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傅何郎,香薰荀令,帽檐低亚花枝并。频将宜称问双鬓,画帘吹动风流影。
粉傅何郎,香薰荀令,帽檐低亚花枝并。频将宜称问双鬓,画帘吹动风流影。
鹊尾银屏,龙涎金鼎,乘鸾指刻成佳倩。春阴立尽海棠东,合欢心事从头整。
鹊尾银屏,龙涎金鼎,乘鸾指刻成佳倩。春阴立尽海棠东,合欢心事从头整。
李雯

李雯

(1608—1647)明末清初江南青浦人,字舒章。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 1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蓬莱银阙(què)¹浪漫漫²,弱水³回风欲到难。
译文:海上仙山与神仙宫阙隔着漫漫波涛,海上旋风和难于浮渡的水面让人永远无法到达。
注释:汉武:即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前88年在位)。¹蓬莱银阙:海上仙山与神仙宫阙。传说蓬莱、方丈、瀛洲为三神山,在大海中,有仙人和不死之药。战国时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到秦始皇,都曾遣人往访。²漫漫:广阔无边的样子。³弱水:传说中称险恶的难于浮渡的水面。⁴回风:旋风。因有弱水回风,故仙山不可求。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漙金掌费朝餐。
光照竹宫¹劳夜拜,露漙(tuán)²金掌³费朝餐
译文:神光降临祠宫劳你深夜叩拜,花费如此气力去得到天露。
注释:¹竹宫: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中的祠宫,以竹为之,汉武帝曾在此遥拜“神光”(大约是不常见的某种天体发的光),所以说“劳夜拜”。²露漙:露多的样子。³金掌:铜制的手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即金掌)承“天露”,和玉屑饮之,以求长生。⁴费朝餐:大意说花费如此气力去得到朝餐(天露)。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力通青海求龙种¹,死讳文成²食马肝。
译文:你的武力能打通青海求得骏马,却谎说文成将军少翁因食马肝而死。
注释:¹龙种:青海所产骏马,亦称青海聪。²文成:齐人少翁以方术受汉武帝宠信,拜为文成将军。因弄虚作假,被杀。汉武帝恐其他方士生畏,不肯为他尽力,乃诈称少翁是食马肝中毒而死的,即所谓“讳”言。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那教 一作:忍令)
待诏先生¹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译文:那才士东方朔牙如编串的贝壳,怎能让他在长安求讨奉禄供米。
注释:¹待诏先生:指东方朔。东方朔,字曼倩,辞赋家,性格诙谐滑稽。

  诗咏汉武帝故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此诗前六句对汉武帝求仙进行讥刺,后两句与汉武帝重用方术之士相对照,慨叹像东方朔那样有才能的人却只能做闲官。全诗取材博赡,炼词精整,借古讽今,情真味厚,是西昆体的佳作。

  首联写武帝求仙海上之虚妄。引用《史记·封禅书》载武帝迷信方士少翁之事。此借以形容三神山四周环水,难以到达。

  颔联写武帝祈求长生之徒劳。此处引用《汉武故事》《三辅黄图》等书中典故来例证。一个“劳”与一个“费”字暗寓讥讽,点明这些举动均属徒劳无补,确有一字寓贬的春秋笔法。

  颈联写武帝开边求马,迷信方士而不知醒悟。汉武帝曾得神马于渥注水中,又伐大宛而得千里马。此处用典仅为借用,周礼中早有“马八尺以上为龙”之说,故可移植。一个“力”字写出他为个人私欲而不惜擅开边衅的独断专行。此句述马,遂联类而及下句的“食马肝”。亦用《史记·封禅书》载武帝迷信方士少翁之事。这一典故活现出统治者明知受骗却不思悔改,自欺而又欺人的心态,一个“讳”字将此揭露得入木三分。而且宋真宗伪造的黄帛天书恰与少翁行骗的帛书相巧合,更具讽刺意味。

  尾联诗人自叹清贫,倾吐怨尤。这里作者是以东方朔自比。诗人感叹像东方朔这样的才士,不能教他乞米糊口,身为馆阁之臣的杨亿虽位居清要,却禄微薄,曾因家贫请求外任,其上表中有“方朔之饥欲死”语,足证此为自况。尾联是用才士待遇之菲薄,反衬统治者为满足一己私欲的侈靡荒唐,衬跌十分有力。

  此诗句句用典,组织绵密,纯用叙事,不着议论,而讽意自见,还通过若干字眼暗寓褒贬,婉曲而不失严正之意,加之对仗工稳,音调铿锵,故刘攽称此诗“义山不能过也”(《中山诗话》)。

