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¹凝辉冷画屏²,落梅³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lóng)
译文: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夜深人静突然忆起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注释:¹残雪:尚未化尽的雪。²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³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⁴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我是人间惆(chóu)(chàng)¹²,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译文:我是人世间一个惆怅的过客,我知道你为何事而泪流满面。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你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注释:¹惆怅:伤感,愁闷,失意。²客:过客。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三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

  “我是人三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三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三当面的对谈倾诉。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154-155页

huànshā··cánxuěnínghuīlěnghuàpíng--lánxìng

cánxuěnínghuīlěnghuàpíngluòméihéngsāngènggèngrénchùyuèlóngmíng

shìrénjiānchóuchàngzhījūnshìlèizònghéngduànchángshēngpíngsh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夜深人静突然忆起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我是人世间一个惆怅的过客,我知道你为何事而泪流满面。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你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注释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客:过客。

赏析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154-155页
创作背景

  本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在康熙年间,词人在残雪之夜独自徘徊,联想到自己生活孤独凄苦,饱尝人间离愁别苦,为了表达内心的惆怅,故作下此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精华本.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09:37-39页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3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不到东山¹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²
译文: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种耕种春田。
注释:¹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²春田:春季的田地。《宋书·周朗传》:“春田三顷,秋园五畦。”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雨中草色绿堪(kān)¹染,水上桃花红欲²³
译文: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注释:¹堪:可以,能够。²欲:一作“亦”。³然:同“燃”。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优娄¹比丘²经论³学,伛(yǔ)(lǚ)丈人乡里贤。
译文: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注释:¹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²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³经论: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⁴伛偻:特指脊梁弯曲,驼背。⁵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披衣¹倒屣(xǐ)²且相见,相欢语笑³衡门前。
译文: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注释:¹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²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³语笑:谈笑。⁴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内容点评

  《辋川别业》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写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此诗先写作者来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作者与乡间的人们相处无间,无论是僧人还是隐居乡里的老人,一听说作者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开怀畅谈柴门之前。这与陶渊明的“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

  前四句诗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春播的季节,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春草是怎样的,桃花是怎样的,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所以,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不大容易的。但王维自有见地,他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用色法。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于是盎然的春意,便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了。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格律分析

  从格律上看,此诗有四处拗,其中前两处可以确定有救。全诗后半部分平仄较为混乱,出律颇多。第一处是第三句“雨中草色绿堪染(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对句“水上桃花红欲燃(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三字变仄为平救。第二处是第六句“伛偻丈人乡里贤(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句内第三字变仄为平救。第三处是第七句“披衣倒屣且相见(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第四处是第八句“相欢语笑衡门前(平平仄仄平平平)”,首先,第八句与第七句失对;其次,第五字本应用仄声,这里用了平声,三平尾在格律诗中几乎是一种错误句式,但在此诗的特殊情况下,或可理解为是对第七句拗的一种另类补救。此诗还存在“失对”现象。第六句根据第五句平仄情况,格律本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此处却用了粘,是为失对。第八句根据第七句平仄情况,格律本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此处却用了粘,再次失对。此诗后半部分发生的连续失对,拗而不救,三平尾等现象的集中出现,在格律诗中非常罕见。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0-181

wǎngchuānbié

wángwéi tángdài 

dàodōngshānxiàngnián guīláicáizhòngchūntián 
zhōngcǎo绿kānrǎn shuǐshàngtáohuāhóngrán 
yōuqiūjīnglùnxué zhàngrénxiāngxián 
dàoqiěxiāngjiàn xiānghuānxiàohéngménqián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残暑速拘收。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¹残暑速拘收²
译文:过不了多久就要立秋了,残暑啊快点把那嚣张气焰收起来吧,凉爽舒适的金秋就要到了。
注释:¹寄声:托人传话。这里指向残暑发话。²拘收:收起来。
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
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
译文:树上瘦小的知了怎么会有这么长的气呢,一直鸣叫到斜阳都隐去了它还不肯罢休。

