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据东南胜,楼居缥缈中。使君持节过,朋从盍簪同。
地据东南胜,楼居缥缈中。使君持节过,朋从盍簪同。
感旧咸来雨,凭高欲御风。琐窗窥皓月,复道驾晴虹。
感旧咸来雨,凭高欲御风。琐窗窥皓月,复道驾晴虹。
隐几皆天籁,抡才尽国工。寻盟山在近,逝景水流东。
隐几皆天籁,抡才尽国工。寻盟山在近,逝景水流东。
写画成三绝,操文送五穷。报签惊漏永,下箸觉盘空。
写画成三绝,操文送五穷。报签惊漏永,下箸觉盘空。
久住忘为客,相看半是翁。酒酣挥剡楮,句隽压吴枫。
久住忘为客,相看半是翁。酒酣挥剡楮,句隽压吴枫。
捷似奔泉骥,飘如戏海鸿。花枝赢鬓白,帘幕障尘红。
捷似奔泉骥,飘如戏海鸿。花枝赢鬓白,帘幕障尘红。
咏雅思求友,歌风念在公。流苏垂娿娜,嘉树映玲珑。
咏雅思求友,歌风念在公。流苏垂娿娜,嘉树映玲珑。
共讶才无敌,还闻剑有雄。抠衣争厕坐,闭户自编蓬。
共讶才无敌,还闻剑有雄。抠衣争厕坐,闭户自编蓬。
已分鸠飞莽,遥怜凤宿桐。睹明惭爝火,效响类鸣虫。
已分鸠飞莽,遥怜凤宿桐。睹明惭爝火,效响类鸣虫。
爱士怀徐庶,传经陋马融。未能跻雁荡,徒欲倚崆峒。
爱士怀徐庶,传经陋马融。未能跻雁荡,徒欲倚崆峒。
俗美便肥遁,时平不尚功。且拚陶令醉,莫问许丞聋。
俗美便肥遁,时平不尚功。且拚陶令醉,莫问许丞聋。
技痒聊赓韵,暌违阻发蒙。学书期捧砚,侍射愿持丰。
技痒聊赓韵,暌违阻发蒙。学书期捧砚,侍射愿持丰。
望望淮南远,驰情古桂丛。
望望淮南远,驰情古桂丛。
史鉴

