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世愈拙,入山宜深。踽踽空谷,悠悠长林。支颐一卷,挂壁孤琴。
涉世愈拙,入山宜深。踽踽空谷,悠悠长林。支颐一卷,挂壁孤琴。
游目閒云,倾耳鸣禽。
游目閒云,倾耳鸣禽。

shuǐ--gāopānlóng

shèshìzhuōshānshēnkōngyōuyōuzhǎnglínzhījuǎnguàqín

yóuxiányúnqīngěrmíngqín

高攀龙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 1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岁暮阴阳¹催短景(jǐng)²,天涯霜雪霁(jì)³寒宵。
译文: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注释:¹阴阳:指日月。²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³霁: 雪停。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鼓角¹声悲壮,三霁²星河³影动摇。
译文: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注释:¹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²三霁:指瞿塘霁、巫霁、西陵霁。³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千家 一作:几家)
野哭¹千家闻战伐²,夷歌³数处起渔樵(qiáo)
译文: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
注释:¹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²战伐:崔旰(gàn)之乱。³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音书 一作:依依)
卧龙¹跃马²终黄土,人事³音书寂寥。
译文: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注释:¹卧龙:指诸葛亮。²跃马:指公孙述。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³人事:指交游。⁴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⁵漫:徒然、白白的。

  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霁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霁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霁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tángdài 

suìyīnyángcuīduǎnjǐng tiānshuāngxuěhánxiāo 
gēngjiǎoshēngbēizhuàng sānxiáxīngyǐngdòngyáo 
qiānjiāwénzhàn shùchùqiáo  (qiānjiāzuò jiā )
lóngyuèzhōnghuáng rénshìyīnshūmànliáo  (yīnshūzuò  )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夜战桑干¹北,秦兵半不归。
译文:桑干河北边刚刚经历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注释:¹桑干:河名,今永定河上游。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zhāo)¹来有乡信²,犹自寄征衣³
译文: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¹朝:早晨。²乡信:家乡人或家人的信。³征衣:出征将士的衣服。

sàixià

hún tángdài 

zhànsānggānběi qínbīngbànguī 
zhāoláiyǒuxiāngxìn yóuzhēng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洛水¹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qióng)(shā)²
译文:洛水桥边春天的太阳西斜,碧流又清又浅看得见水底的琼砂。
注释:¹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²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无端¹陌上狂风疾,惊起鸳(yuān)(yāng)出浪花。
译文:路上无端刮起急剧的狂风,惊得鸳鸯逃出了水中浪花。
注释:¹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这首诗中用了多个意象。首先是“桥”。其次是“春日”,春日高照犹如沐浴浩荡的皇恩。“日斜”则意味着恩惠渐少。美如玉的琼砂沉入水底,有才能的人没有被任用。平地突起的狂风恰似刘禹锡顺利的政治生涯突遭贬谪的厄运。

参考资料:
1、 郭亚丽.从《浪淘沙》九首看刘禹锡其人其诗[J].鸡西大学学报,2014,(7).

làngtáoshā ·èr

liú tángdài 

luòshuǐqiáobiānchūnxié liúqīngqiǎnjiànqióngshā 
duānshàngkuángfēng jīngyuānyāngchūlànghuā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芳草碧色,萋(qī)萋遍南陌。暖絮(xù)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yíng)盈拾翠侣¹,共携(xié)赏、凤城²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译文:春草碧绿,郁郁葱葱,长满了南面的大路。暖风中花瓣乱舞,飞絮蒙蒙,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满怀愁苦,倦怠慵容。回忆起那可人的伴侣,娇娆美丽,笑靥盈盈。寒食节里我们曾携手共沐春风,来到京师的郊野,尽兴地游乐娱情,终日里笑语欢声。可到了如今,却来到这天涯海角,再次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可偏偏又孤苦伶仃。
注释:¹盈盈拾翠侣:体态丰盈、步履轻盈的踏青拾翠的伴侣。²凤城:指京城。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倚遍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shì)。又偷滴。谩伫立、倚遍危阑(lán),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lín)鸿¹,试重寻消息。
译文:愁情刚刚散去,一会儿又如密网般罩住心胸。溢出的眼泪刚刚偷着擦去,却不知不觉再次溢涌。我焦躁不安,在高楼的栏杆上到处倚凭。过尽了整个黄昏,所见到的也只是暮云合在一起,天边一片昏暝。哪里有一点儿她的影踪。为了她我宁可舍弃一生,如今已经下了决心。但要忘记她,这辈子却万万不能。我还要痴情地询问鱼雁,试探着询问她的信息和行踪。
注释:¹鳞鸿:即鱼雁。相传鱼雁可以传书。

  这是一首伤春词,写天涯倦客春日依栏怀人之情。词人漂泊遥远异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忆起过去曾发生过的令人难忘的春梦往事,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衷情难忘,春梦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词的上片写海角春愁,下片写依栏盼音。

  上片“芳草”二句写泛观南陌。“芳草”即芳春时节原野上的野草。诗人词客常以草喻离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里是用“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写萋萋芳草,绿遍南野,喻春愁之深。接着“暖絮”二句,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暖絮”,写杨花的轻飞,“乱红”,惜落花的飘零。这些都无力自主,均随暮春之风摆弄。这里本属“人知花”,即落花柳絮撩人春愁;而偏说“花知人”,即花絮知人春愁。这就足见词人的“春愁”,无人告慰。这样写不仅摒弃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写出物我同感的效果。“忆得”二句转入回忆,“盈盈”,美好的样子。多指人的风姿仪态。“拾翠”,指拾取翠鸟的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春日嬉游的景象。“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此指汴京开封。“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这两句是词人回忆往日的欢娱,写一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风姿俏丽的女子,是多么令人羡慕;寒食清明节日,携手共赏凤城春色,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再接着“到今来”三句,写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在遥远的异地,长期在外疲劳厌倦的客子,在忆着这恍如昨日的春梦,多么令人伤心。词情一落千丈,一下子由美好的境界,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

