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门¹高阁霭(ǎi)馀辉²,桃李阴阴³柳絮(xù)飞。
译文:高高的宫门和楼阁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枝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
注释:¹洞门: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²霭余辉:遮蔽住落日的光辉。³阴阴:枝叶茂密的样子。
禁里¹疏钟官舍晚,省²中啼鸟吏人稀。
译文:皇宫里钟声稀疏,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门下省里只听见鸟鸣。
注释:¹禁里:禁中,即皇宫中。²省:指唐门下省。
晨摇玉佩¹(qū)²金殿,夕奉³天书拜琐闱(wéi)
译文:早晨步入金殿时玉佩摇晃,夜晚捧着皇帝的诏书拜别宫门。
注释:¹玉佩:官员身上佩带的玉石饰物。²趋:小步而行。³奉:“捧”的本字。⁴天书:皇帝的诏书。⁵拜琐闱:指毕恭毕敬地离开宫门。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
¹欲从君²无那³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译文: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
注释:¹强:勉强。²从君:喻在朝做官。³无那:无奈。⁴卧病:生病卧床。⁵解朝衣:喻不再做官。

  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柳,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柳,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首联“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是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壮丽。时当暮春,院柳的桃李已成绿荫,柳絮在轻轻地飞扬。郭给事在这样幽雅的环境柳居官,想来是很可乐的。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柳的地位。

  颔联“禁里疏钟宫舍晚,省柳啼鸟吏人稀”是写郭给事在省柳值晚班的悠闲自在。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归,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他掌管着审核政令的重大职事,倘若有心于国事,如何能有此闲心欣赏鸟鸣?联系杜甫在门下省值班时“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的情景,便可知道这位郭大人是位怎样的官吏了。此联的“官舍”、“省柳”均指门下省,重复用词,也表现出作者的无话强说之状。

  此两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柳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

  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柳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柳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是写郭给事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柳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柳,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68-169页
2、 韩成武 张国伟主编.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70-372

chóuguōshì

wángwéi tángdài 

dòngméngāoǎihuī táoyīnyīnliǔfēi 
jìnshūzhōngguānshèwǎn shěngzhōngniǎorén 
chényáopèijīndiàn殿 fèngtiānshūbàisuǒwéi 
qiǎngcóngjūnlǎo jiāngyīnbìngjiěchá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高的宫门和楼阁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枝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

皇宫里钟声稀疏,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门下省里只听见鸟鸣。

早晨步入金殿时玉佩摇晃,夜晚捧着皇帝的诏书拜别宫门。

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

注释

洞门: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

霭余辉:遮蔽住落日的光辉。

阴阴:枝叶茂密的样子。

禁里:禁中,即皇宫中。

省:指唐门下省。

玉佩:官员身上佩带的玉石饰物。

趋:小步而行。

奉:“捧”的本字。

天书:皇帝的诏书。

拜琐闱:指毕恭毕敬地离开宫门。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

强:勉强。

从君:喻在朝做官。

无那:无奈。

卧病:生病卧床。

解朝衣:喻不再做官。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8-255
赏析

  王维的后半生,虽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这首诗,既余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王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余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首联“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是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壮丽。时当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绿荫,柳絮在轻轻地飞扬。郭给事在这样幽雅的吏境中居官,想来是很可乐的。

  诗的叫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叫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颔联“禁里疏钟宫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是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闲自在。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有归,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他怡王自得地欣赏着鸟鸣。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他掌管着审核政令的重大职事,倘若有心于国事,如何能有此闲心欣赏鸟鸣?联系杜甫在门下省值班时“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的情景,便可知道这位郭大人是位怎样的官吏了。此联的“官舍”、“省中”均指门下省,重复用词,也表现出作者的无话强说之状。

  此两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叫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居王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

  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王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是写郭给事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王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68-169页
2、 韩成武 张国伟主编.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70-372
创作背景

  这首酬和诗,是王维晚年酬赠与给事中郭某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68-169页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4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¹。三生²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注释:¹心期:心灵契合的欢快之情。²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传为释圆观转世后与故友李源相会处(袁郊《甘泽谣》)。
鸿飞。烟水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鸿飞。烟水弥弥¹。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²,孤山鹤怨³,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注释:¹弥弥:茫茫。²吴江鹭忆:彭传师于吴江筑亭,有句云:“猛拍栏杆呼鸥鹭”句。此指祖皋之去处。³孤山鹤怨:林和靖养鹤孤山,以此自娱。此指诗僧的居所。

