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译文: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译文: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juémànxīngjiǔshǒu ·sān

 tángdài 

shúzhīmáozhāijuéxiǎo jiāngshàngyànláipín 
xiándiǎnqínshūnèi gèngjiēfēichóngzhuórén 

译文

译文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70-72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3-179
赏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镜湖¹三百里,菡(hàn)(dàn)²发荷花。
译文: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注释:¹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²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ài)若耶(yē)¹
译文: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注释:¹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回舟不待月¹,归去越王家。
译文:在回舟的时候,月亮还未出来,西施就被越王带邀而去了。
注释:¹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讲的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

  诗首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

  “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38-34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2-254

 ·xià

bái tángdài 

jìngsānbǎi hàndànhuā 
yuè西shīcǎi rénkànàiruò 
huízhōudàiyuè guīyuèwángjiā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¹²春城³醉上,下帷(wéi)裁遍未裁诗。
译文: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注释: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¹虽:虽然。²失:失去。³春城,春城一般指昆明。昆明,别称春城。本诗中未透露具体指代地点,或“春城”也可理解为“春日某城”,泛指春色。⁴醉上:此处指“游玩饮酒赋诗”。⁵期:约定。⁶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⁷裁遍:裁,裁剪,此处指书籍校正。“裁遍”即“遍裁”,喻指用心教书育人。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¹²(yǐng)³百亩蕙,欲商崖三秀芝
译文: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注释:¹因:趁机,此处为趁此机会。²吟:沉吟,此处指教导学生。³郢岸:郢,指旧时楚国都城。岸,指岸边。此处用“郢岸”代指各地学生。⁴百亩蕙:《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⁵欲:想要,期待。⁶采:采摘。⁷商崖:与上句“郢岸”相对。商:指商国。崖,指山崖。这里泛指山崖。⁸三秀芝:与上句“百亩蕙”相对,灵芝野菜,泛指山上的野菜。商被灭后,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以此显示高洁,也喻指坚贞。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qī)¹鹤笼²宽使织³,施山僧饭别教炊
译文: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注释:¹栖野:指栖息在野外,喻指自己虽有鹤之才华,却未在朝为官。²鹤笼:指关着鹤的笼子。本处用“笼”喻指身不由己的某些束缚,或指官场上的某些束缚。³宽使织:即“使织宽”,意为能使笼子织的更宽阔。诗人未在官场,故自喻为“栖野之鹤”,因此能把束缚自己的笼子织得更广阔。实指自己未在朝为官,因此不受某些束缚,能自由自在。⁴施山僧饭:布施山野僧人的饭菜。僧人吃斋饭,没有肉食。以此喻指自己生活清贫、朴素。与上文的“欲采商岸三秀芝”相承应。⁵别教炊:别,指特别的,别样的;教炊,煮食的方法。此处指不一样的或特别的煮食方式,使斋饭也能吃得可口留香。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但医¹沈约²重瞳(tóng)³,不怕江花不满枝
译文: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注释:¹但医:期待医治好。²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³健:康健。⁴不怕:不用担心、害怕。此处指不忧虑、不忧愁。⁵江花:指江岸边美丽的花草。江花也喻指人才,与上文的“郢岸”相承应。⁶满枝:开满枝头。也喻指人才济济。

  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是说友人因病而错失与自己春日共游饮酒的约定,放下帷幕苦读讲学,未能写成新诗。流露出对友人因病而无法与自己一道游览春光的遗憾惋惜之情。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枝”,前句说自己在室内培养人才,但内心仍想去山崖上采摘三春秀丽的花枝。此句表达诗人因友人无法赴约而也闭门教书,但内心仍旧充满对春天美景的渴望之情,仍旧流露出对于无法饱览春光的遗憾之情。

  诗歌第五句写自己如野鹤一般,不受约束,言外之意是自己现在没有在官场,也并不会期待投身官场。

  诗歌第六句写诗人虽然吃着朴素的饭菜,但心安理得,非常惬意。言外之意是虽然贫穷,有才难现,即使生活朴素,但我内心宽阔,没有束缚。

  诗歌第七句,诗人期待友人的眼疾能尽快好起来,言外之意是我很担心你,希望你一定要战胜病患。

  诗歌第八句是说,只要能让皮日休的双目重新恢复健康,不怕将来没有花满枝的美好春景供我们一同游赏,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病情的关切与宽慰,希望友人疾病能尽快转的美好祝福,友人一定能恢复康健的信息,以及对将来携手共游的期待之情。