  词的过片“愁旋释”四句,写“倦客”的情状。愁情刚刚释去,可又像乱麻似的织成一片愁网。眼泪才暗暗拭去,却又偷偷地流下来。“谩伫立”四句,写“倦客”的孤单。“谩”,徒也,空也。即空自倚遍危栏,向意中人所在方向凝望,尽管磨蹭到天已黄昏,但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佳人仍不见到来。“拚则”二句,“拚”,舍弃,今口语“豁着”最是此意。这两句说要拼命舍弃的均拚命舍弃了,但要忘却的却怎么也忘却不了。充分揭示了词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心情。词末“又还”两句,写“倦客”的希望。既不能忘记,便再问鱼雁传书,试着再寻佳人的消息。“鳞鸿”即鱼雁。古有鸿雁寄信、鲤鱼传书之说,常借鱼雁以代书札。

táichūn ·fāngcǎo

jiǎ sòngdài 

fāngcǎo biànnán nuǎnluànhóng zhīrén chūnchóu yíngyíngshícuì gòngxiéshǎng fèngchénghánshí dàojīnlái hǎijiǎoféngchūn tiānwéi 
chóuxuánshì huánzhī lèiànshì yòutōu mánzhù biànwēilán jìnhuánghūn zhǐshì yúnníng pànérjīnpànliǎo wàngzěnshēngbiàn便wàng yòuháiwènlínhóng鸿 shìchóngxúnxiāo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懒向青门学种瓜¹,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ōu)²落晚沙。
译文:不愿意靠近京城,像汉代初年的邵平那样在长安的青门外种瓜,只希望在打鱼垂钓中送走时光岁月。双双对对新来的燕子在长满春草的河岸上飞来飞去;远处的鸥鸟在夕阳的映照下轻盈如送送树叶在沙滩上飘落。
注释:¹种瓜:秦东陵侯召平秦亡后在青门种瓜。后因以种瓜代指隐居。²鸥:鸥科动物,形色像白鸽或小白鸡,性凶猛,长腿长嘴,脚趾间有蹼,善游水。
歌缥缈,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歌缥缈,舻(lú)¹(ōu)(yā)²,酒如清露鲊(zhǎ)³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译文:歌声是缥缈动人的,迎合着呕哑的船橹声;酒是清纯的,洁白如露,配合上如花似锦的各种各样的鱼类食品,生活真是美不胜收啊!如果有人问道你将归向何方?我将笑着向他指着船儿说,这就是我的家啊!
注释:¹舻:桨。²呕哑:形容声音嘈杂。³鲊:鱼经腌制加工后所做的食品。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闲居生活的怡然自得,其中暗含着词人被罢官之后的百无聊赖。

  上送起首的“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两句,词人说自己不愿意在长安城附近学汉初的邵平,在青门外种瓜,而是一心只求能够回家过上渔钓的闲适生活,安度余生。词人本是一心报国之人,在此处却说自己想要归乡隐居,实际上是对自己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的派遣之词。由于词人此时已经迁居到山阴县南的镜湖之北、三山之下,在怡人的自然环境的感染之下,词人不免发出了“渔钓送年华”的呐喊,实际上是借此派遣自己心中的种种痛楚。接下来的“双双新燕飞春岸,送送轻鸥落晚沙”两句,词人写的是镜湖之上的景色:成双成对的新燕在春意盎然的湖岸上飞来飞去,远处的天幕上沙鸥点点,轻轻地落在了暮色笼罩的沙洲之上。此二句紧承上文,描绘出一幅淡雅怡人的镜湖之画,透露着词人心境的愉悦。

  下送起首的“歌缥缈,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三句,词人写湖中泛舟之人的歌声缥缈,大船上声音嘈杂,饮用的酒像清露一样甘醇,舴鱼像花一样诱人。这三句是词人对“渔钓”生活的具体描写,一派其乐融融的气象。结拍的“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两句,词人说逢人问自己要回到什么地方去,他笑着指着自己的船儿说: “这就是我的家。”词人在全词结尾的部分将自己心中热爱自然的情趣推向了高潮,想要以船为家,一股旷世的情怀跃然纸上。

  词人虽然将自己的怡然自得表现得极为张扬,但联想到词人当时的处境可知,他被罢官免职,心中自然不会如此轻松愉悦,因此此处的“笑”实际上是强作笑颜,词中表现的旷达情怀实际上是强作旷达,词人心中仍然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霾。写的是“渔钓”的闲适,所要传达的却是“渔钓”的因由。

  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意境微妙,含蕴深厚,非常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79-180页

zhètiān ·lǎnxiàngqīngménxuézhòngguā

yóu sòngdài 

lǎnxiàngqīngménxuézhòngguā zhǐjiāngdiàosòngniánhuá shuāngshuāngxīnyànfēichūnàn piànpiànqīngōuluòwǎnshā 
piāomiǎo ōu jiǔqīngzhàhuā féngrénwèndàoguīchù xiàozhǐchuánérshì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