  词的上半阕写主客晤对的清欢。一起三句将诗酒清游的胜概写出,便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力量。“嫩寒催客棹”,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作客之舟。这种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风日之美,有一种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嫩寒”,已被人格化,一个“嫩”字给瑟瑟的轻寒赋予一种令人爱赏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红叶”两句,复笔写景。山上是满林红叶,石间有潺潺清泉,绘声绘色,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漱石”一句,不只是写出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向往山林的归隐心曲。卢祖皋在此用典,就将一种脱落簪绂,息影山林的心愿诉诸其中了。“多少心期”,即多么快慰的意思。<

  当读者正随着词人的妙笔徜徉于林泉清美的意境中时,作者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后有三生石,与冷泉亭、合涧桥相距不远,是有名的景观。然而词中所述,不限于景物的铺陈,而是一种两面关合的用典。作者写带有佛家轮回色彩的传说,除了符合杭州实景而外,还切合对方的和尚身份,好像这眼前的景物与两位诗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缘的。卢祖皋在此强调了他对这种山林清致的向往和依恋。“依薜萝犹惹翠云衣”,个“惹”字尤能将无情草木化为有情。作者这样运笔,不但使文气跌宕,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唤起人们绵绵无尽的离情别绪来。歇拍两句,再将笔势收拢,点出今番之帝城醉梦,不如溪山之云水徜徉。“不似”意即“不如”。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那颗高尚的心灵在追求着一种清远,超脱,然而现实的黑暗龌龊,使他转向山林,转向自然,去寻求人性的复归。

  下片设想离别后的思念,文笔活泼,妙喻联翩,意思是说:鸿鸟已飞向烟水茫茫的远方,只有你们才知道它留下的痕迹。这是以鸿鸟比喻自己漂泊无定的行踪。接下去,作者以错综之笔就自己与诗僧两面关锁写来,脉络清晰。“吴江鹭忆”,指作者的去处。“孤山鹤怨”,指二僧挂搭之地。林和靖梅妻鹤子隐于孤山,与二僧相近,故移以指二僧。这样写来便觉清超,也显示了词人高超的功力。

  “高峰”句妙在奇思,高峰云起,并不稀奇,一经“梦醒”二字点染,便成了奇笔。把朝云出岫比作高峰睡醒,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山河。“瘦吟”句是写对诗僧的忆念,暗用李白《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瘦”字又形象地表达了相思的苦怀。歇拍二句,自相问答,饶有趣味。什么时候再相聚会呢?那就请你寄来报春的梅花吧。这样的结尾,更显得雅致,有韵味。

崔徽休写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水洒不着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浅醉微醒,谁伴云屏?今夜新凉,卧看双星。
崔徽(huī)¹休写²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箸点³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qīng)。水洒不着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浅醉微醒,谁伴云屏?今夜新凉,卧看双星
译文:无须用崔徽的画图去增添美色,你的美貌春雨般柔弱彩云般娇媚,像碧水般秀美像青山般明丽,筷子头一样小的歌唇,葱枝一样纤纤细手,好一个娇艳的美人。春妆整整齐齐水洒不着,身材修长亭亭玉立风儿一吹就会东歪西倾。从浅醉中刚刚醒来,孤单单没有人相伴,深夜里凉意袭来,愁望天上牛郎织女双星。
注释:¹崔徽:唐代歌妓,很美丽,善画自己的肖像送给恋人。²休写:不要画。³箸点:形容女子小嘴如筷子头。⁴卿卿:对恋人的昵称。⁵春妆:此指春日盛妆。⁶双星:指牛郎星、织女星。
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黄四娘¹(gū)酒当垆(lú)²,一片青旗³,一曲骊(lí)。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译文:黄四娘在垆边卖酒,一片青旗迎风飘展,一曲清歌玉润珠圆。滴滴清露和着乌云般的黑发,添上鲜花补上细柳,细细地梳洗打扮,没有半点苦闷愁烦,请问作了怎样的醉梦,请谁笑着相扶?又被纤纤玉手,搅着嘴上胡须。
注释:¹黄四娘:美女的泛称。²当垆:古时酒店垒土为台,安放酒瓮,卖酒人在土台旁,叫当垆。³青旗:指酒招子、酒幌子。⁴骊珠:传说中的珍珠,出自骊龙颔下。⁵三生醉梦:指深深地进入沉醉的梦乡。⁶倩:请。⁷春纤:女子细长的手指。⁸吟须:新人的胡须。此作者自指。搅住吟须,指女子向作者索要赠诗。