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三眠¹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wǎn)(bà)²离别。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译文:三眠柳枝条还在风中飘荡,秋天就突然降临了。斜阳余晖洒在树梢上,树上寒蝉幽咽。经过灞陵离别,飞絮已经飘落水面成为浮萍,落叶被风吹卷,空留下悲凉凄切。
注释:¹三眠:三眠柳,即柽(chēng)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²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倩他说。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¹,倩²他说。尽飘零、游冶³章台客。红板桥空,湔(jiān)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译文:不要轻易折断柳枝作离别,因为离别的怨恨还要由它来诉说,那些在章台游玩的人来来往往,如同飘零的柳枝一般。如今送别的红板桥上空空荡荡,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只留下清晓的风伴着残月。
注释:¹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²倩:请、请求。³游冶:追求声色,寻欢作乐。⁴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唐韩翊以《章台柳》诗寻访柳氏,诗以章台借指长安,以章台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⁵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⁶湔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

  该词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抒发无限楼空人去,孤苦无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以秋天的萧瑟,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感。

  上片开始,点名时节,“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时令为初秋时分,一个“乍”字刻画出了秋天的突然而至,为写离别之苦展开铺垫。此处虽然没有写道离别,也没有刻画离别,但却从一个“乍”字,就凸显出了离别的伤感。

  “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伤感蔓延开来,离别便顺理成章地牵引出来,夕阳西下,在树梢上的太阳,更显得日落西山的迷茫。而后面一句, 则是直接描写柳条变得枯黄,柳叶凋零,柳絮早已化作浮萍随风而逝,秋天真的到来了。“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纳兰兀自悲切,感伤这季节的无情和人世间无情的变更。

  而到了下片,纳兰却表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来,他轻柔地写道“长条莫轻折。”不要轻易地折断柳条诉说离别,离别虽有遗憾,但只要不告别,内心便依然充满温情。而后一句“苏小恨,倩他说。”则是在写一代名 妓苏小小。苏小小的爱情故事凄婉动人,离别是这个故事的主题,纳兰用苏小小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惆怅与伤感,他达到了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

