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¹颜容²十五余³
译文: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
注释:¹才可:恰好。²颜容:一作“容颜”。³十五余:十五六岁。梁简文帝《怨歌行》:“十五颇有余。”
良人¹玉勒²乘骢(cōng)³,侍女金盘脍(kuài)鲤鱼
译文:她的丈夫骑一匹青白相间的骏马,马具镶嵌着珍贵的美玉。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
注释:¹良人:古代妻对夫的尊称。²玉勒:玉饰的马衔。³骢马:青白色的马。⁴脍鲤鱼:切细的鲤鱼肉。脍:把鱼、肉切成薄片。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译文:她家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绿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
罗帷(wéi)¹送上七香车²,宝扇³迎归九华帐(zhàng)
译文:她乘坐的车子是用七种香木做成,绫罗的帷幔装在车上。仆从们举着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案的彩帐。
注释:¹罗帷:丝织的帘帐。²七香车:旧注以为以七种香木为车。³宝扇:古代贵妇出行时遮蔽之具,用鸟羽编成。⁴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狂夫¹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shē)²季伦³
译文: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骄奢更胜过石季伦。
注释:¹狂夫:犹拙夫,古代妇女自称其夫的谦词。²剧:戏弄,意谓可轻视石崇。³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豪富。
自怜¹碧玉²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译文:他亲自教授心爱的姬妾学习舞蹈,名贵的珊瑚树随随便便就送给别人。
注释:¹怜:爱怜。²碧玉:《乐府诗集》以为刘宋汝南王妾名。这里指洛阳女儿。
春窗曙(shǔ)¹灭九微火²,九微片片³飞花琐
译文:他们彻夜寻欢作乐,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灯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镂的窗棱。
注释:¹曙:天明。²九微灯:汉武帝供王母使用的灯,这里指平常的灯火。³片片:指灯花。⁴花琐: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戏罢曾无¹²曲时,妆成祗(zhī)是熏(xūn)³坐。
译文:她成天嬉戏游玩,竟没有温习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齐齐,只是熏着香成天闲话。
注释:¹曾无:从无。²理:温习。³熏香:用香料熏衣服。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¹
译文: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
注释:¹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谁怜越女¹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huàn)纱。
译文:有谁怜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注释:¹越女: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越,这里指今浙东。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给豪门阔少,便由贫贱之身一跃而为身价百倍的贵妇人,恃宠享乐。娇贵异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颜如玉,亦不免终生沦于贫贱境地。此诗所写,盖为此而发,而其所蕴含的意义却超越了诗中所写事实本身,从而使这首诗的诗意具有了很大约外延性。或谓伤君子不遇,或谓讥刺依附权贵的封建官僚,或谓慨叹人生贵贱的偶然性,都能讲得通。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八句为第一部分,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塑造了因遇而骤得富贵的“洛阳女儿”这一艺术形象。开头两句对“洛阳女儿”略作介绍。以冷语发端,自含鄙夷之意。下面两句说她的丈夫骑着宝玉络头、毛色青白相间的高头大马,她的侍女为她献上满盈金盘的鲤鱼片。一为侧笔映衬,二为正面描写,一虚一买,“洛阳女儿”的身价和地位显示出来了。一个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间竟身价百倍,原因就是嫁给了一位颇有身份的“良人”。遇者则贵、不遇者则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画阁”以下四句,写“洛阳女儿”住在红桃绿柳竟相掩映的画阁朱楼,出门坐的是用罗帷遮护的七香车,回来的时候,用宝扇遮面,被接入九华帐里。至此,“洛阳女儿”的饮食起居已见一斑。“狂夫富贵在青春”到“不惜珊瑚持与人”,连续驱使典故,插入对其丈夫的描写;结构上照应上文“良人”一句,将诗意补足。其夫正当青春年华,身享荣华富贵,意气骄奢,甚于晋代巨富石崇;丈夫亲自教她跳舞,其怜爱之情,一如刘宋汝南王之干爱妾碧玉。“不惜珊瑚持与人”,用石崇与王恺斗富一事,将“良人”骄奢豪富之态现于纸上。这里所描写的是“狂夫”之相,但细玩诗意,却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阳女儿”的娇贵之态,貌似游离实则还是为写“洛阳女儿”而驱使笔墨的。随后,顺接上面的“自怜碧玉亲教舞”句意,迤逦而下,正面描写“洛阳女儿”在九微灯约光晕里,在雕花的连环形窗下,通宵达旦,歌舞不休。这里特别点染了灯花燃尽而扑窗乱飞的一个细节,暗示“洛阳女儿”通宵沉醉于狂歌狂舞中,直到天亮,九微灯才熄灭,这里以九微灯入诗,无异是把“洛阳女儿”与王母同化为一体了,从而为“洛阳女儿”披上了一层高贵的外衣。其富贵之相,借典故婉然传出。“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写“洛阳女儿”戏乐已毕,无暇练习曲子;打扮好了,依炉熏香而坐。“坐”字,仿佛见其慵懒之态和空虚无聊的贵族生活。下面又拓开一层,写“洛阳女儿”出入贵戚之家,奔走权门之内,虽语不涉讽,但讽意存焉。