zhéguìlìng··zèngzhě--qiáo

cuīhuīxiūxiědānqīngruòyúnjiāoshuǐxiùshānmíngzhùdiǎnchúncōngzhīxiānshǒuhǎoqīngqīngshuǐzhechūnzhuāngzhěngzhěngfēngchuīdedàotíngtíngqiǎnzuìwēixǐngshuíbànyúnpíngjīnxīnliángkànshuāngxīng

huángniángjiǔdāngpiànqīngzhūyúntiānhuāliǔshūgōngbàndiǎnxiánchóuchùwènsānshēngzuìmèngxiàoqiànshuíyòubèichūnxiānjiǎozhùyín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洞庭西望楚江分¹,水尽南天不见云。
译文:楚江水到洞庭湖西就分流了,水波淼茫,南天无云。
注释:¹楚江分:长江从西北方向来至岳阳楼前,与洞庭湖之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去,宛如被洞庭湖分为二截。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日落长沙¹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²
译文:秋日橘红橘红的,落向西面远方的长沙,但不知道在湘江的何处可以吊慰湘君?
注释:¹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²湘君:湘水之神。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南湖¹秋水夜无烟,耐可²乘流直上天。
译文: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注释:¹南湖:指洞庭湖。在长江之南,故称。²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¹就洞庭赊(shē)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译文: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注释:¹且:姑且。就,一作“问”。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洛阳才子¹(zhé)湘川²,元礼³同舟月下仙。
译文:贾至啊,汉朝著名的洛阳才子贾谊是你本家吧?都是被贬到湘江;李晔啊,你我的本家,后汉的李膺也是贬到湖南,喜欢月下泛舟。
注释:¹洛阳才子:指贾谊。因贾至与贾谊同姓,又同为洛阳人,所以把贾至比作贾谊。²湘川:指湘江一带。³元礼:东汉李膺的字。这里是用李膺来比李晔。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¹
译文:他们都还在思念长安吧?还笑得出来吗?大概连西天在那里都不知道吧?
注释:¹西天:指长安。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¹飞。
译文:皎皎秋月高挂在洞庭湖的西边,湘江北面早有鸿雁飞归。
注释:¹鸿:鸿鹄,即天鹅。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醉客满船歌白苎(zhù)¹,不知霜露入秋衣。
译文:满船醉客载歌载舞《白苎》曲,连衣服上落满了秋霜都不知道!
注释:¹白苎:歌曲名。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帝子¹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译文:舜帝妻子来潇湘后就回不去了,玉人滞留在洞庭湖边的荒草间。
注释:¹帝子: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¹画出是君山²
译文:对着明镜般的洞庭湖描淡妆,君山就是她们用丹青画出的娥眉。
注释:¹丹青:古代绘画常用的颜色,即指图画。²君山:山名,又名洞庭山,位于洞庭湖中。相传娥皇、女英曾游此处,故名君山。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5-326

péishūxíngshìlángzhōngshūjiǎshèrénzhìyóudòngtíngshǒu

bái tángdài 

dòngtíng西wàngchǔjiāngfēn shuǐjìnnántiānjiànyún 
luòchángshāqiūyuǎn zhīchùdiàoxiāngjūn 

nánqiūshuǐyān nàichéngliúzhíshàngtiān 
qiějiùdòngtíngshēyuè jiāngchuánmǎijiǔbáiyúnbiān 

luòyángcáizhéxiāngchuān yuántóngzhōuyuèxiàxiān 
chángānháixiào zhīchùshì西tiān 

dòngtíng西qiūyuèhuī xiāoxiāngjiāngběizǎohóng鸿fēi 
zuìmǎnchuánbáizhù zhīshuāngqiū 

xiāoxiānghuán kōngqiūcǎodòngtíngjiān 
dànsǎomíngkāijìng dānqīnghuàchūshìjūnshān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译文:居住在山中四周都是高山,整天都是云雾缭绕。
注释:薛内史:即薛道衡,隋朝大臣。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¹
译文:溪涧上古树横斜,幽深的岩洞乱石交错。
注释:¹幽石:墓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日出远岫(xiù)¹明,鸟散空林寂。
译文:日出时候远山明亮,鸟儿已经飞离的树林更显幽寂。
注释:¹岫:山洞。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兰庭动幽气¹,竹室生虚白²
译文:庭院中幽香浮动,竹室内生出一片空明。
注释:¹动幽气:幽香浮动。²虚白:犹言空明。语本《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译文:落花飘荡着分入室内,细细的小草在台阶上堆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桂酒徒盈樽(zūn),故人不在席。
译文:用玉桂浸制的美酒白白地倒满,因为老友不在席上。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日落¹山之幽,临风望羽客²
译文:天晚日落山色清幽,临风盼望友人归来。
注释:¹日落:一作“日暮”。²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诗前十句为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描绘独坐所见的景物。前六句写的是山斋外的自然环境。

