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sòngmèngliùguīxiāngyángzuòzhāngziróngshī--wángwéi

ménchūjiǔshìqíngshūwèiliángquànjūnguījiù

zuìtiánshějiǔxiàorénshūhǎoshìshēngshìláoxiànzi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4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liǎo)¹风多橘(jú)²香。江边一望楚天³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译文:长满蓼花的岸边,风里飘来橘柚浓浓的香,我伫立在江边远眺,楚天寥廓,江水滔滔流向东方。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
注释:¹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蓼,红蓼,秋日开花,多生水边。²橘柚:橘和柚两种果树。³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⁴片帆:指孤舟。⁵孤光:指片帆在日光照耀下的闪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目送征鸿¹飞杳(yǎo)²,思(sī,旧读sì)随流水去茫茫。兰红³波碧忆潇湘
译文:我的目光追随着飞去的鸿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思绪有如不尽的江水,随着茫茫的江涛漂荡。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
注释:¹征鸿:远飞的大雁,此喻离别而去的亲人。²杳杳:深远貌。³兰红:即红兰,植物名,秋开红花。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催霜。”⁴忆潇湘: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传说舜南巡时,其妃娥皇、女英未同行,她们深感不安,随后赶去。在洞庭湖畔时,闻舜已死,悲痛不已,溺于湘水而死。

  孙光宪写了十九首《浣溪沙》,这首是其中较好的抒情词。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写景之笔,来抒发炽热的惜别留恋之情。

  从词中描写的景象看,此是作者在荆南做官时所写。描绘的是我国长江两岸深秋时节的景色,一种特定的典型环境。

  首句是写主人公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表现了主人公顷刻之间由喜悦变为忧愁的神态。第三句紧承第二句,在写景上,与第二句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画图。仅看“片帆烟际”四字,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配上“闪孤光”三字,就突然改变了词句的感情色彩,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

  此词在抒情上,采用的是递增法,层层深化,愈转愈深。过片两句惜别留恋之情达到高潮。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确是风流千古的名词。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遥与“蓼岸风多橘柚香”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笔触又饱含深情。整首词句句写景,又句句含情,充满诗情画意,堪称佳作。

  上片:

  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蓼”:读作liǎo,是一种草本植物,能开出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蓼岸:这里指蓼花盛开江岸。在西方国家蓼花的话语是依赖,在这首东方送别诗中出现蓼花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还是中西方情感的共鸣呢?这一句的意思是:长江两岸,蓼花盛开,桔柚飘香。很明显这句描写的是美妙喜人的景象,凭着经验,我们知道这里是用乐景来衬托哀情。比如我们学过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家出征的时候,杨柳轻揉,随风漫舞;如今返回故乡,雪花纷飞,凄清阴郁。用杨柳依依的阳春来反面衬托展示在征战过程中经受的磨难。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句:“江边一望楚天长”描写了美好的景物之后,立刻转入凄苦的境界,诗人站立在江边,感受着美好的秋景,但是,仅仅一望那辽阔的“楚天”,便陷入了无限的惆怅,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马上就要远行了。大家会想到刘永《雨霖铃》中的句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楚天:就是南方的天空。因为古时候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一望”二字,非常传神,突出了诗人突然而至的离愁。我们在送别亲友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能在走进站台的前一刻还有欢声笑语,而当那熟悉的背影消失于站台,一股难以抑制的惆怅便用上心头,正所谓“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第三句:“片帆烟际闪孤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正如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如第一课我们学过的刘长卿的句子:“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以上是词的上片。

  下片:

  前两句:“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者两句对仗工整,堪称佳句。“征鸿”:就是远飞的鸿雁,常用来比喻离别远去的亲人。同时,在古代,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传说鸿雁可以替人传递书信,所以“征鸿”、“鸿雁”长出现在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当中。“杳杳”是渺茫的意思,这里照应上片中的“烟际”。亲人乘船远去,诗人独立江边久久目送,可以看出感情的真挚。不仅目光随着孤舟远去,连诗人的心也随着亲人远去了:“思随流水去茫茫”。“水”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思念与愁苦,象征阻隔,象征青春易逝,年华易老。