  诗的最后两句为第二部分。诗人把笔锋猛地一转,描绘出一幅貌似孤立实则与上文融浃为一的越女浣纱的画面。美颇如玉的越国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时,身处贫贱地位,只好在江边漂洗罗纱。“谁怜”二字,一贯到底,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奔流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愤不平之气。

  全诗描写了两种人物形象,一贵一贱,一奢靡,一穷困,各成独立的画面,却又相反相成地统一于全诗中。写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笔铺张扬厉,穷形尽相;后一部分以简笔淡然点染,意到即止。一繁一简,繁简各宜。诗中有讽刺,有同情,有慨叹,而这又深深地隐蔽在文字背后。

参考资料:
1、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
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6

luòyángérxíng

wángwéi tángdài 

luòyángérduìmén cáiyánróngshí 
liángrénchéngcōng shìjīnpánkuài 
huàzhūlóujìnxiāngwàng hóngtáo绿liǔchuíyánxiàng 
luówéisòngshàngxiāngchē bǎoshànyíngguījiǔhuázhàng 
kuángguìzàiqīngchūn jiāoshēlún 
liánqīnjiāo shānchírén 
chūnchuāngshǔmièjiǔwēihuǒ jiǔwēipiànpiànfēihuāsuǒ 
céngshí zhuāngchéngzhīshìxūnxiāngzuò 
chéngzhōngxiāngshíjìnfánhuá jīngguòzhàojiā 
shuíliányuèyán pínjiànjiāngtóuhuànsh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

她的丈夫骑一匹青白相间的骏马,马具镶嵌着珍贵的美玉。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

她家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绿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

她乘坐的车子是用七种香木做成,绫罗的帷幔装在车上。仆从们举着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案的彩帐。

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骄奢更胜过石季伦。

他亲自教授心爱的姬妾学习舞蹈,名贵的珊瑚树随随便便就送给别人。

他们彻夜寻欢作乐,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灯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镂的窗棱。

她成天嬉戏游玩,竟没有温习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齐齐,只是熏着香成天闲话。

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

有谁怜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注释

才可:恰好。

颜容:一作“容颜”。

十五余:十五六岁。梁简文帝《怨歌行》:“十五颇有余。”

