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乌夜夜啼,啼我门前树。今年复明年,生儿不飞去。
慈乌夜夜啼,啼我门前树。今年复明年,生儿不飞去。
返哺鸣相呼,旁人莫惊起。儿大还生雏,乌儿尾毕逋。
返哺鸣相呼,旁人莫惊起。儿大还生雏,乌儿尾毕逋。
史鉴

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茶。
茶。
译文:茶叶,
香叶,嫩芽。
香叶,嫩芽。
译文:分为清香的叶和细嫩的芽。
慕诗客,爱僧家。
慕诗客,爱僧家。
译文:诗人喜欢茶的高雅,僧家看重茶的脱俗。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niǎn)(diāo)白玉¹,罗织红纱²
译文:烹茶时,用白玉雕成的茶碾和细密的红纱茶筛。
注释:¹碾雕白玉:茶碾是白玉雕成的。²罗织红纱:茶筛是红纱制成的。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diào)¹煎黄蕊(ruǐ)色,碗转曲尘花²
译文:用铫煎出柔和美丽的黄色,再小心的将茶汤上面的饽沫撇去。
注释:¹铫:煎茶器具。²曲尘花:指茶汤上面的饽沫。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译文:深夜泡上一杯茶,邀请明月来陪伴,早上泡上一杯茶可以独自看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译文:很久之前人们就在饮茶,茶不仅能让人们提神醒脑,消除疲倦,这是茶的神奇妙用;同时茶还能缓解酒醉,这真的算是佳品。

  一字至七字诗,俗称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道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激情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此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载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到结尾时,指出茶的妙处,不论古人或者今人,饮茶都会谈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饮茶有助醒酒。

  这首诗饶有趣味,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享受着神仙般快乐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痴绝翁》)。茶还可以洗尽古人今人之不倦,这是茶的神奇妙用。

  首先要说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元稹以宝塔的形式来排列诗歌,不仅形式特别,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描绘了茶的形态、功用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lìng ·chá

yuánzhěn tángdài 

chá 
xiāng nèn 
shī àisēngjiā 
niǎndiāobái luózhīhóngshā 
diàojiānhuángruǐ wǎnzhuǎnchénhuā 
hòuyāopéimíngyuè chénqiánduìzhāoxiá 
jìnjīnrénjuàn jiāngzhīzuìhòukānkuā 
玉殿春浓花烂熳,簇神仙伴。罗裙窣地缕黄金,奏清音。
玉殿(diàn)¹春浓花烂熳,簇(cù)神仙伴²。罗裙窣(sū)³缕黄金,奏清音
译文:华丽的厅堂花开烂漫春意正浓,美貌女子与我簇拥相伴。金黄色丝缕装饰的衣裙拖曳在身后缓缓走动,耳畔回响着清越动听的乐曲。
注释:¹玉殿:华丽的厅堂。²簇神仙伴:聚集着一群神仙般的美女为伴。³窣地:在地上拖曳。窣:勃窣,缓慢行走的样子。⁴缕黄金:金黄色的丝缕妆饰着裙带。⁵奏清音:奏出了清越动听的乐曲。
酒阑歌罢两沉沉,一笑动君心。永愿作鸳鸯伴,恋情深。
酒阑(lán)¹歌罢两沉沉²,一笑动君心。永愿作鸳鸯伴,恋情深。
译文:酒尽歌罢一时沉寂,妙语欢声撩动君心。愿天长地久仿效鸳鸯不离左右,相恋白首情真意切。
注释:¹酒阑:酒将尽的意思。²两沉沉:饮宴歌舞俱停,气氛沉静下来。
这首词是写男女宴饮调情。上片写宴饮,下片写调情。《栩庄漫记》评这两首词说:“缘题敷衍,味若尘羹”。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liànqíngshēn··殿diànchūnnónghuālànmàn--máowén

殿diànchūnnónghuālànmànshénxiānbànluóqúnhuángjīnzòuqīngyīn

jiǔlánliǎngchénchénxiàodòngjūnxīnyǒngyuànzuòyuānyāngbànliànqíngshēn

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
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
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
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
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
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
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
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
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
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
我心恐且怪,再拜忽祸殃。
我心恐且怪,再拜忽祸殃。
臣实居下土,不意涉此方。
臣实居下土,不意涉此方。
既得接威灵,敢问固不量。
既得接威灵,敢问固不量。
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
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
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
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
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
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
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
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
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
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
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
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
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
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
岂惜尽告汝,於汝恐不庠。
岂惜尽告汝,於汝恐不庠。
至如人间疑,汝敢问於王。
至如人间疑,汝敢问於王。
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
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
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
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

