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竹凉¹²卧内³,野月满庭隅(yú)
译文:竹林中的凉气渐渐侵入卧室,郊野茫茫,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
注释:¹凉:凉气。²侵:侵袭。³卧内:卧室,内室。⁴野:野外。⁵满:一作“遍”。⁶庭隅:庭院的角落。
(zhòng)¹成涓(juān)²,稀星³(zhà)有无
译文:更深露重,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星子稀疏时有时无。
注释:¹重露:浓重的露水。²涓滴:水点,极少的水。³稀星:稀疏的星。⁴乍有无:忽而有忽而无。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暗飞萤(yíng)自照,水宿(sù)鸟相(xiāng)¹
译文: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
注释:¹“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暗飞:黑暗中飞行。自照:自己照亮自己。水宿:谓栖息于水。相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万事干(gān)¹里,空(kōng)²悲清夜徂(cú)³
译文: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注释:¹干戈:指战争。²空:白白地。³清夜徂: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juàn--

zhúliángqīnnèiyuèmǎntíng

zhòngchéngjuānxīngzhàyǒu

ànfēiyíngzhàoshuǐ宿niǎoxiāng

wànshìgànkōngbēiqī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竹林中的凉气渐渐侵入卧室,郊野茫茫,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

更深露重,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星子稀疏时有时无。

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注释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庭院的角落。

重露:浓重的露水。

涓滴:水点,极少的水。

稀星:稀疏的星。

乍有无:忽而有忽而无。乍:忽然。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暗飞:黑暗中飞行。自照:自己照亮自己。水宿:谓栖息于水。相呼:相互叫唤。

干戈:指战争。

空:白白地。

清夜徂: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70-72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3-179
赏析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创作背景

  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草堂,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不禁忧心如焚,因作此诗以抒发感慨。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cuì)¹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横落花红几片。
注释:¹翠帘:窗帘。
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愁倚锦屏(píng)低雪面¹,泪滴绣罗金缕(lǚ)线。好天凉月²³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注释:¹雪面:粉面,意为面目白皙。²凉月:疑为“良夜”之讹。³尽:犹“竞”。⁴为是:因是。

  这首《玉楼春》抒写闺怨,所创设的意境是:暮春时节,梁燕双飞,落红满地。女主人公愁倚锦屏,感到“春色恼人”,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见,不禁泪滴绣衫。全词意境优美,婉丽多姿。

  上片写卷帘所见,怨情油然而生。首句用梁间燕语,表现“画堂”“寂寂”,以动写静,人物情感也寓于其中;“高卷”句在结构上是过渡;后两句是触景伤情:帘外“一庭春色”,本人公感到并不为己所有,故有“恼人”之感;而“满地落花”则又使她想到青春难再!

  下片首二句用“愁倚”、“泪滴”写她触景伤精时的容态;结尾二句,点出原由。对月怀人,深为“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全而伤心。

  在艺术上,此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意象的装饰性特征。词中的“画堂”、“落花”、“锦屏”等都是较为典型的装饰性意象,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是有着鲜明的图案性质的。这些具有图案性质的意象构织出整体的图案。这些意象,并非是词人的兴会所得,而是具有审美抽象性质的意象构织而成的,也就是说,它们没有个体化的、殊相的特征,都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意象。它们缺少随机感兴的鲜活感,但却具有一些可以相互诠释的意味。文学语言的图案化,在晚唐五代词中是最为典型的。因此可以说,此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五代词的共同特征。

lóuchūn··huàtángliángshàngyàn--wèichéngbān

huàtángliángshàngyàngāojuǎncuìliánhéngshùshàntíngchūnnǎorénláimǎnluòhuāhóngpiàn

chóujǐnpíngxuěmiànlèixiùluójīn线xiànhǎotiānliángyuèjǐnshāngxīnwèishìlángzhǎngjiàn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黄生¹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²以书,而告之曰:
译文: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注释:¹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²授:交给,交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¹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²,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³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fú)之物而强(qiǎng)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zhuì)¹⁰焉摩玩¹¹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¹²为吾所有,必高束¹³焉,庋(guǐ)¹⁴藏焉,曰“姑¹⁵(sì)¹⁶异日¹⁷观”云尔¹⁸
译文: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注释:¹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²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校订内府藏书。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做这个工作,写成《七略》。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³汗:动词,使……流汗。⁴祖父:祖父和父亲。“祖父”相对“子孙”说。⁵弃者:丢弃的情况。⁶无论:不用说,不必说。⁷然:这样。⁸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⁹强:勉强。¹⁰惴惴:忧惧的样子。¹¹摩玩:玩弄,抚弄。¹²业:业已、已经。¹³高束:捆扎起来放在高处。束,捆,扎。¹⁴庋:放置、保存。¹⁵姑:姑且,且。¹⁶俟:等待。¹⁷异日:另外的。¹⁸尔:语气词,罢了。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¹。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²,归而形诸梦³。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xǐng)。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¹⁰灰丝¹¹时蒙卷(juàn)¹²。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¹³之岁月¹⁴为可惜也!
译文: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注释:¹难致:难以得到。²与:给。³形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形,动词,现出。诸,等于“之于”。⁴切:迫切。⁵如是:这样。⁶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看过的就记在心里。省,记。⁷通籍:出仕,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这是封建士大夫的常用语。籍,民籍。通,动词,表示从民籍到仕宦的提升。⁸俸:俸禄,官吏的薪水。⁹落落:堆积的样子。¹⁰素蟫:指书里蠹虫。¹¹灰丝:指虫丝。¹²卷轴:书册。古代还没有线装书的时期,书的形式是横幅长卷,有轴以便卷起来。后世沿用“卷轴”称书册。¹³少时:年轻时。¹⁴岁月:指时间。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今黄生贫类¹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²书与张氏之吝³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译文: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注释:¹类:似、像。²公:动词,同别人共用。³吝:吝啬。⁴归:还。
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这篇散文阐明了借书与读书的关系,以时不待人、时不再来,勉励后学专心攻读。作者在交代写作缘起后,就提出“书非借不书读也”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此观点看似偏颇,但读者读完全文后,方觉得其深刻,极有道理。作者先以藏书不读作为反证。皇家有《七略》之全四库之富,各类书籍应有尽有,“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贵人家,藏书满屋,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至于祖、父辈积书,子孙辈弃而不读,这种现象太多了。于是作者总结道,有读书之便而无借书之苦的人“读书者有几?”否定答案寓于反问之中。

