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径茅斋此日居,藤稍橘刺欲教祛。白云片片浴流静,黄鸟声声树影疏。
竹径茅斋此日居,藤稍橘刺欲教祛。白云片片浴流静,黄鸟声声树影疏。

cānzhīguòdōnglínfèiyuànèr--gāopānlóng

zhújìngmáozhāiténgshāojiàobáiyúnpiànpiànliújìnghuángniǎoshēngshēngshùyǐngshū

高攀龙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 1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¹无适俗²³,性本爱丘山
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注释:¹少:指少年时代。²适俗:适应世俗。³韵:气质、情致。一作“愿”。⁴丘山:指山林。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误落尘网¹中,一去三十年²。(误落 一作:误入)
译文:错误地陷落到世俗的种种束缚中,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注释:¹尘网:世俗的种种束缚。²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jī)¹恋旧林,池鱼²思故渊。
译文: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注释:¹羁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²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¹²,守拙(zhuō)³归园田。
译文: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注释:¹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²际:间。³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¹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译文: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注释:¹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柳荫(yìn)¹后檐,桃李罗²堂前。
译文: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注释:¹荫:遮蔽。²罗:罗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ài)¹远人村,依依²墟里³烟。
译文: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注释:¹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²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³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diān)¹
译文: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注释:¹颠:顶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无尘杂¹,虚室²有余闲³
译文: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注释:¹尘杂:尘俗杂事。²虚室:空室。³余闲:闲暇。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在樊(fán)¹里,复得返自然²
译文: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¹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²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 ,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三十年”应该是“十三年”,他从开始作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前后一共十三年。所以“一去三十年”是“一去十三年”的夸词。这两句是说,自己不得已出去做官,一去就是十三年。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适俗韵”无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的鸟。池鱼:水池里养的鱼。故渊:指鱼儿原先生活的水潭。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际:间。拙:笨拙。自谦之词,与世俗的机巧相对而言。这两句是说,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的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就显得自然妥帖,丝毫不着痕迹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guīyuántián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shàoshìyùn xìngběnàiqiūshān 
luòchénwǎngzhōng sānshínián  (luòzuò  )
niǎoliànjiùlín chíyuān 
kāihuāngnán shǒuzhuōguīyuántián 
fāngzháishí cǎojiǔjiān 
liǔyìnhòuyán táoluótángqián 
àiàiyuǎnréncūn yān 
gǒufèishēnxiàngzhōng míngsāngshùdiān 
tíngchén shìyǒuxián 
jiǔzàifánlóng fǎnrán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
知有前期¹在,难分此夜中。
译文:知道友人定好了再次约会的日期,然而此夜之别,还是难分难舍。
注释:卢秦卿:作者友人,生平不详。¹前期:指友人定好了再次约会的日期。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无将故人酒¹,不及石尤风²
译文:请勿回绝老朋友这杯送别之酒,它远不及能阻挡行船的逆风。
注释:¹无将故人酒:此句劝友人不要回绝送别之酒。²石尤风:指阻挡行船的逆风,顶头风。

  送别是古代人生活中的常事,故而也成了古诗中屡写不衰的题材。唐诗中的送别诗汗牛充栋,但这首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一格。

  前两句出语平实,写出了深情的人常常都有的共同人生感受;后两句别出心裁,以石尤风的典故写出殷勤挽留的场面,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一方要告别远行,一方是执意挽留。这在生活中是常有的,在唐诗中也是常见的一种题材。不过,要在这种常见的生活中,在这种已经被人写熟了的题材中,再发掘、再创造出一点新意,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前期,即后会之期,他日重逢之期。这在一般送别、留别的诗歌中,往往是放到后面写。比如:“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唯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但是,司空曙的这首诗别具一格。“知有前期在”,发端便将后事说出,而且说得如此肯定、明确,不能不使人感到十分突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诗人这样说,当然也自有其妙处。本来“后会有期”,对于分别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宽慰,可是诗人将它翻到前面,放在一个次要的、陪衬的位置上,那意思是说纵然知道后会有期,然而此夜之别,还是难分难舍。正是“欲别心不忍,临行情更亲”(李白《江夏送张丞》),这样一退一进、欲擒故纵的笔法,不仅将难分之情表现得更为感人,而且这么一口说出后事,一步到底的办法,也就逼得对方毫无回旋余地,只能被这种“最人情”之言所压倒。所以这一二两句既强调了“难分”,更为“留”字在感情和气氛上创造了优势。

  在结构上,此诗不像多数送别诗那样,先写别情,最后说到后会有期。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到最后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此诗将“后会之期”置于篇首。造成一种突兀奇崛之势,并着重写此夜的殷勤挽留,重在写透一点:即今夜的不舍。