良人:古代妻对夫的尊称。

玉勒:玉饰的马衔。

骢马:青白色的马。

脍鲤鱼:切细的鲤鱼肉。脍:把鱼、肉切成薄片。

罗帷:丝织的帘帐。

七香车:旧注以为以七种香木为车。

宝扇:古代贵妇出行时遮蔽之具,用鸟羽编成。

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狂夫:犹拙夫,古代妇女自称其夫的谦词。

剧:戏弄,意谓可轻视石崇。

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豪富。

怜:爱怜。

碧玉:《乐府诗集》以为刘宋汝南王妾名。这里指洛阳女儿。

曙:天明。

九微灯:汉武帝供王母使用的灯,这里指平常的灯火。

片片:指灯花。

花琐: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曾无:从无。

理:温习。

熏香:用香料熏衣服。

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越女: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越,这里指今浙东。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9-25
2、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5-18
赏析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给豪门阔少,便由贫贱之身一跃而为身价百倍的贵妇人,恃宠享乐。娇贵异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颜如玉,亦不免终生沦于贫贱境地。此诗所写,盖为此而发,而其所蕴含的意义却超越了诗中所写事实本身,从而使这首诗的诗意具有了很大约外延性。或谓伤君子不遇,或谓讥刺依附权贵的封建官僚,或谓慨叹人生贵贱的偶然性,都能讲得通。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八句为第一部分,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塑造了因遇而骤得富贵的“洛阳女儿”这一艺术形象。开头两句对“洛阳女儿”略作介绍。以冷语发端,自含鄙夷之意。下面两句说她的丈夫骑着宝玉络头、毛色青白相间的高头大马,她的侍女为她献上满盈金盘的鲤鱼片。一为侧笔映衬,二为正面描写,一虚一买,“洛阳女儿”的身价和地位显示出来了。一个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间竟身价百倍,原因就是嫁给了一位颇有身份的“良人”。遇者则贵、不遇者则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画阁”以下四句,写“洛阳女儿”住在红桃绿柳竟相掩映的画阁朱楼,出门坐的是用罗帷遮护的七香车,回来的时候,用宝扇遮面,被接入九华帐里。至此,“洛阳女儿”的饮食起居已见一斑。“狂夫富贵在青春”到“不惜珊瑚持与人”,连续驱使典故,插入对其丈夫的描写;结构上照应上文“良人”一句,将诗意补足。其夫正当青春年华,身享荣华富贵,意气骄奢,甚于晋代巨富石崇;丈夫亲自教她跳舞,其怜爱之情,一如刘宋汝南王之干爱妾碧玉。“不惜珊瑚持与人”,用石崇与王恺斗富一事,将“良人”骄奢豪富之态现于纸上。这里所描写的是“狂夫”之相,但细玩诗意,却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阳女儿”的娇贵之态,貌似游离实则还是为写“洛阳女儿”而驱使笔墨的。随后,顺接上面的“自怜碧玉亲教舞”句意,迤逦而下,正面描写“洛阳女儿”在九微灯约光晕里,在雕花的连环形窗下,通宵达旦,歌舞不休。这里特别点染了灯花燃尽而扑窗乱飞的一个细节,暗示“洛阳女儿”通宵沉醉于狂歌狂舞中,直到天亮,九微灯才熄灭,这里以九微灯入诗,无异是把“洛阳女儿”与王母同化为一体了,从而为“洛阳女儿”披上了一层高贵的外衣。其富贵之相,借典故婉然传出。“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写“洛阳女儿”戏乐已毕,无暇练习曲子;打扮好了,依炉熏香而坐。“坐”字,仿佛见其慵懒之态和空虚无聊的贵族生活。下面又拓开一层,写“洛阳女儿”出入贵戚之家,奔走权门之内,虽语不涉讽,但讽意存焉。

  诗的最后两句为第二部分。诗人把笔锋猛地一转,描绘出一幅貌似孤立实则与上文融浃为一的越女浣纱的画面。美颇如玉的越国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时,身处贫贱地位,只好在江边漂洗罗纱。“谁怜”二字,一贯到底,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奔流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愤不平之气。

  全诗描写了两种人物形象,一贵一贱,一奢靡,一穷困,各成独立的画面,却又相反相成地统一于全诗中。写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笔铺张扬厉,穷形尽相;后一部分以简笔淡然点染,意到即止。一繁一简,繁简各宜。诗中有讽刺,有同情,有慨叹,而这又深深地隐蔽在文字背后。

参考资料:
1、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
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6
简析

  此诗题下原注“时年十六”,可见是诗人早年得意之作。诗题取自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用以概指当时贵族女子。全诗写豪家女子无比娇贵逸乐的生活状况,从容颜之娇美、住宅之富丽、饮食之珍奇写到夫婿之豪奢、交游之高贵,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其中季伦,指晋代石崇,石崇字季伦,以骄奢著称。赵李,指汉成帝后妃赵飞燕、武帝时李夫人,此代指皇亲贵戚。诗的最后两句猛然转折,以如玉越女江头浣纱作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突现主题,使前面的华丽描绘一下子变为对贵族生活乃至社会不公的冷峻批判,其蕴含思想之深度与批判之力度,在王维诗中甚为罕见。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4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渡辽水¹,此去咸(xián)²五千里。
译文: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注释:¹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²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¹(zhuó)衣裳如²送死。
译文: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注释:¹重:一作“里”,一作“裹”。²如:动词,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¹各与题²本乡。
译文: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注释:¹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²题:上奏呈请。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身在应无回渡¹日,驻(zhù)²相看辽水傍(bàng)³
译文: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¹回渡:一作“渡辽”。²驻马:停住了马。³傍:同“旁”。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

