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镇防秋车骑多,总戎游击往来过。锁兵未报屯田策,献捷虚传奏凯歌。
六镇防秋车骑多,总戎游击往来过。锁兵未报屯田策,献捷虚传奏凯歌。
幕下太官供玉馔,边头羸卒抱霜戈。辽军岂异田横士,好问投醪事若何。
幕下太官供玉馔,边头羸卒抱霜戈。辽军岂异田横士,好问投醪事若何。
彭年

彭年

(1505—1567)苏州府长洲人,字孔嘉,号隆池山樵。好学工书,有文名。与文徵明友善。家贫嗜酒,然除文字交外,不受升粟之馈,卒以贫困终。有《隆池山樵集》。 ▶ 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愁到浓时酒自斟(zhēn),挑灯看剑泪痕深。
译文:忧愁到浓烈的时候拿酒来自斟,挑亮灯端祥宝剑不觉泪痕已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黄金台¹愧少知己,碧玉²调将空好音。
译文:黄金台尚且羞愧缺少知己,碧玉歌即将自叹空有好音。
注释:¹黄金台: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²碧玉:碧玉,汝南王妾名。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译文:秋风里万叶飘摇孤馆的梦难成,夜雨中一盏昏灯唤取思乡的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¹萧萧入短襟(jīn)
译文:昨夜里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语,那萧萧寒气吹入我短薄衣襟。
注释:¹劲气:寒气。

  无声是最大的悲哀。辛弃疾《丑奴儿》词中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几句,算是把愁写到了极致。汪元里此诗的开头,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其中“愁到浓时“总提,以下分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诗句不再言愁,但愁绪自见。在这种地方,辛词用说话表现,汪诗用动作表现,可谓异曲而同工。又,第二句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只是此诗再缀以“泪痕深”三字,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已不能和当年的辛弃疾相比了。

  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又,《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颔联前一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清惠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巨们为伍的坚贞节操。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息难禁—-自然,这里的“故乡心”表达的仍是对宋室的追念。写法上,前两句用典故直抒胸臆,后两句用环境反衬乡心,手法变化,效果极好。

  末联故意宕开,由抒情转入写景,用梧桐雨、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已经酝酿出来的感情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而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肤之势。

  李压林《湖山类秘》说:“吴友汪水云出示《类稿》纪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微而显,隐而彰,哀而不怨,歌欺而悲,甚于痛哭。”徽”与“湿”, 隐与彰,本来是互相对立的,但水云(元量号)独能把它们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就这首诗而言,其中“少知己分”、“空好音护”、“孤馆梦”、“故乡心”等等,几乎可以说是千百年来被文人学士们唱烂了的陈词,因而人们可能误认它是一首等闲之作—这是此诗 “显”与“彰”的一面。但如果知人论世,稍作进一步的考察,那么汪元只要愿意攀附元朝新贵,则“黄金台”必不甚远,故乡也可“荣”归,由此又可断定这首诗中的知己之叹、故乡之思绝不能作通常意义来理解——这又是此诗‘隐”与“微”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注评.宋诗三百首:黄山书社,2001:337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chàng)望送春杯¹。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译文: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身体逐渐变老又有几回能再逢见春。楚城繁花似锦心里却伤愁远方离别,非常感伤。更何况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
注释:¹怅望送春杯:渲染对酒伤春的情话。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pái)(huái)。一寸相思一寸灰¹
译文:在望乡台断断续续的吟诵,纵使与故土远隔万里,却仍然归心似箭。此时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辗转徘徊,反思内心。相思之苦,心如寒灰。
注释:¹一寸相思一寸灰:结尾之笔取自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之二。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繁叶盛的春日虽好,然而它终会远去,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心里涌起的伤春之情比酒更浓郁,千回百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春日的归去不由联想到自己年华的流逝。“渐老”,谓逐渐衰老,语调悲哀沧桑。“逢春”,忽一喜,词情上扬。“能几回”,情绪再次跌落,由扬而抑,更显悲怆,人已衰老,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几个春天。一句之中一咏三叹,笔法缠绵而苍老,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哀伤心情的写照。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作者所处之时节恰是盛春,繁花似锦,故日“花满”。楚城,正是作者贬谪之地--黄州。词人流离飘零于此,远离故乡和亲人,怎能不满怀愁绪深如海。在万红飘香的季节里,词人不仅没有感受到春的蓬勃和喜悦,反而备觉凄凉难耐,完全是基于受打击、遭放逐的现实原因。此深层次的意蕴悄然表露,使其伤春之情更加意味深远。“伤怀”二字极有分量,淋漓尽致地概括了词人伤春意愁离别的种种凄苦之情。且这二字为作者自述,它将所集唐人诗句熔铸为一体,表现出古为今用的绝妙之处。伤别之人本已悲哀不堪,哪里还禁得住送行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何况”两字,尽显不胜悲情之态。词人在上片结尾处用此句,其沉痛心情不言而喻。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下片词人着重抒写自己思念故土之情。这里虽然只取原诗下旬,实际上句诗意亦隐含其中。词人即使四处飘零宦游,却终不曾忘却西蜀--他的家乡,更何况愈往南走离故土愈遥远。登高饮酒之际,岂能不倍加思念家乡。一个“断”字形象地描绘了其望乡情切的心态。词人纵使与故土远隔万里,却仍然归心似箭,同宴的伙伴们谁能领会这份情怀。“独”字突出了词人孤身漂流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感。

