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霜黄¹碧梧²白鹤栖,城上击柝(tuò)³复乌啼。
译文:秋霜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注释:¹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²梧:梧桐。³柝: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客子¹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²风凄凄。
译文: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注释:¹客子:作者自谓。²捣练:捣洗白绸。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南渡桂水¹(quē)²舟楫(jí),北归秦川³多鼓鼙(pí)
译文: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注释:¹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²阙:缺。³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⁴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年过半百不称意¹,明日看云还杖²(lí)³
译文: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注释:¹不称意:不如意。²杖:拄(杖)。³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0
2、 杜甫 等.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22

guī

 tángdài 

shuānghuángbái chéngshàngtuò 
ményuèjiǎojiǎo shuíjiādǎoliànfēng 
nánguìshuǐquēzhōu běiguīqínchuānduō 
niánguòbànbǎichèn míngkànyúnháizhà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霜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注释

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

梧:梧桐。

柝: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客子:作者自谓。

捣练:捣洗白绸。

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

阙:缺。

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

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不称意:不如意。

杖:拄(杖)。

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00-103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在公安(今湖北公安)时。此前杜甫在夔州的时候,写出了不少调高律细的诗篇,同时又想尝试一种新的诗体。有一天,他写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诗《愁》,题下自己注道:“强戏为吴体。”这首《暮归》也是一首吴体七律。

参考资料:
1、 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25
2、 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0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0
2、 杜甫 等.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22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半世交亲¹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²
译文:半世交往,亲密的情谊像流水般地过去,有几人能建立功名,绘像在凌烟?
注释:¹交亲:指相互亲近,友好交往。²凌烟:阁名,在唐代长安太极宫内。唐太宗曾令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春风春雨花经眼¹,江北江南水拍天。
译文:又是春风,又是春雨,又是番春花过眼;我怅望着江南,怅望着江北,只见到波浪拍天。
注释:¹经眼:过目。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欲解铜章¹²问道³,定知石友许忘年
译文:我想解下铜印辞去官职前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知道你这位金石之友一定不会嫌弃,彼此忘掉年龄辈分的界限。
注释:¹铜章:指县令的印。²行:将。³问道:就是要向子由学道。⁴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指子由。⁵忘年:指朋友投契,不计年岁的大小差别。许忘年,是说料想子由定会同意自己的要求。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jí)(líng)¹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diān)²
译文:我们都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兄长,但欲归不得,日月相催,都已是白发苍颜。
注释:¹脊令:借指兄弟。“脊令”是一种水鸟,后人常用“脊令”借指兄弟。²雪满颠:比喻白发满头。

  诗首联就对,突破律诗常格,是学杜甫《登高》一类诗的痕迹。首句平平而起,感慨年华犹如逝水,笔势很坦荡。次句提出问题,指出朋友中这么多人,有谁能够建功立业图形凌烟阁呢?问得很自然,稍见有一丝不平之气透出,但不是剑拔弩张式的直露刻薄语。诗虽然用对偶,因为用的是流水对,语气直贯,既均齐又不呆板,这样作对是黄庭坚的拿手好戏。

  “春风春雨”二句是名联,在对偶上又改用当句对,语句跳荡轻快。在诗意上,由上联半世交亲,几人得遂功名的感慨而联想到朋友间聚散无端,相会无期。在表现上只是具体说春天到来,满眼春雨春花,怅望江北江南,春水生波,浪花拍天。诗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但自然令人感到兴象高妙,情深无边。黄庭坚诗很喜欢故作奇语,像这样清通秀丽、融情入景的语句不很多,看似自然,实际上费尽炉锤而复归于自然,代表了江西诗派熔词铸句的最高成就。

  五、六句转入议论,以虚词领句,以作转折。诗说自己要解下官印,寻求人生的真谛,想来对方这样的金石交,一定会忘掉年龄的差异,共同研道。这两句得赠答诗正体,一方面表示自己对苏辙的人品仰慕,并恰到好处地进行颂扬,一方面又表明自己的心意志向。因为诗中加入了自己,便不显得空洞,不单是应酬,这样写就使被赠者觉得自然,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末二句又转笔,说自己与苏辙都在怀念自己的兄长,但欲归不得,空自惆怅,时光飞度,日月催人,二人都是满头白发了。黄庭坚与哥哥元明、苏辙与哥哥苏轼,兄弟间感情都很好,诗所以作双收,把共同的感情铸合在一起。诗又通过《诗经》典,写兄弟之情,与题目所说自己是和哥哥原韵相结合。这样收,含蓄不露,又具有独特性,所以方东树称赞说:“收别有情事,亲切。”