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我性喜临水,得颍(yǐng)¹意甚奇。
译文:我生性喜爱靠近水,得到颍州西湖实在是意外。
注释:¹颍:指颍州西湖。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到官十日¹来,九日河之湄(méi)²
译文:到达任所才没有多少时间,却大多数时间都是到颍河之滨来。
注释:¹十日:非实数,言其时间短。²湄:水草相接处,即指水滨。
吏民相笑语,使君老而痴。
(lì)民相笑语,使君老而痴。
译文:小吏和百姓互相说笑:这个太守真是老迈而痴呆。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¹
译文:其实并不是太守痴呆,要知道流水自有其美好的姿态。
注释:¹令姿:美好的姿态。令,美好。
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
吏郡(jùn)十余里,不驶¹亦不迟²
译文:环绕郡城十多里,水流不急也不慢。
注释:¹不驶:指水流不急。驶,马行迅疾,泛指迅速。²不迟:指水流亦不过缓。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yī)¹
译文:上流的水笔直而澄静,下流的水曲折多波澜。
注释:¹漪:微波。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译文:我从画船上俯视明镜般的水面,笑问水中身影你是哪一位?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忽然生鳞(lín)¹,乱我须与眉。
译文:忽然间风过处水面泛起微波,湖面上的微风吹乱了我的胡须和双眉。
注释:¹鳞甲:形容波浪。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译文:水中波底分散成无数个东坡,一会儿风平浪静我的身影又在此地。
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此岂水薄(bó)¹,与我相娱嬉(xī)
译文:这哪里是水存心将人捉弄,它不过是和我做片刻游戏。
注释:¹薄相:轻薄之相,指捉弄、开玩笑之意。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
声色与臭(xiù)¹,颠倒眩(xuàn)²小儿。
译文:我想到声色气味等东西,使世间小儿七颠八倒头昏目眩。
注释:¹臭味:气味。²眩:使人眩惑迷乱。
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
¹是儿戏²物,水中少磷(lín)(zī)³
译文:跟水同样都是儿戏之物,水却不会让人本性磨损和改变。
注释:¹等:同。²儿戏:一作“儿嬉”。³磷缁:磷,谓因磨而致薄损。缁,谓因染而变黑。后以磷缁比喻受环境影响而起不良变化。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
¹²两欧阳³,同参(cān)天人师。
译文:赵景观、陈履常和两位欧阳子,都是参悟天与人的尊师。
注释:¹赵:指赵令畴。²陈:指陈师道。³两欧阳:指欧阳修之子欧阳发、欧阳棐。⁴参:参悟。⁵天人:指物我之间、客观与主观之间。
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观妙¹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译文:由客观事物找到真谛各有所得,共同赋写泛舟颍河的歌诗。
注释:¹观妙:谓观物之妙,即由客观景物悟出自然与人生哲理。
与客携壶,梅花过了,夜来风雨。幽禽自语。啄香心,度墙去。春衣都是柔荑剪,尚沾惹、残茸半缕。怅玉钿似扫,朱门深闭,再见无路。
与客携壶¹,梅花过了²,夜来风雨。幽禽(qín)³自语。啄香心,度墙去。春衣都是柔荑(tí)剪,尚沾惹、残茸(róng)半缕。怅玉钿(diàn)似扫,朱门深闭,再见无路。
译文:我与好友携酒踏青,却发现一夜的风雨已将梅花摧残殆尽。梅花枝头孤鸟独鸣,啄食花心,凌空而去。出自佳人纤纤玉手的一件崭新的春衣上还残留一点儿缝制时的线头。可惜现在梅花香凋玉殒,她也被锁在深深的庭院,我们不可能再相见了。
注释:¹壶:酒器。²梅花过了:指梅花被风雨打落在地。³幽禽:幽栖的小鸟。⁴香心:花心。⁵柔荑:细向柔嫩的初生茅草,形容女子滑嫩的的纤纤玉手。⁶残茸半缕:意为女子为他缝制的春衣还残留着一缕丝茸。残茸:缝农刺绣等针线活计用过的线头。玉钿:古代女子的首饰,此处形容吹落的梅花像钗钿一样。⁷朱门:红漆大门,指意中人所居之处。
凝伫,曾游处。但系马垂杨,认郎鹦鹉。扬州梦觉,彩云飞过何许?多情须倩梁间燕,问吟袖弓腰在否?怎知道、误了人,年少自恁虚度。
凝伫,曾游处。但系马垂杨,认郎鹦鹉¹。扬州梦觉,彩云²飞过何许?多情须倩(qiàn)³梁间燕,问吟袖弓腰在否?怎知道、误了人,年少自恁(nèn)虚度。
译文:我伫立凝望当初和她携手同游的地方,而今只剩下那日我们系马的垂杨柳和熟悉我的鹦鹉了。当我从旧梦中醒来时,我的爱人又在何处呢?我只能借助梁间的燕子把我的深情传达给她,问一问她现在过得怎样。当初我们怎能料想到这样会虚度时光、浪费青春呢。
注释:¹认郎鹦鹉:只有架上的鹦鹉还认得我。²彩云:比喻美好事物或薄命佳人。³倩:借助。⁴吟袖:诗人的农袖,此处是作者自指。⁵弓腰:形容女子纤细柔蚓的腰肢,舞蹈时腰肢弯曲的姿态。⁶恁:如此。

  上阕描写春游的所见所感。开端从春景写起。“与客携壶”,开头便是借酒浇愁。“梅花”两句交待时令,已到仲春,更兼风雨,摧残梅花情景可知。情亦如花,倍受间隔。“自语”“啄”“度”将鸟儿的可爱情态描摹得栩栩如生。由这美丽的春光,自然地过渡到了对春衣的描写。词人身上穿着的春衣,都是恋人用白晰柔嫩的手亲自剪裁的,那衣服上至今还残留着一些断线残丝。词人将恋人的手比做柔荑,娇艳动人,令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再见无路”表达的是一片无奈的心情,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阕则描写故地凝思。“凝伫”二字看似写状态,实则写心情。在物是人非之时重游旧地,或属无心,或似有意,管不住双脚似的来到曾经良辰美景的庭院,但见人去楼空。在美人门前呆呆且久久地凝望。往事如烟,却又历历在目。“但系马垂杨,认郎鹦鹉”八字以清淡萧条之笔写现下孤寂心态,更反衬昔日的风流。“系马垂杨”写当年潇洒神色,俊逸风采。一个’但”字,又勾回现今。“认郎鹦鹉”写常来常往之熟稔,而今垂杨依旧,无马可系,只剩一片凄凉。此处鹦鹉或许一如往常地在招呼来客,但对词人来说,却已事过境迁,人面不知何处。“扬州梦觉”化用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遣怀》),表达了和杜牧相似的感情历程。“彩云飞过”或象征过去的那段美好恋情,或象征昔日的爱人,如今都化为陈迹,再也寻访不到了。这里词人一片痴心,都化作对燕子的喃喃私语,流露出无限的深情。“吟袖弓腰”,以局部代表整体,从中可以想象出伊人身姿的曼妙。“倩梁间燕”,这富有情致的一笔。结尾几句自伤自叹,空怀悲戚。

