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lán)风伏雨¹催寒食²,樱桃一夜花狼藉³。刚与病相宜,锁窗(xūn)绣衣
译文: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注释:¹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²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³狼藉:指樱桃花败落。⁴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⁵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狼眉烦女伴,央及¹流莺²唤。半晌³试开奁(lián),娇多直自嫌
译文: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¹央及:请求、恳求。²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³半响:许久、好久。⁴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⁵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妇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了,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体一。多病而又寂寞无聊,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怎样也排遣不了这种思绪,只好关起窗户“薰绣衣”。“琐窗薰绣衣”句将闺中女子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凄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这位少妇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这种寂寥,强打精神为自己梳妆打扮。“画眉烦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时闺房中的乐趣,可现在为她画眉的人远游他乡,她只得“烦女伴”了。“画眉”典出“张敞匦眉”。女伴不在身边,她又得央求侍女莺儿去请她来。紧接着,诗人用“半饷试开奁”这个极细微的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逼真而细腻。女伴来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动人,可又害怕镜中现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踌蹰半晌,才试着打开镜匣。没想到镜中人是那样柔弱娇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边,为谁梳妆呢!于是更觉尢聊,连自己也嫌她“娇多”了。刚才的兴致一下被扫尽,心又冷下来了。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65页

mán··lánfēngcuīhánshí--lánxìng

lánfēngcuīhánshíyīngtáohuālánggāngbìngxiāngsuǒchuāngxūnxiù

huàméifánbànyāngliúyīnghuànbànshǎngshìkāiliánjiāoduōzhíxi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

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

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狼藉:指樱桃花败落。

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

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

央及:请求、恳求。

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

半响:许久、好久。

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赏析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孤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孤,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孤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体一。多病而又寂寞无聊,更加思念多方的丈夫。怎样也排遣不孤这种思绪,只好关起窗户“薰绣衣”。“琐窗薰绣衣”句将闺中女子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凄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这位少孤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这种寂寥,强打精神为自己梳妆打扮。“画眉烦女伴”,她又想起孤丈夫在家时闺房中的乐趣,可现在为她画眉的人多游他乡,她只得“烦女伴”孤。“画眉”典出“张敞匦眉”。女伴不在身边,她又得央求侍女莺儿去请她来。紧接着,诗人用“半饷试开奁”这个极细微的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逼真而细腻。女伴来孤,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动人,可又害怕镜中现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踌蹰半晌,才试着打开镜匣。没想到镜中人是那样柔弱娇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边,为谁梳妆呢!于是更觉尢聊,连自己也嫌她“娇多”孤。刚才的兴致一下被扫尽,心又冷下来孤。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65页
创作背景

  词人在寒食节时,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后又喜又悲,从而发出联想,所写的一首词。

参考资料:
1、 子艮.《一生最爱纳兰词》:沈阳出版社,2009.11:第78页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3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半踏长裾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
半踏¹长裾(jū)²宛约³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mèi)平生
译文:一个平和宁静的夜晚,稀疏的竹帘掩映处,分明映现出一个身姿窈窕、仪态幽雅的倩影。她云鬓高挽,长袖曳地,步履盈盈,姗姗而行。目睹此景,他顿时心潮翻腾,真想去与她亲近,只恨素昧平生,欲识无缘。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¹半踏:小步。²长裾:长襟衣服。裾:衣服的前襟,也称“大襟”。³宛约:婉约,形容步态柔美。⁴分明:明确,清楚。⁵昧平生:意思是素不相识无法向所爱之人表示情怀。一说即素昧平生,一向不了解。昧:暧昧。平生:平素;往常。
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杳无消息若为情。
早是销(xiāo)¹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²,杳(yǎo)无消息若为情³
译文:她深夜独坐在摇曳的灯光下,形只影单;纤指轻移,漫不经心地拨弦品琴,听了更令人无端惆怅。那昔日的一幕,早已风流云散,别后更是踪迹难寻。怎奈往事历历,又如何忍受这萦怀绕梦、欲罢不能的绵绵情思呢!
注释:¹销魂:谓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哀愁。²品弦声:演奏弦乐的声音。品:弹奏,品尝。³若为情:如何能动情,或难以为情。若为:何为,怎为。