  而后的两句,自然也是围绕离别而写:“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词写到这里,颇有几分柳永的风范,但纳兰更显得干脆,既然红桥之上,离别已经无法挽回,那么就干脆道别了吧。就让自己与这晓风残月,独自相守,为离去的人祝福。这首词写出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该词咏秋初之柳,作为咏柳之作,纳兰以写景开始,以抒情终结。苍凉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在万物调零的秋天,词人在一片美景中悲哀地感伤,整首词的情致极为凄婉,是首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潘婷主编.纳兰词 超值精装典藏版:万卷出版公司,2016.01:第284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¹问曰:“齐桓(huán)、晋文²之事可得闻乎?”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注释:¹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20年-前301年在位。²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对曰:“仲(zhòng)¹之徒无道²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³,则王(wàng)乎?”
译文:孟子回答说:“在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王如果定要我说,那便来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注释:¹仲尼:孔子的字。²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³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⁴王: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译文:(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保¹民而王,莫之能御(yù)²也。”
译文:(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注释:¹保:爱护。²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译文:(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曰:“可。”
曰:“可。”
译文:(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臣闻之胡龁(hé)¹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²?’对曰:‘将以衅(xìn)³。’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¹⁰?”
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注释:¹胡齕:齐王的近臣。²之:往,到…去。³衅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⁴觳觫:恐惧颤抖的样子。⁵若:如此。⁶就:接近,走向。⁷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⁸易:交换。⁹识:知道。¹⁰诸:“之乎”的合音。
曰:“有之。”
曰:“有之。”
译文:(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曰:“是¹心足以王(wàng)²矣。百姓皆以王为爱³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注释:¹是:代词,这种。²足以王:足够用来王天下。³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¹。齐国虽褊(biǎn)²,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译文:(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注释:¹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²褊小:土地狭小。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曰:“王无异¹²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³?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文:(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¹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²于:对。³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怎,如何。⁴隐:哀怜。⁵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¹²百姓之³谓我爱也。”
译文: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注释:¹宜:应当。²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曰:“无伤¹也,是乃仁术²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³也。”
译文:(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注释:¹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²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³庖厨: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王说¹,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duó)²之。’夫子之谓也³。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qī)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注释:¹说:同“悦”,高兴。“《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²忖度:揣测。³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⁴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有复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²,而不足以举一羽;明³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xīn)。’则王许之乎?”
译文:(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注释:¹复:报告。²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³明:眼力。⁴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⁵舆薪:一车薪柴。⁶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曰:“否!”
曰:“否!”
译文:(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¹?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yú)(xīn)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²,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³,不为也,非不能也。”
译文:(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注释:¹“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²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³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¹,何以异²?”
译文:(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注释:¹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²异: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曰:“挟(xié)¹太山²以超³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¹⁰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¹¹,然后知轻重;度(duó)¹²,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¹³之!”
译文:(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注释:¹挟:夹在腋下。²太山:泰山。³超:跳过。⁴北海:渤海。⁵枝:枝同“肢”。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⁶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⁷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⁸“《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⁹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¹⁰大过:大大超过。¹¹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¹²度:用尺量。¹³度:思量,揣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抑¹王兴甲兵,危²士臣,构怨³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译文:“难道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注释:¹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²危:使……受到危害。³构怨:结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译文: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译文:(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王笑而不言。
王笑而不言。
译文: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为肥甘¹不足于口与?轻暖²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án)(bì)³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译文:(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注释:¹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²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³便嬖:国王宠爱的近侍。⁴岂:难道。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否,吾不为是也。”
译文:(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然¹²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³土地,朝秦楚,莅(lì)中国四夷也。以¹⁰¹¹所为,求若¹²所欲,犹缘木而求鱼¹³也。”
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注释:¹然:这样。²则:那么。³辟:开辟,扩大。⁴朝:使……称臣(或朝见)。⁵莅: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⁶中国:指中原地带。⁷而:表并列。⁸抚:安抚,使……归顺。⁹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¹⁰以:凭借。¹¹若:如此。¹²若:你。¹³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王曰:“若是其甚与?”
王曰:“若是¹其甚²与?”
译文: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注释:¹若是:如此。²甚:厉害。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殆(dài)¹²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译文:(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注释:¹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²有:同“又”。
曰:“可得闻与?”
曰:“可得闻与?”
译文:(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邹¹人与楚²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译文:(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注释:¹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²楚:南方的大国。
曰:“楚人胜。”
曰:“楚人胜。”
译文:(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¹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zōu)敌楚哉?蓋²亦反其本³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gēng)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注释:¹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²蓋,通“盍”,何不。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本,指仁政王道。⁴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⁵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⁶涂:通“途”。⁷疾:憎恨。⁸赴诉:前来申诉。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王曰:“吾惛(hūn)¹,不能进²³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译文: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注释:¹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²进:前进。³于:在。⁴是:这。⁵敏:聪慧。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蓋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曰:“无恒产¹而有恒心²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chǐ)³,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wǎng)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身饱,凶年¹⁰免于死亡;然后驱¹¹而之¹²¹³,故民之从之也轻¹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¹⁵,奚¹⁶(xiá)¹⁷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蓋(hé)¹⁸反其本矣;五亩之宅¹⁹,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²⁰²¹矣;鸡、豚(tún)²²、狗、彘(zhì)²³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²⁴,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²⁵(xiáng)²⁶之教,申²⁷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²⁸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bó)食肉,黎民²⁹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注释:¹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²恒心:安居守分之心。³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⁴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⁵制:规定。⁶畜:同“蓄”,养活,抚育。⁷妻子;妻子儿女。⁸乐岁:丰收的年头。 ⁹终:一年。¹⁰凶年:饥荒的年头。¹¹驱:督促,驱使。¹²之:往,到。¹³善:做好事。¹⁴轻:容易。¹⁵赡:足,及。¹⁶蓋:通“盍”,何不。¹⁷暇:空闲时间。¹⁸盍:何不。¹⁹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²⁰衣:穿。²¹帛:丝织品。²²豚:小猪。²³彘:大猪。²⁴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²⁵谨:重视,谨慎地对待。²⁶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²⁷申:反复教导。²⁸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²⁹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huánjìnwénzhīshì