  黄庭坚喜欢步韵以显露才气,同一韵,他往往赓和四五次之多。他曾经自夸说:“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入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在黄庭坚诗集中,次韵诗占了很大比例,如《戏呈孔毅夫》诗,用的是书、珠等窄韵,叠和了多首,都自然而富有变化,很见工力。但也有不少诗片面追求新巧,卖弄才气,成为后世口实。这首《次元明韵寄子由》是他叠韵诗中的佳篇,全诗四句,都用同一韵,虽是和作,但丝毫不见局促,为人称道。

  其次,黄庭坚这首诗中间两联,一写景,一议论,写景时流丽绵密,议论时疏朗有致,轻重虚实,对比分明,一直被人当作律诗的样板。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598-599页

yuánmíngyùnziyóu--huángtíngjiān

bànshìjiāoqīnsuíshìshuǐrénhuàlíngyān

chūnfēngchūnhuājīngyǎnjiāngběijiāngnánshuǐpāitiān

jiětóngzhāngxíngwèndàodìngzhīshíyǒuwàngnián

lìngyǒuguīhènyuèxiāngcuīxuěmǎndiān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yā)青幕挂一团冰¹
译文:刚刚接近中秋,月已清圆,似是在鸦青色的幕布上挂着一团冰盘。
注释:诚斋: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进士及第,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丞。张(这里指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终身服之,并名其书室曰“诚斋”。¹鸦青幕挂一团冰:谓鸦青色的天空悬挂着一轮寒冰似的明月。幕:帷幕这里指天空。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¹不黏(nián)²独自行。
译文:忽然间,觉得今夜的月亮,独自行进在,与天隔离的空间。
注释:¹元:同原。²粘天:附着天。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诗的首句正是袭用这句俗语的语意。“才近”二字,扣题目的“八月十二”,只差三天,便是中秋,真称得上“近”了。本来每月的望日,月亮都是光明的,而这句俗语突出的是“中秋”,重点在“分外”。分外者,特别之意也,即较之其他月份更要清亮一点。八月十二,虽还未到中秋,但却接近中秋;虽未达到“分外”,却也是“已清”了。这已初步道出了题意。

  第二句,进一步写“望”。诗人所望见的是“鸦青幕挂一团冰”。仰望高空,俨如帷幕,色比鸦青,倍觉淡雅。在这淡雅的帷幕之上,悬挂着一轮明月,色泽的优雅、美丽,颇能引人入胜。还不止此,在这里诗人不说“月”而说“一团冰”。团者,圆也;而冰的内涵首先是凉其次是亮,再次是白,这较之“一轮月”不仅更为形象,而且创造出一个既优美又冷清,既光明而又优雅的境界。它不仅给与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情操的陶冶。

  第三句在全诗中是一个转折,是第二句到第四句的一个过渡。“忽然觉得今宵月”,通俗易懂,简直就是一句白话。这种语言,新鲜活泼,是诚斋诗的特点之一。

  第四句则说明“忽然觉得”的内容,也就是对“今宵月”的一个遐想。月是历代诗人最喜欢歌咏的景物之一。在诗人的笔下,月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而他们由月所引起的遐想,也是各不相同的。而诗人能独辟蹊径,别有所想,出人意表。诗人想的是这个月亮“元不粘天独自行”。“元”即“原”字,意思的“原来月亮并不是粘在天上而是独自行走的”。夜空片云全无,一轮明月高悬,似乎无所附丽,独自运行。设想新奇,月夜晴空的境界全出。