  这是写男子思慕女子之作。上片写男子见到女子倩影时的惆怅;下片写他的幻想,结尾一句无限感伤。全词表现了男女间无比缠绵的思慕之情。

  全词好似一幅疏帘仕女图,风度婀娜,仪态优雅,犹如出自周昉手笔。晚妆初过,姗姗而行,长裙曳地,步履盈盈,从竹帘稀处现出窈窕身姿。这模样,当是词人亲眼所见,故印象极深。“晚帘疏处见分明”者,是说起先在竹帘掩映下隐约可见。不无遗憾;直到行至竹帘疏处,才见个分明,活脱脱地表现出帘外人神情的专注,内心的向往和勃发的喜悦。虽说是“见分明”,终因这一帘之隔,而产生一种距离感。这美好的形象,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终隔一层,所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正因为终隔一层,愈觉其美好,隔帘花影,愈见其朦胧迷离之致。这便是“隔”在美感上的作用。词人处于此情此景,“此时堪恨昧平生!”在那时候难免有咫尺天涯之恨,不禁从心头中呼出:“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真想去亲近她啊,只恨素昧平生,欲识无缘!”在一、二句历历如绘的形象描写之后,“此时”两字,浓缩了多少一见钟情的复杂感受,真是不如休见,不见也罢,见了又怎样奈何这一腔柔情。从“此时”两字可以看出,一、二句所写的是事后的追忆。这短暂的一幕,已经深深地印在心中,无法忘怀了。

  过片仍在玩味着对昔日的回忆。身影摇曳,那是她在闪烁的烛光下深夜独坐,见了已经叫人黯然神伤;乐声铮铮,那是她在拨轴弹弦,漫不经心地品琴,听了更令人无端惆怅。这里写偷窥身影,暗听琴声,可以想见迷恋之情。用“残烛”“品弦”四个字,写坐至夜深,琴声凄楚,细腻地刻画了对方心事重重的苦闷和自己体贴入微的怜惜。“早是……更……”的递进句式,又加重了语气,增加了当时无限倾慕和回忆时百般叹惋的感情浓度。最后一句折回,写眼前的叹恨:“杳无消息若为情。”昔日情事,早已风流云散,别后更踪迹难寻。但往事历历可思,的确难以忍受这萦怀绕梦、欲罢不能的绵绵情思。

  《浣溪沙》是小令中比较简单朴素的形式,最宜于以清淡之笔作素描式的抒写。“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这首抒情小词,正有此淡妆之美。在工笔重彩、姹紫嫣红的花间词中,像一枝香远益清的婷婷玉莲,别具风姿。“三只脚”的《浣溪沙》不易写好。俞平伯在《清真词释》中说:“两脚一组,一脚一组,两脚易稳故易工,一脚难稳故难工,不用气力似收煞不住,用大气力便轶出题外。或通体停匀,或轻重相参,要之欹侧之调以停匀为归耳。”这自是甘苦之言,指迷之论。孙光宪的这一首,上下片都是用前两句描绘当时情景,后一句以唱叹法抒情。正可谓轻重相参、通体匀称,堪为楷模。其写情细腻,造语自然,更值得玩索。