mèng xiānqín 

    xuānwángwènyuē  huán jìnwénzhīshìwén  

    mèngduìyuē  zhòngzhīdàohuánwénzhīshìzhě shìhòushìchuányān chénwèizhīwén  wáng  

    yuē  wáng  

    yuē  bǎomínérwáng zhīnéng  

    yuē  ruòguǎrénzhě bǎomínzāi  

    yuē    

    yuē  yóuzhī  

    yuē  chénwénzhīyuē wángzuòtángshàng yǒuqiānniúérguòtángxiàzhě wángjiànzhī yuē  niúzhī  duìyuē  jiāngxìnzhōng  wángyuē  shězhī rěn ruòzuìérjiù  duìyuē  ránfèixìnzhōng  yuē  fèi yángzhī  shíyǒuzhū  

    yuē  yǒuzhī  

    yuē  shìxīnwáng bǎixìngjiēwángwéiài chénzhīwángzhīrěn  

    wángyuē  rán chéngyǒubǎixìngzhě guósuībiǎnxiǎo àiniú rěn ruòzuìérjiù yángzhī  

    yuē  wángbǎixìngzhīwángwéiài xiǎo zhīzhī wángruòyǐnzuìérjiù niúyángyān  

    wángxiàoyuē  shìchéngxīnzāi fēiàicáiérzhīyáng bǎixìngzhīwèiài  

    yuē  shāng shìnǎirénshù jiànniúwèijiànyáng jūnzhīqínshòu jiànshēng rěnjiàn wénshēng rěnshíròu shìjūnyuǎnpáochú  

    wángyuè yuē   shī yún  rényǒuxīn cǔnduózhī  zhīwèi nǎixíngzhī fǎnérqiúzhī xīn yánzhī xīnyǒuyān xīnzhīsuǒwángzhě   

    yuē  yǒuwángzhěyuē  bǎijūn ér míngcháqiūháozhī érjiànxīn  wángzhī  

    yuē  fǒu  

     jīnēnqínshòu érgōngzhìbǎixìngzhě  ránzhī wéiyòngyān xīnzhījiàn wéiyòngmíngyān bǎixìngzhījiànbǎo wéiyòngēnyān wángzhīwáng wéi fēinéng  

    yuē  wéizhěnéngzhězhīxíng   

    yuē  xiétàishānchāoběihǎi rényuē  néng  shìchéngnéng wéizhǎngzhězhézhī rényuē  néng  shìwéi fēinéng wángzhīwáng fēixiétàishānchāoběihǎizhīlèi wángzhīwáng shìzhézhīzhīlèi lǎolǎo rénzhīlǎo yòuyòu rénzhīyòu tiānxiàyùnzhǎng  shī yún  xíngguǎ zhìxiōng jiābāng  yánxīnjiāzhūér tuīēnbǎohǎi tuīēnbǎo zhīrénsuǒguòrénzhě yān shàntuīsuǒwéiér jīnēnqínshòu érgōngzhìbǎixìngzhě  quán ránhòuzhīqīngzhòng duó ránhòuzhīzhǎngduǎn jiērán xīnwéishèn wángqǐngduózhī  

     wángxīngjiǎbīng wēishìchén gòuyuànzhūhóu ránhòukuàixīn  

    wángyuē  fǒu kuàishì jiāngqiúsuǒ  

    yuē  wángzhīsuǒ wén  

    wángxiàoéryán 

    yuē  wéiféigānkǒu qīngnuǎn wéicǎishì shēngyīntīngěr pián便shǐ使lìngqián wángzhīzhūchénjiēgōngzhī érwángwéishìzāi  

    yuē  fǒu wéishì  

    yuē  ránwángzhīsuǒzhī  cháoqínchǔ zhōngguóér ruòsuǒwéi qiúruòsuǒ yóuyuánérqiú  

    wángyuē  ruòshìshèn  

    yuē  dàiyǒushènyān yuánqiú suī hòuzāi ruòsuǒwéi qiúruòsuǒ jìnxīnérwéizhī hòuyǒuzāi  