  “景物登临习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原诗两句之中三次用到了“闲”字,苏轼取其诗意,化为己用,意蕴颇深。只因此时了无官职,一身轻闲,悠然从容中登台眺望,才能将这春日的美景尽收眼底。苏轼表面上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实际深深流露了遭受贬逐,无法作为,一事不成的巨大痛苦。正因为如此,词人才会在此地久久徘徊,不愿离去,其实是那无论无何都挥之不去的烦忧在心头盘旋,时时折磨着他。结句为全词点睛之笔。功业不可建。故土无法还。两种相思,一种愁绪,纠结在一起,令词人辗转反侧,心如寒灰。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反观内心的心灵活动过程。由外向转而内向,是此词特色之一。而此词则证明,东坡词横放杰出风格之外,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更多的向内用力。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主编.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第531页
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315页

nánxiāngzi--shì

chàngwàngsòngchūnbēijiànlǎoféngchūnnénghuíhuāmǎnchǔchéngchóuyuǎnbiéshāng怀huáikuàngqīngguǎncuīyínduànwàngxiāngtáiwànguīxīnshàngláijǐngdēnglínxiánshǐjiànpáihuáicùnxiāngcùnhuī

隋时有一痴人,车载乌豆入京粜之,至灞头,车翻,复豆于水,便弃而归,欲唤家人入水取。去后,灞店上人竞取将去,不复遗余。
隋时有一痴人,车载乌豆入京粜(tiào)¹之,至灞头²,车翻,复豆于水,便弃而归,欲唤家人入水取。去后,灞(bà)³上人竞取于去,不复遗余。
译文:隋朝时有一个痴人,用车装着黑豆到京城去卖,走到到灞头(的时候),车子翻了,原先的豆都翻到了水里,于是他就丢下豆子回家,想招呼家里人下水捞取。离开之后,灞店的人争相下河把豆子捞走了,没有留下一点儿。
注释:¹粜:卖出粮食。²灞头:灞水边的一处地名。灞:水名,在今陕西省中部。³灞店:灞水边的小市镇。
比回,唯有科斗虫数千,相随游泳。其人谓仍是本豆,欲入水取之。科斗知人欲至,一时惊散。怪叹良久,曰:“乌豆,从你不识我而背我走去,可畏我不识你而一时着尾子。”
比回¹,唯有科斗²虫数千,相随游泳。其人谓仍是本豆³,欲入水取之。科斗知人欲至,一时惊散。怪叹良久,曰:“乌豆,从(zòng)你不识我而背我走去,可畏我不识你而一时着尾子。”
译文:等到(那痴人)回来,(水里)只有数千只小蝌蚪在嬉戏玩耍,成群结队游来游去。那人以为仍然是原来的黑豆,想下水捞取。蝌蚪知道人要到了,一下子被惊散了。(那傻子)惊叹了很长时间,说:“黑豆,难道你不认主人了,要背弃主人逃跑了?是否为了让我认不出你,而突然地都长出了尾巴?”
注释:¹比回:等到(他)回来。²科斗:即蝌蚪。³本豆:原先的豆。⁴从:通“纵”,即使。⁵背我:背弃我。⁶可畏:是否为了。⁷着尾子: 长出尾巴。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客心愁日暮,徙(xǐ)(yǐ)¹空望归。
译文: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
注释:¹徙倚:徘徊。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译文: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独鹤凌空逝,双凫(fú)¹出浪飞。
译文:江面独鹤凌空飞过,成对的野鸭还在浪花中嬉戏。
注释:¹凫:野鸭。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故乡千余里,兹¹夕寒无衣²
译文:傍晚凉意侵袭,我仍站在岸边不想离去,千里之外的故乡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注释:¹兹:现在。²无衣:没有衣着。