  全诗描写了诗人对友人卢秦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字里行间将自己和友人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01,第899页
2、 王星注评,千家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58页

liúqínqīng

kōngshǔ tángdài 

zhīyǒuqiánzài nánfēnzhōng 
jiāngrénjiǔ shíyóufēng 
十年尘土湖州梦,依旧相逢。眼约心同,空有灵犀一点通。
十年尘土湖州¹梦,依旧相逢。眼约心同,空有灵犀(xī)一点通²
译文:漫游风尘十年一觉湖州梦,仍像旧时一样久别重逢。四目相对心意相同,却空有灵犀一点通。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以和凝《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¹湖州:今浙江吴兴县。²灵犀一点通:灵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道贯通的叫作通天犀,看作是神奇灵异之物。
寻春自恨来何暮,春事成空。懊恼东风,绿尽疏阴落尽红。
寻春自恨来何暮,春事成空。懊(ào)¹东风,绿尽疏阴落尽红²
译文:眼春时恨自己为什么来晚,芳艳的春事尽已成空。恼恨这无情的春风,吹得疏荫绿遍吹尽了姹紫嫣红。
注释:¹懊恼:悔恨烦恼。²绿尽疏阴落尽红:即杜牧“绿叶成荫子满枝”诗意。

  王寂,善写情词,善写他人故事。该词即隐括杜牧故事而成。

  与杜牧原诗《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相比,此词全篇含有杜牧故事,又有杜牧诗意。杜牧用绝句,句式整齐,音节浏亮,表现的意绪略显轻微,其妙于比兴,但只提供了一个大的情境。而此词则用长短句,参差交错,富有乐感,更显哀感顽艳,凄恻动人,且情感更深内容更详,“眼约心同”更为此词画龙点睛,神、情、意顿时毕现。

  上片,“十年尘土湖州梦,依旧相逢”“湖州梦”似仿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之句。作者把“一觉”换成“尘土”更显含蓄朦胧。回首十年人生路,重返湖州,但见尘土满衣襟,难喜相逢。”眼约心同,空有灵犀一点通。“后一句中化用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而词意顿改。李诗言虽相隔两地,但情感相通,此则近在咫尺,却不能相亲相爱,一个“空”字表达了多少惆怅,多少怨恨。句中前日“依旧”,继言“空有”,对比转折,准确而强烈地传达了那种沉重的失落感,那种对时乖命蹇、阴差阳错的诅咒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好像一下子从情感的波峰跌到浪谷,从美好的梦幻跌落到无情的现实中来,一种沉重的失落感顿上心头。

  下片“寻春自恨来何暮,春事成空。”感慨命运无情,时光空度,只留下一种深深的怨愤。“懊恼东风,绿尽疏阴落尽红。”“东风”、“落红”句,遗憾之气十足,意味悠远弥永。重情的人,偏有坎坷的爱情经历,情到深处,让人倍尝辛苦,十年之愁,凝铸了佳篇。作者直接化用杜牧诗句,更是表达作者对“绿尽疏阴落尽红”的无奈,只能懊恼东风的无情。

  在这首词中,作者写男女情事,不是像前代词人那样,咏离别,寄相思,而是选择了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境,写由重逢带来的感伤。久别重逢,理应使人惊喜欢欣,可是这首词所写的却是一种令人痛苦难堪的重逢。经历了长期的相思之苦以后,满怀着美好的憧憬而来,却因相逢而撕碎了霓虹般的梦影。旧情虽在,人事已非,咫尺相对,只能眉目含情而已。这种情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作者引用杜牧诗事,遣词用意似有同感。字里行间既述说杜牧往事,又寄托了自身无限情感。这首词写久别(十年)重逢,不见些许欢欢,满是一种痛苦伤怀之情。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2262
2、 林力,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1819
3、 杨敬敬编著.最美古诗词全鉴 典藏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2017:145

cǎisāngzi··shíniánchénzhōumèng--wáng

shíniánchénzhōumèngjiùxiāngféngyǎnyuēxīntóngkōngyǒulíngdiǎntōng

xúnchūnhènláichūnshìchéngkōngàonǎodōngfēng绿jǐnshūyīnluòjǐnhóng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萧萧¹十日雨,稳²送祝融³归。
译文:连续十日的绵绵秋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
注释:¹萧萧:小雨的样子。²稳:稳当,稳步。³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燕子经年¹梦,梧桐昨暮非。
译文: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注释:¹经年:一年。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一凉子¹到骨,四壁²事多违。
译文: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子赐,但是家徒四壁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
注释:¹子:子惠。²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gǔn)¹繁华地²,西风吹客³衣。
译文: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
注释:¹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²繁华地:指京城。³客:闲居京城的诗人自指。

chén sòngdài 

xiāoxiāoshí wěnsòngzhùróngguī 
yànjīngniánmèng tóngzuófēi 
liángēndào shìduōwéi 
gǔngǔnfánhuá 西fēngchuī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一树春风千万枝¹,嫩于金色软于丝。
译文: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枝头嫩芽一片鹅黄,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
注释:¹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永丰¹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ā)²
译文: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没有一人光顾,这美好的柳枝又能属于谁呢?
注释:¹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²阿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403:914-915

yángliǔzhī

bái tángdài 

shùchūnfēngqiānwànzhī nènjīnruǎn 
yǒngfēng西jiǎohuāngyuán jìnrénshǔās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