    yuē  wén  

    yuē  zōurénchǔrénzhàn wángwéishúshèng  

    yuē  chǔrénshèng  

    yuē  ránxiǎo guǎzhòng ruòqiáng hǎinèizhī fāngqiānzhějiǔ yǒu  zōuchǔzāi fǎnběn jīnwángzhèngshīrén shǐ使tiānxiàshìzhějiēwángzhīcháo gēngzhějiēgēngwángzhī shāngjiēcángwángzhīshì xíngjiēchūwángzhī tiānxiàzhījūnzhějiēwáng ruòshì shúnéngzhī  

    wángyuē  hūn néngjìnshì yuànzhì míngjiào suīmǐn qǐngchángshìzhī  

    yuē  héngchǎnéryǒuhéngxīnzhě wéishìwéinéng ruòmín héngchǎn yīnhéngxīn gǒuhéngxīn fàngxiéchǐ wéi xiànzuì ránhòucóngérxíngzhī shìwǎngmín yānyǒurénrénzàiwèi wǎngmínérwéi shìmíngjūnzhìmínzhīchǎn shǐ使yǎngshì  suìzhōngshēnbǎo xiōngniánmiǎnwáng ránhòuérzhīshàn mínzhīcóngzhīqīng jīnzhìmínzhīchǎn yǎngshì  suìzhōngshēn xiōngniánmiǎnwáng wéijiùérkǒngshàn xiázhìzāi wángxíngzhī fǎnběn zhīzhái shùzhīsāng shízhě  tún gǒu zhìzhī shīshí shízhěshíròu bǎizhītián duóshí kǒuzhījiā jǐnxiángzhījiào shēnzhīxiàozhī bānbáizhědàidào lǎozhěshíròu mínhán ránérwángzhě wèizhīyǒu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街鼓动,禁城¹开,天上探人回²。凤衔³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译文:街头鼓声雷动,皇城缓缓而开,赴朝庭应试科举的士子回来了。凤鸟衔着金榜从云彩中出来,顿时金鼓之声大作,让人间平地响起了雷声。
注释:¹禁城:宫城。²人回:指应考举人看榜归来。³凤衔:即凤凰衔书,谓传达皇帝诏令,公布本科新登进士名册。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yīng)已迁¹,龙已化²,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cù)神仙³,争看鹤冲天
译文:莺已飞迁,龙已化成,一夜之间满城车响马喧。家家户户神仙般的美人、小姐都聚在楼阁上,争着那登科中榜、一飞冲天的状元郎。
注释:¹莺迁:古代常以嘤鸣出谷之鸟为黄莺,指登第,或为升擢、迁居的颂词。²龙化:如龙兴起,发迹飞腾。³神仙:这里指美女。唐代进士科放榜时,富贵人家即忙于从中择婿。⁴鹤冲天:喻进士及第者从此一步登天。

  这首词写应试科举放榜时的热闹场面和词人进士及第后的兴奋与得意之情,一派升平气象。

  上片以浓墨重彩着力表现科举之日举子等待放榜的热闹场景,“天上探人回”写从朝廷应试而归。“凤衔金榜出云来”比喻天子授金榜,“平地一声雷”较为形象地刻画出男子得知放榜时自己已经金榜题名时内心极度的狂喜之情,突如其来的喜讯,让他多年的艰辛有所收获,恍惚之间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

  下片描摹新科进士簪花游街拜府之时被众人争睹的场景,“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三句极写中举之人的欢快情景。“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这里写家家户户的小姐们争着看中举的士子们,心怀爱慕之情。从而衬托了中举士子年轻才俊的得意之情。“鹤冲天”这里比喻登科中举的人。晋陶潜所著《搜神后记》卷一有云:“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结末两句极尽张扬之势,主人公名成之后,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而后来,《喜迁莺》这一词牌又称《鹤冲天》。

  作品画面频转,热闹非凡,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一个神气十足、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的新科进士形象,以及纷繁喧嚣的现世风情。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2170
2、 夏华.《花间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2:79

qiānyīng··jiēdòng--wéizhuāng

jiēdòngjìnchéngkāitiānshàngtànrénhuífèngxiánjīnbǎngchūyúnláipíngshēngléi

yīngqiānlónghuàmǎnchéngchējiājiālóushàngshénxiānzhēngkànchōngt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