参考资料:
1、 八月居小说网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
¹枝未长秦蘅(héng )²老,走马³驮金斸(zhú)春草
译文:当莲花枝干还未长出,秦蘅已经衰老,人们赶着马,驮着金子,去买牡丹花苗。
注释:¹莲:指水中荷花。²秦蘅:香草名。秦为香草,蘅为杜衡。一说,秦为木名。³走马:骑马驰逐。走:跑。⁴斸:挖掘,砍。⁵春草:指牡丹。
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
水灌香泥¹却月盘²,一斸绿房³迎白晓
译文: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里,培上香泥,浇上水,一夜间,绿色花苞欲放,迎着拂晓。
注释:¹香泥:芳香的泥土。²却月盘:半月形的花盆。³绿房:指含苞的花蕾。花未开时,花苞为绿色,故称。⁴迎白晓:迎着黎明开放。白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
美人¹醉语²园中烟,晚华已散³蝶又阑(lán)
译文:美人们说话带着醉意,花园中轻烟缭绕,傍晚花瓣儿已经披散,蝴蝶也渐渐稀少。
注释:¹美人:指贵族男女。²醉语:醉后的胡言。³散:花开之后,花瓣松散。⁴阑:稀少。
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
梁王¹老去罗衣²在,拂(fú)³风吹蜀国弦
译文:老一代贵族渐渐逝去,但他们的后辈仍穿着罗衣,赏花玩乐合着《蜀国弦》的曲调。
注释:¹梁王:指汉文帝的儿子梁孝王刘武,这里借指上文中“走马驮金”的老一代贵族。²罗衣:原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此指牡丹的花叶。³拂袖:掠过衣袖;舒展衣袖。⁴蜀国弦:乐府相和歌辞名。又名《四弦曲》《蜀国四弦》。
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
归霞¹(pèi)²蜀帐³昏,嫣(yān)落粉罢承恩
译文:夜幕降临,遮花的帷帐渐渐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儿也开始蔫败萎凋。
注释:¹归霞:即晚霞,这是李贺特有的一种用词方式。²帔拖:晚霞拖曳着的长长影子。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归霞帔拖,写残花之景,像衣帔下垂。³蜀帐:指用精美的蜀锦制成的护花帷幕。⁴嫣红:艳美的牡丹花。嫣,同蔫,指花凋萎。⁵落粉:卸妆。指花朵枯萎。⁶承恩:受到恩宠,蒙受恩泽。
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tán)郎谢女¹眠何处?楼台²月明燕斸语。
译文: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都到哪儿去了,楼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叽叽叫。
注释:¹檀郎谢女:泛指游玩赏花的贵族青年男女。檀郎:指晋朝文人潘岳。谢女:犹谢娘。唐人惯用来泛指少女。²楼台:当年观花处。

  前四句写栽种、花开。“莲枝未长秦蘅老”(秦蘅也是一种香草),点明是暮春时节,“走马驮金”是说牡丹价格之高,斸就是挖,春草就是牡丹。“水灌香泥却月盆”是说牡丹的种植环境是“香泥”和“却月(半月形)盆”;“一夜绿房迎白晓。”绿房指花苞,迎白晓指迎着黎明开放。

  中间四句既写花期不久,亦写贵族富贵不常在。“美人醉语园中烟,晚花已散蝶又阑。”一句写牡丹繁盛之时国色天香,美艳动人,像娇媚的美人在园中烟雾里嫣红若语。但这个美景不常在,黎明开放晚上就花散蝶飞,极写繁荣之景之短促。“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梁王”指汉文帝的儿子梁孝王刘武,这里借指上文中“走马驮金”的老一代贵族。“蜀国弦”乐府曲名,代指音乐。全句说,老一代的贵族渐渐老死(势力渐微),但是他的下一代仍穿着罗衣,合着音乐赏花玩乐。

  后四句接上文,继续借物寓人,以花写人。“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 “归霞帔拖”写残花之景,像衣帔下垂,蜀帐即用蜀纸做的护花罩。全句说,花儿凋零,花帐也失去了光彩,嫣红的花朵飘落,失去了主人的宠爱。隐喻老一辈贵族老死,新一辈贵族失去了当权者(皇帝)的宠爱和恩泽。“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檀郎:潘岳,小名檀奴,谢女:谢安蓄妓;檀郎谢女借指贵族青年男女。楼台:当年观花处。全句说:贵族的青年男女又有什么归宿呢,当年喧嚣一时的观花楼台只有燕子在明月下対语。