  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作者的倾向不便明言,于是便借鉴了古代诗人屈原和李白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以梦境反映现实,借天上影射人间。这就使得全诗既闪烁着诗人的奇情异彩,又显示出其批判政治现实的锋芒,成为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诗一开始,就用奇幻的笔调描写了作者梦登河汉的情景:“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位次稍能辨,罗列争光芒。”灿烂的银河、闪烁的群星,在诗人也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神话般的境界。诗人情不自禁地轻曳脚步在银河两旁巡礼,于排列有序、熠熠争辉的繁星中看到了东方苍龙之一的箕星、牵牛星、织女星以及北斗七星。“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两句诗表面上若不经意,信手拈来,实则大有深意,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于此可见作者诗思的慎密。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这两句是由写景到叙事的过渡。从中既透露出诗人内心郁积已久的对人间百事不解的迷惘;也可以看出:此时此刻,他对从天上求得答案满怀着希望。

  接下去,诗人却笔锋陡转,用充满夸饰的色彩,勾画了天神威严可怖的形象:“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这样一个目光如电、身着黑衣、左右又盘结着蛇和鳖的神官形象,较之屈原《离骚》中不予开门的“辛阍”和李白《梁甫吟》中发怒的“阍者”,都刻画得更为具体,也更具有威慑力。他的出现,为方才还明净神奇、充满浪漫情趣的天空涂上了一抹阴森的色彩,使诗人从对仙境的陶醉中猛醒过来,生出“我心恐且怪”的惶惶不安之感。这里,天上神官的象征意义虽未点破,但在其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中,已蕴含着对读者的丰富的启示。

  面对突然出现的挣狞可怖的“威灵”,诗人仍然斗胆发问,显示出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一连五问,以排比的句式、充沛的气势喷射而出:“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这一连五问源于《诗经·小雅·大东》。在那首著名的讽刺诗里,历数了一系列天文星象,说织女不能织;牵牛不能拉车;北斗杓星不能舀酒浆,箕星不能簸扬,指出它们徒有虚名而不切实用。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指出:有牛不让拉车;有织女不让缝衣裳;有斗不让挹酒浆,有舌而不得言。暗喻朝中贤士有用的不能见用,有言责的不能进言,唯有恶人却可以像箕星一样任意簸扬其恶,肆虐猖狂。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以其痛快淋漓的发问尽情倾吐了胸中的不满及讥讽,并猛烈抨击,将全诗推向高潮。不仅集中表明了作者对这场政治斗争的鲜明态度,而且显示出他深邃犀利的思想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接下去写神官的回答却使诗情陡然下跌。他的话两句一顿,层层递进:“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岂惜尽告汝,于汝恐不祥。至如人间疑,汝敢问子王?”意思是说:“天上的事本来不是你所应该知道的,何苦一定要寻根究底呢?如果你一定要把天上名实不符之事问个明白,哪里是我不肯告诉你,只恐天机泄漏给你,于你反有不祥。这其中的奥秘不难弄懂,譬如人间有种种荒谬不平之事,难道你敢统统拿去话问王者吗?”神官的这几句话虽是劝告之辞,却揭示出丰富深刻的道理,它一方面表明大千世界到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人间如此,天上亦然。同时以“至如人间疑,汝敢问于王”两句直接点醒正意,有力地批判了权奸当道、阻塞贤路、打击贤臣、实行恐怖高压的黑暗政治现实。

  仙境倏然消失,梦亦随之破灭,诗至此戛然而止。作者在这里没有多费笔墨交代梦醒后的感想,但透过“残灯荧空堂”这凄清而悲凉的景象,表现出作者那失意怅惘的心情。然而尽管如此,全诗最突出的却是作者不畏强权、不怕高压,从心底发出的不平的呐喊。这是正义的呼声,任凭什么压力也无法将它扑灭。诗人的斗争精神,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使诗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内容充实,想象奇特,一气贯注而又跌宕生姿,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他在《寄滁州欧阳永叔》一诗中曾说:“直辞鬼神惧,微文奸魄悲。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这首《梦登河汉》诗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诗歌主张。

