 
niànjūn hǎijiāngānqióng 
qiūtiānwànjìng chéngjiāngkōng 
qīngyōuyōu kòuxiánmíngyuèzhōng 
guāngniǎo dàněrjiānjiācóng 
yōngzhāoshì shuāibìnpéng 
wánshūànrénshì lòuyuǎntiāncōng 
wēizòngcǎi shuíwéizhìgōng 
cóng guīgēngwéilǎonó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受朝廷重视很长时间了,我被弃置的情形与你相同。

天命如此因而从不埋怨,人生于世上应该有清高的风尚。

想到你辞官拂衣而去后,必定是四海为家,安于贫穷。

秋日的天空万里澄净,日暮时分的江水开阔空明。

清朗的夜晚悠然自在,明月当空,扣舷而歌。

在鱼鸟芦苇之间隐于尘世,恬静安然。

不必在这俗世中奔走了,我已双鬓斑白,如同随风飘逝的飞蓬。

我愚钝而懒散,不懂官场中的种种手段,居住在偏远之地,也无法上达天听。

微细如我纵使可以取之优长,谁又做得到绝对公正呢。

我还是从此归隐,做一个安分躬耕的老农吧。

注释

綦毋(qí wú):复姓,指王维的好友綦母潜。

素风:纯朴的风尚,清高的风格。

安穷:安于穷困。

扣舷:手击船边。多用为歌吟的节拍。

和光:和光同尘,指混合各种光彩、与尘俗相同,形容才华内蕴,不露锋芒。

澹尔:恬静安然的样子。

蒹葭:荻与芦苇。

顽疏:愚钝而懒散者。这里用作自谦之辞。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綦毋潜王维的好友。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潜字孝通,开元中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著作郎官秩九品,綦母潜“食之无味”,于是潇洒地弃官而去,还归江东。好友归隐,王维赋此诗相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01-102
赏析

  本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綦毋潜弃官归隐做法的肯定,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仕途上的不得意之情。全诗以“净、澄、清、明、淡”等语言上的冷色调合成了一种“单纯的静穆”,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静谧,诗中的景物呈现出一种和光一片、浑融无迹的特点,犹如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开篇四句从感慨时遇写起,自己与友人一样都不被朝廷重用,瞬间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产生共鸣。但是诗人并未因怀才不遇而抱怨,而是乐天知命,“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两句实属巧妙,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诗人虽然劝慰友人,自言要有坦荡的胸怀,但终不免流露不受重用之下的无奈之情,因此这几句的感情很复杂。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绘了作者想象中的友人隐居之乐:秋色如水,天空明净,落日熔金,澄江开阔,在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飘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而到悠悠清夜明月当空之时,乘坐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闲适。这几句诗富于清淡之味,隽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闲远,神韵超然,一切都已溶入那与大自然的如梦境般的晤谈之中了。

  “无庸客昭世”至结尾八句,写出了作者所感所愿:双鬓已经斑白,心灵也很疲倦,帝王遥不可及,没有人愿意举荐我。不愿意在这种“昭世”中奔走了,不如与友人一同归隐田间,安心做一个耕种的老农。结尾既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又表现了对于友人归隐生涯的赞同与欣赏。看起来诗人似乎是扯远了,其实言远意近,还是围绕送别这一中心的。

参考资料:
1、 王维.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2014(05):69-71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4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
日日过西湖¹,冷浸(jìn)一天²寒玉³。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miǎo)
译文:天天经过西湖,湖水平静,宛如浸泡着一湖略带寒意的碧玉。山色虽说美丽如画,但想画时却难以描画。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圆枝”等。双调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¹西湖:指杭州西湖。本名钱塘湖,因其在市区之西,故亦称西湖。唐宋以来便因湖山景物俱佳而成为游览胜地。²一天:形容湖面之广。³寒玉: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如水、月等。李贺《江南弄》:“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此句是描绘秋冬气象。⁴难邈:即难以描画之意。韩愈《楸树》诗有“不得画师来貌取”句,一本“貌”即作“邈”。朱熹校《昌黎集》于此诗后注云:“貌,音邈。”后晋天福四年写本汉将王陵变亦有句云:“诏太史官邈其夫人灵在金牌之上。”可知凡是用“貌”作描绘解时,唐宋人皆读作“邈”,有时亦写作“邈”。
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前弦后管¹夹歌钟²,才断又重续。相次³藕花开难,几兰舟飞逐。
译文:管弦歌钟之声处处可闻,才停下又接着继续奏起。朵朵荷花依次开放,几只小船在湖中飞快地追逐。
注释:¹弦、管:即管弦乐器,这里指演奏乐曲。²歌钟:乐器名,演奏时打击用以节歌之钟。³相次:依次。⁴藕花:即荷花。西湖荷多,有“十里荷花”之称。⁵几:几多,多少。⁶兰舟:木兰舟,舟的美称。