  此词写追怀旧情。上阙由眼前风雨摧花、耳边幽禽独语、衣上残茸半缕,引出对旧情的思念和相见无路的怅恨。下阙以“凝伫”承上启下,旧游处仅见垂扬、鹦鹉,又感慨今日物是人非;虽知人去梦醒,却又欲罢不能,而向梁间燕子殷勤寄语;最后明知多情误人,虚度年华,仍在苦涩中咀嚼昔日的甜美。全词从细微处着笔,以小见大,以景衬情,回环蕴藉。这首词虽是伤春怀人之作,然而读后并不觉得沉重,清新的语言,婉转的情调,使它成为描写思念之情的动人佳作。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主编.姜夔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第60页
2、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1120页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sháo)¹争肯偎人住?已是滔(tāo)滔去。西风无赖²过江来,历尽千山万西几时回?
注释:¹韶华:光阴。²无赖:调皮,狡狯。对西风的拟人描写。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秋之为气悲,但亦不知悲从何来。于是怨西风,惧角鸣,恨浮云遮月,总之均是莫可名状的惆怅。此词即表达此种悲秋的困惑之情。虽是文人感时兴悲的积习所致,但也确是人生中常见的普遍情绪,为抒情文学所不废。

měirén··sháohuázhēngkěnwēirénzhù--dǒngshì

sháohuázhēngkěnwēirénzhùshìtāotāo西fēnglàiguòjiāngláijǐnqiānshānwànshuǐshíhuí

qiūshēngdàixiāoxiāoluòxiǎngchéngtóujiǎoyúnzhēyuèfēnmíngshuíwǎnzhǎngjiāngfàngtiānqīng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湖上。闲望。雨萧萧¹。烟浦(pǔ)²花桥路遥。谢娘³翠蛾(é)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译文:闲望湖上,雨丝凄凄迷迷。那长堤花桥,远远地隐入烟浦雾里。美人相思生愁怨,愁思在翠眉间凝聚。终日盼着爱人归来,梦里还听那雨中晚潮阵阵,似乎在传递他的消息。
注释:¹萧萧:或写作“潇潇”,形容刮风下雨的状态。²烟浦:云烟笼罩的水滨。³谢娘:此指游春女。⁴翠蛾:翠眉。蛾:一作“娥”。⁵终朝:一整天。⁶晚:一作“晓”。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荡子¹天涯归棹²远。春已晚。莺(yīng)语空肠断³。若耶(yē),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sī)
译文:浪子的归舟遥遥万千里,春光却又将逝去。听莺语声声,唱不尽断肠的心曲。若耶溪啊相思的溪,溪水西岸那洗纱女,天天看溪水空流,日日在柳堤寻觅,总不见郎君归来的踪迹。
注释:¹荡子:古代女子称自己远行不归或流荡忘返的丈夫。²归棹:归舟,以棹代船。³空肠断:一本作“肠空断”。⁴若耶溪:水名,今浙江绍兴市若耶山下,传说西施曾在此处浣纱。此借指思妇住所。

  此词以湖上迷离雨景为背景,写荡子春晚不归、思妇惆怅之情。

  上片一开始就指明地点,是在湖上;“闲望”是一篇之主。关于“闲望”的内容,预先并未说破,而是逐步透露。她极目远眺,但见春雨潇潇,烟浦花桥隐约可见,那儿曾是两人游宴之处。如今远远望去,却是濛濛一片,什么都望不见,看不清,这些就是“闲望”时所见的景色。“翠蛾”句描绘思妇愁眉不展,相思难解,这是她“闲望”时所怀的愁情;这种愁情使她从早到晚心事重重,梦魂犹牵系于水上,盼行人客舟归来。一“迷”字很形象地描绘出这种心情。潮声本易使人联想起客舟和舟中之人,由潮及人,又直接勾起下片首句。