  最后一句:“兰红波碧忆潇湘”“兰”是指兰花中开红花的一种。“忆潇湘”三个字包含着一个典故。传说,舜在南巡视察时,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没有和他同往,后来她们后悔没有陪伴着舜,于是追赶舜的行程,当她们走到洞庭湖畔时,却得到舜已经死在苍梧的消息,她们悲痛不已就投了湘水而死。湘水与潇水在湖南汇合,称为“潇湘”。“忆潇湘”常用来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来年兰花红、江水碧的时候,我们还会互相思念。越是花好月圆、良辰美景的时刻,越是渴望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所以,兰红波碧、桔柚飘香更能引起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感情真挚动人。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54-255 .

huànshā ·liǎoànfēngduōyòuxiāng

sūnguāngxiàn dài 

liǎoànfēngduōyòuxiāng jiāngbiānwàngchǔtiāncháng piànfānyānshǎnguāng 
sòngzhēnghóng鸿fēiyǎoyǎo suíliúshuǐmángmáng lánhóngxiāoxiāng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雨中百草秋烂死¹,阶下决明²颜色鲜。
译文:由于连绵的秋雨,作物植物都烂掉了,可是房屋台阶下的决明子却生长的很好,颜色鲜艳。
注释:¹百草烂死:而决明独鲜,故喜之。²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功能明目,故叫决明。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译文:满枝的叶子像翠羽伞盖,无数的花朵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凉风萧萧吹汝¹急,恐汝(rǔ)后时²难独立。
译文:可是毕竟是秋天已到,天气渐凉,秋风瑟瑟,纵然决明现在比其他植物长的好,也无法抵挡秋天的寒冷,日后还是会凋零,无法独立。
注释:此二句忧决明,也是自忧。¹汝:指决明。²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xiù)(xīn)香泣。
译文:堂上的我徒然满头白发,风前频嗅你的馨香为你伤心落泪。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lán)风长雨¹秋纷纷,四海²八荒同一云。
译文:凉风过后雨又下起,秋风秋雨乱纷纷,四海八荒笼罩着一色的阴云。
注释:¹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²四海:一作“万里”。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jīng)清渭(wèi)何当分?
译文:雨幕茫茫辨不出来牛和去马,浑浊的泾水与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难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禾头¹生耳黍(shǔ)(suì)黑,农夫田妇²无消息。
译文: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烂变黑,农民的灾情却传不到朝廷。
注释:¹禾头:一作“木头”。²田妇:一作“田父”。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城中斗米换衾(qīn)(dāo)¹,相许宁论两相值?
译文:域中斗米可换得一床被褥,只要双方认可就不计二者价值是否相同。
注释:¹换衾裯:一作“抱衾裯”。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héng)¹守环堵²
译文:我这困居长安的书生有谁关心过死活?反锁着柴门孤零地守着四面墙。
注释:¹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之居。²环堵:只有四堵墙。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老夫不出长蓬蒿(hāo),稚子无忧走风雨。
译文:久雨不能出门,致使院里长满蓬蒿;小儿不知忧愁,在风雨中戏耍奔跑。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雨声飕(sōu)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译文:飕飕的雨声催促寒季到来早,到来的大雁翅膀沾湿难飞高。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秋来未曾¹见白日,泥污后土²何时干?
译文:入秋以来未曾见过出太阳,泥污的大地何时才能干透了。
注释:¹未曾:一作“未省”。宋玉《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²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第一首,秋日杀,万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惊,伤物残而叹自身老大难有成。
  新的季节缓缓渗透弥漫并取代旧的季节,诗的境界中季节却若闻鼓而起,鸣金而息,皆是突至突离。春日瞬间吹生百草,“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秋日就如主刑杀的神,化片乌云持镰刀拂过这世界,在湿润和清冷中将一切带走。“雨中百草秋烂死”,仿佛秋光眩晕,零雨其濛,顿时熄灭世上一切生机,而“阶下决明颜色鲜”,此句的急转令读者仿佛忽见秋雨昏昼中一星微光,决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翠羽盖是富家华美的装饰,黄金钱更是富贵的象征,然而这不过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现象,决明仍“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小植物便终究是小植物,在秋风中无助地凋零,甚至来不及叹息,故言“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至此处决明之悲渐伏,而自身之悲渐起,决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时独居内心一隅,经营超然的诗书,本草书中言“决明”其物有明目去翳之功,诗书亦复如是。而诗书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在纸上无比煊赫。然而书生只是纸上的豪杰,斗室的君王,当人世之秋忽至,生命于困顿的迷宫中,也只如波德莱尔诗中信天翁,坠落甲板,“笑骂尽由人”,才大无所用,只显斯文之迂阔。“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在吴敬梓的小说中受人讥笑老死书斋,“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决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