  这是一首写景词,写作者秋日游西湖的所见所感。上片描绘西湖水如寒玉、山色如画的怡人景象;下片写游湖的盛况,管弦声飘,游船飞逐,热闹非凡。词人以游览西湖为立足点,选取山水荷舟、游人歌乐等相关场景,组成一幅夏日全景图,表现西湖之美与游湖之乐,层层写来,形象生动。全词明白如话,淡雅清新,在辛词中别具一格。

  开头两句总写游湖的观感。“日日过西湖”,写其游湖次数之多,暗示西湖特别美丽,简直使人百游不厌,虽没明言西湖之美,其风物之迷人自不待言。“冷浸一天寒玉”,言湖水清冷,像寒玉一样,整天沉浸在寒冷的秋色之中,使整个湖变得更加清澈秀丽。如果说开头两句写水光,接下去两句则写山色,是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写的。其中前一句说:“山色虽言如画”,对西湖的山色从正面加以肯定;而后句则说“想画时难邈”,意思是说西湖山色如画,如果要画的话,再高明的画家也难以把它美丽的面貌画出来。这是以画家的手拙来衬托山色之美,可谓别出心裁。可见西湖山色比画还美,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上片写西湖的水光山色,为下片写游湖作了很好的铺垫。

  “前弦”二句写游人之多和歌吹之乐。“前弦后管夹歌钟”,一个“夹”字,可见弦管并奏,歌声嘹亮;“才断又重续”,说明楼馆林立,表演此伏彼起。词人虽然没说游人如云,也没说游人如何兴高采烈,只写歌声不断,此伏彼起,即“才断又重续”这一特定场景,以点代面,把游湖的盛况集中地描绘了出来。结尾两句写湖上荡舟。如果说“前弦”二句写歌吹,写听觉形象,而“相次”二句则写藕花、写荡舟,写视觉形象,言藕花相继开放,清香四溢,游人荡舟其间,互相“飞逐”,那是何等开心,那画面又是何等飘逸,美妙动人。

  全词有静景的描绘,也有动景的刻画;有的示之以色,有的诉之以声;有的用夸张手法,有的用比喻手段,把西湖的山水之美写得生动活泼,把自己的喜悦之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有人说:“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此词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中国书店,2006:37-38
2、 应守岩编.南宋西湖词解读.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95

hǎoshìjìn ·西

xīn sòngdài 

guò西 lěngjìntiānhán shānsuīyánhuà xiǎnghuàshínánmiǎo 
qiánxiánhòuguǎnjiāzhōng cáiduànyòuchóng xiāngǒuhuākāi lánzhōufēizhú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¹君金卮(zhī)²之美酒,玳(dài)(mào)³玉匣(xiá)之雕琴。
译文:即使为你献上:装在金杯里的美酒,镶嵌玳瑁的玉匣里的雕琴。
注释:¹奉:奉送。邰希葑给。²卮:古代盛酒的器皿。一本作“匜”。这句是说把用金杯盛着的美酒献给你。³玳瑁:一种和龟相似的海中爬行动物,其甲壳黄褐色,有光泽,可用做装饰品。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七彩芙蓉¹之羽帐²,九华蒲萄³之锦衾(qīn)
译文:绣着多彩的芙蓉花和羽毛装饰的帐幔,织着各种葡萄的锦缎被子。
注释:¹七彩芙蓉:多种颜色的芙蓉花图案。²羽帐: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的帐子。³九华蒲萄:以许多蒲萄组成花纹的图案。蒲萄,即葡萄。⁴锦衾:用锦做成的被子。以上四句是写赠送给人的四件解忧之物。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红颜零落¹岁将暮,寒光²宛转³时欲沉
译文:也挡不住年岁将老红颜衰,月光流逝夜深沉的凄凉。
注释:¹红颜零落:容颜变得衰老。²寒光:寒日的光辉。³宛转:转移。⁴时欲沉:时将晚。这二句是说人已容颜衰败,年岁将老,正如月光转移,夜将深沉一样。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愿君裁悲¹且减思²,听我抵(dǐ)³行路吟
译文: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
注释:¹裁悲:制止悲伤。裁,免除。²减思:减少愁思。思,忧愁。³抵节:击节。抵,侧击。节,乐器名,又叫“拊”。⁴行路吟:指《行路难》诗。这二句是说希望你克制住你的悲愁,听我用柑打着拍子来唱《行路难》。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不见柏梁¹铜雀²上,宁³闻古时清吹音?
译文: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
注释:¹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²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北。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³宁:岂、何。⁴清吹:悠扬的管乐。这二句是说如今在柏梁和铜雀台上,哪还能听到古时悠扬的乐声呢。