  下片叙述思妇闺怨。荡子漂泊天涯,归棹杳无音讯,思妇在湖上望断云山,也盼不到归舟远客,这里方始点出“闲望”的用意所在。春意阑珊,莺语如簧,只令人愁肠欲断,此是念及客舟去远时的失望之情。“若耶溪”本是西施浣纱之处,用来借指思妇住所;那儿长堤垂柳,依依拂水,昔日郎骑马来访,如今柳色依旧,伫立长堤,却听不到旧侣重来的马嘶之声。虽然内容已从湖上转到柳堤,但仍然归结到荡子迟迟未回。而且又与上面的“闲望”相互关联。湖、堤两处都无踪影,其失望为何如。

  此词情致缠绵,含意婉转,极尽低佪留连之致,思妇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盼望之心、失望之情,融合在景物描绘之中,通过逐步透露,间接道出,亦即以“含蓄”、“暗示”的方式来反映。

  在音律方面,此词也很有特色,可以说促节繁音,变化多端,与内容起伏很为一致,句法也随之长短参差不齐,有二、三、四、五、七字句,错杂用之,并且换韵频繁,曲折尽情,显得结构复杂而富于变化,想来演奏时悲管清瑟,抑扬婉转,必能丝丝入扣地表达出思妇内心的无限哀怨。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3-64 .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晚景¹落琼杯²,照眼³云山翠作堆。认得岷(mín)(é)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pēi)
译文: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注释:¹晚景:指夕阳之景。景,日光。²琼杯:玉杯。³照眼:耀眼。⁴翠作堆:形容绿色之盛。⁵岷峨: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峨眉山傍其南。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乡。⁶渌醅:美酒。蒲萄:即葡萄。此处与“渌醅”均喻江水澄澈碧绿。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春雨暗阳台¹,乱洒歌楼湿粉腮(sāi)²。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³,落照江天一半开。
译文: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注释:¹阳台:地名,传说在四川巫山。²粉腮:歌女的香腮。³吹回:指风吹雨散。⁴落照:落日之光。

  上阕写词人在临皋亭上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起首两句新奇突兀,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放眼望去,傍晚的云山显得苍翠欲滴,夜色与山色交相辉映,倒映在琼杯一样的江中,仿佛将满江春水都染成了绿色。阔大的“晚景”落在精致的“琼杯”里,比喻与夸张两种手法双管齐下,营造出新颖生动的意境。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认涨渌醅。”作者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见到这碧波荡漾如葡认美酒般的江水,竟认为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苏轼《与范子丰八首》其八曾有言:“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作者见到这样的景致,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乡思之情。

  下阕由静景转向描写动景,写春雨骤降骤停,更为满江春水增添了新的情调。“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写春雨来势迅疾,而来不及防避。因满江碧波,作者的思绪正飘向万里之外的故乡,忽然天色骤暗,迅疾的春雨倾泻而下,打湿了未及躲避的美人的粉腮。

  经过春雨的搅扰,作者被迫收回思绪,但其对外界的观察十分敏感,转而以更加细腻的手法描景色的变化。“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写雨停,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东风,仿佛有人掌控一样,雨立即停止了。如同来时一样,春雨在人们没有反应过来之前突然停止。“落照江天一半开”,雨停,云开。雾散,夕阳的余晖斜倚着山顶,将半边天空都染成了红色,天水辉映,江面上霎时呈现出半红半绿的景色来,奇幻瑰丽,令作者叹为观止。

  虽未描述作者的行为事迹,也恰恰表现了他被贬之后不得自由、无所适从,只能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作者,对自然环境自然有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所以他状景细致入微,思维广阔,描写景致奇幻瑰丽;抒情则含蓄蕴藉,于字里行间不经意散发出饱满的乡思愁绪,似有自得之趣,又有千回百折的情感波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51-652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549-551

nánxiāngzi··chūnqíng--shì

wǎnjǐngluòqióngbēizhàoyǎnyúnshāncuìzuòduīrènmínéchūnxuělàngchūláiwànqǐngtáozhǎngpēi

chūnànyángtáiluànlóu湿shīfěnsāizhèndōngfēngláijuǎnchuīhuíluòzhàojiāngtiānbànk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