  这首小诗,既创造出优美的境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出以新奇的遐想,启迪着读者的思路;而那种通俗的语言,虽然传统的诗家,视为“鄙俗”,却使读者感到新鲜活泼。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06:第1100页

yuèshíèrchéngzhāiwàngyuè--yángwàn

cáijìnzhōngqiūyuèqīngqīngguàtuánbīng

ránjuéjīnxiāoyuèyuánniántiānxíng

俱识孙公与谢公,二年歌哭处还同。
俱识孙公¹与谢公²,二年歌哭³处还同。
译文:孙、谢二人关系密切,均为令狐楚、崔戎所知,我与你两年中同居幕下,经历了相同的欢乐,也体验过同样的悲伤。
注释:协律:协律郎,掌管音乐的官,正八品上,属太常寺。据《旧唐书·王质传》,王质于大和八年任宣州刺史,辟赵皙为从事。¹孙公:晋人孙绰。²谢公:晋人谢安,与孙绰常有交游。用来比作吏部相公与安平公也。³歌哭:悲喜。“歌哭处还同”者,意思是二年中两家相聚,美轮美奂之下,未尝暂有分隔。
已叨邹马声华末,更共刘卢族望通。
已叨¹邹马²声华³末,更共刘卢族望通。
译文:我们二人已叨居声华籍甚的同幕诸文上之末,同有声名。我们同为安平公崔戎的表侄,就像卢谌之于刘理,族望相通,戚谊甚密。
注释:¹叨:叨附,谦词。²邹马:指汉代人邹阳和司马相如。³声华:声誉。⁴刘卢:指晋人刘琨和卢谌。⁵族望:名门大族。
南省恩深宾馆在,东山事往妓楼空。
南省¹恩深宾馆²在,东山³事往妓楼空。
译文:有深恩于我们的令狐公已经荣居吏部尚书,迎宾的东阁仍然开放。我们的表叔安平公却突然谢辞人世,追游的往事永成陈迹,妓乐消沉,高楼已空。
注释:¹南省:尚书省。²宾馆:东阁。³东山:指谢安。在浙江上虞县西南。谢安未仕之前,隐居东山,每游赏,必携妓以从。此指崔戎已故,旧事皆空。
不堪岁暮相逢地,我欲西征君又东。
不堪¹岁暮相逢地,我欲西²征君又东³
译文:岁暮天寒,我们在这里相逢,而我正要西去,你却将要东赴宣州,此情此景,真让人难以忍受。
注释:¹不堪:受不了。²西:西往京城。³东:东往宣州幕府。

  本首诗是一首赠别诗。首联谓己与赵曾同在令狐楚和崔戎幕府任职,同乐亦同悲也;颔联谓己附赵之骥尾,且与赵有亲戚关系;颈联谓两人同出令狐门下,曾受其恩,如今徒存宾馆,崔戎已谢世,往事皆空;末联谓岁暮相逢,往事不堪回首,握手言别,各奔东西。

  此辞浅意厚、情深之佳构,诗中涉及的四个人关系密切。令狐楚与崔戎是义山早岁受知者,然而崔戎此时已,令狐内征,太原幕散。昔日与诗人同出门下、同处幕府、同受知遇、同有戚谊者,莫过于赵皙。如今为生计所迫,二人亦将劳燕分飞,一东一西。赠行之际,天涯沦落、漂泊无依之慨油然而生。

  首联写二人关系的密切:二人都认识吏部令狐相公与故尚书安平公,同在太原幕府呆了两年,其间经历了相同的欢乐,也体验过同样的悲伤。

  颔联更深一层写二人的相知:“已叨邹马声华末”,是说二人才华相近;“更共刘卢族望通”,是说二人有亲威关系。该诗至此都是写二人的相同,看来是喜剧,但接下来的颈联却来了个突然的转折:“南省恩深宾馆在”,令狐相公虽是官运亨通,但是已离开太原幕府,二人失去安身之处;“东山事往妓楼空”,安平公已猝然谢世,追游在他身边的往事永成陈迹。

  尾联则点明送行之题:时值年末,二人却要分手,东西两隔,让人情何以堪,人世间事,恐再也没有比这更令人难过了。这首诗的佳境在不经意流出而情挚意厚,不在辞之浅深。

  此诗音节浏亮,语言流走,乍看似与伤悼崔戎、叹息身世的内容不是非常谐调,然而细读之下,才发现此诗于流走之中透出沉郁悲凉,潜气内转,蕴含无限惆怅。

参考资料:
1、 杨春俏,吉新宏注析,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4,第201-203页
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
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
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会沙头。
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会沙头。
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
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
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付浮悠。
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付浮悠。