yóuchíshàngshǒu ·

yángwàn sòngdài 

duōshíbiàn便qiū shēngcánshǔshōu 
shòuchányǒuduō yínluòxiéyángwèikěnxiū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碧梧初出¹,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²高泻(xiè)
译文:梧桐树叶才刚刚长出碧绿叶片,桂花才吐蕊,池塘上略微有些凋谢的莲花。此刻正在合欢楼中穿针引线,抬头望去,只见高悬的明月像玉盘那样洁明,那清辉如水一般流泻而下。
注释: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¹初出:刚开始下落。叶申芗《本事词》作“初坠”。²玉盘:喻月亮。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蛛忙¹²懒,耕慵(yōng)织倦³,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译文:蜘蛛忙着吐丝结网,喜鹊却懒懒的,都没有搭起鹊桥。牛郎没心思耕田,织女也顾不得纺织,只为了能在七夕这一天相会,可是看来,他两人的佳期却难被成全了。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
注释:¹蛛忙:谓蜘蛛忙于织网。²鹊:喜鹊,神话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³耕慵句:神话传说牛郎耕田,织女纺织,当七夕佳会之时,他们都不再劳作,因而显得“慵”、“倦”了。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该词以七夕牛郎织女故事为题,写出人们处处传说其故事的时风民俗。结尾渗透了神话传说气氛,显露出对天上仙境的向往之情,也是对牛郎织女美满爱情的向往之情。这首词咏七夕却不正面接触故事,而是从侧面轻轻叙说,新颖的角度给人全新的感受。

  上片五句为清幽静谧的环境描写,作者对周围的事物作了仔细的观察。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梧桐刚开始萌出青绿色的叶,桂花才吐蕊,池水里的花已开始衰落。其中“桂花”一词点明了时间一秋天。以上三句都为描景句,作者环视庭园的景致,园中的碧梧、桂花都富有生气,呈现了恬静的生活气息。

  “穿针人在合欢楼”句,“穿针人”为作者自己,作者交代自己正在合欢楼穿针引线,说明她边做女工,边赏园景。她抬头望去,“正花露、玉盘高泻”,一轮明花刚刚露出在庭园的上空,它象玉盘那样洁明,从高空泻下银光。其中“花露”一词点明了时间为刚入夜。

  下片五句由日常事引出感慨。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儆古今佳话”三句,道出了古往今来的人生之道,入夜后,蜘蛛忙于织网,白天欢噪的鹊鸟已入巢,耕地的、织布的农家辛劳一天也已困倦,自古至今都如此往复,只不过碌碌终生而已。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正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慨叹天上、人世之差异。全词上阕为描景,下阕为议事。描景句里,作者注重选用副词,如“才”、“微”、“正”,这些副词可以恰如其分地起说明的作用。“才吐”说明“桂花”还未完全绽开;“微谢”说明花的盛开期刚过,花瓣刚有缩卷:“正花露”说明花亮升起不久,入夜时间不长。这足以说明作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观察得很仔细。上阕的动词“初”、“露”、“泻”,对突出事物的形象很有用,“初出”,说明梧桐绽叶不久,给人一种新生的感觉;“花露”,说明花亮露头不久,给人也是一种新生的感觉;“高泻”,花光一泻千里,在夜空中是那样的美。由于用了“露”泻”两个动词,就使“正花露、玉盘高泻”句成为动句,形象逼真、生动。下阕的议事句里,“蛛忙鹊懒”句中“忙”与“懒”为反义词,在句中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耕慵织倦”句中,“慵”与“倦”为同义词连用,可使词句语意完满。作者精心选用词语,意为增强表达效果。

参考资料:
1、 马超.诗词中的女儿心:中国财富出版社,2018.07:第129-130页
2、 郑光仪主编.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06:第932-934页

quèqiáoxiān··chūchū--yánruǐ

chūchūguìhuācáichíshàngshuǐhuāwēixiè穿chuānzhēnrénzàihuānlóuzhèngyuèpángāoxiè

zhūmángquèlǎngēngyōngzhījuànkōngzuòjīnjiāhuàrénjiāngāngdàoniánzhǐtiānshàngfāngcái