mèngdēnghàn--méiyáochén

mèngshànghànxīngchénbàng

wèishāonéngbiànluólièzhēngguāngmáng

niúdòuzhíxiāngdāng

dàoshàngtiānbǎishìyīngxiáng

zhōngyǒushénguānzhāngdiànguāng

xuánchéngcāngqiúshēnpèishuǐdāng

qiūshéqióngbiēpánjiéwèigāng

xīnkǒngqiěguàizàibàihuòyāng

chénshíxiàshèfāng

jiēwēilínggǎnwènliàng

yǒuniúdàn使shǐxiāng

yǒugōngdànfèngshang

yǒudòubǐngdànjiǔjiāng

juǎnshéyánānyòngshīqióngcāng

dōngfāngyǒuèyáng

wéishízhěyuànyánwàng

shénguānqiángàozāng

shàngtiānfēizhīcháng

jǐngàokǒngxiáng

zhìrénjiāngǎnwènwáng

kòutóuxièshénguānchényánwèikuáng

hàihàněrjuécándēngyíngkōngtán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¹曰:“学而时习²之,不亦说(yuè)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注释:¹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²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³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⁴愠:生气,发怒。⁵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曰:“吾¹²三省(xǐng)³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注释:¹吾:人称代词,我。²日:每天。³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⁴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⁵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⁶信:诚信。⁷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¹而志于学,三十而立²,四十而不惑³,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注释:¹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²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³惑:迷惑,疑惑。⁴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⁵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⁶从心所欲:顺从意愿。⁷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¹,思而不学则殆(dài)²。”《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注释:¹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²殆: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¹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²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注释:¹箪:古代用来盛饭食的圆形竹器。²堪:能忍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知之¹者不如好(hào)之者²,好³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注释:¹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²者:代词,……的人。³好:喜好,爱好。⁴乐:以……为快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¹,曲肱(gōng)²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³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注释:¹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²肱:这里指胳膊。³于:介词,对,对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¹。择其善者²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注释:¹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²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在川上¹曰:“逝²者如斯³(fú),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注释:¹川上:河边。²逝:往,离去。³斯:代词,这,指河水。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曰:“三军¹可夺²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注释:¹三军:指军队。²夺:改变。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¹,切问而近思²,仁³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¹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²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³仁:仁德。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有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有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有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有不有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有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第七章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lúnshíèrzhāng

kǒng xiānqín 

yuē  xuéérshízhī yuè yǒupéngyuǎnfānglái  rénzhīéryùn jūn   xuéér 

zēngyuē  sānxǐngshēn wèirénmóuérzhōng péngyǒujiāoérxìn chuán   xuéér 

yuē  shíyǒuérzhìxué sānshíér shíérhuò shíérzhītiānmìng liùshíérěrshùn shíércóngxīnsuǒ    wèizhèng 

yuē  wēnérzhīxīn wèishī   wèizhèng 

yuē  xuéérwǎng érxuédài   wèizhèng 

yuē  xiánzāi huí dānshí piáoyǐn zàilòuxiàng rénkānyōu huígǎi xiánzāi huí   yōng 

yuē  zhīzhīzhěhàozhīzhě hàozhīzhězhīzhě   yōng 

yuē  fànshūshí yǐnshuǐ gōngérzhěnzhī zàizhōng érqiěguì yún   shùér 

yuē  sānrénxíng yǒushīyān shànzhěércóngzhī shànzhěérgǎizhī   shùér 

zàichuānshàngyuē  shìzhě shězhòu   hǎn 

yuē  sānjūnduóshuài duózhì   hǎn 

xiàyuē  xuéérzhì qièwènérjìn rénzàizhōng   zhāng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
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娶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娶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此诗前八句乃幻想之辞,写天上情景,似与诗之主旨无关。汉乐府多用于宴间演奏,取悦宾客,颇有拼凑割裂现象。此数句又见于《步出夏门行》末段。但乐工拼凑之时,应不会毫无理由,信手胡来。张玉谷谓"起八句言天上物物成双,凤凰和鸣,唯有将雏之乐,以反兴世间好妇不幸无子,自出待客不得已来"(《古诗赏析》),并指出其于后面写"健妇"一段有互相映衬发明之作用,"似与下文气不属,却与下意境相关"(同上)。即可备一说。也有人认为此段是乐曲之"艳词"(前奏),亦属可能。诗描写"健妇",取材于一次她接待宾客的全过程:"迎客"、"问客",热情有礼;"请客"、"坐客",殷勤周到;然后酌酒与客、促令办饭等种种描述,不厌其烦:无一不反映出她举止得体,善主中馈。诗中之"客",恐怕不是一般的亲友作客者,而是来自中原之过客,故有送客"废礼"之疑惑, "齐姜不如"之赞美。此诗写女子而忽略其容貌体态,专一述其"健"(才干),可谓别具只眼,亦可见西北地区之民俗。描述看似琐屑,然笔笔紧扣"健"字刻绘,因而人物形象,益见鲜明。