  第二首中,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弥漫开去,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纷纷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语。“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整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齐奏着同样颓然、绝望的主题,人生如飞蓬,此时亦无路。“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世界如此浑浊,物皆不辨,道者无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浊不辨,应是射人世之道理毁,伦理乱也。若孔子无奈伤获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带来令儒者窒息的迷阵。古者农业乃天下之本,却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禾头生耳”乃言雨中禾叶卷,如耳之形,却亦言为天下之本、黎民口粮之禾的颓丧脆弱,禾头生耳,倾听世上的呜咽而无策。而农妇田父之音亦隐沦雨中,根基之没,国难久持。“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言世之目盲,“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言世之聋哑,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亦言此乃刺杨国忠恶言灾疫,四方匿不以闻。然世之风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值?”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

  第三首又从广阔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长安布衣谁比数”,少陵多有自称“布衣”、“野老”之辞,实不甘也。“谁比数”可较太史公《报任安书》言“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意绝之至也。而“长安”亦不过客居之地,“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一隅,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愕。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老夫不出长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稚子无忧走风雨”。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孩子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很难说。“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溢入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起高飞”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无奈而于末尾作楚吟:“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一生都似在这种等待中度过。

参考资料:
1、 夏超明.《秋雨叹》赏析.载《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8期.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¹问于²师旷³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¹⁰安敢戏其君乎!臣闻¹¹之:‘少而好¹²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¹³。’炳烛之明,孰(shú)与昧(mèi)¹⁴乎?”平公曰:“善¹⁵¹⁶!”
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注释:¹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²于:向。³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盲人。⁴欲:想。⁵暮:晚,迟。⁶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⁷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⁸安:怎么。⁹戏:戏弄。¹⁰盲臣:师旷双目失明故称盲臣。¹¹闻:听说。¹²好:善于。¹³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¹⁴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昏暗。¹⁵善:好。¹⁶哉:象声词。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¹
译文: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幽香无比。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
注释:¹野人家:野外村民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冷落竹篱(lí)茅舍。富贵玉堂琼(qióng)(xiè)。两地不同栽。一般¹开。
译文: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
注释:¹一般:一样,同样。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

  上片咏梅、惜梅。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后两句惋惜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下片赞梅。把梅栽在“竹篱竹舍”也罢,把梅栽在“玉堂琼榭”也罢,它都不改初衷:“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作者。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zhāojūnyuàn··méihuā--zhèng

