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江之水流日夜,素车白马钱塘下。我来新都饮练溪,十日西干水空大。
渐江之水流日夜,素车白马钱塘下。我来新都饮练溪,十日西干水空大。
云雷奔起醉月滩,子规五月啼风寒。溪花锦石浩无主,江上月出青枫间。
云雷奔起醉月滩,子规五月啼风寒。溪花锦石浩无主,江上月出青枫间。
霞散城阳隅,钟鸣兴唐寺。我家太白高阳徒,手绾长风弄清泌。
霞散城阳隅,钟鸣兴唐寺。我家太白高阳徒,手绾长风弄清泌。
逸气常联青冥中,山高水深异人至。自从烟驾归浔阳,崩沙湿雾何茫茫。
逸气常联青冥中,山高水深异人至。自从烟驾归浔阳,崩沙湿雾何茫茫。
披发狂歌亦何有,大堤杨柳随风长。宣平养真不可问,今日云孙来我傍。
披发狂歌亦何有,大堤杨柳随风长。宣平养真不可问,今日云孙来我傍。
夜泛彩鹢破澄碧,濯足倒景疑潇湘。中椒摇影古殿赤,石竹细路吹幽香。
夜泛彩鹢破澄碧,濯足倒景疑潇湘。中椒摇影古殿赤,石竹细路吹幽香。
我行到此步局促,丹丘老翁神不扬。身骑神骥安所适,腰间宝玦谁为光。
我行到此步局促,丹丘老翁神不扬。身骑神骥安所适,腰间宝玦谁为光。
沙砾犹与人际会,丈夫心事多徬徨。蛟龙潜宅深水府,鱼鳖唼喋浮渔梁。
沙砾犹与人际会,丈夫心事多徬徨。蛟龙潜宅深水府,鱼鳖唼喋浮渔梁。
风吟雨号安得辨,但闻流水声琅琅。太白居我前,我生太白后。
风吟雨号安得辨,但闻流水声琅琅。太白居我前,我生太白后。
蟠根万古称同调,胜地同游亦良构。将登天都望匡庐,烟海濛濛凉清昼。
蟠根万古称同调,胜地同游亦良构。将登天都望匡庐,烟海濛濛凉清昼。
朝蹑云中搜白猿,暮援苍藤扪星宿。白兮白兮与我俱,茅龙羽节来徐徐。
朝蹑云中搜白猿,暮援苍藤扪星宿。白兮白兮与我俱,茅龙羽节来徐徐。
李雯

李雯

(1608—1647)明末清初江南青浦人,字舒章。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 1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
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
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
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¹。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
注释:¹遥岑:远山。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宫人斜外柳阴阴。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
双缕(lǚ)¹绣盘金²,平沙油壁侵。宫人斜³外柳阴阴。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
注释:¹双缕:双丝线。²盘金:油壁:车名。妇人所乘之车,车身饰以油漆,故名。³宫人斜:唐代宫女的坟墓。此处泛指宫人之墓。⁴西陵:此指坐落在北京天寿山的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天寿山的明十三陵,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朱明王朝的象征。当清兵的铁蹄踏上十三陵之后,忠于朱明王朝的人上无不痛心疾首、难以接受此事实。当 时,因抗清而身陷囹圄的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在狱中含泪写下这首被人称作“绝笔’的词作。【疏星注:陈子龙从未进过监狱,这首词是和朋友倡和时所填。】 故国之思,优愤之情溢于言表,结句更明确表达了期复明室的不可动摇的意念。【疏星注:陈子龙填此词时,对复国已经不存希望,也已失去不可动摇的信念,此词 只是哀叹故国沦亡,亲友凋零。】全词凄怨激楚,悲愤填膺,与国变之前的作品显然大异其趣,足见作者词风在国破家亡后的转变。

tángduōlìng··hánshí--chénzilóng

shíwénxiāncháolíngqǐnyǒurěnyánzhě

cǎodàifānglínhántángzhǎngshuǐshēngèngfēngduànyáocénxiàfēihuāhuāshànglèichuīliǎngnánjìn

shuāngxiùpánjīnpíngshāyóuqīngōngrénxiéwàiliǔyīnyīnhuíshǒu西língsōngbǎichángduànjiétóngxīn