参考资料:
1、 《李贺诗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ISBN:7806093087,64页。
2、 李贺,《李贺诗歌渊源及影响研究》,李德辉,凤凰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9787550600157。

dānzhǒng--

liánzhīwèizhǎngqínhénglǎozǒutuójīnzhǔchūncǎo

shuǐguànxiāngquèyuèpán绿fángyíngbáixiǎo

měirénzuìyuánzhōngyānwǎnhuásàndiéyòulán

liángwánglǎoluózàixiùfēngchuīshǔguóxián

guīxiápèituōshǔzhànghūnyānhóngluòfěnchéngēn

tánlángxièmiánchùlóutáiyuèmíngyàn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译文:青青的水中蒲草萋萋,鱼儿成双成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君今上陇¹去,我在与谁居?
译文: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
注释:¹陇:陇州。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译文:蒲草青青,长期生活在水里。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寄语浮萍¹草,相随²我不如。
译文:哪及浮萍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我亦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注释:¹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²相随:伴随,跟随。
这两首乐府诗写于贞元九年(793),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这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是寄给他的妻子卢氏的。两首诗一脉贯通,相互联系。随着行子刚离家门及远去,思妇的离情别绪也由初蕴到浓重,而后与日俱增,一层深于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本组诗语言上“炼藻绘入平淡”,“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朱彝尊),体裁为“代内人答”(陈沆),极为独特。

qīngqīngshuǐzhōngèrshǒu--hán

qīngqīngshuǐzhōngxiàyǒushuāng

jūnjīnshànglǒngzàishuí

qīngqīngshuǐzhōngzhǎngzàishuǐzhōng

píngcǎoxiāngsuí

月华照杵空随妾,风响传砧不到君。
月华¹照杵(chǔ)²空随妾(qiè)³,风响传砧(zhēn)不到君。
译文:月光照在杵上空空的跟随着我,风声响动带走捣衣砧上的声音却传不到你那里。
注释:¹月华:月光,月色。²杵:形容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³妾:谦辞,旧时用于女子自称。⁴砧:形容切、捶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wángwān

yuèhuázhàochǔkōngsuíqièfēngxiǎngchuánzhēndàojūnjiànyuèyīnglíng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一勺¹西湖水。渡江²来,百年歌舞,百年酣(hān)醉。回首洛阳花石³尽,烟百(miǎo)(shǔ)离之地。更不复、新亭(duò)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jí)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译文:眼前一湾湖水(西湖),似乎只有一勺那么大,目渡江以来,这里就成了君臣上下的偏安之地,在此整日歌舞沉醉,竟然已有百年,回头眺望古都,那洛阳的花石已化为灰烬,京都汴梁的宫殿已经是淹没在渺渺烟雾中的黍离之地。南渡以后,已经没有人再去记挂往日的故地,时间久了,连那些空发感叹的人也没有了。西湖上一片笙管笛箫之声,那精美的船只上仕女杂坐,笑声不断,歌舞不绝。而那像祖逖一样誓将中流击楫、收复中原的人却又在哪里呢?故土沉沦、帝王被掳之千古恨事,什么时候才能得到雪洗呢?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¹一勺:形容西湖湖小水浅。²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³洛阳花石:宋徽宗爱石,曾从浙中采集珍奇观赏石,号花石纲。⁴新亭:又名劳劳亭,建于三国吴时,位于南京。当年东晋渡江后,贵族每逢春光明媚的时节,便登上新亭赏景饮酒。一次有人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北望故国,相视而泣。(《世说新语》)⁵簇乐:多种乐器一起演奏。⁶千古恨:指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的靖康之耻。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pán)¹未遇,傅岩²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shì)。借问孤山林处士³,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译文:我像那个范滂一样,生平怀着收复失地、再振国威的雄心壮志,一心想要澄清中原,然而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如同那未遇到文王的姜尚,没被高宗举用的傅说。现在国事要依靠什么来支撑呢?这长江不过是只有一衣带宽而已,那些君王臣子却都说有此天险大可以安然无忧。那些士大夫们依然不问国事,我原本想要和他们议论时局、商讨国事,他们却学林逋隐居观梅,忘怀国事,寄情于山水,并以此相标榜。如此情状,天下大事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注释:¹磻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的故事。²傅岩: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³林处士:林逋,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喻指那些不问国事的清高之士。