dàoshìhuāláichūnwèidàoshìxuěláixiāngzhúwàizhīxiérénjiā

lěngluòzhúmáoshěguìtángqióngxièliǎngtóngzāibānkāi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洛郊无俎豆¹,弊厩(jiù)²惭老马。
译文:在洛阳郊外送别小弟,却没有俎豆陈列,惭愧啊,乘着瘦骨嶙峋的老马。
注释:¹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此指饯行的菜肴。²厩:马棚。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小雁¹过炉峰²,影落楚水³下。
译文:当小弟经过庐山的香炉峰时,你孤单的身影,将会落到鄱阳湖水面之下。
注释:¹小雁:喻季弟。²炉峰:庐山香炉峰的省称。³楚水:古楚地的江河湖泽。此处指鄱阳湖。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译文:你一路前行,长船倚云而停泊在石镜峰,在秋凉之夜四顾凄迷,倍感孤寂。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¹
译文:你值此情境,怎么可能不引起思乡的情绪,而又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
注释:¹呜哑:悲叹。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别柳当马头,官槐(huái)¹如兔目。
译文:小弟上马将远行,送别在柳下,官街上的槐叶才如兔眼儿大。
注释:¹官槐:长安官街,夹道植槐柳。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sù)¹
译文:想的是借千里送别去谋生,换取升斗之粮糊口养家。
注释:¹“欲将”二句:言千里以身事人,不过为斗粟也。持我,一作“持此”。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南云北云¹空脉断,灵台经络²悬春线。
译文:彼此像南北流走互不相见的浮云,心头和全身却像挂着线儿相牵引。
注释:¹南云北云:谓二人一南一北也。²灵台经络:犹心中情绪也。灵台,心也,语出《庄子》。此句或谓兄弟一南一北,家母思儿也。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¹饥儿梦中见。
译文:茅屋前树影转动,月光满床难入睡,为小弟担忧,梦见江西饥民乱纷纷。
注释:¹下国:京师以外之地。
维尔之昆二十馀,年来持镜颇有须。
维尔之昆¹二十馀,年来持镜颇(pō)有须。
译文:你长兄我今年已经二十岁挂零,近来持镜自照,只见脸上胡须生。
注释:¹昆:兄也。此长吉自谓,而与其季言之。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¹王门一事无。
译文:离家三年仍是这般清苦贫穷,谋职于京都,到头来一事无成。
注释:¹索米:领取俸禄也。《东方朔传》:“无令但索长安米。”注云:“索,尽也。”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¹生蛴(qí)(cáo)²
译文:村边荒沟里积着死水,寒光如刀,庭院南头那棵老柳已生出蛀虫。
注释:¹拱柳:合抱之柳。²蛴螬:《尔雅》云:“蛴螬有六名,在木中者,名蝤蛴。”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江干幼客¹真可念,郊原晚吹²悲号号。
译文:远在江边异乡的小弟真叫人怜念,郊野晚风悲鸣,更增加牵挂之情。
注释:¹幼客:游子年幼也。²晚吹:晚之吹角。一说晚风。

  第一首叙离别之感受。首二句极写自己之贫困与狼狈,在洛阳郊外作别,无俎豆陈列以相送,所乘之马既瘦又老,自感惭愧。后六句遥想小弟离别后的情景。先想象小弟过香炉峰时,身影落在鄱阳湖里,怀念小弟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想象小弟泊舟石镜峰的景况和心绪,长船雁云而停泊,四顾凄迷,又当石镜秋凉之夜,倍感孤寂。小弟值此情境,岂能不动乡情。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

  第二首言兄弟之情。此诗平仄交叉用韵,分成四段,结构齐整,层次井然。首四句写“别”,送别处的柳枝,挡住马头,道边的官槐发芽如兔目,此时此地将作千里之别,犹弟持此以易斗粟,也就是《左传》所谓“餬口四方”的意思。兄长无力维持家庭生计,弟弟年幼而远行谋生,真可悲伤,所以措辞很沉痛。次四句写“母心”,叙说老母思念、牵挂二子。二子一南一北,离家远行,故曰“脉断”。老母心里像悬挂着春线,牵挂两地。老母居室的树影,随月光转移,梦里见到江西的小儿。再次四句写“我”,兄长已经二十多岁,颇有髭须,辞家三年到京城任职,“索米王门”,却辞官而归,事业无成。最后四句写“忆”,承上文而来,既然一事无成,所以家庭冷落,荒沟积水,水光如刀,庭前老柳,已被蛀空。诗思又由眼前景转向远方“江干”,遥忆“江干幼客”小弟,年幼独自外出,令人忧虑挂念。这时忽然听到野外呼呼的风声,如人悲号,更令人感到无限悲伤。

  这两首诗集中地表现出李贺与其弟离别的悲伤以及兄弟之间真切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中唐时期农村经济的凋敝。全诗感情真挚,情趣深永。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75-278
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7-13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