昔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昔人将猎而不识鹘(hú)¹,买一凫(fú)²而去。原上兔起,掷(zhì)³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pán)(shān)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fèn),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nuò)得他兔否?”
译文: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想买一只鹘,但他从来没见过鹘,结果买了一只野鸭。他来到野外荒原,看见一只兔子从草丛中窜出,立刻抛起鸭子让它去追击,鸭子不会飞,一头栽到地上。这人提起来又扔向空中,鸭子又跌在地上。如此扔起跌下三四次,这鸭子忽然摇摇摆摆走到人的面前说起话来:“我是野鸭,杀了吃肉,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把我扔来扔去,让我皮肉受苦呢?”这人惊讶地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抓兔,怎么会是鸭子呢?”鸭子举起脚蹼,笑着说:“您仔细看看我这手脚,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
注释:¹鹘:鸷鸟名。即隼。部分隼属动物的旧称。²凫:野鸭。³掷:抛;投。⁴投:掉落。⁵蹒跚:腿脚不灵便的样子。⁶人语:讲人话。⁷分:工作、职责、权限等的范围。⁸搦:捏,握持,这里是“捉”的意思。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¹”守仁以罪谪(zhé)龙场,龙场古夷(yí)²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³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yì)之以桧(guì)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shēn)孔子之言。
译文:从前孔子想搬到九夷(偏远的地方)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偏僻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偏僻的呢?”我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从国都到这里,一定会嫌弃这里偏僻,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过得安宁而快乐。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后边开园种菜,老百姓纷纷砍伐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遮蔽它,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的话。
注释:¹“昔孔子”五句: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古书中的九夷,如《战国策·魏策》:“楚破南阳九夷”等。大致在今河南南部。²夷蔡:蔡为周代古国,其地在今河南上蔡、新蔡等县地,即在河南南部。³上国:这里指京城。因王守仁自京官贬龙场。⁴琴编:指琴书。⁵信:通“伸”,伸张。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dú)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译文:哎呀,现在夷人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性情,然而这对他们淳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飞来山¹上千寻塔²,闻说³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注释:¹飞来山: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²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³闻说: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¹遮望眼²,自缘³身在最高层。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¹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²望眼:视线。³缘:因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安石是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参考资料:
1、 雷启洪.王安石诗文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0-12

dēngfēiláifē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fēiláishānshàngqiānxún wénshuōmíngjiànshēng  (fēiláishānzuò fēiláifēng )
wèiyúnzhēwàngyǎn yuánshēnzàizuìgāocéng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秋风起函谷¹,劲气²动河山。
译文:秋风从函谷关吹起,凌冽的寒气惊动了河山。
注释:¹函谷:关名,古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²劲气:《初学记》中又作“朔气”,凛冽的寒气。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yǎn)¹千岭上,杂雨二陵²间。
译文:偃松生长在千山万岭之上,杂雨飘落在南陵北陵之间。
注释:¹偃松:常绿小乔木,分枝很多,大枝伏在地面上,末端斜面向上,针状叶,雄花黄色,雌花紫色,球果紫褐色,种子略呈卵形。²二陵: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西接陕县界,东接渑池县界)有两山,相距三十五里,又称二陵,南陵传为夏桀的祖父夏后皋之墓,北陵为周文王避风雨之处。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低云愁广隰(xí)¹,落日惨重关。
译文:愁云惨淡地压在广阔的低谷,落日斜照着雄关一派黯淡。
注释:¹隰:低湿的地方。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此时飘紫气¹,应验真人还。
译文:此时山间飘起了紫气,应是验证了真人回还。
注释:¹紫气:传说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要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来了,尹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徐惠的《秋风函谷应诏》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三联着重描写函谷关的景色:雄关的秋风、山河的朔气,千岭的偃松、古陵的风雨,广隰的低云、重关的落日。诗人意在大肆地渲染着函谷关的萧飒秋景,格调古朴深沉,充满了浓郁的男子气概。中间着力使用“松”,“惨”二字,渲染了秋天寒冷而肃杀的悲慨格调。末句“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把太宗形象渲染的神异而庄严。虽为歌功颂德,但不失为一首不让须眉的豪放之作。

  作为一名生活在宫廷中的女性,徐惠的诗作多数与宫闱题材有关,唯独此篇与众不同。此诗省净而气度雍容,起笔高扬,富于气势。正如苏者聪先生评价的那样:“自拔于陈言之外,别出机杼,而为耳目一新之词。虽是应制之作,却写得气势雄浑,意境壮阔……但在泼墨写意中能做到工笔细描。”诗人突破了应制类诗作的固有风格,展现了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和个性化感受,实属难得。

  从格律方面看,本诗基本符合近体诗的声律要求,反映了初唐诗歌在宫廷诗人手中已经朝格律化发展的程度和事实。初唐贞观时期,主流诗人不断的探索实践,积累诗艺技巧,创作出了很多合律诗歌,推动了诗歌的格律化,这也影响到后宫女性诗歌的创作。喜爱文学,有着很高文学素养的徐惠,初步具有了一定格律化意识毫不令人意外。女诗人的创作尝试在诗歌史上的意义,应同初唐宫廷诗人在促进中国宫廷古代诗歌朝着格律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一样,值得后人肯定。

参考资料:
1、 李海燕. 唐太宗之贤妃徐惠诗歌纵论[J].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7:32

qiūfēnghányīngzhào--huì

qiūfēnghánjìndòngshān

yǎnsōngqiānlǐngshàngèrlíngjiān

yúnchóu广guǎngluòcǎnzhòngguān

shípiāoyīngyànzhēnrénh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