liáoshuǐ

wángjiàn tángdài 

liáoshuǐ xiányángqiān 
láishízhīshēng chóngzhuóchángsòng 
yǒubáiguīxiányáng yíngjiāběnxiāng 
shēnzàiyīnghuí zhùxiāngkànliáoshuǐpáng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译文:下棋只是游戏,不要因输赢扰乱了自己的情绪,一切随缘便也可以算作是自己赢了。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战罢两奁(lián)¹分白黑,一枰(píng)²何处有亏成。
译文:反正等到下完棋,就把棋子收入匣中,空空如也的棋枰上又哪里去找什么胜败?
注释:¹奁:指盛放器物的匣子。²枰:盘之类的木器具。

 ·jiāngshìrǎo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iāngshìrǎozhēnqíng qiěsuíyuándàoyíng 
zhànliǎngliánfēnbáihēi píngchùyǒukuīchéng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万里乘风¹去复来²,只身东海³挟春雷
译文:千万里远途我像腾云驾雾一样去了又回,我独自一人穿越东海往返伴随滚滚春雷。
注释:¹乘风:即乘风而行的意思。此用列子乘风的典故,兼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见《宋史·宗悫传》)。²去复来:往返来去。指往返于祖国与日本之间。³只身东海:指单身乘船渡海。⁴挟春雷:形容胸怀革命理想,为使祖国获得新生而奔走。春雷,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苏醒,故此处有唤醒民众之意。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忍看¹图画²³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译文: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
注释:¹忍看:反诘之词,“怎忍看”的省略。²图画:指画在地图上割给日本的中国领土。³移:改变。⁴颜色:地图上为辨认方便,把各国都涂上不同的颜色。移颜色,即指中国的领土变成日本的领土。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对中国旅顺、大连湾的租借权让给日本。⁵“肯使”:“岂肯使”的省略。⁶劫灰:遭到劫掠之后的灰烬,佛家语。此处指遭到瓜分惨祸。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zhuó)酒不销忧国泪¹,救时²应仗³出群才
译文: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注释:¹“浊酒”句:言其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销,消除。²救时:挽救时局命运。³仗:依靠。⁴出群才:指杰出的人才,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群,犹超群。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拼将¹十万²头颅(lú)血,须把乾(qián)(kūn)³力挽回。
译文: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注释:¹拼将:舍弃。将,语助词。²十万:泛言极多。³乾坤:天地,此指中国危亡的局势。

、  此诗开头两句写自己胸怀壮志,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接着四句转入正题,就日俄战争图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表示诗人不惜牺牲生命,誓将用鲜血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全诗篇幅不长,却情辞激越,令人为之动容。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瑾在浙江绍兴起义,失败后不幸被捕,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她以自己的热血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大气磅礴,展现出意气风发的诗人主体形象。颔联点出观图之事,从而引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干宝《搜神记》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深处全是灰墨,问学识渊博的东方朔是怎么回事,东方朔说要西域人才知道。到了东汉明帝时,西域有道人来,问道人,回答是:圣经上说,天地大劫将尽,着劫烧,灰墨便是劫烧的余灰。这里借指战火的灰烬,说岂能把大好河山给人作战场,遭受战火的破坏。这两句写忧国怀抱,渴望有救国的志士能出现,也含有以出群之才自期的意思。颈联两句充分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并由忧国而思济世。尾联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

  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忍看”“拚将”“须把”等词语的运用,将悲愤而激昂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劲健有力。全诗语言浅显明快,风格刚健豪放。情愫真率,披襟见怀;字重千钧,力能扛鼎。一腔豪气喷薄而出,丝毫不见女儿态。