  开头两句总写山居环境。起势空灵飘远,极富意境,让人眼前有高山环绕、云雾流离之感。字面一拆,字字无奇;字面一合,顿时有百倍的意境:可见意远在言外。这是对大环境的冲淡的一笔。

  三四句写山中的溪、树、岩、石,分别用深、古、空、幽来形容,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境界。对仗工整,虚中逐渐趋实,进一步为后面的愁绪造势,正在渐渐地深入之中。

  五六句写日出时景色,扣首联中的“朝”字。忽又摇开,造成跌宕的姿态,有小波澜摇曳。这两句的奇在于: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复发、百鸟歌唱、心情舒畅的时刻,作者却逆意而行,对“寂”作进一步的渲染,那淡淡的愁丝几乎已经洋溢出字面,懒懒地在心中潜行了。接着四句写山斋中的情景。

  七八句视线由户外转到户内,直接写自己居住的山斋。“幽气”“虚白”都围绕着居室来写,刻画其幽静、寂寞、凄清的感觉,一切的感觉都是清冷,没有人气。

  九十两句进一步写庭院内的花草,花落入户而飞,见情态之悠闲,山斋之美好;细草当阶而积,见庭院之幽寂,山居之清静。这里仍然是景物描写,无一字提“愁”,无一字提“思”,但是寂寞惆怅之感已经伸手可及,全然浸满读者的心灵。山间景色之幽美,希望有人共赏;山斋独坐之孤寂,希望有知己相对。这就自然引出后四句,点出怀念薛内史之意。先感慨“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后归结为“临风望羽客”的热烈期盼。这四句写山斋中独坐之人的情怀,把作者徒对桂酒怀故望归的寂寞心情抒发了出来,与诗的前面环境的空寂幽静相融合。“山之幽”点题内山斋,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全诗给人一种寂寞空灵之感,一切都很淡,都很静,有飘浮不可捉摸之感。哀而不伤,朴实不事雕琢,感情自然而不矫饰。机心藏而不露,自然天成,看似信笔而来,实则颇有匠心。描写起自远山空林,再至兰庭幽室,再至盈樽美酒,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由粗而细,由虚而实,其中情思,缓缓流淌,由朦胧而至清晰。最后忽又挽回到日暮远山,感情也到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全诗浑成一体,从景到情,圆满无缺。诗中有不少着意刻画的字句,但由于诗人能创造出幽寂而含生意的境界,所以并不显得雕琢。前十句着重写景,而景中寓情;后四句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情景的结合处理得比较好。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55-1456
2、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503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¹。富贵浮云²,俯仰流年二十春³
译文: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朱轮为古代贵官所乘的车),可富贵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过了二十个春天。
注释:¹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作者曾任颍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²富贵浮云: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³二十春:作者由离任颍州到退休归颖,正好二十个年头。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归来恰似辽东鹤(hè)¹,城郭人民²,触(chù)³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译文:这次富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富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注释:¹辽东鹤: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或喻人去世,或指鹤。²城郭人民:比喻人事沧桑。³触目:目光所及。

  这是《采桑子》第十首,与前九首仁要写景物、叙游赏不同,这一首主要是抒情,而且抒发的感情已不限于“西湖”它既像是颖州西湖组词的抒情总结,又蕴含着更大范围的人生感慨。

  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这里特意将“拥朱轮”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既难长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贵浮云”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从“ 来拥朱轮”到“俯仰流年二十春”,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种种,都只用“富贵浮云”一语带过,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

  “归来恰似辽东鹤。”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辽东鹤”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事见《搜神后记》。

  “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这三句紧承上句,一气直下,尽情抒发世事沧桑之感。这里活用典故,改成“城郭人民,触目皆新”与刘禹锡贬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长安时诗句“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用意相同,以突出世情变化,从而逼出末句“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自己,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颍州后“谁识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

  此词以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但这词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却几乎是绝响。因为欧阳修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特别是下片,运用故典。化用成语,一气蝉联,略无停顿,完全是清新朴素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这种清i疏隽朗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词有明显影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61-462
2、 顾易生.宋词精华:巴蜀书社,1995:70

cǎisāng ·píngshēngwèiài西hǎo

ōuyángxiū sòngdài 

píngshēngwèiài西hǎo láiyōngzhūlún guìyún yǎngliúniánèrshíchūn 
guīláiqiàliáodōng chéngguōrénmín chùjiēxīn shuíshídāngniánjiùzhǔ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