  前八句写天上景物。若理解这几句,须先阐明其隐喻之义。“白榆”指玉衡星。“桂树”指桂星。纬书说“椒、桂生合刚阳。”注文说:“椒桂,阳星之精所生。”道,黄道。《汉书·天文志》:“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日之所行为中道,月、五星皆随之也。”古人认为太阳绕地而行,黄道是想象中的太阳轨道。青龙,东方七宿总名。凤凰即鹑火。纬书《春秋元命包》说:“火离为凤凰。”《史记·天官书》:“尾为九子。”《索隐》引宋均说:“属后宫场,故得兼子,子必九者,以尾有九星也。”(案闻一多说:尾本东官宿,当为龙尾。此云凤将九雏盖与南宫朱雀相乱。)

  这八句在表现上,颇有特点。其一,因名借物,赋以形态。某些星宿本以动、植物命名,诗人信手拈来,将它们化为动、植物物本身的形象;并且借“黄道”为通衢大道(古有所谓“天衢”的说法),将这些动、植物形象井然有序地系列在“大道”两旁,于是造成一种迥异于人间的“仙境”。诗人借物赋形是有选择的。“桂树”令人想到传说中的“月桂”,“龙”、“凤”是传说中天上的灵物。就是“白榆”也同寻常人间的榆柳不同。这些事物都是烘托“仙境”所不可少的。其二,这种神仙境界出于诗人的想象,是不存在的,然而,其中的一事一物都实有所指,犹如打灯谜,其用意不在字面,可谓之虚而能实。其三是想象奇妙。全部诗意都是从想象生发出来。否则,几个星宿的名称是构不成诗意的。这八句诗用的是诙谐风趣的笔调,所以虽采用了游仙诗的形式,却并非在着意写神仙事。这种将星宿经作动、植物和人作为诗的意象的写法,《陇西行》之前就有,象《小雅》的《大东》篇和《九歌》的《东君》。尽管《东群》写得颇为壮美,却也不还不能象本篇一样创造出完整意境。

  “好妇出迎客”以下二十四句颂美一位能独特门户的“健妇”,是《陇西行》歌辞的正题。诗因何而作,本事已无可稽考。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七引《乐府解题》说:“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这也只是就字面说的。

  写法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用笔工细。譬如写主人待客一节,先写“请客北堂上”指明客座应安设的方位,继写“坐客毡氍毹”,表示对客人的恭敬,其中也包含待客的规格。摆酒要摆出“清”“白”两样,虽说不上是丰盛,却是在避免单调,可以看出主人用心的周到。所有这些,都很能表现主人公的讲究礼数。有几个细节写得非常妙。如写主人公迎客时,说“伸腰再拜跪”,写在酒席前应酬,说“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全是连续动作;这类句子,用于人物的刻画,能够曲尽其态。又如写主人用好酒待客,说“酒上正华疏”。倒在杯子里的酒涌出水平面形成一条条的花纹,正表明酒好。这种写法,应当说是比较形象比。象这样绘形绘色的笔墨,在乐府诗中是并不多见的。

  第二是叙事的严整有序。开首二句“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简炼地画出主人公的容貌姿态。接着写她对客人施礼、寒暄,把客人让进堂屋,再写为客设座,再写摆酒陪客,再写酒罢备饭,最后送客尽礼,显得有极有章法。这样写,同诗中表现主人公的落落大方,处事的稳健练达是一致的。

  第三是文字质朴。质朴是乐府叙事篇章的共同特点,而本篇尤为突出,描叙一事一物,莫不从实处着笔;并且做到朴素而能生动传神。如“左顾”、“敕”、“促令”、“盈盈”、“趋”等字眼,都极富表现力。

  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诗人由衷赞美说,古代的贤妇人齐姜同她相比也不免逊色,说她是胜过“丈夫”的“健妇”。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这种赞誉,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这也正是她在封建社会的妇女中出格的地方。但诗中写她所有的行为都不仅没有超越,而且是严格遵循封建礼法的。这一点,则是主人公性格的核心。诗的写法,从始至终扣在一个“礼”字上。

lǒng西xíng ·tiānshàngsuǒyǒu

míng liǎnghàn 

tiānshàngsuǒyǒu zhòngbái 
guìshùjiādàoshēng qīnglóngduìdào 
fènghuángmíngjiūjiū jiāngjiǔchú 
shìshìjiānrén wéiyuèshènshū 
hǎochūyíng yánzhèng 
shēnyāozàibàiguì wènpíngānfǒu 
qǐngběitángshàng zuòzhānshū 
qīngbáizūn jiǔshàngzhènghuáshū 
zhuójiǔchí yánzhǔrénchí 
quèlüèzàibàiguì ránhòuchíbēi 
tánxiàowèijìng zuǒchìzhōngchú 
lìngbànfàn shènshǐ使liú 
fèisòngchū yíngyíngzhōng 
sòngyuǎn guòménshū 
 jiāng 
jiànchímén shèngzh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