参考资料:
1、 叶君远、邓安生.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491-493
2、 潘国琪.秋瑾诗《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试析.齐鲁学刊,1978,04

huánghǎizhōuzhōngrénsuǒbìngjiànézhànzhēng

qiūjǐn jìnxiàndài 

wànchéngfēnglái zhīshēndōnghǎixiéchūnléi 
rěnkànhuàyán kěnshǐ使jiāngshānjiéhuī 
zhuójiǔxiāoyōuguólèi jiùshíyīngzhàngchūqúncái 
pīnjiāngshíwàntóuxuè qiánkūnwǎnhuí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yā)¹下纤绠(gěng)²
译文:用红丝串起露珠一样的珠子做成的帘幕,晶莹透亮,漂亮的珠帘像瀑布一样,“哑哑”地舒放下来。
注释:¹哑哑:象声词,辘轳汲水时的声音。²下纤绠:放下帘绳。纤绠,本意是井绳,这里是指帘绳。绠,汲水的绳索。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下云母¹空烘影²
译文:围绕着睡床的屏风绘有山水,画意清远;地上的熏炉中,双层的云母隔火板上朦胧映出炭火的红光。
注释:¹云母:云母为饰的屏风。²空烘影:空自映照着屏风内之人的孤影。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凉簪(zān)¹坠发春眠下,玉兔²(yùn)³柳如梦
译文:在春寒中发簪也带着凉意,床角的兔形小薰炉里香料暗燃,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注释:¹凉簪:以玻璃为饰的簪子。²玉兔:指玉兔为饰的香炉。或指月亮。³煴香:一作“氤氲”,烟雾弥漫貌。⁴柳如梦:意谓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
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
锦叠¹空床委堕(duò)²,飔(sī)³扫尾双金凤
译文:皱叠如浪的红锦被上是拖着长尾、展翅对飞的金凤纹样,凉风吹着一头垂悬如凤尾的发簪缓缓摇曳。
注释:¹锦叠:指锦被。²委堕红:锦被一端坠在床下,可见卧床之人辗转难眠。堕,一作“坠”。³飔飔:凉风。⁴扫尾:拂动凤尾。⁵双金凤:双股的金凤钗,或钗上有一双金凤。此钗疑为步摇簪,即簪钗一头垂悬着吊坠似的饰品,可以边走边摆动。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纤草长。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¹纤草长。
译文:蜜蜂嘤嘤嗡嗡,蝴蝶飞飞停停,悠扬不断,杨柳依依,细草茵茵,柳丝轻柔地拂着赤阑桥的栏杆。
注释:¹赤阑:赤阑桥,长安城郊桥名,后多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之处。阑,即“栏”。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觉后梨花委¹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译文:一觉醒来,满树梨花落在绿色的园地上,春风和雨吹拂着池塘的水面,池塘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注释:¹委:散落。

  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写女子之愁,虽然是春天,但“珠帘”是冷的,镜中的人也是孤单的,与“双金凤”恰好形成映衬,久睡不醒,梦中的香暖又与现实的寂冷形成鲜明对比,醒来后看着斜风吹着细雨落入池塘,心中的惆怅犹如涟漪一圈一圈散开,久久挥之不去。虽然是主要描摹闺中细节和女子所见所闻,但描摹得非常细腻,全诗的愁情于词句间蔓延纸外,有耐人寻味之愁。

  此诗开头两句写破晓时的外景。“冷”,说明气候还处于春寒料峭之中,也渲染出深闺冷清的气氛。“百尺哑哑下纤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珠帘长达百尺,既写出了女子住处的豪华,同时也写出了深闺的孤寂。在写了哑哑而下的珠帘之后,第三至八句描绘了美人空床独眠的画面。先描写室内环境,再出现了睡梦中的女人的形象,其情景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第九、十两句借旖旎的春光反衬美人孤独寂寞。末尾两句描写女子睡醒后的所见所感,以风雨送春之景,写春光虚度、美人迟暮之感。“梨花委地”,“春风吹池”,让她回到的现实。但这“梨花”“春风”并不是给她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温庭筠是质感的大师,是物质世界的敏锐察觉者,华丽但并无生命的日常物品,经他笔触一点,便魔幻般地有了生气,一个个都变成了暗夜中的精灵,随着夜的节奏轻轻呼吸。