  在鲍照最为擅场的乐府诗体中,《拟行路难十八首》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这一组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确实像一块精光四射、熠熠生彩的钻石。无怪乎历代选家和评论家凡瞩目于六朝诗歌的,都不会遗漏了它。

  顾名思义,“拟行路难”当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后者本属汉代民歌,多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记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东晋人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故鲍照此诗虽云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篇翰,发摅的也是诗人自己胸中的磊块,并不同于一般的拟古篇什,所以有的诗集收录此诗时,去掉了题目上的“拟”字,径称作《行路难》。齐梁下及唐代不少诗人,也都袭用这个调名写出了一批名作。

  《拟行路难》共一十八首,有的本子作十九首,是将其中第十三首分割成了两篇。这十多篇诗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体式、风格也不尽一致,看来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今人已有考辨。但是,把它们在同一诗题下编为一组,又绝非出于偶然。这不仅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行路难”的曲调,而且各首之间确有共同的主旋律贯穿着,那便是对人生苦闷的吟唱。在形式上,这组诗都采用七言和杂言乐府体,音节流畅而富于起伏变化,以适应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而跳荡的情绪。正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加上作者构思、编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这些诗篇自然地发生联系,合成了一个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观照和品评的整体。

  此篇作为《拟行路难》开宗明义第一章,带有序曲的性质。

  诗篇一上来,以“奉君”二字领起了下面四个排比句:“美酒”而盛以“金卮”,“雕琴”而饰以“玳瑁玉匣”,羽毛制作的帐幔间绣出了“七彩芙蓉”的图案,锦缎织成的被面上绽开着“九华蒲萄”的花纹。奉献到你面前的吃的、玩的、用的器物,无一不精美绝伦、色彩缤纷,足令人赏心悦目、忘忧解闷。这—赋体铺排手法的发端,为整个乐曲的演唱蓄足了气势,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可是,别误以为作者是在为人生谱一曲欢乐之歌,想要尽情讴颂人世间种种官能的享受,那样就大错而特错了。在那一阵子紧锣密鼓、急管繁弦式的华采乐段之后,乐队突然沉寂下来、沉寂下来,悠悠地转出一声低咽的吟叹:红颜难驻,岁月迟暮,寒气闪烁,年华逝去。人生的这一大悲哀,又不是美酒、雕琴之类所能消解得了的。读到这里,读者方明白前面那阵子开场锣不过是个铺垫,外形愈装扮得富丽堂皇,愈见出骨子里的哀感沉绵。

  那末,也不能听任这种忧思无边无际地膨胀起来,吞噬了人的整个灵魂。诗人在唱出人生苦闷的主题之后,却又反过来劝慰人们要“裁悲”、“减思”,节制和排遣自己的伤痛;而排遣的方法则在于聆听他的击节歌唱,那歌子便是倾诉人生苦难、不平的《行路难》。用宣说人间苦来排解现实生活中的苦闷,看似矛盾,但也不足为奇,因为通过这一独特的宣泄活动,是可以给人的心理机制恢复和带来某种程度的平衡,减轻人们心灵上的重压的。这大概正是诗人自己情不自禁地要创作这一组诗的内在动因吧。于是,诗歌开篇定场锣鼓声中被推上舞台前列的那些琳琅满目的器玩,至此重又获得了生气。它们不光是人生苦的垫衬,同时也是诗人演唱人生苦的布景、道具和音响手段。诗人就站在这一绚丽辉煌的背景下,一手高举盛满美酒的金杯,一手挟起玉饰花雕的古琴。仿佛他正注目于读者,他就要放声歌唱了。这是非常美妙的瞬间,非常动人的景象。

  诗写到这里,已经完成了序曲的任务,本可就此打住。而诗人为了加重语意,却又添出一段尾声: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意思是说:没见到吗,汉武帝时的柏梁台,魏武帝时的铜雀台,当年歌舞胜地,乐声盈耳,曾几何时,风流云散,而今哪还有清音绕梁呢?言下之意:我的歌声也是稍纵即逝,要听就请抓紧吧。结末这两句看似逸出题外的话,既是对上文“听我抵节行路吟”的补充申说,又是对诗中“人生苦”主题的点题和呼应,而字面形式上转向援引古人古事,采用宕开一笔的写法,更增添了诗歌摇曳不尽的风神。