  作者接着由书及物,作了类比,指出人的普遍心理是:借于他人,担心别人索回,因此不住地观摩玩赏;但一旦属于自己,就会束之高阁,借口来日再看。这种心理状态说明了“书非借不书读也”的道理。

  作者再以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更增强了说服力。自己幼时家贫借书困难,但“有所览,辄省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了“借者之用心专”的道理。后来做了官,有条件买书,却是素蟑灰丝,时蒙卷轴”,这进一步证明“书非借不书读”的观点。

  此文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对比的方法论述问题。如将藏书者不读书与借书者读书对比,将自己家贫无书之时与有书之时对比,将黄生与自己对比。作者于对比中阐明自己的见解,期望读书人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从而发愤攻读,使学有所成。例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不仅书够鲜明地阐述观点,也书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而且,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袁枚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他列举天子与富贵人的例子,说明他敢于指责权贵、无视传统的个性。他珍惜少年时代借书苦读的岁月,并对晚辈谆谆告诫,说明他极具人情味。

参考资料:
1、 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5.08,第468-470页
2、 江夏,肖毅编著,全日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 文言文评点译释 言文对照 课文评点 语词释义(第4版),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01,第60页

huángshēngjièshūshuō

yuánméi qīngdài 

    huángshēngyǔnxiūjièshū suíyuánzhǔrénshòushū érgàozhīyuē 

    shūfēijiènéng wéncángshūzhě lüè  tiānzhīshū rántiānshūzhěyǒu hànniúsāi guìjiāzhīshū ránguìrénshūzhěyǒu  sūnzhělùnyān fēishūwéirán tiānxiàjiērán fēirénzhīérqiǎngjiǎyān rén érzhuìzhuìyānwánzhī yuē  jīncún míng érjiànzhī  ruòwéisuǒyǒu gāoshùyān guǐcángyān yuē guān yúněr 

    yòuhàoshū jiāpínnánzhì yǒuzhāngshìcángshūshèn wǎngjiè  guīérxíngzhūmèng qièshì yǒusuǒlǎnzhéxǐng tōnghòu fèngshūlái luòluòmǎn yínhuīshíméngjuànzhóu ránhòutànjièzhězhīyòngxīnzhuān érshàoshízhīsuìyuèwéi 

    jīnhuángshēngpínlèi jièshūlèi wéizhīgōngshūzhāngshìzhīlìnshūruòxiānglèi ránxìngérzhāng shēngxìngér zhīxìngxìng shūzhuān érguīshū 

    wéishuō shǐ使sh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佳辰(chén)¹强饮²食犹寒,隐几³萧条戴鹖(hé)冠。
译文:小寒食节,勉强喝了点酒,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
注释:¹佳辰:指小寒食节。²强饮:勉强喝了点酒。³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隐:倚、靠。⁴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这里“鹖”通“褐”,指颜色。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戴花似雾中看¹
译文: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注释:¹“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带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juān)¹戏蝶过闲幔(màn)²,片片³轻鸥下急湍(tuān)
译文: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
注释:¹娟娟,状蝶之戏。²闲幔:一作开幔。³片片:状鸥之轻。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¹是长安。
译文: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¹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

  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戴多,即公元770戴(大历五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xiǎohánshízhōuzhōngzuò--

jiāchénqiángyǐnshíyóuhányǐnxiāotiáodàiguān

chūnshuǐchuántiānshàngzuòlǎoniánhuāshìzhōngkàn

juānjuāndiéguòxiánmànpiànpiànqīngōuxiàtuān

yúnbáishānqīngwànchóukànzhíběishìzhǎngān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fēi)¹。溶溶漾(yàng)²白鸥飞。两忘机。
译文:绿色纯净,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浓烈春意触近柴门。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尘世烦争。
注释:¹柴扉:柴门。²溶溶漾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guì)鱼肥。
译文: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¹,山衔²落日浸³寒漪(yī)
译文:池塘四周长满了水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注释:¹陂:池塘。²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³浸:淹没。⁴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水波。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归去横牛背¹,短笛无腔²信口³吹。
译文: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注释:¹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²腔:曲调。³信口:随口。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cūnwǎn--léizhèn

cǎomǎnchítángshuǐmǎnbēishānxiánluòjìnhán

tóngguīhéngniúbèiduǎnqiāngxìnkǒuch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