  此诗写闺中春愁,在艺术上的重要特征是用细节描摹闺中的伤春幽怨情绪。诗中对女主人公之外貌、心理、行动均不作正面描绘刻画,完全藉环境气氛之烘托渲染与自然景物之映衬暗示透露,写法细腻婉曲,俨然花间词境。如“远翠”二句之与《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玉兔”句之与《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觉后”二句之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取象造境,均极相似。但其此类作品由于刻意追摹李贺,不仅意境较为隐晦,语言亦时有生硬拗涩之处,与其词之圆融自然有别;表现亦稍嫌繁尽,不如其词之含蓄蕴藉。

参考资料:
1、 穆树红.浅谈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文教资料,2014(4)

chūnchóu--wēntíngyún

hóng穿chuānzhūliánlěngbǎichǐxiàxiāngěng

yuǎncuìchóushānpíngliǎngzhòngyúnkōnghōngyǐng

liángzānzhuìchūnmiánzhòngyūnxiāngliǔmèng

jǐndiékōngchuángwěiduòhóngsǎowěishuāngjīnfèng

fēngxuāndiézhùyōuyángliǔchìlánxiāncǎozhǎng

juéhòuhuāwěipíng绿chūnfēngchuīchítáng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三杰¹当日,俱曾此地,殷(yīn)勤纳谏(jiàn)²论兴废。见遗基³,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译文:当年汉室三杰,都曾在这里聚会,汉朝建立后,他们还经常向刘邦诚挚地进谏,谈论历朝历代的交替兴废。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看到他们当年的遗迹,往事涌上心头,怎不令人无限伤悲!人事沧桑不断,而这里的山河还到处诱发着他们当年的英雄气概,“鸟尽弓藏”令人悲!登上这未央宫遗址的最高处,坐地观看:东面,也是如画的河山;西面,也是如画的河山。可是,有谁能保有这壮丽的河山永在!
注释:¹三杰:指汉代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他们帮助刘邦统一中国。²纳谏:古代君主采纳臣下的进谏。³遗基:指残留的未央宫废墟。⁴闲坐地:闲坐着。

  作者来到未央宫殿的遗址,登上那高大的土台基,思接千载,自然想到了这座宏伟宫殿的营造者,那些辅佐汉高祖刘邦创建大汉帝国江山的开国元勋们,尤其是被刘邦称为“人杰”的张良、萧何、韩信,即世称之为“三杰”者。此三人,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或“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让不绝于粮道”,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被封公封侯。反思自己,宦途坎坷,如今“白发满头新”([中吕]《喜春来》)而壮志未酬;张良和韩信,为刘邦开创天下,尽心竭力,建立殊勋,然而当刘邦坐稳皇帝之后,前者被迫急流勇退,后者被杀害于长乐宫钟室之中。想到自己“中年才过便休官”([双调]《水仙子》),又曾因上疏谏内廷元夕张灯事被迫弃官归去,如今虽接受朝廷任命,在关中救灾,但以后的情况又会如何,追忆历史,凭吊古人,想及现实,感念自身,让他“见遗基,怎不伤悲”,写得言真理至,水到渠成,深沉而自然。

  下面“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二句,应颠倒一下先后次序去理解。作者登上未央宫遗址那高大的土台基之上,举目四望,心胸顿时为之开扩,刚才那种略带伤感的意绪倏然逝去。关中真乃帝王之乡,金城千里,三杰的英名和事业,好象使壮美的山河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向东望去,美丽的山川如在图画之中,向西望去,美丽的山川也如在图画当中,祖国的美丽山河,使诗人心中发出由衷的赞叹。在这里,作者仰慕三杰的英气长存,为河山生色,也就是仰慕三个人物的壮志与功业,这种仰慕之中自然也就透露出作者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结合作者在关中救灾时的勤政爱民诸事来看,这样的理解就更有根据了。

  这支怀古曲由缅怀历史人物写起,缘事抒情,感情的旋律始抑终扬,先含蓄后明快,起伏跌宕,韵味悠长。

shānyáng··wèiyāng怀huái--zhāngyǎnghào

sānjiédāngcéngyīnqínjiànlùnxìngfèijiànzěnshāngbēishānyóudàiyīngxióngshìshàngzuìgāochùxiánzuòdōngzàihuà西zàihu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