  首句“客心愁日暮”,起调平稳,而包笼颇大。诗人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面对如此景象,使人不能不产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的慨叹。是以“客心”一句,实使“山烟”一句不呼自来,所谓因情生景是也。但是,诗人眼前虽不得归,归期却未必无望,所以他的内心,也不尽是悲凉。“山烟”一句色调太暗沉,于是“江水映霞晖”,诗意又振起。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这晚霞一及江面,一江流动着的,便似乎不是水,而是万匹锦绣。这一句色调明丽鲜亮,正是诗人心中希望的象征。“独鹤”二句的两两相对,机杼又与上二句相同。独鹤凌空,形单影只,则使人生一身飘泊之悲;双凫出浪,相亲相近,则使人生夫妇相聚、举家团圆的向往。不过,这二句与上二句对比手法虽同,但笔致一阔大、一灵动,其趣亦不相同,而分别可喜可玩。诗最后以离乡千里,天寒无衣,凄然作结,回应到首句,则全诗成一浑然整体矣。

  这首诗,写景流丽,言情婉转,不作艳词丽句,能以本色见佳。尤其是其中间四句,对仗精切,音调谐婉,缀句连篇,宛如唐律,是全诗最胜之处。即此一斑,亦可知老杜“苦学阴何”之语,实非虚谈,若何逊之诗,真有可学之处。

chūyángkǒulǎnggōngshī--xùn

xīnchóukōngwàngguī

shānyānhánshùjiāngshuǐyìngxiáhuī

língkōngshìshuāngchūlàngfēi

xiāngqiānhán

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
金山楼观何眈(dān)¹,撞钟击鼓闻淮南²
译文:金山的寺院楼阁多么壮伟深邃,撞钟击鼓的宏亮声音一直传到淮南。
注释:¹眈眈:深邃貌。²淮南:指扬州。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焦山¹何有有修竹,采薪汲(jí)水僧两三。
译文:焦山到底有什么?只有茂密长竹,打柴汲水的僧侣不过二三。
注释:¹焦山:在长江中,因汉末焦先隐居于此,故名,与金山对峙,并称“金、焦”。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云霾(mái)¹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²祈春蚕。
译文:翻卷的波涛汹涌人迹罕到,时有沙田农户前去祈求春蚕。
注释:¹云霾:阴云,形容翻卷的浪涛。²沙户:沙洲上的人家。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¹不到心怀惭。
译文:我来金山还在此地留宿,不去焦山让我心中自惭。
注释:¹此:指焦山。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同游尽返¹决独往,赋命²穷薄轻江潭。
译文:同游的人都已返回,我决然独自前往,天生命穷运薄不惧怕险恶的江潭。
注释:¹尽返:一本作“兴尽”。²赋命:天生的命运。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译文:清晨无风波浪兀自腾涌,舟行中流我高歌长啸趁着饮酒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译文:老僧下山惊异我这远客来到,笑着迎接知是同乡,欣喜地亲切交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¹为同龛(kān)²
译文:老僧说久客异地已忘怀故里,终年只是跟弥勒佛相随相伴。
注释:¹弥勒:佛名。弥勒是姓,为慈氏;字阿逸多,义为无胜。²同龛:意为同室相伴。龛,盛着佛像或神主的小阁。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困眠得就纸帐¹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译文:困眠时纸帐中十分温暖,饱食从来没嫌弃山中菜蔬味道不甘。
注释:¹纸帐:纸作的帐子。用藤皮茧纸缠于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绵拆缝,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译文:居住在山林从古以来就会有饥饿,未置田产因此不肯退隐岂不太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展禽虽未三见黜(chù)¹,叔夜自知七不堪。
译文:我虽然没像展禽那样三次被罢,却如嵇康般自知出仕有七种不堪。
注释:¹黜:废免。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行当投劾(hé)¹谢簪(zān)²,为我佳处留茅庵³
译文:我就要自己请求辞去官职,请为我在山水佳处留一茅屋且把身安。
注释:¹投劾:指自劾。劾,检举过失,古代官员检举某官过失,向上司或朝廷打报告,称“劾状”。凡是被劾或自劾的,视其过失大小,予以不同的处分。²谢簪组:辞去官职。谢,辞谢。簪,固冠的签子。组,系印的带子。簪组犹言冠带,指有官职的人。³茅庵:草舍。