  一次诗人来到一处村庄,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于是便驻足观赏了许久。然后他又来到田间地头,与庄稼人攀谈起来。乡亲们也非常好客,还把他请到家中休息,并殷勤地招待远春的客人。而最让作者动心的却是一家船户,他们以船为家,乐此不彼。开篇就描述了这种独特的场景,“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首联笔墨简练,抒写了船户一家人来往长江的生活状况。一个“尽”字,展示了老翁和其家人的决心和毅力。春复秋,暗示着他们早已在江上生活了多年,其辛苦情况可想而知。

  接下来具体描写江上生活,“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春知识会沙头。”船家三代人共居船尾、但是日子过得却很和睦;而且船家人缘好、熟人多,客人们来来往往,气氛也十分欢洽。

  知识,意思是相识之人。因为四面八春的人都到沙滩来搭船,时间长了大家就相互熟悉了。作者以“柁尾、沙头”为代表,介绍了他们生活的环境,虽然条件艰苦,却其乐融融。

  颈联转而展现出人物活动,“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老翁清晨起床,预测天气;儿媳照水梳妆,整理晓鬓。这两句描写各具情态,更显得船上生活宁静和谐。读者完全可以发挥想象,这位老翁不仅谙熟船工技巧,而且还热情好客。

  最后诗人感慨自己漂泊不定,“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付浮悠。”诗人自嘲经常处于羁旅生涯,更羡慕船家自在浮游生活。渠,他的意思;生理,即生计。

  占风信,表达出老翁经验丰富,总是为大家着想。之所以人们都喜欢乘坐他的渡船,一定是彼此可以畅所欲言,又能随便说笑。照水流,既说明这位儿媳妇也并未嫌弃船家生活艰苦,又传达出她虽然装扮朴素,却丝毫不马虎。

chuán--gāozhù

jǐnjiāngjiāzàiqīngzhōuláiwǎngzhǎngjiāngchūnqiū

sānshìérsūnduòwěifāngzhīshíhuìshātóu

lǎowēngxiǎozhànfēngxìnshǎochénzhuāngzhàoshuǐliú

xiàoshēngpiàoshénàishēngyōu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阴 一作:叶)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¹长。
译文: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荫已遮满道路。
注释:章甫: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¹阴:同“荫”。一作“叶”。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sī)桐出门思旧乡¹
译文: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注释:¹“青山”二句:是说陈章甫因朝夕相见的青山而起思乡之情。一说因为思乡很快就回来了,意即早晨辞别故乡的青山,晚上又见到了。嘶:桐鸣。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陈侯¹立身何坦荡,虬(qiú)²虎眉仍大颡(sǎng)³
译文: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注释:¹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²虬须:卷曲的胡子。虬。蜷曲。³大颡:宽大的脑门。颡:前额。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腹中贮(zhù)¹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译文: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注释:¹贮:保存。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东门酤(gū)¹²我曹³,心轻万事如鸿毛
译文: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如鸿毛一样。
注释:¹酤酒:买酒。²饮:使……喝。³曹:辈,侪。⁴如:一作“皆”。⁵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极轻之物。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译文: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¹停舟渡不得。
译文: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注释:¹津口:渡口。一作“津吏”:管渡口的官员。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郑国游人¹未及家,洛阳行子²空叹息。
译文: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返家,我这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
注释:¹郑国游人:指陈章甫,河南在春秋时郑国故地,陈章甫曾在河南居住很近,故作者称其为“郑国游人”。²洛阳行子:李颀自称,因李颀曾任新乡县尉,地近洛阳,故名“洛阳行子”。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¹
译文: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罢官回去他们如何看待你?
注释:¹“闻道”二句:听说你在故乡相识很多,你已经罢了官,现在他们会如何看待你呢?故林:故乡。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此诗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约写于陈章甫罢官启程返回故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作此诗送别。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在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心官场之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或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04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 .

sòngchénzhāng

 tángdài 

yuènánfēngmàihuáng zǎohuāwèiluòtóngyīncháng  (yīnzuò  )
qīngshānzhāobiéhuánjiàn chūménjiùxiāng 
chénhóushēntǎndàng qiúméiréngsǎng 
zhōngzhùshūwànjuàn kěntóuzàicǎomǎng 
dōngménjiǔyǐncáo xīnqīngwànshìhóng鸿máo 
zuìzhībái yǒushíkōngwàngyúngāo 
chánglàngtóuliántiānhēi jīnkǒutíngzhōu 
zhèngguóyóurénwèijiā luòyāngxíngkōngtàn 
wéndàolínxiāngshíduō guānzuó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