闰后阳和腊里回,濛濛小雨暗楼台。
(rùn)¹阳和²³里回,濛(méng)小雨暗楼台。
译文:闰月后暖和之气上升,虽是腊月,却已春意盎然。濛濛细雨中,远处的楼台若隐若现。
注释:¹闰后:闰月过后。阳和:春天暖和之气,春属阳,故称阳和。³腊:原为岁末祭名。《艺文类聚》卷五引《风俗通》曰:“因腊取兽,祭先祖也。”《汉旧仪》曰:“腊者报诸鬼神,古圣贤有功于民者也。”汉以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终,故称腊月。⁴濛濛:迷茫貌。
柳条榆荚弄颜色,便恐入帘双燕来。
柳条榆荚弄颜色¹,便暗入帘双燕来。
译文:柳条和榆荚都开始泛出春天的颜色。雨过天晴后,恐怕双燕该飞进帘子里了吧。
注释:¹“柳条”句: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榆荚,即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条间生荚,继而呈白色,随风飘落。
亭台经雨压尘沙,春近登临意气佳。
亭台经雨压尘沙¹,春近登临²意气佳³
译文:雨后亭台清洁明净,原先飞扬的尘沙已被压实。春天即将到来,我登上亭台远眺,心情极好。
注释:¹压尘沙:指雨后尘沙飞扬不起。²登临:即登临亭台。³意气佳:心情极好。
更喜轻寒勒成雪,未春先放一城花。
更喜轻寒¹(lè)²成雪,未春³先放一城花
译文:更使人高兴的残冬时的轻微寒气,终于酿成了漫天飞雪,仿佛把洁白的花朵向满城飘洒。
注释:¹轻寒:残冬时的轻微寒气。²勒:在这里有酝酿、挽勒之意。³未春:没到春日。⁴花:指雪花。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¹红日弄朝晖²
译文:小雪之后,太阳照射的沙地还未被踩踏成泥。稀疏的竹帘中透出朝阳的光辉。
注释:¹疏帘:指稀疏的竹织窗帘。²朝晖:早晨的阳光。
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
年华¹已伴梅梢²晚,春色先从草际归。
译文:年岁将尽,梢头的梅花已经凋谢。春色正从小草的嫩叶上悄然归来。
注释:¹年华:岁月,时光。²梅梢:梅树梢头。
梅英欲尽香无赖,草色才苏绿未匀。
梅英¹欲尽香无赖²,草色才苏绿未匀。
译文:梅花将要开尽,但它的香气依旧撩人。小草才长出点点新芽,绿得还没有十分均匀。
注释:梅¹英:梅花。²香无赖:香气撩拨人,亦即香气恼人之意。
苦竹空将岁寒节,又随官柳到青春。
苦竹¹空将岁寒节,又随官柳²到青春³
译文:苦竹经冬不凋,空有岁寒之节。它又随着路边的柳树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注释:¹苦竹:竹的一种,杆矮小而竹节长,四月中生笋,味苦不中食。²官柳:旧时官府常植柳于庭院和道旁,如陶侃曾在武昌道上种柳。后也泛指路边的柳树。³青春:春天。

  黄这组诗紧紧扣住春意茁然发生之意,写得气象勃勃。这里没有凛冽的寒风,没有萧飒的情调,有的只是隐约潜行的春天的倩影。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美好生机的敏感心理,饶有唐韵,清新流丽,情韵悠扬。

  “闰后阳和腊里回”,是说闰十一月过后,阳和之气便在腊月里提前降临到人间。闰月是古人调整节令农时的手段,闰十一月之后,腊月事实上就是正月。那濛濛的细雨无声地飘洒着,远处的楼台显得缥缈而又恬静。这哪里像是寒冬腊月,分明是春雨。在雨的梳洗滋润中,柳条榆荚都隐隐地透出绿意。“弄颜色”的“弄”字,把榆柳都人格化了。如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把无意识之物写得绰有情致。而且这个“弄”字,有若有若无、闪烁不定的意味。用于生意初萌的柳条榆荚,准确而生动。诗人想到,榆柳都要绿了,雨过天晴之后,暗怕燕子也要飞来了吧。“便暗”二字,是揣测语气,犹“相将见”之意,透露了诗人急切盼望的心理。

  其二

  诗人凭借着敏锐的感觉,意识到冰雪即将化去,万物就要萌生,表现出一种无比愉悦的迎春心情。

  “亭台经雨压尘沙”,描写景物,清新而又明丽。七字四物,亭、台、雨、沙,各得其所。诗人通过一个“压”字,巧妙地把这四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写出了雨后亭台清洁明净,而且还使人想起平时尘沙飞扬的情景,也透露出诗人雨后的喜悦心情。“春近登临意气佳”,抒发情怀,字里行间一派喜气。在春天将要到来的时候,在雨后放晴的天气里,诗人来到亭台游览,兴致是多么高,心情是何等愉快。“春近”,点明季节,回扣诗题。“登临”与上句的“亭台”相呼应。经过如此细致安排,最后的“意气佳”则直抒胸臆,把诗人登临赏景的喜悦心情表露无遗,十分自然。