  一、二两句略写游金山寺之情形。“金山楼观何耽耽”,金山楼寺耽耽而立,突兀江中,“中泠南畔石盘沱”(《游金山寺》)者是也。“撞钟击鼓闻淮南”,写寺院晨钟暮鼓,其声远播淮南之地,此二句,总写金山形制规模之盛。金山言毕,笔锋转入与之对峙之焦山。“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与金山之崇阁险石,洪钟大鼓相比,焦山仅有落落修竹,寂寂寺僧。“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沙田由江水冲积而成,肥沃非常,故有农户亦于其上经营农桑。焦山云霾在空,长浪逐空,拍岸击石,环境如此之劣,故而绝少人迹,偶有江上沙户,于此祈求春蚕无灾而已。关于焦山之险,苏辙有《和子瞻》诗,所言甚备。其云:“金山游遍人焦山,舟轻帆急须臾间。涉江已远风浪阔,游人到此皆争还。山头冉冉万竿竹,楼阁不见门长关。”同行诸人登览金山之后皆已回转行程,而诗人留宿金山而不访焦山,心下有惭,故决意独自前往。“赋命穷薄轻江潭”,诗人不惧江潭之险,只自独往,本是豪情所致,反言“赋命穷独”,云己身本贱,不足怜惜。其时诗人直言批评新法,遭毁非议,请求外任,因成此行。诗人深感仕途凶险,故有此一句。

  “清晨无风浪自涌”,焦山之险若此,诗人却仅以此七字托出。虽则浪险如此,诗人反而“中流歌啸倚半酣”。舟至中流,正是浪急之所,诗人反而吟啸自若,倚楫半酣。至此,非有如是之豪情,即无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苏词也。已而舟至焦山,诗人弃舟登岸,老僧惊而下山相迎:实是惊险之地,施主如何来此?惊罢即喜,而相与畅谈。此“老僧”,诗人自注“中江人也”,中江在四川,故此云僧作“巴人谈”。巴即蜀之代称。以下数语即是诗人记老僧所谈内容。老僧久客于此,乡井何方,已然相忘,惟有此青灯古寺相与为伴。“同龛”语出《法帖·褚遂良书》“久弃尘滓,与弥勒同龛”。困倦之时,就眠纸帐,亦感暖意;三餐若饱,食有山蔬亦甘。虽宿简食陋,亦是安之若素。山林之寺,忍饥而卧古亦有之,此虽无田,我亦能饱,故长居此地,并非我心存贪念,实是慕此山林雅趣,有心归隐所致。

  末四句是诗人抒其决不弃直以从枉,屈身以事人之志。“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二句用典。《论语》中记载展禽任士师时遭到“二三黜”,有人劝其离开鲁国另觅新君。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展禽既已三次见黜,而诗人此云“虽未”,是以反其事而用,言下之意为:即便展禽未见黜罢,其正直光明之志亦未有丝毫相异罢。嵇康与山涛同为“竹林七贤”之一,因恶乱世而归隐不仕。后山涛依附司马氏得获高禄,欲举荐嵇康。嵇康因此作了闻名于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信中以戏谑之笔言其于官场有“必不堪者七”。诗人用此典亦明其归隐之意。

  末二句即云:我愿谢却簪组,弃官而去。愿此焦山佳处,为我留庵以宿,然诗人终其一生,皆为民请命,直谏不止,故亦仕途艰辛,天地飘零。但其心存高远,出入儒释道之间,故于此浊世存真。全诗于纪游中多抒感慨,自然流利。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6-27
2、 陈迩冬 .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13-15
3、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3-3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