  该词上片劈头三句,即作当头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后统治阶级在西子湖上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西湖面积并不小,作者为什么说只是“一勺”呢。或以为这是作者登高俯瞰时的一种视觉,其实不然。西湖代指临安,临安又隐寓东南半壁。南宋统治者耽乐于狭小的河山范围之内,全然将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的大业置之度外,作者有愤于此,故云“一勺”,亦犹昔人讽刺蜗角触蛮,井底之蛙,眼界狭窄,心志低下,明眼人不难看出选择这两个字中所寓托的讥讽愤激之意,接以“渡江来”两句,作者的用心更觉显豁。“回首”两句,由眼前所见遥想早已沦亡的中原故土。“洛阳”,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借以泛指中原。宋徽宗曾派人到南方大肆搜括民间花石,在汴京造艮岳,这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北宋已矣,花石尽矣,如今只剩下了渺渺荒烟,离离禾黍。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惨痛,然而如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连在新亭哀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时之泪的人也找不到了。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说:“过江诸人(指晋室南迁后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三国吴时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就是用的这个事典。“更不复、新亭堕泪”,语极沉郁。东晋士人南渡后,周侯等人尚因西晋灭亡,山河破碎而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没有,他们只知一味“簇乐红妆摇画舫”,携带着艳妆的歌妓,荡漾着华丽的游船,纵情声色于水光山色之中,还有谁人能像晋代的祖逖一样,击楫中流,誓图恢复呢。“千古恨,几时洗?”故意用诘问语气出之,其实则是断言当权者如此耽于佚乐,堪称千古恨事的靖康国耻便永无洗雪之日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几于目眦尽裂。

  换头三句转写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既与上片歌舞酣醉,不管兴亡、毫无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鲜明的对比,又同上片“问中流、击楫何人是”一句相呼应。“余生”句用《后汉书·范滂传》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这里自比范滂。“更有谁”两句,用姜子牙、傅说两人的事典。相传姜子牙隐居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周文王发现他是人材,便用为辅佐之臣,后终于佐武王消灭了商朝。相传傅说在傅岩(今山西平陆)筑墙,殷高宗用为大臣,天下大治。姜、傅两人,在这里代表当代“未遇”、“未起”的人材。三句意为当今人材多的是,问题在于统治者没有发现、没有起用而已。国势危殆,人材不用,统治阶层凭借什么来抵御强大的元蒙军队。“国事”两句,自问又复自答:只是倚仗“衣带一江”罢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凭借长江天险,甚至还可笑地说是“江神堪恃”。这里再一次对当权者进行了无情的冷嘲热讽。朝廷重臣颟顸昏聩,像北宋初期“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的林逋那样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们又如何。“但掉头、笑指梅花蕊!”问他们救亡之事,他们却顾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经含苞待放了!”作者对这些人深表不满之意,与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对比。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对比,最后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极端悲愤之中,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浩叹,读之令人扼腕,使人发指。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逃避现实的士大夫。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过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一系列的设问、发问,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一层递进一层、一环扣住一环地表现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苏轼.《豪放词》.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4:241

xīnláng··西--wénwēng

sháo西shuǐjiāngláibǎiniánbǎiniánhānzuìhuíshǒuluòyánghuāshíjǐnyānmiǎoshǔzhīgèngxīntíngduòlèihóngzhuāngyáohuàfǎngwènzhōngliúrénshìqiānhènshí

shēngchéngqīngzhìgèngyǒushuípánwèiyánwèiguóshìjīnshuízhàngdàijiāngér便biàndōudàojiāngshénkānshìjièwènshānlínchùshìdàndiàotóuxiàozhǐméihuāruǐtiānxiàshì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