参考资料:
1、 本社编,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第36-37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呜呼!盛衰之理¹,虽曰天命,岂²非人事³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注释: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¹理:道理。²岂:难道。³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⁴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言¹晋王之将终也,以²三矢(shǐ)³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qì)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qiǎn)从事以一少牢¹⁰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náng)¹¹,负¹²而前¹³驱,及¹⁴¹⁵¹⁶而纳之¹⁷
译文: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注释:¹世言:世人说。²以:把。³矢:箭。⁴立:即位。⁵与:赐给。⁶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⁷乃:你的。⁸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⁹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¹⁰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¹¹锦囊:丝织的袋子。¹²负:背负。¹³前:在前。¹⁴及:等到。¹⁵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¹⁶旋:归,回。¹⁷纳之:把箭放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¹其系²燕父子以组³,函(hán)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⁶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īn),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¹⁰¹¹其成败之迹¹², 而皆自于人欤(yú)?《书》¹³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¹⁴国,逸豫¹⁵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皇甫晖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注释:¹方:正在。²系:捆绑。³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⁴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⁵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⁶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⁷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⁸及:等到。⁹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¹⁰抑:或者。¹¹本:探求,考察。¹²迹:迹象。¹³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¹⁴兴:使……兴旺。¹⁵逸豫:安逸舒适。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故方其盛也,举¹天下之豪杰,莫²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³,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于是作《伶官传》。
注释:¹举:全,所有的。²莫:没有人。³忽微:极细小的东西。⁴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⁵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

língguānzhuà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shèngshuāizhī suīyuētiānmìng fēirénshìzāi yuánzhuāngzōngzhīsuǒtiānxià suǒshīzhīzhě zhīzhī 

    shìyánjìnwángzhījiāngzhōng sānshǐzhuāngzōngérgàozhīyuē  liáng chóu yānwáng suǒ dān yuēwéixiōng érjiēbèijìnguīliáng sānzhě hèn ěrsānshǐ ěrwàngnǎizhīzhì  zhuāngzōngshòuércángzhīmiào hòuyòngbīng qiǎncóngshìshàoláogàomiào qǐngshǐ shèngjǐnnáng érqián kǎixuánérzhī 

    fāngyān hánliángjūnchénzhīshǒu tàimiào huánshǐxiānwáng érgàochénggōng zhīshèng wèizhuàngzāi chóuchóumiè tiānxiàdìng  luànzhěyìng cānghuángdōngchū wèijiànzéiérshìsàn jūnchénxiāng zhīsuǒguī zhìshìtiānduàn xiàzhānjīn shuāi zhīnánérshīzhī běnchéngbàizhī érjiērén  shū yuē  mǎnzhāosǔn qiān  yōuláoxīngguó wángshēn ránzhī 

    fāngshèng tiānxiàzhīháojié néngzhīzhēng shuāi shùshílíngrénkùnzhī érshēnguómiè wéitiānxiàxiào huòhuànchángwēi érzhìyǒngduōkùnsuǒ língrénzāi zuò língguānzhuàn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暖戏¹烟芜(wú)²锦翼齐³,品流应得近山鸡。
译文:温暖时节鹧鸪在平野嬉戏彩翼同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注释:¹戏:嬉戏。²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³锦翼齐:彩色的羽毛整齐。⁴品流:等级,类别。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雨昏¹青草湖²边过,花落黄陵庙³里啼。
译文:黄昏时烟雨中从青草湖边迅疾飞过,落花时节躲在凄冷的黄陵庙里哭啼。
注释:¹雨昏:下雨天空阴沉。²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³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游子¹(zhà)²征袖³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译文: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禁不住泪湿衣袖,佳人刚一唱起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就黯然低垂。
注释:¹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²乍闻:刚听到。³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⁴翠眉:古时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的眉。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相呼相应湘江阔¹,苦竹²丛深日向³西。
译文: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相互相应,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注释:¹湘江阔:宽阔的湘江。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²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³日向:一作“春日”。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它的叫声民间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是说,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西晋崔豹《古今注》)。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起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的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颔联是说,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伤感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像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两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颈联是说,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的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颈联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的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了。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尾联是说,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声此起彼伏, 同是不幸遭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最后一联,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和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篇终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相思之愁。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诗家要称他“郑鹧鸪”了。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427-428页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56-1157页 .

zhè

zhèng tángdài 

nuǎnyānjǐn pǐnliúyīngjìnshān 
hūnqīngcǎobiānguò huāluòhuánglíngmiào 
yóuzhàwénzhēngxiùshī湿 jiāréncáichàngcuìméi 
xiāngxiāngyīngxiāngjiāngkuò zhúcóngshēnxiàng西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昨夜秋风入汉关¹,朔(shuò)²云边³满西山
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吹入关塞,极目远望,只见寒云低压,月色清冷满照西山。
注释:¹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²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³朔:北方。³边:边境。⁴月:一作“雪”。⁵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¹飞将²追骄虏(lǔ)³,莫遣(qiǎn)沙场匹马还。
译文:一再催促手下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注释:¹更催:再次催促。²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³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⁴莫遣:不要让。⁵沙场:战场。