  总合起来看,作为整个组诗的引子部分,此篇在立意上是比较单纯的。它的意图只是要交代写作这一组诗的缘起,即便涉及人生苦闷的主旨,亦仅点到为止,不作进一步展开。所以读者在这里接触到诗人内心的感慨还很抽象,缺少具体的内涵。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诗中这个单纯意念的表达形式却很不简单:由献列各种精美的器玩以行乐解忧,导向人生苦痛、忧思难遣,再折回裁悲减思、击节吟唱,而结以清吹不永、胜概难继,可说是一层一个逗顿,一层一道弯子。转折处是那样的突兀峭拔,而承接时又十分妥贴自然,极尽波谲云诡、跌宕生姿之能事。这样一种屈曲层深的构思方法,决不是为了卖弄技巧,它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诗歌单纯意念下深藏着的复杂微妙的情绪心理,那种苦闷与慰藉、排解而又难解的感情纠葛。贯通《拟行路难十八首》的整体,构成组诗中心情结的,正是这一矛盾尖锐的心理态势。

xíngnán ·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fèngjūnjīnzhīzhīměijiǔ dàimàoxiázhīdiāoqín 
cǎiróngzhīzhàng jiǔhuátáozhījǐnqīn 
hóngyánlíngluòsuìjiāng hánguāngwǎnzhuǎnshíchén 
yuànjūncáibēiqiějiǎn tīngjiéxíngyín 
jiànbǎiliángtóngquèshàng nìngwénshíqīngchuīyīn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蒿。
落木¹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péng)(hāo)²
译文:淮南树叶飘落孤雁高飞,残阳斜照着野草丛生的孤城。
注释:¹落木:就是树叶飘落。²蓬蒿:蓬在这里是杂而多的意思,蒿则是蒿莱的名称,指野草,蓬蒿连用就指丛生的野草。
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天边故旧愁闻笛¹,市上儿童笑带刀²
译文:听到阵阵笛声想起远方的朋友心中愁闷,在街市上看到天真的儿蓬都带着刀。
注释:¹天边故旧愁闻笛:是用西晋向秀《思旧赋》序里所说的典故,这里借用来怀念抗清牺牲的老朋友,说听到吹笛声想起这些老朋友都叫人生愁。天边,指远处。²市上儿童笑带刀:韩信早年在家乡淮阴,有个少年对他说:你虽长得高大,好带刀剑,其实很胆小,你不怕死就来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不计较,真的爬了过去。但这里当另有所指,指当时经过战乱,市上带刀的人多。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骚。
世事真成反招隐¹,吾徒何处续离骚²
译文:世事如此真应该反《招隐》,我们这伙到何处续《离骚》。
注释:¹反招隐:淮南王刘安养了许多宾客,《招隐士》这篇辞赋就是宾客中称小山者写的,主旨是要把山里隐居的人招回来。吴伟业在这里说“反招隐”则是表白他隐居家乡不愿出仕的本来志愿。²续离骚:《离骚》相传是战国时屈原的代表作,在其中表达了对世事的悲观失望。吴伟业这时对世事也已悲观失望,所以在这里说“续离骚”的话。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昔人一饭犹思报¹,廿载恩深²感二毛³
译文:以前的人受人一饭还想着酬报,何况二十年的深恩叫我怎不感慨鬓生二毛。
注释:¹一饭犹思报:韩信早年贫穷,有个漂母(漂絮的妇女)可怜他,给他饭吃,韩信表示将来要重重报答,后来他封为楚王,赐千金给这位漂母,这就是“一饭犹思报”。²廿载恩深:吴伟业明崇祯四年(1631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殿试名义上是皇帝在主考,所以吴伟业要深感明思宗的恩德。从崇祯四年到这时清顺治十年(1653年),已有二十二年,所以吴伟业取其成数说“廿载恩深”。³二毛:人到中年后,头发有时花白,成为黑白二色相间,古人称之为“二毛”。

  这首诗的“闻笛”用向秀山阳闻笛,怀念嵇康、吕安典。淮阴亦名山阳,但向秀闻笛的山阳在河南修武(今并入焦作市)。这里只是感慨故旧零落。

  过淮阴自必想到韩信,他在年轻落魄时,常受当地少年侮辱,曾对他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又说:“信能死(不怕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下。”韩信只得俯身出裤下,众人皆笑信儒怯。作者用这典故,暗喻自己的应征将被人笑其懦怯,自己的心中也未始没有悔恨苟全之意。