  后两句写诗人更加喜爱残冬的雪景。“更喜轻寒勒成雪”,承上启下,情景相生,用词颇见凝炼。“更喜”,既是诗意的转折,也是承上面的“意气佳”而来,进一步抒写喜悦的情怀,意脉贯通。由于诗人看到的是一年之末的雪景,甚觉难得,所以他别具匠心下一“勒”字,意在告诉人们这雪是轻寒有意逼“勒”下来的,这种视无情为有情的写法,既为下文作了衬笔,又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心情。“未春先放一城花”,以雪比花,写冷景却给人以暖和之感,通过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联想,把人们带进了春天的世界。以花喻雪,这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便是实例。不过黄庭坚这句则有自己的特点,它以小见大,化静为动,比喻中含有想象,不仅写出了雪景的美丽,也写出了迎春的喜悦。

  全诗把景和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诗人“意气佳”也好,“更喜”也好,都是从景中引发出来的;写雨后的亭台也好,写城中的雪景也好,都充满了诗人的喜悦心情。情从景中来,景中也含情。但是,诗人不是静止地写景写情,而是随着自然景色的变换使感情色彩也不断加深,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其三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雪后更有佳处,地上不泥泞,潮湿润地,无沙无尘。初日的光辉照射过来,薄薄的竹帘晃动着,光影闪烁,仿佛竹帘在和朝晖嬉戏。又是一个“弄”字,同样流露了诗人欣喜欢悦的情绪。“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年光将尽,枝头的梅花也已经调谢了。然而不要紧,因为春色已经从小草的芽尖上,悄悄地归来了。

  其四

  “梅英欲尽香无赖”,梅花快要谢尽,清香却还在空气中氤氲荡漾。“香无赖”三字,大有情致。以“无赖”写“香”,并非亵渎,更不是“狂奴”的恶作剧。花谢而香存,似反常,“无赖”有“无端”之意。更重要的是,梅花的清香仿佛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所谓“无赖”,正见其有情。这种细腻而微妙的情趣,非“无赖”二字不足以仿佛。梅香还未散去,草色又已绿,尽管绿色还未均匀遍布,但那是不愁的。“苦竹空将岁寒节”,是说苦竹经冬不凋,颇有岁寒之节。然而春天一到,大地皆绿,苦竹的特立,也就显示不出孤高了。

  这四首诗初看若散缓,其实亦有章法。诗人是将修辞中的顶针或连环句式放大,前后相连,结成一体。第一首写雨,第二首写雪,第三首写梅,第四首写柳。后面三首,每一首的第一句,都点出前一首诗中的景物,以相连缀,形成了组诗的线型结构。这四首绝句风格恬淡清新,色彩、字面、景物、情绪都是淡淡的,仿佛读散文诗,又仿佛是四帧水墨小景。雨是“小雨”,雪是“小雪”,又是“濛濛”“轻寒”“疏帘”“绿未匀”,笔调空灵而协调。两个“弄”字,一个“无赖”,更使得组诗平添了几分活泼气象。这种闲适冲和的风格,和黄庭坚后日的老气横秋大不一样,却很接近程颐和朱熹这些道学家的风格,这倒是很耐人寻味的。

参考资料:
1、 衣殿臣编著. 历代山水诗 珍藏版[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329-330.
2、 潘中心,房开江选编. 宋人绝句三百首[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207-208.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xīn)¹
译文:官职虽小,我的志向已经满足。时局清静,不必去砍柴背草。
注释:¹负薪:背负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
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¹(qī)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译文:谦恭地栖息,暂且拥有此地。功名荣耀,与我没有关系。
注释:¹卑:谦恭。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
自爱赏心处,丛篁(huáng)¹流水滨。
译文:只爱着赏心悦目的景色,丛生的竹子旁水流淙淙。
注释:¹丛篁:丛生的竹子。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译文:我躺在高高的枕头上,闻着飘来的真正荷花香,青山的景色整个南郡都可以看到。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译文:只要道在我就足够自娱自乐,忘记功名利禄我怎么会厌恶贫穷。
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
却愁丹凤诏¹,来访漆园²人。
译文:只害怕帝王的诏书,来拜访我这个隐居的人。
注释:¹丹凤诏:指帝王诏书。²漆园:庄子是漆园小吏,这里是以庄子自比。

xiànzhōngchízhúyán怀huái--qián

guānxiǎozhìshíqīngmiǎnxīnbēiqiěróng耀yàoguānshēn

àishǎngxīnchùcónghuángliúshuǐbīnxiānggāozhěnshānmǎnnánlín

dàozàiwèiwàngníngyànpínquèchóudānfèngzhàolái访fǎngyuá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