  此诗描写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全诗表现了边防将帅在对敌作战中的警惕性,以及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朔云边月满西山”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7-668

jūnchéngzǎoqiū

 tángdài 

zuóqiūfēnghànguān shuòyúnbiānyuèmǎn西shān 
gèngcuīfēijiàngzhuījiāo qiǎnshāchánghuán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病身坚固道情¹深,宴坐²清香³思自任
译文:病中闲坐户外阵清风吹来,只觉得神清气爽,香气袭人,突然感到病体轻松了许多,不禁思绪万千,任其驰思。
注释:¹道情: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这里指佛教信仰。²宴坐:佛经中指修行者静坐。³清香:佛教用语,焚香敬佛,以表示向佛之心。⁴自任:自党承担;当作自身的职责。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月照静居唯捣药¹,门扃(jiōng)²幽院只来禽。
译文:明月高照,静居典雅,只有捣药的声音咚咚作响;小门紧锁,深院幽静,只有小鸟时时飞来与人亲近。
注释:¹捣药:古代传说嫦娥窃不死之药奔入月中,化为月精,一说为蟾蜍,一说为兔。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艺文类聚》卷一)这里有两用,既代指月光,同时又指煎药前的捣药之声。²扃:门闩。这里用作动词。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yōng)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¹行力未禁²
译文:久病难愈,懒得再听大夫的诊断;身边的小婢搀扶着自己散步,可又感觉疲劳。
注释:¹将:扶助,搀扶。²禁:承受。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赖问空门¹知气味²,不然烦恼万涂侵。
译文:多亏我自己懂得了不少佛教道理,才获得了许多生活情趣,不然尘世的烦恼会从各方面侵来,使人陷入愁江苦海。
注释:¹空门:指佛教。佛教宣扬万物皆空,故称空门。²气味:比喻意趣或情调。

  这首诗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来抒写作者病中的感受。首联描写焚香坐禅的情景,中间两联写凄凉与孤寂的生活情景,尾联自己对佛理的感悟。全诗运用逆挽的手法,从细微处入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诗首联所描写的是焚香坐禅的情景。诗人安坐一室,焚香供佛,回念所遭遇的种种,默思佛祖的教训。清香四散,意念渐渐入冥,心境渐渐平静,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必然承受,就不须怨天尤人而哀苦无已。诗以“病身”与“道情”相对,说是病越重,修道之心就越诚恳;而修道之心越诚恳,感悟的佛理就越重深。这是一层意思。而“病”不仅是指生理之疾,更有经历遭遇带给人的心理以及精神的创伤,故用一“身”字总括。佛教以苦为生命的本义,于是苦也就不成其为苦,受苦正是修行的途径之一,劝导信徒承受现世而寄望于来世。因此,诗人焚香敬佛的修行方法就是“思自任”,所体悟的佛理就是“病身坚固道情深”。这是又一层意思。这两句若从逻辑顺序讲,应该是“宴坐清香思自任,病身坚固道情深”。诗人先说后,再说前,将事情发展的顺序倒过来,正是为了强调此时的觉僭。文章家将这种写法称为“逆挽”。

  诗的中间两联写生活情景,一片凄凉与孤寂。夜间,清冷的月光照着空庭,四周静静,唯有捣药的声音,持续而单调地在院中回响,向院中人提示着无边的落寞。不仅夜间如此,白天也一样。主人无访客,院门紧闭,堂庑深深,除了鸟叫,不闻人声。偶尔有医生前来诊病,也不过说些不切病情的废话,除了加重慵懒的心情,并无治疗的功效。身体日渐衰弱,扶着小婢起来走走,却深感力不能至,脚步难移。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不能不回想当年,而所有的回想都是痛苦,更令眼前的情景有不堪的残忍。于是诗人回转过来向自己道庆幸:若不是有佛祖的指引,若不是有佛理的开导,那人生的烦恼将会不由途径地涌来将自己包裹,将会铺天盖地地扑来将自己淹没,生活当无法继续。这种自我开释,在诗人或许有一时的宽解,通篇读来,读者仍然会感到内在的悲哀。

  尾联回应首联的修行之事,用“知气味”写此刻对于佛理的感悟,上承“病身坚固道情深”。因此可知“道情深”的二层意思中,重在后者,不是说自己的修行已经达到的境界,而是指佛理本身的深刻。同修佛教的白居易有诗曰:“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闲吟》)可以帮助李煜所说的“道情”。诗人在“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两句中点明,生活全靠在佛法中寻找乐趣,否则早就被万般烦恼吞噬了。

  这首诗中有“庸医”“小婢”,还有清风、明月、飞鸟等具体的事物,可使读者通过感知这些人物和景物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感受。此诗与《病中感怀》内容相似,皆描写病中感受,但此诗宗教情怀更浓。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前首诗侧重抒怀,抒发病中情怀;这首诗侧重叙事,叙写病重的诸琐事,诗里所写之事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23-125
2、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98-101

bìngzhōngshūshì

 dài 

bìngshēnjiāndàoqíngshēn yànzuòqīngxiāngrèn 
yuèzhàojìngwéidǎoyào ménjiōngyōuyuànzhǐláiqín 
yōnglǎntīng xiǎojiāngxíngwèijīn 
làiwènkōngménzhīwèi ránfánnǎowànq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