  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曾作《招隐士》,哀伤屈原的身世,晋人王康琚有《反招隐诗》,开头两句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诗的原意无贬义,意为朝市中同样可以隐居,后来也有以“大隐在朝”讽喻士人的热中而假清高。吴诗用的是贬义,讽刺别人,也包括自已,因为作者本志只想隐居乡里,现在却与本志完全相反,也不必再续《离骚》,哀屈原的心恋故国了。

  末两句由韩信欲报漂母一饭之恩,而深惭自己枉负明朝的深恩。明思宗对伟业很赏识,还曾特赐他归里娶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76-577.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huò)¹翻营²一夜行,神旗冻定³马无声。
译文:部队冒着风雪严寒全营出动,夜袭蔡州,军旗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军纪严明,人马无声。
注释:¹和雪:大雪纷飞,人与雪混在一起。²翻营:倾营出动。³冻定:指战旗冻得发硬,不能招展飘动。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遥看火号¹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译文:身在远处就看到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亮起,知道先锋部队已经攻下了蔡州城。
注释:¹火号:举火为信号。

  这首诗以平蔡战役为题材,抓住天气的极端恶劣与部队纪律的高度严明这两个特点,着力刻画,写得生动形象,不落俗套。

  “和雪翻营一夜行”,“和雪”,与雪搅和在一起,说明是在大雪中行动;“翻营”,倾营出动,足见规模之大;“一夜行”点明是夜晚奇袭。这句诗七个字,分为三层,一层一转,不但读来铿锵有力,而且以诗句强劲的节奏再现了部队顶风冒雪夜间急行军的情景。

  “神旗冻定马无声”,紧承上句,军旗都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在如此奇寒之中,读者会想到人该会怎么样。但接下去却没有写人,而出人意外地写了马,他是以“马无声”来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的无声。试想九千人的部队在一夜之间要行军一百三十里已属不易,竟能做到人马无声,不但表现了军纪的严明,也反映了将士的斗志。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这两句没有具体写战斗的如何英勇激烈,只撷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先头部队已举火攻下了蔡州城,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这一笔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余地,展开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不写攻城的先头部队怎样战斗,而写后续部队遥望城内的变化,不写胜利后的喜庆,而写标志着胜利的烛天火号,这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选材的。如果写城上的战斗厮杀,则不免失于露,且寥寥数字不易概括传神;如果写胜利后的喜庆,则不免使人有曲终意尽之感,不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味余地。现在这样写,可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而且妙于结构安排,使全诗生动真实而又韵味悠长。写后续部队是从“遥望”中看到连营大火获得全胜消息的,说明他们尚未投身战斗,这就愈加使人感到战斗进行的顺利和迅速,从而反衬出准备的充分和筹划的精到。这一切,对策划、指挥这场战斗的李愬来说,就是最好、最具体的赞颂了。

  这首诗在结构上张弛有度。前两句写急行军,节奏急促,情节变化快捷;后两句写胜利的火号,虚中见实,把战斗发展的高潮隐含在画面中,别具匠心。

参考资料:
1、 绛云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72-773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¹初见面。重(chóng)²歌韵响琤(chēng)(cóng)³,入破舞腰红乱旋
译文:园里池塘泛着碧波,微风送着轻暖;曾记得在这里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会。宴席上她唱着前后阕重叠的歌词,歌声如鸣玉一般。随后,她随着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动腰肢,红裙飞旋,使人应接不暇。
注释:¹玉真:仙人,借指美丽的女子。²重头:词的上下片声韵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³琤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⁴入破:唐代大曲最精彩的部分。各种乐器合作,曲调由缓转急,舞者进场而舞,节奏逐渐加快,因繁弦急响喻为破碎,故名入破。⁵乱旋:谓舞蹈节奏加快。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玉钩¹阑下香阶(jiē)²(pàn),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³,点检如今无一半。
译文:如今在这白玉帘钩和栅门下面,散发着落花余香的台阶旁边,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天色渐晚。当时和我一起欣赏美人歌舞的人们,如今详查,大多数早已离世。
注释:¹玉钩:帘钩的美称。²香阶:飘有花香的台阶。³共我赏花人:和自己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人。⁴点检:查验。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对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水、阑干、香阶,均兼关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时暮,遂使词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梦之感。全词以极优美的文辞来流露出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凄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古典的诗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的生活。只希望那些梦里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却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lánhuā ·chítángshuǐ绿fēngwēinuǎn

yànshū sòngdài 

chítángshuǐ绿fēngwēinuǎn zhēnchūjiànmiàn chóngtóuyùnxiǎng cóng yāohóngluànxuàn 
gōulánxiàxiāngjiēpàn zuìhòuzhīxiéwǎn dāngshígòngshǎnghuārén diǎnjiǎnjīnb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